爱爱小说网 > 体育电子书 > 大般涅槃经 的佛性论 >

第6章

大般涅槃经 的佛性论-第6章

小说: 大般涅槃经 的佛性论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經中說,一切眾生乃至五逆犯四重禁及一闡提悉有佛性。 」
        而能下此定義的理由,是因為 (1) 一切諸法無有定相,眾生
        根性亦不定,(2) 佛性不可斷,正因為眾生根性不定, 一闡
        提才能在斷善根之後再生善根。 再者,佛性非過去、非未來
        、非現在、故不可斷,因此, 一闡提也不斷佛性,而終有成
        佛的一日。
        ──────────────
        (裕70)《大般涅槃經集解》卷 67,《大正藏》卷 37,頁 591 上。
        (裕71)《大般涅槃經疏》卷 28,《大正藏》卷 38,頁 197 上。


                                61 頁


        三。 《大般涅槃經》的佛性義

      《涅槃經》的中心議睿恰溉鐏沓W 埂ⅰ 改鶚勊牡隆埂
       「悉有佛性」、「一闡提成佛」,而貫穿這些議睿氖撬姆
        性觀。 由於《涅槃經》卷帖繁多,乃經過多次編集而成,難
        免缺乏連貫性, 甚至於有雜亂和予盾差異之處,而其佛性義
        也有種種說法,相當眩s,以下從幾個層面剖析佛性義。

       【1 】《涅槃經》前分的佛性義

         《涅槃經》是屬於如來藏思想的經典,與其他早期如來藏
        系經典不同的是《涅槃經》很少使用「如來藏」  (tathaga…
        tagarbha) 譯語,而是大量採用「佛性」一詞。 因為《涅槃
        經》只有零碎的梵文斷簡存在, 其餘均已佚失,故無法得知
        「佛性」的梵文源語。 據近代學者從《涅槃經》的漢藏譯本
        對照考證的結果,   推測「佛性」一詞乃譯自    tathaga…
        tagarbha、 tathagata…dhatu  或  buddha…dhatu, 其中以
        buddha…dhatu   出現次數最多。  (   裕А 72)
          佛性 (buddha…dhatu) 是佛與界 (dhatu) 的結合。自原
        始佛教開始, 「界」就是個重要的術語,有領域、要素、類
        別等意思, 可以是指具體或抽象的,如色界、十八界、欲界
        、無心界等。 當「界」與大乘佛教的教義結合時,則更廣大
        其義涵, 如《瑜伽師地論》說「界」有「因義」、「種子義
        」、 「本性義」、「種性義」、「微細義」、「任持義」等
        , 因此,如來藏系典籍將「如來」或「佛」與「界」連用時
        ,其意義是佛的本性、佛的因性、佛的種性。
          《涅槃經》首先在其前分揭示佛性說,不過詳細闡明佛性
        義則是集中在後三十卷的續譯部份。 首先,第七卷「如來性
        品」第四做了如下的宣示:

              善男子,我者即是如來藏義。 一切眾生悉有佛性,即
              是我義。 如是
        ──────────────
        (裕72)參閱水谷幸正,「如來藏?佛性」,《佛教大學學報》
              31 號, 頁54…55 。高崎直道,《如來藏思想?形成》,
              春秋社,頁137、141 、142。
        (裕73)參閱《瑜伽師地論》卷 56,《大正藏》卷 30,
              頁 610上。

                                63 頁

              我義, 從本以來常為無量煩惱所覆,是故眾生不能得
              見。( 裕А74)

          引文明白指出「我」就是「如來藏」, 「我」就是「佛
        性」,二個名詞意義相同,而這個「我」 ( 或如來藏、佛性 )
        身中具有如來的十力、三十二相等功德, 但為煩惱所覆,故
        眾生不得見。 接著經文舉「貧女家藏真金」、「力士額珠」
        、「雪山一味藥」等喻, 說明如來以善方便使眾生證見本具
        的佛性。至於佛性的內涵是什麼昵?

              一切眾生悉有佛性, 以佛性故,眾生身中有十力、三
              十二相、八十種好。( 裕А76)
              如來佛性則有二種:一者有,二者無。 有者謂三十二
              相。。。。 等無量三昧。無者,所謂如來過去諸善不善無
              記業因果報、煩惱。。。。 是名為無。( 裕А76)

          總括而言, 佛性即是含有無盡如來德性,但無有任何雜
        染煩惱。「師子吼菩薩品」第十一之六詳細列舉說:

            1。 大慈大悲名為佛性,何以故?大慈大悲常隨菩薩,如
               影隨形,一切眾生必定常大慈大悲,是故說一切眾生
               悉有佛性。大慈大悲者名為佛性,佛性者名為如來。
            2。 大喜大捨名為佛性,何以故?菩薩摩訶薩者不能捨二
               十五有,則不能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以諸眾生當
               得故。。。。。
            3。 佛性者名為大信心,何以故?以信心故,菩薩摩訶薩
               則能具足檀波羅蜜,乃至般若波羅蜜。。。。。
            4。 佛性者為名一子地,何以故?以一子地故,菩薩則于
               一切眾生得平等心。。。。5。 佛性者名第四力,何以故
               ?以第四力因緣故, 菩薩則能教化眾
        ──────────────
        (裕74)《大正藏》卷 12,頁 407 中。
        (裕75)同上,頁 419 上。
        (裕76)同裕А68。

                                64 頁

                生。。。。。
             6。 佛性者名十二因緣, 何以故?以因緣故,如來常住
                。。。。。
             7。 佛性者名四無礙智, 何以故?以四無礙因緣故,說
                字義無礙,說字義無礙故,能化眾生。。。。。
             8。 佛性者名頂三昧, 以修如是三昧故,則能總持一切
                佛法。。。。 善男子,如上所說種種諸法,一切眾生定
                當得故,是故說言一切眾生悉有佛性。( 裕А77)

          以上所舉是佛性的功德,一切眾生在成佛時,都可證得
        ,因此而說眾生悉有佛性。 可見佛性一方面指因地時,眾生
        具有的成佛潛能, 另一方面指果地時如來的一切功德體性。
        如此的佛性義涵大致延襲早期如來藏系經論所說, 不過,
       《涅槃經》特別強眨鹦允恰刚嫖摇埂ⅰ溉鐏砻孛苤亍梗
        經說「如來所說真我名佛性」, 而此佛性「如我性者即是如
        來秘密之藏。 如是秘密,一切無能沮壞燒滅。雖不可壞,然
        不可見。若得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爾乃證知。」 ( 裕
        78) 「雪山一味藥」的譬喻中, 「一味」比喻佛性,因為被
        煩惱所出的種種味所覆,而不可得。 同樣地,「如來秘密 (
        佛性 ) 其味亦爾,為煩惱叢林所覆,無明眾生不能得見。」
        所謂如來秘密之藏有二義:一是指耄Р夭伙@, 佛性顯名法身
        ,耄鐏聿兀欢侵副娚唤獠灰姸浴
          「雪山一味藥」喻中所提到的含有佛性意義的「如來秘密
        藏」,在「壽命品」中被視同涅槃。 佛說:「我今當令一切
        眾生及我子四部之眾, 悉皆安住秘密藏中,我亦復當安住是
        中入於涅槃。 」 ( 裕А79) 換言之,佛性即是涅槃,因此「
        如來性品」有如是說:「如來者即是涅槃, 涅槃者即無盡,
        無盡者即是佛性, 佛性者即是決定,決定者即是阿耨多羅三
        藐三菩提。 」 ( 裕А80) 因此,如來 ( 秘 ) 藏、佛性、如
        來、涅槃等都是同義字。
        ──────────────
        (裕77)《大正藏》卷 12,頁 556…557 上。
        (裕78) 同上,頁 408 中 … 下。
        (裕79)同上,頁 376 下。
        (裕80)同上,頁 395 下。

                                65 頁

           《涅槃經》的「前分」對此如來秘藏有其獨到的見解,
        「壽命品」第一之二說:

              何等名為秘密之藏?猶如伊字三點, 若並則不成伊,
              蹤亦不成。 如摩薩首羅面上三目,乃得成三點。若別
              亦不得成。 我亦如是,解脫之法亦非涅槃,如來之身
              亦非涅槃,摩訶般若亦非涅槃。 三法各異亦非涅槃。
              我今安住如是三法,為眾生故名為涅槃。( 裕А81)

          所謂「伊字」是指∴三點, 象徵「解脫」、「法身」、
        「般若」三法, 而此三法的關係既非左右並排,亦非上下縱
        列形,而是三足相即的依存。 換言之,大涅槃具足此三法,
        而三法互相圓攝互攝, 因此可以說涅槃即是解脫、法身、般
        若。 同樣的也可說解脫即是涅槃、法身、般若,餘可類推。
        三法合成的「如來秘密藏」, 顯名法身,耄鐏聿兀ㄉ
        是佛果, 如來藏是佛性,前者就果位,後者就因地而言,雖
        然如此,法身與佛性本伲鼰o有差別。 總之,涅槃法是「相即
        」而非獨立的, 因此上引的經文才會說「解脫之法亦非涅槃
        、如來之身亦非涅槃、摩訶般若亦非涅槃」。 它的意思是單
        獨的解脫、法身、或般若,不能說是涅槃, 必須三法兼具始
        可謂涅槃。
          關於三法的意義,經中有不少對解脫和法身的解說。
       「如來性品」列舉了八十五條解脫義,如離諸繫縳、無憂愁、
        廣大、清淨、平等、不空空、空不空、無所畏等, 這八十五
        種解脫義亦即是如來所具的德目, 經中特別強眨恰刚娼
        脫」,並且說「真解脫者即是如來。 」 ( 裕А82)
          至於法身的意義, 在本經中亦稱如來身、如來藏、佛性
        。 「金剛身品」說如來身者是常住身、不可壞身、非雜食身
        ,即是法身,接著它以八十句詳述如來法身的內涵:

              如來之身無量儯賵岳坞y壞, 非人天身、非恐怖身、
              非雜食身、。。。。 不生不滅、不習不修、無量無邊。。。。
              無知無形、畢究清淨。。。。 無有去來
        ──────────────
        (裕81)同上,頁 376 下。
        (裕82)同上,頁 383 上 … 中。


                                66 頁


              亦去來。。。。 非定非不定、 不可見了了見。。。。 是空離
              空, 雖不常住非念念滅。。。。  非像非相諸相莊嚴。。。。
              無有知者非不知者。。。。  非有為非無為。。。。 如來法身
              皆悉成就如是無量微妙功德。」 ( 裕А83)

          法身可說是如來無量功德的總稱, 就其體而言,法身乃
        一常住不變的法則,法性之性,理不可壞。 而法性所顯之相
        , 即是常樂我淨的大涅槃,所以本經說「如來之身,金剛無
        壞, 非煩惱身,無常之身,故名大樂,以大樂故,名大涅槃
        。 」 ( 裕А84) 而其耄姆鹦砸嗑叱肺覝Q四德,故言「
        佛性即如來,如來即是法,法即是常」。
          至於「般若」在「三德秘密藏」中的義涵《涅槃經》未
        多加詮釋, 不過,從「三因佛性」與「三德秘密藏」的相應
        ,可略知「般若」的意涵。 「正因佛性」是中道空,與法身
        相應, 「緣因佛性」是斷德,與解脫相應,「了因佛性」是
        智慧, 與般若相應,可見「般若」在三因佛性的架構中扮演
        啟發和智引了因佛性的作用,藉以證入正因佛性。

       【2 】《涅槃經》續譯部份的佛性義

        (1) 從「二因」、「三因」論佛性義

         《涅槃經》前分不但延襲早期如來藏說,更進一步明言我
        即是如來藏、我就是佛性, 此種帶有神我色彩的佛性義,在
        《涅槃經》續譯部份有淡化的意味。 原本在前分所說的「眾
        生中即有十力、三十二相、八十種好」, 在「師子吼菩薩品
        」中改成為「一切眾生定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 是故我
        說一切眾生悉有佛性, 一切眾生真實未有三十二相、八十種
        好」 ( 裕А85)。顯然地,佛性由具有本體意味的果性,變成
        具有潛能意味的因性, 這可從以二因、三因闡釋佛性義得知
        。
        ──────────────
        (裕83)同上,頁 503 中。
        (裕84)同上,頁 503 中。
        (裕85)同上,頁 524 中。


                                67 頁


          以因性來闡明佛性義出現於「師子吼菩薩品」, 它以
       「二因」來解釋佛性,不過它舉出幾個不同「二因」的組合,
        含義並不十分明確。 根據「師子吼菩薩品」,有下列幾種不
        同的「生因」和「了因」:

            1。 「能生法者是名生因。」
            2。 「燈能了物故名了因。」
            3。 「煩惱諸結是名生因。」
            4。 「緣生父母是名了因,如榖子等是名生因,地水糞等
                是名了因。 」
            5。 「復有生因, 謂六波羅蜜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6。 「復有了因,謂佛性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7。 「復有了因,謂六波羅蜜佛性。」
            8。 「復有生因,謂首楞嚴三昧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9。 「復有生因,所謂信心六波羅蜜。」 ( 裕А86)

          根據以上的引文, 凡是能生法者都稱之為「生因」,如
        榖種能生榖物,煩惱諸結能生生死,其意義明顯可知。 至於
        「了因」的意義,經文說是「燈能了物,故名了因」。 這是
        用燈光為事例以說明了因, 由於燈有「了物」的作用,引申
        有「照了」、「顯發」作用者為「了因佛性」。 經中說地水
        糞等為了因,恐不甚貼切。 相應榖物種子為生因,地水糞等
        助榖種生長, 與其說是了因,不如稱它為「緣因」較為恰當
        。
          上面引文中另外又舉出三種生因  (5 ? 8 ? 10) 和三
        種了因? (6 ? 7 ? 9),至於何以如此區別, 《大般涅槃
        經集解》中幾位裕枵叩募猓僧敒閰⒖肌!毩琳f:「但
        使於果力強,便是生因,弱者屬了因。 」而僧亮則說:「本
        無今有,是生也。 本有今見,是了也。如無常見常是生,無
        常見無常是了也。 」 ( 裕А87) 因此「六波羅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