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的智慧:传统宗教文化丛书-第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禅的智慧》 总 序 内容提要
内容提要
本书的内容为圣严法师在纽约东初禅寺与修习禅坐者的法谈,这些谈话是师父多年闻思修佛法、参透世理的智慧与慈悲的结晶,互动过程的真诚、活泼,以及独有的幽默,也显露出师父的特色。切入心灵本体,提升身心世界。本书以参透世理人情的智慧语言,回应当代人的知性及心灵需求,鼓励人们从禅的修行与体验中提升身心世界的品质。
《禅的智慧》英文本初版于一九九三年十二月问世,至一九九九年四月共印行四次,在英文世界拥有一定的读者群。圣严法师中英文著作等身,本书为与西方人士的对话录,尤具特色。其实,师父以往不乏问答形式的作品,但大抵止于一问一答,且多以书面为之。针对时人关心的佛法与相关议题深入对话,辑录成书,《禅的智慧》堪称第一本。由于对话地点是在西方,面对的又是文化、社会、生长背景、知识环境、思维方式殊异的佛教徒、非佛教徒或异教徒,如何善巧地解惑、弘法,实为巨大挑战。
《禅的智慧》 总 序 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
圣严法师,是我国第一位获得博士学位的比丘。他是江苏省南通县人,一九三〇年出生。幼年家庭贫困,十四岁在南通狼山广教禅寺出家。一九四七年,到上海静安佛学院读书。一九四九年,受战争影响,随著军队到了台湾。在军中服务十年,官拜少尉通讯官,于一九五九年奉准退役,二度出家,由“中华佛教文化馆”的东初法师为他剃度,法名圣严。
一九六九年三月东渡日本,考入东京立正大学硕士班,两年之后,以“大乘止观法门之研究”论文,取得硕士学位。继而二度赴日,又继续了四年苦读生涯,以“明末中国佛教之研究”论文,于一九七五年获得文学博士学位。
法师历任中国文化大学教授,中华学术院佛学研究所所长,美国佛教会副会长及译经院院长,创办中华佛学研究所所长。他以中日英三种文字,在亚、美、欧各洲出版著作近百种。
他是国际知名的禅师、教育家、学者、作家。他所推动的理念是:提升人的品质,建设人间净土;主张以教育完成关怀的任务,以关怀达到教育的目的。
《禅的智慧》 总 序 目 录
目录
1.身为佛教徒是什么意思?
2.有情众生
3.自我
4.因缘
5.五蕴与意识
6.业
7.五戒
8.戒律与业
9.禅是宗教吗?
10.修习佛教与其他宗教
11.佛像
12.佛教的功德观
13.菩萨与阿罗汉
14.佛教与死亡
15.末法时代
16.老师的重要
17.单独修行·集体修行·随师修行
18.每日打坐之道
19.日常生活中的修行
20.修行的见解比修行本身更重要吗?
21.知识障碍修行?
22.中国禅与日本禅
23.禅与荒诞不经
24.禅病
25.禅与心理治疗
26.为什么要读经?
27.禅与民族文化
28.佛教的娱乐观
29.诗歌与王维
30.责任与修行维持平衡
31.在非佛教的社会中培育佛教的子女
32.禅修与老年人
33.佛教与财富
34.开悟持久吗?
附录
附录一礼佛
附录二梦
附录三安乐死与自杀
《禅的智慧》 总 序 禅的智慧:序
序
我一向认为,“感应道交”是不变的真理,如果孔夫子没有优秀的门人和他对话,像《论语》这样的儒典是不可能出现的;如果释迦世尊没有杰出的诸大弟子向他请法,像大小诸乘那样的佛经,也是不容易出现的。此诚如人叩钟,大叩则大鸣,小叩则小鸣,不叩则不鸣。
我很惭愧,比起儒释二家的圣人,不仅不堪喻为洪钟大吕,甚至连一把小铃也不是,可能只是一块顽石吧!所幸我有诸佛菩萨给我启示,一些资质优秀的师友和弟子给我催化,这使我依据佛法的智慧,解答了一些初机学佛人的疑问。在台湾,我曾应《菩提树》杂志的要求,解答了七十个问题,辑集成书,名为《正信的佛教》。又为《人生》杂志提供了一个每期一篇的专栏,后来集印成书,即是《学佛群疑》,这两本书很受中文读者的欢迎。我在西方社会中弘扬佛法,也发行了一份英文的季刊《禅杂志》,它的编者和读者群,同样希望我能就他们于西方社会的学佛生活中所遇到的疑难,给一些指点。他们有一组人,预先设想了一个一个的问题,每周一个晚上,用两个小时,坐在纽约禅中心的地板上,围绕着我,轮番发问。逐篇刊出后,编成一书,名为《禅的智慧》。
事先,大家已有共识,我早就声明,我欢迎他们提出任何想问的问题,我虽不可能全部都有答案,但我一定知无不言,言无不尽,若不知者,便不作答。如果发现我解答得不够清楚,允许他们反复追问。
在西方文化氛围中成长的人,毕竟比较直率,对于某一个感到困惑的问题,往往会从不同的层面来追求答案,他们不必顾虑适合不适合由我来解答,都会向我发问。有时相当深刻,有时极其敏感,也有时看来比较肤浅,却又是大家都关心的问题,有时也会出现一些意想不到的、并具有挑战性的问题。凡此种种,都能使我感到欣喜,甚至会发现我也有大叩则大鸣、小叩则小鸣的反应能力,纵然在平日从未想到过的答案,竟然会从我的口中流露出来。因此,我对那段日子的DharmaView(法见)小组集会,直到现在,依旧记忆新鲜。目前,我在西方,另有一些资质相当俊美的弟子,也正酝酿一个类似于法见的小组,集中某些焦点,准备跟我讨论,如果因缘成熟,也许还会出版一册叫做禅什么的英文书哩。
我们非常有福气,“中央研究院”的研究员单德兴教授,花了很多心血,把我两种版本的英文著作《禅的智慧》重新考订修正,集译成了这一册中文版,共计三十八篇。为了避免引生不必要的误会,在出版前,我又将部分内容略做删修,因此它的面貌,与英文原著已稍有不同。借本书与中文读者们见面的机会,谨向译者及相关的诸君致谢。
《禅的智慧》 总 序 作品相关(1)
作品相关
圣严
二○○三年四月二十四日
序
于美东象冈道场译者志
《禅的智慧》英文本初版于一九九三年十二月问世,至一九九九年四月共印行四次,在英文世界拥有一定的读者群。圣严法师中英文著作等身,本书为与西方人士的对话录,尤具特色。其实,师父以往不乏问答形式的作品,但大抵止于一问一答,且多以书面为之。针对时人关心的佛法与相关议题深入对话,辑录成书,《禅的智慧》堪称第一本。由于对话地点是在西方,面对的又是文化、社会、生长背景、知识环境、思维方式殊异的佛教徒、非佛教徒或异教徒,如何善巧地解惑、弘法,实为巨大挑战。
国人讲求尊师重道、反躬自省,面对一代高僧,罕于打破沙锅,追究到底。西方人没有这些文化上、心理上的包袱,不迷信权威,一切唯理是从,唯法是问,通过反复叩疑、诘难,逐步解开心中疑团;法鼓老人名副其实,大击则大鸣。这些回答是多年闻思修佛法、参透世理人情的智慧与慈悲的结晶,互动过程的真诚、活泼,以及独有的幽默,也显露出师父的特色。总之,本书结合了正信的佛法,圆融的世理,练达的人情,以一贯剀切、明晰的方式,回应当代人的知性及心灵需求,处处表现出以佛法为依归,以人本为诉求的人生佛教精髓。
由于原书颇受欢迎,为了精益求精,经果谷师悉心增补,以期充分表达师父的正见。增补稿于出版前又经专人仔细修订,文字更加通畅,条理更为清晰。身为译者,有责任向读者说明此书的版本以及中译本的经过与特色。
本书的内容最初为师父在纽约东初禅寺与修习禅坐者的法谈,誊稿先刊登于《禅杂志》,其后有三个版本。第一个版本是一九九三年由纽约的法鼓出版社印行的《禅的智慧:知与行——与圣严禅师的三十八篇对话录》('WTBX'ZenWisdom:KnowingandDoing,Thirty…EightConversationswithChanMasterSheng…yen〔NewYork:DharmaDrumPublications,1993〕)。第二个版本就是前面提及的增补版,序言署于一九九八年一月,一般读者无缘目睹。第三个版本则是二○○一年由法鼓出版社与美国加州柏克莱的北大西洋出版社同时印行的《禅的智慧:佛教对话录》('WTBX'ZenWisdom:ConversationsonBuddhism〔ewYork:DharmaDrumPublicationsandBerkeley;CA:NorthAtlanticBooks,2001〕)。
由于英文先后有三个版本,因而中译也有两个版本。译者于一九九八年八月至一九九九年八月前往英国伯明翰大学(UniversityofBirmingham)进行一年研究访问。先前阅读此书初版,获益良多,遂发心移译为中文,并获师父首肯。后来得知此书已完成增补,比初版更为充实。一九九八年九月接到果谷师自纽约寄来的列印稿后,便利用研究之余,在笔记型电脑上进行翻译,字斟句酌,仔细咀嚼,悉心回味,深入师父的智慧法语,为异国生活平添不少安定的力量,回国之后不久便交出全稿,并于二○○○年一月开始在《人生》杂志逐月刊载。英文修订版则于一年多之后才出版,因此连载的中译根据的是列印稿。
“禅的智慧”专栏自二○○○年一月至二○○三年四月连载于《人生》,前后四十期(一九七至二三六期),总共三年四个月。在《人生》刊出时,经编辑加刊头语、标题,略事润饰,并协助若干专有名词的中译。连载期间颇受读者欢迎,频频询问出版单行本的事宜。此番趁出书之际,先请吕洁桦小姐协助比对列印稿与修订版,标示异文,译者再对照修订版,逐字逐句地修改前译,以期忠于最新的版本,并方便有心人参照原文。对于列印稿有兴趣的读者,则可参考《人生》上的中译。
初版除了序言和书末的专有名词之外,内文分为修行(Practice)、哲学与教义(PhilosophyandDoctrine)、社会议题(SocialIssues)三部分,各为十六、十二、十篇,总共三十八篇。列印稿略去原书第一篇,总计三十七篇。修订版将内文重新分类、排序,分为佛法(Buddhadharma)、修行与日常生活(PracticeandDailyLife)两部分,各为十五及十九篇,总共三十四篇。
相较于初版、列印稿,修订版的英文更洗练,条理更清晰,版面更清爽,可以看出编辑的用心与专业。例如,《知识障碍修行?》中有关两个喇嘛的故事,只是删去几个字,就显得合理许多;《禅病》全盘调整顺序,条理更为顺畅。有些修订不限于同一篇,如原先《日常生活中的修行》结尾有关业力的问答,修订版改纳入《业》;原先《日常生活中的修行》结尾的问答,改纳入《每日打坐之道》,都更适得其所。若干篇名的更动,如《你是佛教徒吗?》改为《身为佛教徒是什么意思?》,《师生关系的重要》改为《老师的重要》,《禅与心理分析》改为《禅与心理治疗》,《文化与历史对禅的影响》改为《禅与民族文化》,《老年人的禅修》改为《禅修与老年人》,《开悟值得吗?》改为《开悟持久吗?》,都更显得贴切。此外,编辑固然添加了《有情众生》一篇,但为了精简篇幅,也删去了五篇(《礼佛》、《梦》、《佛教与堕胎》、《安乐死与自杀》、《佛教、道德与医学科技》),少数内文或因国情不同,或因英文读者兴趣不高,也有删节。
中文本既然没有篇幅上的严格限制,当然以充分呈现师父的原意为依归,因此纳入先后两个英文版本的序言,添加《有情众生》一篇,将修订版删去的三篇依列印稿译出,作为附录,并以“译按”注明版本中较重大的异文(如,纳入初版中具参考价值、却被修订版所删除者),至于文句的修订因过于繁琐,则不特别注明。读者比对先后版本,便知分晓。
总之,《禅的智慧》中文版已不只是翻译,而是比对、校勘、综合不同版本,探求师父原意、考量读者需求的成果,既有修订版内容的增添、条理的通畅、文字的精要,又保留了初版值得参考之处。至于圣严师父为中文本撰写的序言,更是此书的特色。因此,中文本比英文的任何一个版本都更丰富。
由于《禅的智慧》先后有三个英文版本,本书出版前又另有中译连载,特此说明,并邀请有缘人共享禅的智慧。单德兴台北南港
二○○三年二月二十二日这本书费时八年而成。我从台湾来到美国,开始指导西方人禅修之后不久,弟子们就决定出版一份通讯和杂志〖HT5K〗(译按:即《禅杂志》)'HT'。那是在一九七九年。自那之后,禅中心逐渐发展,我们出版了许多书,其他的刊物也有成长。
一九八四年,当时的编辑建议我们在杂志上开辟一个“法见”(DharmaView)的专栏,由弟子向我提出有关修行或哲学方面的问题,专栏的形式就类似:你所想了解、却没机会去问的有关禅的问题。我记得第一个问题就是:“佛教对于自我的观念如何?”我可以用一句话就回答了,如果那样的话,这个专栏当时就告终了。然而,我决定更仔细地回答。自那之后,弟子针对许多的议题提出了许多的问题。
在佛陀的时代,有些人不能或不愿接受他的全部教诲。这不是说佛陀值得怀疑,而是说怀疑是人之常情。再者,有些事情如果没有直接的体验,实在很难、甚至不可能了解。
我和弟子之间也有类似的情况。到了某个时候,心中有疑的弟子要求我更仔细地解释佛法。在这之前,弟子都把我所说的话当成金科玉律般的真理。其实,这种态度是有问题的。由于我通常是通过翻译和西方人沟通,有些意思在翻译中会失去。比方说,如果翻译没有正确地传达发问者心里的问题,就可能误导,产生完全不同的回答。如果弟子不问我,到头来可能得到的是错误的讯息。幸运的是,弟子在我的回答不清楚时会询问我,请我澄清,举出例证,让事情不致显得那么神秘或抽象。其实,他们愈是要求我解释清楚,就愈对所有的人有益。因此,我感激我的弟子们。
我没有自夸已经开悟,我不是无所不知,也不是西方文化的专家。我是佛教的法师,承袭了禅宗两个宗派(曹洞宗与临济宗)的传承,因此人们认为我是禅师。由于我具有佛教的文学博士,发表过有关佛法的学术著作,所以也被认为是学者。我没有宣称我的答案是终极的真理,因为没有任何回答能表达那种真理。然而,禅是普遍的,超越了时空的文化差异。因此,这些问题的答案已经存在于西方。我相信我的回答没有违背基本的佛教原则。
佛法不变,但能适应不同的文化和时代。只不过未开悟的人执著于佛法表达的方式,那就像愚人把指月的手指误认为月亮一样。
到这里为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