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世界的100次战争-第50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地区进攻。12月29日,反政府军开始攻打拉斯维利亚斯省省会圣克拉拉。1959年1月1日,攻克该城,歼灭和瓦解敌军3000余人。同日,菲德尔·卡斯特罗和劳尔·卡斯特罗指挥的军队占领了奥连特省省会圣地亚哥。首都哈瓦那的工人和学生则发动了总罢工、总罢课。巴蒂斯塔见大势已去,逃往国外。1月2日,反政府军开进哈瓦那。
1959年1月3日,古巴临时政府在圣地亚哥成立,乌鲁亚蒂任临时总统,菲德尔·卡斯特罗任武装部队总司令。2月,卡斯特罗出任政府总理,7月,多尔蒂科斯取代乌鲁亚蒂任总统。新政权实行土改和发展民族工业的政策,宣布美国公司和当地大、中资产阶级的财产为国有。1961年,“七·二六运动”、人民社会党、“三·一三革命指导委员会”合并为古巴革命统一组织(后改为古巴共产党),同年,菲德尔·卡斯特罗宣布古巴革命是社会主义性质的革命。
古巴革命战争的胜利是由一系列主客观因素决定的。主要是,在政府控制力较薄弱的山区建立根据地,逐步扩大,最后向城市进攻;建立了军队,并具有较强的战斗力;建立了广泛的统一战线,联合了“七·二六运动”、人民社会党、“三·一三革命指导委员会”、古巴革命党、古巴人民党、古巴民族党、“古巴工人运动”等力量,并发挥领导作用。美洲第一个社会主义政权的建立,对战后拉丁美洲和世界政治形势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91 阿尔及利亚民族解放战争
北非反殖抗法的第一曲凯歌
1954年11月1日,阿尔及利亚爆发了反抗法国殖民统治,谋求民族解放和国家独立的战争。阿民族解放军在民族解放阵线领导下,逐步发展壮大,抗击80多万法国殖民军,解放了大片国土。1962年3月18日,法国政府被迫停止殖民战争,并承认阿尔及利亚独立。
阿尔及利亚是北非国家,位于地中海西部,紧靠海上交通要道。由于阿尔及利亚战略地位重要,资源丰富,且与法国本土较近,因此早为法国统治者所垂涎。1830年,法王查理十世派遣布尔蒙将军率3万军队远征阿尔及利亚。当年7月,法军征服了阿尔及利亚。1834年,法国宣布阿尔及利军为法国属地,实行军事统治;1871年,将阿划为法国的3个省,由法国派总督统治;1905年,法军攻占撒哈拉地区,使阿尔及利亚全部沦为法国殖民地。
法国征服阿尔及利亚后,殖民当局推行种族歧视和民族压迫政策,掠夺阿尔及利亚巨额财富。法国殖民者的行径造成了阿尔及利亚的贫困,也激起了阿尔及利亚人民的强烈反抗。自1830年至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夕,在100多年时间里,阿尔及利亚人民为实现民族独立,进行了无数次各种形式的抗法斗争,削弱了法国的殖民统治。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阿尔及利亚人民积极参加反法西斯斗争。美、英、法等曾许诺,战后将满足阿尔及利亚人民的独立要求。但是,法国殖民当局没有实现诺言,反而对要求独立的群众实施严厉镇压。殖民者的行为教育了人民,使他们认识到了争取民族解放、国家独立,必须走武装斗争的道路。在战后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高涨的形势下,阿尔及利亚革命者于1954年建立了“团结与行动革命委员会”(起义后改为民族解放阵线),并开始将分散的游击武装联合起来,建立新的游击队(后改为民族解放军),至10月发展到3000多人。不久,游击队做好了发动武装起义的各项准备工作。
1954年11月1日凌晨,阿尔及利亚民族解放军在全国30多个地方同时发动起义,袭击殖民当局的驻地、哨所、宪兵队、警察局和其他军事目标。当日晨,起义者还通过在埃及开罗的阿尔及利亚爱国者,将起义的消息和民族解放阵线与解放军的宣言,向全世界广播。起义后,民族解放军首先在地中海的大卡利比山区和靠近突尼斯边境的奥雷斯山区建立根据地,并不断扩大根据地范围。起义者的行动给法国殖民当局造成了极大的震惊和恐慌,他们立即召集在阿的近5万人的军队进行镇压,并紧急从本土大量增兵。至1955年底,法军兵力骤增至20万人。法军按照“分区围剿,梳型搜索,聚而合歼”的战略,动用飞机、坦克等现代化武器装备,对民族解放军实施围剿、突击和大规模进攻战役。面对法军的战略和优势兵力,民族解放军采用了灵活机动的游击战略和战术,避开敌人的突击力量,利用熟悉的地形,分散成小股活动,有力地打击法军。至1956年初,民族解放军已发展到1.5万余人,加上民兵共有11.5万人,武装斗争已遍布阿整个北部地区。
民族解放军初期的武装斗争也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是组织分散,缺乏强有力的核心领导和正确的政治纲领。为此,1956年8月在卡利比亚的苏马姆溪谷召开了阿民族解放阵线第一次代表大会,史称“苏马姆会议”。会议选出了由17名正式委员和17名候补委员组成的阿民族解放阵线的最高政治和军事领导机构——阿尔及利亚全国革命委员会。会议还通过了《民族解放阵线纲领》。该《纲领》对阿尔及利亚的革命性质、战争目标、停战条件和和平谈判等都作出了明确规定。其中战争目标和停战条件是,打败法国殖民军队,破坏法在阿的殖民经济,并依照战时国际法,不断壮大革命势力。
迫使殖民当局完全承认阿尔及利亚的独立和主权,承认民族解放阵线是阿尔及利亚人民的唯一代表。
民族解放阵线第一次代表大会以后,阿民族解放军进行了组织调整。全国分为6个军区,即奥兰、阿尔及尔、卡利比亚、北君士坦丁、奥雷斯—内门查、撒哈拉军区。每个军区下辖若干军分区,军分区分成若干地区,地区又分成若干区段,区段则包括若干村庄。解放军编成团、营、连、排、班。
基本战斗单位为连,配置于区段。经过调整与发展,至1956年秋民族解放军已达3万人,并在摩洛哥和突尼斯建立了训练基地和武器供应基地。
而对阿民族解放斗争蓬勃发展的势头,殖民当局也采取了相应措施。至1956年底,法殖民军数量已增至40万人。根据阿民族解放军多活动在高山丛林既分散又隐蔽的特点,确定了“重点围剿,机动搜索,空降突击”的战术。同时,针对民族解放军装器装备主要来自境外的情况,加强了对阿的边境封锁,先后在阿尔及利亚同摩洛哥、突尼斯边境以及阿地中海沿岸建立了多条陆、海封锁线,配置重兵把守,并派出摩托部队和飞机日夜巡逻。
从1956年到1958年的两年时间,是阿民族解放军武装斗争势头持续上升的时期。但是,阿民族解放阵线领导人过高地估计了群众普遍参加起义的准备程度,在政治和军事指导上出现了一些失误,放弃游击战的战术方针,改而进行正规战,结果遭受较大损失。在挫折面前,民族解放阵线及时总结经验教训,恢复游击战,战略上争取实现的目标也改为以积极的进攻行动保持军事上的“均势”,迫使法国承认阿尔及利亚独立。在民族解放战争不断取得胜利的基础上,1958年9月19日,在埃及开罗成立了以费尔哈特·阿巴斯为首的阿尔及利亚临时政府。
阿民族武装斗争动摇了法国的殖民统治,从1955年到1959年,法军已死伤数万人,耗费80多亿美元军费。从1959年起法宣称要给阿人民以自决权,并建议举行法、阿谈判。
1960年6月,法、阿谈判开始。但就在同一时期,法国殖民当局进一步强化军事行动,殖民军增加到80多万人。法军采取“固守要点,全面封锁”的战略方针,专门修筑了一条长达3000公里,宽约1公里,由数道电网、堡垒、电子报警系统、观察哨、地雷场组成的所谓不可突破的“莫里斯防线”,企图扼守主要城镇和石油产区,严密封锁阿突和阿摩边境。
针对这一形势,阿民族解放阵线以战场上的胜利配合谈判斗争,打破了法国的多次攻势,拒绝了割让阿领土的要求。
民族解放阵线还以非武装斗争形式,如罢工、示威游行等,同殖民当局进行坚决的斗争。1962年3月18日,法被迫回到谈判桌边,签订了法、阿《埃维昂协议》,承认阿尔及利亚人民的自决权和阿尔及利亚国家的独立和主权。次日,阿全境实现停火,持续了七年半的阿尔及利亚民族解放战争终于结束。
1962年7月3日,阿尔及利亚正式宣告独立,7月29日,定名为阿尔及利亚民主人民共和国。
阿尔及利亚民族解放战争结束了法国在阿尔及利亚长达130年的殖民统治。阿民族解放军虽在人数与武器装备上处于绝对劣势,但依靠人民的支持,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终于取得了胜利。而法国殖民军却因为进行的是非正义的殖民战争,陷入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之中。这场战争的国际意义在于,阿尔及利亚成为非洲第一个通过武装斗争取得独立的国家,它的胜利为北非及其他法属殖民地人民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提供了有益经验,创造了有利条件。战争中,法国损失数十万人,耗资逾300亿法郎,大大削弱了法国用于维持其他殖民地的人力和财力。50年代中期至60年代初期,法国政府不得不承认非洲各法属殖民地相继独立。
92 越老柬人民抗美战争
美国陷进深不可测的战争泥潭
越老柬人民抗美战争,始于1961年5月美国出兵入侵南越,迄于1975年4月,前后历时14年。它是印度支那三国人民为反对美国入侵,实现民族解放、国家独立而进行的战争。在这场战争中,美国先后投入兵力共60多万人,使用了各种现代化常规兵器,但是,三国军民不怕牺牲,团结奋战,终于取得了战争的胜利。
二次大战后,美国支持和援助法国入侵印度支那,同时物色和扶植亲美势力。1955年后,美国乘法国撤出印度支那之机,大量向南越派遣军事人员,将“美驻印支军事援助顾问团”改为“美驻南越军事援助顾问团”,并大力扶植西贡吴庭艳政权,支持其发动“诉共”、“灭并”运动。1961年5月,美国总统肯尼迪下令调100名“特种部队”的官兵进入南越,从此开始了对印度支那三国的侵略战争,越、老、柬人民也开始了反对美国入侵的民族解放战争。
初始阶段,战争主要在越南南方进行。美国通过出钱、出枪、出顾问的方式,积极扩充南越政府军,并协助其频繁进行“扫荡”,大力建立“战略村”和无人区。为了反对美国的这种“特种战争”,越南南方解放阵线在普遍建立民兵游击队的基础上扩建部队,坚持主力部队、地方部队、游击队和民兵相结合,开展游击战争。至1964年初,越南南方武装力量已发展到20多万人,解放了南方五分之四的土地和三分之二的人口,逐步形成了农村包围城市的有利态势,从而宣告了美国“特种战争”的破产。
60年代中期,美国决定“逐步扩大”侵越战争的规模,派出大批军队,进行以美军为主体与各仆从国军队相配合的局部战争。1964年8月2日,美国军舰在北部湾与越南民主共和国的鱼雷艇相撞。8月5日,美国借口“北部湾事件”,出动64架飞机空袭越南北方。这是美国把战火由南越扩大到北越,遍及整个越南国土的转折点。
1965年2月初,美国开始出动大批飞机大规模轰炸北越,3月下旬后几乎天天进行轰炸。与此同时,地面部队大量拥入南越,并在4月15日后直接参加了对南越人民武装的作战。这样,美国侵越战争就分成了“南打”、“北炸”两个战场。在“南打”战场,美军首先实行“墨渍”战略,即以北纬17°线至西贡的沿海基地为据点,进行搜索、清剿,逐步向解放区渗透。在第一个“旱季攻势”受挫后,美军又采取了“搜索与摧毁”战略,即以美军主力部队进行机动作战,以南越政府军和各国仆从军防守要地。为此,美国向南越增派了大批地面部队,到1966年底已增至32.8万多人。南越军民针对美军的作战特点,开展人民战争,在艰苦的作战条件下,扬长避短,声东击西,打破了以“搜索与摧毁”战略为指导的第二次“旱季攻势”,并于1967年雨季刚结束就先机制敌,主动出击。在南越人民武装的抗击下,美军自1968年起转而实行“固守与清剿”战略,即美军主力由外线撤回内线,南越政府军主力用于外线,集中兵力固守17°线及西贡、顺化、岘港等重要城市和基地,同时大力清剿、扫荡,制造无人区,并与“绥靖”活动相结合。这时,侵越美军地面部队已增至54.35万多人。南越军民抓住敌人调整部署、缩短战线的有利时机,于1968年春、夏季在南越全境连续发动大规模攻势,取得了重大胜利。据不完全统计,自1961年以来,南越人民武装力量毙伤美军总数已达13万多人。
在“北炸”战场,美空军先是轰炸北纬20°线以南地区,从1965年5月起开始轰炸以交通运输系统为主的越南北方和中越边境地区,从1966年6月底起又大规模轰炸河内、海防的工厂、居民区、机场、水利设施和铁路、公路线。空袭强度不断增大,由每日几十架次到最多时一天750架次。在1965年2月至1968年11月整个轰炸期间,美军共出动10.8万架次飞机空袭越南北方,共投掷各种炸弹258万吨,相当于越南北方平均每平方公里土地投弹16.2吨。为了打破美军“北炸”计划,越南北方实行军队防空与群众防空相结合,构筑防空壕和防空洞,疏散重武器和战略物资,迅速变换阵地和设置假目标迷惑敌人,越空军机动作战,适时出击。越南北方在历时3年多的反空袭斗争中,共击落敌机3300多架,迫使美国于1968年11月宣布停止对北越的轰炸。
1969年1月尼克松当选美国总统后,大力推行“越南化”政策,决定美国撤出越南。但1970年3月18日,美国策动柬埔寨朗诺集团发动政变,并于4月30日以清除在柬境内的越南“供给线”和“庇护所”为由,派遣10多万人入侵柬埔察,从而把侵略的战火扩大到整个印度支那地区。在此之前,美国已于1964年开始在老挝进行“特种战争”,从而激起了老挝人民的抗美救国战争。这样,越、老、柬三国人民为反对美国入侵而展开了艰苦的斗争。
1971年2月初,美国为了分割越、老、柬三国武装斗争的联系,切断“胡志明通道”,使用3万南越政府军和1.5万美军,以九号公路为轴线,分3路进攻老挝的南部地区。为此,越、老人民武装集中5万兵力,采取“诱敌深入,待机破敌”的作战方针,对入侵老挝的美军和南越政府军发起印支九号公路战役。此次战役历时43天,越、老人民武装共歼敌2.1万多人,击落击伤敌机约500架,对尔后战局产生了重大影响。
美国于1972年4月恢复对越南北方的大规模空袭。轰炸重点是河内、海防地区,企图阻截国际社会对北越的支援和北越对南越的支援,动摇北越抗战的意志和民心,迫使越南在巴黎和谈中作出让步。越南北方坚持抵抗,共击落敌机700多架,打破了美国的战略企图,促使交战各方于1973年1月27日在巴黎停战协定上签字。此后,越老柬三国继续战斗,终于在1975年先后取得了战争的彻底胜利。
越老柬三国赢得这场民族解放战争胜利的主要原因:一是国际社会的大力支持和援助;二是实行主力部队、地方部队、特工队、民兵游击队相结合,开展全民游击战争;三是综合运用多种战术手段,采取多种作战形式;四是以全民防空对付空中袭击,重点保护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