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世界的100次战争-第5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开展全民游击战争;三是综合运用多种战术手段,采取多种作战形式;四是以全民防空对付空中袭击,重点保护交通运输线;五是军事斗争与政治、外交斗争相结合。印支战争是美国战后陷得最深、拖得最久、代价最大的一次以失败告终的侵略战争。
93 印巴战争
英国殖民者“埋下的祸根”
1971年11月21日,印度利用东巴基斯坦发生动乱的局势,向巴基斯坦发动大规模突然袭击,最终将独立的巴基斯坦国家肢解为巴基斯坦和孟加拉国两部分。
印巴冲突的祸根从根本上来说是由英国殖民主义者种下的。历史上,印巴同为英属印度,是英国最大的殖民地。二次大战后,随着世界许多国家民族解放运动的蓬勃发展和印度人民反帝反殖斗争的日益高涨,英国政府不得不同意向印度人移交政权。但是,为了达到在撤走后仍能控制印度的目的,英国极力在由其一手造成的印度教和伊斯兰教两大教派政党对立的基础上,继续推行“分而治之”的政策,极力在印度各民族、各教派、各党派之间制造矛盾,扩大分裂。1947年6月3日,印度总督蒙巴顿提出了充分体现这一政策的印度独立方案——“蒙巴顿方案”。
“蒙巴顿方案”将印度一分为三,即印度教徒的印度、伊斯兰教徒的巴基斯坦和王公土邦。规定各王公土邦有权按自愿原则选择加入上述两个国家,或保持同英国的旧有关系。这样一来,印度两大教派政党,即国大党和穆斯林联盟围绕国家统一还是分治,以及争夺各王公土邦,展开了激烈斗争,两大教派间发生了大规模仇杀事件。1947年8月印度和巴基斯坦正式分治后,分治矛盾以及民族、宗教、领土等各种矛盾愈益加深。1947年10月和1965年8月,印巴围绕克什米尔邦的归属问题发生了两次克什米尔战争。这些都为两国爆发更大的战争埋下了火种。
在印巴之间存在矛盾的同时,巴基斯坦内部,主要是东巴与西巴之间也存在着不稳定因素。巴基斯坦独立后,中央政权以及经济、军事大权基本上都控制在西巴地主、资产阶级手中,东巴人几乎处于无权地位。随着东巴经济的发展,东巴资产阶级对此种状况日益不满。1966年,东巴新兴资产阶级的代表人物穆吉布·拉赫曼提出6点自治纲领。及至1971年年初,东巴进一步掀起了大规模“不合作运动”,打出了“孟加拉国”的旗号。同年3月26日,巴基斯坦总统叶海亚宣布取缔在东巴占领导地位的政党人民同盟,逮捕人民同盟主席穆吉布·拉赫曼和其他领导人。为此,东巴发生兵变。巴基斯坦国家军队随即出动,至5月底基本平息了动乱。
面对巴基斯坦内部动乱的局势,印度决定出兵支持东巴独立。1971年3月,印度内阁、议会和国大党分别开会,通过了支持东巴建立“孟加拉国”的决议。同时,在印巴边境集结军队,进行军事演习。7月,又制定了“解放孟加拉”的战争计划。为了寻求国际支持,印度还于8月间同苏联签订了《和平友好合作条约》,并从苏手中获得了坦克、装甲输送车和地空导弹等武器装备。
巴基斯坦高度警惕印度的战争备战,也进行了相应备战。
到1971年11月为止,双方的兵力部署基本完毕。印度在东巴方向投入的兵力共3个军部、7个师,空军12个中队,作战飞机200架,海军舰艇26艘,约17万人;在西巴方向投入的兵力共13个师8个旅,空军20个中队,作战飞机300架,海军舰艇20艘,约30万人。巴基斯坦在东巴方向投入的兵力共4个步兵师,空军两个中队,作战飞机17架,约9万人;在西巴方向投入的兵力共12个师6个旅,空军20个中队,作战飞机200架,海军舰艇20余艘,约25万人。双方兵力对比,在东巴方向,印军占有明显优势,巴军处于劣势;在西巴方向,两军旗鼓相当,印军略占优势。
1971年11月21日,印军向巴基斯坦发起突然进攻,印巴战争爆发。23日,巴总统叶海亚宣布全国处于紧急状态,巴军全力抗击印军。战争在东巴和西巴两个战场展开。印度的战略企图是,东攻西守,以夺占东巴为最终目标。巴基斯坦的战略指导方针则是全力固守各战略要地,以此粉碎印军的突击行动。
在东巴战场,印陆军在海、空军密切配合下,集中兵力,从东、西、北3个方向,对东巴实施“多路向心突击”。在东部方向,印军以3个师及8个营加强部队的兵力,分3路发动攻势行动,至12月9日攻占了阿舒甘杰、道德坎迪和昌德普尔3个重镇,打开了通往达卡的门户。在西部方向,印军沿西南和西北两条轴线展开进攻,一路遇到巴军顽强抵抗,但由于印军占有兵力优势,至12月14日,西南一路印军攻陷重镇法里德普尔,对达卡构成威胁;西北一路印军则几度破坏巴军防御阵线,并经反复争夺占领了重要城镇波格拉,但未能向北发展进攻,因而没有完全实现作战企图。在北部方向,双方在贾马尔普尔、米门辛格与坦盖尔进行攻防作战,结果,巴军未能守住阵地,丢失贾马尔普尔,退守坦盖尔地区,建立新的防御。
在三个作战方向的印军先后完成对达卡合围攻击的作战准备后,印军开始向达卡发起总攻。印军第50伞兵旅首先在距达卡70公里的西北部重镇坦盖尔和距达卡30公里的东北要点纳西格迪实施空降作战,一举切断了巴军退路,向南直逼达卡。12月15日,印军完成从东、西、北三个方向对达卡的合围,海、空军则从海上和空中实施严密封锁,完全切断了东巴与西巴以及外部的任何联系。在这种情况下,东巴守军于12月16日向印军投降,东巴战场的攻防作战遂告结束。
在西巴战场,双方进行了以空战为主的交战。印军凭藉其空军力量的优势,力图重创巴空军于基地,破坏巴交通运输线,孤立巴军各战场的相互联系,阻止巴地面部队机动和集结,达到削弱与钳制西巴地面部队的目的。巴军则努力加强要地防空,钳制与削弱印空军作战力量,阻止或限制印空军的空袭行动,保障地面作战的进行。交战结果,双方均未取得决定性战果。在空中较量的同时,双方也进行了有限的地面作战行动。两军各有攻势行动,其中印军以多路发动进攻,先后占领了西巴信德省和萨克加尔地区3600平方公里的领土。此时,印军已在东巴战场取得胜利,因此印度于12月17日宣布,在西巴地区实行“单方面停火”。巴基斯坦接受了印度的停火建议,西巴战场的作战行动至此结束。印巴战争结束后,东巴脱离巴基斯坦,成立了孟加拉共和国。
印巴战争是战后南亚地区发生的一场较大规模局部战争,这场战争的胜负结局是由交战双方一系列主客观因素决定的。从总的方面看,印度在军事力量上占有优势,在政治、外文等方面均采取了积极灵活的指导方针和策略,因而取得了战争的主动权。如印度在政治上利用了巴基斯坦的内部矛盾,在外文上积极寻求大国的支持,而在军事上则制定了避免两线作战,东重西轻,速战速决的战略方针。战争爆发后,又采取了比较适当的机动灵活的作战方法,特别是作为进攻一方,能够做到正面进攻与迂回、穿插相结合,地面攻势与空中、海上行动相配合,充分发挥了进攻作战的优势。这些都是印军取胜的重要因素。
相比之下,巴基斯坦虽也取得了一些局部胜利,但在许多方面却不无教训可言。在政治、外交方面,巴政府平息内部动乱后,在积极争取国际力量的理解和支持方面显得软弱无力;在军事上,拘泥于阵地防御,未能针对印军的迂回迅速机动兵力,组织新的防御。西巴军队也未能采取更为积极有力的攻势行动,以钳制和阻滞印军对东巴的进攻。
94 越南统一战争
进军南越,会师西贡
1973年初,“关于在越南结束战争、恢复和平的巴黎协定”签署后,美国开始从越南撤军,并停止了大规模军事行动。但仍以“文职人员”名义在南越留驻2.4万多名美军,支持南越政府军扫荡。与此同时,美国还向南越政府提供大量军事援助和经济援助,在南越附近地区保持一支相当规模的海空力量,频繁进行军事演习,企图阻止南越人民武装反攻和北越军队进入南方战场。
为了实现南北方的统一,越南军民利用美军撤出南越、南越政权面临严重统治危机的有利形势,以北方正规军为主,在南越人民武装和人民群众的配合下,于1975年3月4日发起了“春季攻势”,连续进行了西原战役、顺化—岘港战役和西贡战役。经过55天奋战,共歼灭和瓦解敌军100多万人,推翻了南越政权,实现了越南南北方的统一。
西原地区位于南越中部,是北上岘港沿海、南下西贡平735《影响世界的100次战争》原的战略要冲,但这里只有南越2个师驻守,且兵力分散。北越军以此为初战方向,认为打下西原即可将南越军队一分为二,并可以西原为基地,南北机动,发展攻势。1975年3月4日,北越集中4个师兵力,开始对西原地区之敌进行分割包围,最后确定西原南部的邦美蜀为战役的主要突击方向。3月10日凌晨,北越军集中炮火突然而猛烈地轰击南越军队在邦美蜀市的机场、指挥机关和炮兵阵地,尔后步兵和坦克发起全线出击,激战至14日,攻克邦美蜀市。在北越主力部队的猛烈攻势下,南越军队惊慌失措,纷纷溃逃。北越军乘胜扩大战果,先后解放了福安、宁和、金兰湾、绥安、归仁和大叻等城镇。至4月4日,西原战役胜利结束,共歼敌万余名,并缴获大批作战物资,为尔后作战行动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和态势。
西原战役打响后,南越极为惊慌,迅速收缩兵力,准备固守顺化和岘港地区。这一地区与越南北方相邻,驻有南越五个主力师,并拥有火炮400多门、坦克和装甲车440多辆,作战飞机近百架。为了保证战役顺利实施,同时鉴于美军对北越军队南下攻势未采取大的行动,北越将全部主力部队三个军投入了南方战场。3月19日,南越人民武装积极配合北方军队行动,乘虚攻入广治市。两天后,北越军主力兵分北、西、南三个方向向顺化发起攻击,重点打击该市守敌的指挥所、机场及封锁海上退路。至25日,攻克顺化市,随后转兵进攻岘港。北越军相继攻占了岘港南面的广义、三岐、巡养三地,尔后全力逼近岘港市。在这种情况下,南越政府总统阮文绍下令固守城池,要求至少坚持两个月时间,以便调整兵力部署,伺机反扑。与此同时,调兵遣将,增援岘港守军。
然而由于美军顾问临阵撤离,军心混乱,大批南越军向南溃逃。北越军抓住这一时机,大举向岘港以南发起进攻,29日便进占岘港市。此役,北越军共消灭和瓦解敌军10多万人,使该地区与越南北方连成一片,将南越军逼退至西贡一隅。
经过西原、顺化—岘港两大战役,北越军共歼敌40多万人,毁伤美援先进兵器近一半,缴获和毁坏南越军近一半的作战物资和补给基地,解放12个省,使南越解放区人口扩大到800万。总之,两大战役后,越南南方战场上的双方力量对比和形势发生了有利于北越的根本变化。为此,北越制定了西贡作战计划,决定投入17个师的兵力与南越军队进行最后总决战,此次战役被命名为“胡志明战役”。
西贡是南越政权的首府,也是其兵力集聚的重镇,驻有7个师兵力。4月9日,北越军首先向西贡市外围据点的南越军发起击,南越军在飞机、大炮、永备工事的掩护下进行抵抗,北越军进攻春禄、藩朗的部队发展迟缓。于是,北越军变更部署,集中强大炮火轰击南越军防御阵地。南越守军损失惨重,军心动摇,被迫退却。北越军遂于4月16日占领藩朗,并于4月21日解放春禄,从而打开了通向西贡市的东大门。不久,便完成了对西贡的包围。西贡政权陷入混乱之中,一个星期之内连换三个“总统”。南越军队更是人心浮动,无心再战,纷纷准备后路。4月29凌晨,北越军向西贡发起全面攻击,重点进攻市内的南越总统府、警察总署、总参谋部、广播电台和郊区的新山机场。经过1天激战,北越军相继攻克诺中、龙平、莱眺、富利、厚义、芹德等外围据点和基地。
4月30日晨,攻入市区,展开巷战。4月30日中午,占领西贡全部市区。至此,越南统一战争结束。
北越取胜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是利用了美军实行战略收缩的有利时机;其次是正确选择攻击目标,直指敌之要害和弱点,使敌指挥失灵,运输保障困难,进无力退无路,最终导致失败;三是乘势扩大战果,不给敌以喘息之机。利用敌调整部署、兵力收缩等时机,迅速达成作战目的;四是适时转换作战形式,敢于进行阵地争夺战、城市攻坚战、大兵团正规作战。在与美军作战时,主要采取袭击战这一作战形式。在力量对比发生根本变化时,适时将北方主力部队投入南方战场,进行战略决战;五是军事打击与政治瓦解互相配合;六是重视炮战和特工战。特工战是北越军作战的一个重要特点,其任务通常是破袭敌指挥机关、水陆交通枢纽、后方补给仓库、小股部队。
95 越南侵略柬埔寨战争
“印支联邦”的黄梁梦
越南侵略柬埔寨战争,始于1978年12月25日,迄于1990年8月,前后历时11年零8个月。它是越南当局为实现其拼凑“印支联邦”、称霸东南亚的野心,在前苏联的怂恿和支持下,对邻国柬埔寨发动的全面武装入侵战争。越南经过长时间准备和计划,以突然袭击的方式发动战争。在20天内便占领了柬埔寨的首都金边、各主要城镇、沿海岛屿和交通干线。面对越南侵略者大举进犯,柬埔寨军民坚持开展农村游击战争。经过长期斗争,越南泥足深陷,最后不得不从柬埔寨撤军。
印支三国人民抗美战争胜利后,战略形势发生了重大而急剧的变化。一方面,美国从1976年起不再在中南半岛驻军,并避免介入印支地区冲突。而另一方面,前苏联则出于全球争霸的考虑,力图南下印支地区,找到一个扩张势力的永久立脚点。这与越南寻求靠山以推行地区霸权主义的需要一拍即合。于是,苏越为了各自的利益,相互结合在一起。在超级大国的支持下、越南当局自诩为“世界第三军事强国”,在大肆反华排华,全面控制老挝的同时,积极备战准备入侵柬埔寨,对柬实行武力兼并,以实现其早就怀有的拼凑“印支联邦”的迷梦。
1975年6月,越南侵占柬寨的威岛,同时向柬埔寨提出领土要求,蓄意制造柬越边界冲突,企图寻找大规模侵柬的借口。1977年几次武装侵柬行动受挫后,更变本加厉地策划大规模军事行动。1978年上半年,越南当局决定对柬埔寨实行全面军事占领。为了达成入侵行动的突然性和保证战争行动的顺利实施,越南当局进行了精心筹划和充分准备。在政治外交上,越南加紧同前苏联的勾结,加入“经互会”,把金兰湾提供给苏作军事基地,与苏签订带军事同盟性质的《友好合作条约》;对东盟施加压力,威慑东盟;大规模驱逐华侨,不断制造中越边境流血事件,谎称中国侵略越南;搜罗亲越反柬势力,多次在柬埔寨策划政变活动。在军事上,越南当局在西贡秘密成立侵柬前方指挥部,制定入侵计划,调集部队,补充给养,加紧训练。
入侵初期,越军企图通过突然袭击一举攻占整个柬埔寨。
为此,它集中了18个师共20多万正规部队,于1978年12月底分兵5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