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体育电子书 > 中国道教2 >

第31章

中国道教2-第31章

小说: 中国道教2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寡欲

  道教认为人的欲望是罪恶和灾难的根源,无论是治国理政、个人修养都要对欲望加以抑制。
  《道德经》多处说到〃欲〃,而且都是指私欲和贪欲。第四十六章有〃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的名句,并且以〃少私寡欲〃(十九章)作为主要的道德规范之一;对治理天下的君王来说,则〃我无欲而民自朴〃(五十七章)。《南华真经·天地》中所谓〃古之畜天下者,无欲而天下足〃,也就是这个意思。《淮南子》说得更为透彻,认为〃至人之治〃,要〃约其所守,寡其所求,去其诱慕,除其嗜欲,损其思虑。
  约其所守则察,寡其所求则得〃。〃约守〃和〃寡求〃这两者,成了〃至人之治〃的主要内容。它认为〃为治之本,务在于安民〃。安民必须使民〃足用〃,要使民〃足用〃就必须不夺其时,不夺时,就必须〃省事〃,而〃省事〃就在于〃节欲〃。
  《淮南子》还认为〃嗜欲〃有害于〃人性〃,称〃好憎者,心之过也;嗜欲者,性之累也〃,〃欲与性相害,不可两立〃等等。因此,〃寡欲〃也就自然成为养生的一种要求。认为〃肥肌肤,充肠腹,供嗜欲,养生之末也〃。①圣人要损欲自养,掌握节制,才能恢复人的本〃性〃。
  早期道教承袭并且衍化了道家的寡欲观,《老子想尔注》中称,〃道常无欲,乐清静〃、〃王者亦当法之〃,这就能〃令天地常正〃。同时,对于世俗的人来说,也应是〃道之所说无私,少欲于世俗耳〃。这是因为〃道性于俗间都无所欲〃。②但是早期道教,不论是五斗米道或太平道并不一般地否定人的饮食男女和乐舞娱乐。《太平经》上说到:〃人莫不悦乐喜,阴阳和合同心为一家,传相生。凡事乐者,无有恶也。凡阴阳乐,则生之始也,万物所受命而起也,皆与人相似。男女乐则同心共生,无不成也。〃早期道教还把歌舞之乐同善联系在一起,认为〃凡万物尽生善,人人欢喜,心中常乐欲歌舞,人默自相爱,不变争,自生乐,上下不相克贼,皆相乐。故乐生于善以乐善,天使自然如此也。〃③由此可见,早期道教的〃寡欲观〃,是有条件的对〃欲〃的克制。东晋葛洪在《抱朴子内篇》中阐述〃学仙之法,欲得恬愉澹泊,涤除嗜欲,内视反听,尸居无心〃。但他要求涤除的是〃嗜欲〃,而对一般的人欲,他并不一律反对,最突出的就是他对房中术的宽容态度。他指出:〃人不可以阴阳不交,坐致疾患。若欲纵情恣欲,不能节宣,则伐年命。〃④《西升经》,则对〃欲〃持严厉的批判态度。《为道章》称:〃欲者,凶害之根;无者,天地之原。莫知其根,莫知其原。圣人者,去欲入无,以辅其身也。〃唐代道士李荣注称:〃有欲,则伤身,故云:凶害之根。无欲,则会道,故云:天地之原。〃他认为〃外去贪欲,自守无为,唯有圣人方能〃。而一般人〃凡情迷乱,蒙昧无知〃,不懂得有欲是凶害之根,〃今言去欲入无者,亦教凡流以为行也,能依圣行,可以成道〃。⑤《清静经》将〃清静〃视为进入〃真道〃的得道境界,而有欲就是〃清静〃的对立物。《清静经》认为:〃众生所以不得真道者,为有妄心。既有妄心,即惊其神。既惊其神,即著万物。既著万物,即生贪求。既生贪求,只是烦恼。烦恼妄想,忧苦身心,便遭浊辱,流浪生死,常沉苦海,永失真道。〃王元晖注曰:〃人身贱罗绮,口饫珍馔,目惑邪色,耳乱郑声,所慕者荣华富贵,日就沉溺也。〃⑥因此,《清静经》称:〃常能遣其欲而心自静,澄其心而神自清。〃将〃除欲〃和〃心清〃联系在一起。这里所说的〃欲〃指〃六欲〃。《清静经》中便有〃自然六欲不生,三毒消灭〃之句。唐末道士杜光庭注〃六欲〃为〃六根〃。六根是佛教概念,指〃眼、耳、鼻、舌、身、意〃。杜光庭认为:〃欲者,染著之貌,情爱之喻。观景而染谓之欲,故眼见耳闻,意知心觉。世人若能断其情,去其欲,澄其心,忘其虑而安其神,则六欲自然消灭,岂能生乎。内神不出,六识不动,则六根自然清静,故不生也〃。侯善渊描写〃六欲不生〃的状态是:〃眼观无色,神不邪视。耳听无音,声色不闻。鼻息冲和,不容香臭。舌餐无味,不甘酸甜。身守无相,不著有漏。意抱天真,不迷外境。〃⑦要达到这种境界,李道纯在其注释中认为:〃有道之士,常以道制欲,不以欲制道。以道制欲,所以清心,所以静至。〃⑧金元之际,全真道创立。王重阳在《立教十五论》中就要求学道之人出家住庵,打坐降心,认为:〃凡论心之道,若常湛然。其心不动,昏昏默默,不见万物,冥冥杳杳,不内不外,无丝毫念想,此是定心不可降也。若随境生心,颠颠倒倒,寻头觅尾,此名乱心也。速当剪除,不可纵放,败坏道德,损失性命。〃并且认为〃得道之人,身在凡而心在圣境〃。王重阳的〃圣境〃就是超越三界(欲界、色界和无色界),称〃心忘虑念,即超欲界。心忘诸境,即超色界。不著空见,即超无色界〃。如果能够〃离此三界,神居仙圣之乡,性在玉清之境矣〃。⑨佛教有三界之说,全真道以出离三界,作为得道的要求,因此,对于〃欲〃的态度,就不是〃寡欲〃,而是〃绝欲〃。王重阳的弟子、全真七子之一的邱处机曾有这样的诗句,〃无情不作乡中梦,有志须为物外仙〃,〃一念无生即自由,千灾散尽复何忧〃。CD他的另一弟子郝大通在《金丹诗》中也称〃常听壶中金石声,凡情除去道情生〃。CE另一弟子谭处端在《述怀》诗中,更加完整地说明了〃断欲〃、〃绝情〃,〃寂寥孤淡〃的追求,诗云:〃欲情巧胜染多言,悟此方离种种边。欲断情忘通妙理,烟消火灭达幽玄。口张舌举功难就,意出心生行怎圆。绝了人情无个事,寂寥孤淡任残年。〃
  在他的《示门人》诗中,更是要求弟子们〃情欲永除超法界,痴嗔灭尽离人天〃,〃灭恶除情作善良,好将名利两俱忘〃,等等。CF全真道重视内丹修炼。内丹修炼都把〃断欲〃作为入门的第一步。《盘山语录》称,〃或问:初学修炼,心地如何入门?师云:把从来私情眷恋,图谋计较,前思后算,坑人陷人底心,一刀两断着。又把所着底酒色财气,是非人我,攀缘爱念,私心邪心,利心欲心,一一罢尽〃,内无妄念,外慎言语,节饮食,省眠睡,尘垢净尽,就是个〃无上道人〃。CG这种观点一直延续到清代。清代柳华阳的《金仙论证》在述及〃炼己〃时,就称〃断欲离爱,不起邪见,逢大魔而不乱者曰炼〃。而炼己的最高境界就是〃寂淡直捷,纯一不二,以静而浑,以虚而灵,常飘飘乎,随处随缘而安止,不究其所在,不求其未至,不喜其现在,醒醒寂寂,寂寂醒醒,形体者不拘不滞,虚灵者不有不无,不生他疑,了彻一心,直入于无为之化境,此乃智者上根之炼法〃。CH
  注:
  ①⑤⑥⑦⑧CG《道藏要籍选刊》第5册112、9、164页,第3册613页,28页,13、34页,39页,501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
  ②《老子想尔注校证》第47、24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
  ③《太平经合校》第648、646页,中华书局,1960年
  ④《抱朴子内篇校释》(增订本)第17、129页,中华书局,1985年
  ⑨CDCECF《道藏》第32册153~154页,第25册811、818票,881页,847、848页,文物出版社、上海书店、天津古籍出版社联合出版,1988年
  CH《中国气功大成》第824页,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1989年

不争

  道教认为天地万物以及人的处世都要按道行事,无论是天道和人道都是柔弱谦下,彼此相容而不害的,因此,学道者应该返本还元,避而不争。
  《道德经》述及〃不争〃思想的地方很多。最后一章的最后一句曾经高度概括称〃天之道,利而不害;人之道,为而不争。〃〃不争〃思想,是与〃道〃的〃柔弱〃的特性相联系的。由于道是〃柔弱〃的,因而〃道〃也是谦下而不争的。当然,〃道〃的不争,并非是一种消极逃避,百事退让。因为,《道德经》还称〃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六十六章);〃天之道,不争而善胜,不言而善应,不召而自来,繟然而善谋〃(七十三章)。由此可见,《道德经》中所说的〃不争〃,是一种〃善胜〃的〃争〃,是〃天下莫能与之争〃的符合天道之〃争〃。另外,《道德经》还说到老子的〃三宝〃,即〃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六十七章)。这里的三宝,是针对社会存在的〃仇恨〃、〃奢侈〃和〃争名夺利〃的现象而提出的个人道德规范,在治国之策上,他则要求〃不尚贤,使民不争〃(三章),意思是不尊崇贤才高能,就可以让民众不争夺功名。西汉时的《淮南子·兵略训》称〃人有衣食之情,而物弗能足也,故群居杂处,分不均,求不淡,则争。争,则强胁弱而勇侵怯〃。《诠言训》还指出〃善有章则士争名,利有本则民争功〃。意思是世人相争是具有深刻的社会原因的,或因物质财富不足,或因分配不平等,等等。不过在《原道训》中仍然认为〃达于道者,不以人易天〃,就是说得道的人可以应付外界事物的变化,而内心之中却不能失去按道行事的本性。又称〃以其无争于万物也,故莫敢与之争〃,则〃天下归之,好邪畏之〃。①《通玄真经》(即《文子》)认为〃好事者,未尝不中;争利者,未尝不穷。善游者溺,善骑者堕,各以所好,反自为祸〃,认为过分的追求和争夺,将适值其反,而遭到灾祸。〃得在时,不在争;治在道,不在圣。
  土处下不争高,故安而不危;水流下不争疾,故去而不迟。是以圣人无执故无失,无为故无败〃。②就是说地处于低下的位置不争高势,所以平安而无危险。水从高处向下流,不争速度,然而流而不慢。人要有所得,主要是因为有得的时机,而不在人的争利的愿望。治理国家依靠的是道,而不在于是否是圣人。
  五斗米道在《老子想尔注》中,继承道家的〃不争〃思想,称〃水善能柔弱,象道。去高就下,避实归虚,常润利万物,终不争,故欲令人法则之也〃。人如果仿效水的不争,〃终不遇大害〃。它认为〃人〃有二类,一类是圣人,一类是俗人,圣人要处柔弱,〃不与俗人争,有争,避之高逝,俗人如何能与之共争乎〃?这里的〃圣人〃与儒家的〃圣人〃不同,乃指学道之人。《老子想尔注》称:〃求长生者,不劳精思求财以养身,不以无功劫君取禄以荣身,不食五味以恣,衣弊履穿,不与俗争,即为后其身也。〃③《清静经》有〃上士无争,下士好争〃之语。杜光庭在为该经作注时认为〃争〃是为了求得清静。而上士和下士的〃争〃又是不同的,其区别在于是否〃执见〃。上士〃不执有见〃所以〃不著于耳目鼻口身意之病,亦不著于咸苦辛甜之味,亦不著于宫商角徵羽之音〃,如果〃执见〃,就是追求〃耳目鼻口身意〃的享受,就成为〃下士好争之理〃。人只要能够〃不执〃而〃无争〃,就是〃清静〃。④杜光庭另在《道德真经广圣义》中注解〃三宝〃时称:
  〃慈以法天,泽无不被也;俭以法地,大信不欺也;让以法人,恭谦不争也。此三者,理国之本,立身之基,宝而贵之,故曰三宝〃,意思是慈、俭是天道的特性,而不争是人道的特性,三者都是〃道之用〃也。⑤金代的侯善渊认为〃上士〃知道天命,〃处于无侣太空,天真妙道,寂然不动,无所争讼〃,因此,〃静室居闲坐,清空任便行〃。而〃下士好争强〃,〃动生人我,竞起是非,发于争讼矣〃。如果下士能〃闭目凝神室,开睛混太阳。自然知古道,心地得清凉〃。⑥元代全真道士李道纯在《清静经》的注解中有明显的三教融一思想,认为〃遵儒书不争之言,行释经无争之行,此一法出于无法,洞观冥契,是名上士也。下士则不然。〃下士好胜,自满自见,做了一点好事,就〃矜伐〃而〃致争〃。李道纯认为上士和下士的最大区别在于各有〃照心〃和〃妄心〃,要〃常灭妄心,不灭照心〃。所谓〃妄心〃就是〃一切不止之心〃;〃照心〃即〃一切不动之心〃。认为〃妄想一萌,邪正分;枢机一发,荣辱判,可不勉哉。妄心不止,生种种差别因缘。至于涉秽途,触祸机,落阴趣,未有不始于妄心也〃;而〃妄念始萌,不自知觉,神为心役,心为物牵,纵三尸之炽盛,为六欲之扰攘,岂得不著物耶。著物之故,贪求心生。既生贪求,即是烦恼〃,〃所以妄想之心,轮回之根本也。众生所以不得真道者,为妄想心不灭,所以然也〃。⑦唐代道士王玄览在《玄珠录》中称〃上善若水,水性谦柔,不与物争〃,仍然承袭《道德经》的思想,同时,又对如何实现〃不争〃,提出了〃行者之用,处物无违,于中万施,详之以遇〃的要求,即接触事物要审慎,不可逾限。他认为:
  〃智莫过实,行莫过力,则能互相优养,各得其全。若过则费而且伤,大者伤命,小者成灾。〃结果〃违天背道,法所不容〃。因此〃不争〃就是要〃适足〃,这才是〃用天之德〃。⑧金元全真道的一些高道都将〃不争〃作为全性保真的重要的行为规范。王重阳的弟子刘处玄在他的《仙乐集》的《五言绝句颂》中,反复颂赞〃不争〃,称〃善觉不争空,忘尘见道功〃,〃大悟不争空,至明万事容〃,〃得道不争空,混尘众垢容〃,〃坚志不争空,真明万慧通〃,〃世外不争空,身青如万松〃,〃无争道性强,保命浊情忘。永免轮回苦,真归蓬岛乡〃等等。刘处玄还认为:〃上士无争,应物常平。不贪外宝,道合真灵。理明正教,敬信来听。方圆随顺,救死哀生。有心忘世,无意生荣。六铢无赐,换却伪形。完全功行,胜殢声名。了真归去,朝现三清。〃他对于〃不争〃的要求就是〃应物常平〃,同王玄览的〃于中万施〃一脉相承,但是刘处玄从全真道的〃绝欲〃出发,进一步提出〃有心忘世,无意生荣〃,只求〃了真归去,朝现三清〃。⑨元以后的全真道士都以不争名利同超脱生死相联系,洞明子《西云集》中有《示众》诗,其中二首意在警戒世人〃不争〃名利。一曰:〃日夜经营名利事,朝昏整顿幻躯身。直饶紫绶金华贵,争及无名闲道人。〃一曰:〃生死途中人度岁,轮回路上客流年。可怜错把身心用,不学长生久视仙。〃认为把身心耗费在〃名利〃和〃幻躯〃上,就脱离不了生死轮回的苦难。只有做个〃无名闲道人〃,才能〃长生久视〃,羽化登仙。CD道士姬志真的《警世》诗说得更为透彻明白,诗道:〃春去秋来不暂停,两轮催促太无情。蜗牛角上争名利,石火星中寄死生。阎老判句难抵当,酆都决去没期程。有条坦坦分明道,争奈迷人不肯行。〃CE争名争利的人都是走向地狱的〃迷人〃。只有抛弃名利才能走上长生的〃坦坦分明道〃。
  〃不争〃在道教规戒中也成为道士的一项行为规范。《老君二十七戒》,分道戒为上中下三行,要求行无为,行柔弱,行守雌勿先动,行知足等。每行各有九戒,明确规定:〃戒勿与人争,曲直得失,避之〃。并且称〃九行〃(二十七戒)备者神仙,六行(十八戒)备者寿,三行(九戒)备者增年〃。CF
  注:
  ①②④⑤⑥⑦CF《道藏要籍选刊》第5册118、113、4页,458页,第3册16页,第2册235页,第3册36页,40页,第1册271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
  ③《老子想尔注校证》第10、11、30、10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
  ⑧《玄珠录校释》第137页,巴蜀书社,1989年
  ⑨CDCE《道藏》第25册448~454、438页,535页,380页,文物出版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