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体育电子书 > 禅的智慧:传统宗教文化丛书 >

第2章

禅的智慧:传统宗教文化丛书-第2章

小说: 禅的智慧:传统宗教文化丛书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为月亮一样。

    到这里为止,我谈的都是佛教。我了解在美国有许多人相信禅和佛教多少有些分离。我这里要强调:禅就是佛教,禅是修行佛法的一个方式。也许由于禅的直截了当,使人们认为它有异于佛教。我希望这个误解能得到澄清。

    “法见”这个专栏在《禅杂志》逐篇刊出多年,并未依照特定顺序。然而,为了组织与清晰的缘故,此番结集出书时,编辑决定把这些文章分为“修行”、“哲学与教义”、“社会议题”三大类。这些类别是问题所触及的范围。当然,其中有彼此跨越之处。每篇文章自成单元,但也有彼此相关之处。因此,这本书不必从头读到尾,也不必按照顺序阅读。

    我知道本书没有触及所有的议题。我们曾经决定要不要出版这些材料。本来可以等得更久,但显然我们处理不完那些层出不穷的问题。如果将来有人询问更多的问题,也许会出版续集。同时,我希望这些文章能帮助回答读者的一些问题。我相信他们会提出更多的问题。我也确信有些人会不同意我的回答。那也很好。我不愿意把佛法强加在任何人身上。

《禅的智慧》 总 序 作品相关(2)

    致谢

    这本书得以问世,是得到许多人的帮助。有些人希望隐姓埋名,所以我必须尊重他们的意愿。首先,我要感谢这些年来的翻译,使这本书成为可能。第一个就是王明怡,我来到美国之后,他就是我主要的翻译,可以说他就是我的英语代言人。偶尔明怡无法在场时,其他人也协助帮忙,其中包括了PaulKennedy、李佩光(Pei…gwangDowiat)、DanStevenson、TrishIng和果谷师。

    其次就是那些誊稿的人,主要是DorothyWeiner和EchoBonner,他们辛勤地把录音带整理成文字。

    一九八五年第一位编辑ErnestHeau离开之后,第二位编辑ChrisMarano就负责编辑的重任。我的回答很少是一贯、流利的,其中有些缝隙需要填补,因此就补问了一些后续的问题。编辑的工作是使我的问题尽可能让外界的读者觉得容易了解,在这方面,Chris得到AlanRubinstein和HarryMiller等人的协助。

    这个版本的设计和形式,是由TrishIng和PageSimon所构思、制作的。书中多帧照片则由许多人捐赠。

    最后,我要感谢问这些问题的弟子,尤其是那些对我不明确的回答觉得不满意的弟子。

    这个谢辞中如果遗漏有关人士,谨此致歉,那纯属无心之过,因为这么多年来许多人来来去去,实在很难记录曾经协助出版的每个人。

    致读者

    如果我的一些回答和意见有冒犯任何人的地方,谨此表示歉意,但我并不为答案本身致歉。我所说的全是我相信是真实的,之所以致歉,只是因为造成别人的不快。

    最后,我注意到英文本身的限制造成了某些人的不快。这问题来自英文中没有充分表现男女两性的中性代名词,在(英文版的)回答中,编辑已经尽量祛除这些情况。

    有时佛教被人批评为歧视女性。在佛教祖师的长久传承中,我无法为每一位发言。就像我在序言中所说的,文化与时代一直在改变。在美国,佛教会沾上一些美国的价值。我把这个迈向性别平等的运动,视为正面的措施,对佛教而言也是改进。

    圣严

    一九九三年一月英文版

    第二版序

    我从台湾来到美国,开始指导西方人禅修之后不久,弟子们就决定要出版一份有关佛教观念的季刊——《禅杂志》。后来,其中固定出现的若干文字就成了“法见”这个专栏,由禅中心的成员向我提出有关佛教的各种问题,由我即席回答。第一个问题是:“佛教对于自我的观念如何?”我可以用一句话就回答了,如果那样的话,这个专栏当时就告终了。但我决定更仔细地回答。自那之后,弟子针对许多的议题提出了许多问题。我们把出现在“法见”的这些文章辑为《禅的智慧》一书,目的在于帮助其他有类似问题的人找到一些答案和指引。

    就某个意义而言,《禅的智慧》符合佛教的传统,因为许多佛法就是两千多年来通过师徒之间的对话来阐明。在佛经中,弟子和菩萨为了众生而向佛陀发问,佛陀予以回答。禅师对于弟子有关修行与了悟的深入问题,一向抱持开放的态度。好奇和怀疑的心态并不限于现代,甚至在佛陀的时代,许多人都无法立即、毫无疑问地接受佛陀全部的教诲。其实,怀疑是人之常情。再者,有些事情如果没有直接的体验,实在很难、甚至不可能了解。

    有些弟子要求我更充分地解释佛法。这很好,因为全盘接受我的说法,这种态度是有问题的。即使人们有相同的语言、训练、文化,都还可能产生沟通不良的现象。那像我这样来自台湾的中国和尚,向大多是说英文的在家弟子讲课,可以想见犯错的空间大得多了!因此,如果弟子不问我,到头来可能得到的是错误的讯息。幸运的是,弟子在我回答不明确时会要我澄清,举出例证,让事情不致显得那么神秘或抽象。为此,我感激我的弟子们,因为他们愈是要求我解释清楚,就愈对所有的人有益。

    一般说来,这些问题和接下来的讨论都是自动自发的。上课时先打坐,打完坐,“法见”的编辑以特定的问题开启对话。有时是当场提出问题,有时则事先告诉我题目(译按:只有《诗歌与王维》一章是一周前就知道问题)。这些文章在《禅杂志》逐篇刊出多年,此次结集出书时分为两部分:“佛法”及“修行与日常生活”。佛法的部分多少讨论佛教的观念与教义;至于修行的部分,则多集中于如何把教义运用在修行和日常生活上。这种分类方式绝非截然划分,而是有许多彼此跨越之处。每篇文章自成单元,但也有彼此相关之处。所有文章不是依照当初刊出的年代顺序排列,而是基于编辑上的考量。因此,这本书不必从头读到尾,也不必按照顺序阅读。我们并没有尝试触及有关佛教的所有议题,但我希望这些对话能帮着回答读者的一些问题。我确信他们会提出更多的问题,而且有些人会不同意我的回答。那也很好。佛教要维持活力,就必须接受检验。我的观念不是金科玉律。我只是一位佛教僧侣,谦虚地提供一己的见解,给那些有问题的人。如果这本书回答了你的一些问题,澄清了一些误解,或激励你禅修,那么我的愿望就达到了。

    我既不是无所不知,也不是西方文化的专家。我是佛教的法师,承袭了禅宗两个宗派(曹洞宗与临济宗)的传承。“传承”意味我的师父肯定了我的修行体验。我具有佛教的文学博士,以中英文发表过有关佛教的文章。我没有宣称我的答案是终极的真理。然而,禅的原则是超越时空的。虽然我的回答来自于一辈子的研究和训练,但我相信没有违背佛法。

    佛教的原则是普遍的,但随着散播世界各地,许多佛教的外在方面已经有所改变。佛法随着人和历史而演化,这是良好、自然的现象。佛法并不是开悟的状态。佛教的普遍真理无法传授,或以知性的方式学得。法的目的就是指出更好的生活、开悟与解脱之道。但人们经常执著于法所表达的文字及方式,那就像把指月的手指误认为月亮一样。

    有些人相信禅多少有别于佛教。其实,禅就是佛教,禅是修行佛法的许多法门之一。有时从我说话的方式,好像禅与佛教是不同的,如果这造成混淆,我在此道歉。佛教的途径众多,层次繁复。然而,禅的途径以素朴、直捷著称。由于禅没有装饰,也许看起来不像佛教,其实不然。我希望如果有误解的话,以上的说法能够澄清。

    如果我的回答和意见有误导或冒犯任何人的地方,谨此表示歉意,但并不为答案本身致歉。我所说的全是我相信是真实的。再者,英文本身的限制来自于没有充分表现男女两性的中性代名词,在(英文版的)回答中,编辑已经尽量祛除这些情况。

    佛教也被人批评为性别歧视。在佛教祖师的长久传承中,我无法为每一位发言,但文化与时代一直在改变。在美国,佛教会沾上一些美国的价值,而且受到它的影响。我把这个迈向性别平等的运动,视为早该到来的正面措施,对佛教而言也是改进。至于行文中的“师父”一词,只是中文里对“老师”的尊称。

    《禅的智慧》第二版与第一版不同之处,主要在于文章的顺序,以及因为篇幅之限所做的一些修整。

    谢辞

    这本书得以问世,是得到许多人的帮助。有些人希望隐姓埋名,所以我必须尊重他们的意愿。

    首先,我要感谢王明怡和果谷师在这些对话进行时,所做的高明的翻译。其次,我要感谢那些辛勤地把录音的讨论转换为电子形式的誊稿人,主要是DorothyWeiner和EchoBonner。ErnestHeau和ChrisMarano先为《禅杂志》、再为《禅的智慧》编辑这些誊稿,并得到AlanRubinstein、HarryMiller和LindaPeer在编辑上的协助。TrishIng负责内文的编排、设计,Chih…ChingLee负责封面设计,王翠GFDA7大力促成本书的出版。

    如果遗漏了任何人,诚属无心之过,谨此致歉。谢谢问这些问题的弟子们,尤其是那些不满意我回答的人。

    圣严

    二○○一年于纽约

《禅的智慧》 第一篇(上) 身为佛教徒是什么意思?(1)

    1身为佛教徒是什么意思?

    问:有人问我:“身为佛教徒是什么意思?”我经常不晓得如何回答。如果我说我是佛教徒或我相信佛教,那是什么意思?

    师:简单的回答就是:佛教是释迦牟尼佛教给弟子的,包括了哲学的观念和修行的方法。因此,佛教徒是根据佛陀的教诲来修行的人,而佛陀教诲的要旨是四圣谛和八正道。真心诚意奉行这些原则的人,以及能够完全遵循这条道路的人,就会使自己的人格完美,得到解脱。一般说来,修行主要包括了三方面的努力:持戒、修定、得慧。佛教徒努力要掌握这三方面。

    佛教的外在形式表现在三方面:佛、法、僧。佛是释迦牟尼佛,也就是历史上的佛陀;法是佛陀的教诲、教训、方法;僧伽是佛教团体,不只包括了出家人所组成的团体,也包括了在家修行的居士。虽然佛教把出家的比丘和比丘尼视为僧伽的核心,把在家的修行人视为外围,但如果没有在家的团体,出家的团体也就无法存在、发挥功能。没有这些因素,佛教就不可能存在。因此,佛、法、僧称为三宝。

    所以,在家的佛教徒也是僧伽的一部分。在家人修行戒律、禅定和智慧,这些是法的一部分,也包含在八正道中。八正道包含了所有的佛教徒——不管是出家众还是在家众——所应遵循的原则:正见、正思维、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

    如果持守戒律,修习禅定,得到智慧,在生活中奉行佛陀的教诲与观念,就可以自称为佛教徒。即使还没完全投入佛教,但有心遵循佛法,也可以视自己为佛教徒。其实很难立即完全热心接纳佛教的每一面,这是渐进的过程。但是如果有心行佛道,而且动机与意图纯净,就可以自称为佛教徒。另一方面,如果连释迦牟尼佛基本的教诲都不了解,不能修习方法、奉行戒律,就不该自认是佛教徒。

    让我们更仔细地讨论戒律、禅定和智慧。戒律是一般的道德原则。佛教里有许多戒律,但所有僧伽成员共同奉行的则有五条: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或服用毒品药物。这里不拟深入解释(详见《五戒》一章),只强调佛教徒应该试着遵行五戒,尤其是第一条不杀生戒。

    禅定就最普遍的意义来说,就是心的训练。禅定分为很多层次,而进入禅定的方法则更多。真正的佛教徒应该至少修行一种禅定的方法。

    智慧和禅定一样有许多层次。一个人可以借着听闻佛法(听法师或在家的修行人说法)得到智慧,也可以借着读经、读论、修习禅定、甚至只是持戒,得到智慧。得到智慧最简单的方式,就是听闻佛法。以知性的方式来了解佛法的观念和原则是重要的,佛教徒至少应该从这个层次的训练开始。

    成为佛教徒并不困难。如果奉行上述的全部或一部分,就是佛教徒。只要对佛法有基本的了解、有心修行,那就够了,并不需要达到完美的境界。如果完美的话,就已经成佛了。例如很可能这里的每个人都是佛教徒,否则为什么会在日常行程之外,到禅中心来听我说法?

    我要说的另一件事就是,可以借由皈依合格的法师,明白表示要修行佛道。皈依是一个简短的仪式,只要颂念:“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这些是宣告你有心追随佛陀的法教,承认僧伽是你皈依之处。

    问:身为在家的修行人,我不觉得自己像是真正的佛教徒,我觉得只有出家的法师才是真正的佛教徒。

    师:你不该那么觉得,不该认为只有出家的修行人才是真正的佛教徒,而你只是准佛教徒。你们大家都是真正的佛教徒。在释迦牟尼佛的时代,有许多出家的弟子,但在家的修行人更多,这情况在今天也是一样。

    在小乘的传统中,有四种成就的层次:初果须陀洹,二果斯陀含,三果阿那含,四果阿罗汉。这里不讨论这些,只是要指出,一般的修行人能到达前三个层次,在那之后自然会放弃世间的欲望而出家,寻求得到阿罗汉果。在大乘的传统中,菩萨可以出家众或在家的修行者的身份示现,而且在大乘传统中也有许多著名的在家居士。

《禅的智慧》 第一篇(上) 身为佛教徒是什么意思?(2)

    我想,我知道你为什么觉得困惑。如果出家的修行者和在家的修行者都是真正的佛教徒,那为什么又需要有比丘和比丘尼?那是“投入”的问题。在家的修行人另外有家庭的重任,容易受到家庭和社会产生的问题所干扰,不能全心全力投入修行。相反的,比丘或比丘尼能全力专注于修行及弘扬佛法。

    问:有时您说佛教的观点和禅的观点没有不同,但有时您又区分传统的佛教和禅宗。佛教中有许多不同宗派,宗派之间是否有很大的不同,还是说基本上是相同的?

    师:其实,过去佛教的宗派比现在还多。之所以会有那么多宗派,释迦牟尼佛在世时就已经播下了种子——这些其实都来自释迦牟尼佛最亲近的弟子各自弘扬佛法。佛陀的每个弟子都以自己独特的方式来修行,而这些方式视他的个性、才能而定。阿难对听闻佛陀的教诲有兴趣,大迦叶对苦行有兴趣,优婆离长于持戒,有的弟子长于辩论经典、开发神通。所以,打一开始就存在着许多不同的情况。

    当不同的法师把佛教引进中国时,他们使用某些经论,结果就发展出不同的宗派,存在着许多不同的修行形式,每一种都诉诸特殊的兴趣。在唐代之前,中国有许多佛教宗派,但到了唐末,修行的方法主要剩下禅宗和净土宗。

    禅宗和净土宗有没有重大的差异?在日本有很大的不同。禅宗和净土宗传到日本的方式,就像佛教从印度传到中国一样,在这个过程中产生了一些变化。日本出现的宗派带有当时开山祖师的特殊性格,因此在日本,禅宗和净土宗是截然不同的宗派。

    在韩国,净土宗甚至不存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