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体育电子书 > 禅与悟_圣严法师 >

第4章

禅与悟_圣严法师-第4章

小说: 禅与悟_圣严法师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六、去恶行善
    成佛要历经三大阿僧祇劫,修了两大阿僧祇劫才能够进入第八地。通常的修行法是要循着“戒、定、慧”三学以进。“戒”是“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也就是说,坏事虽小却不可以做;好事虽小也应该做。“定”通常有九个次第,前面八个是和外道共通的,叫作四禅八定,就是色界四种和无色界四种;此是三界的定,还未得解脱。迨臻于阿罗汉修证的第九个灭受想定,完成无漏的解脱慧,而出三界生死。“慧”可分作有漏和无漏两类,所谓有漏慧是有我的,譬如说:我们承认并且相信无常是事实,观念上也能接受,可是一旦遇到成败得失或生离死别之际,还是无法以平常心来接受那样的事实。一定要获得解脱时的无漏慧才能起作用,这要到小乘初果、大乘初地,才能显现一分无漏慧;至小乘四果、大乘八地以上,纯无漏慧才会出现,所以称为渐修法门。
    七、安心与不思善恶
    所谓顿悟,便是不需经过三大阿僧祗劫的次第,即以凡夫的身份达到无漏慧的目的。这就是“禅”的方法。现在试举几个例子:
    (一)慧可无心可安:当菩提达摩面壁九年之后,慧可去求达摩祖师安心。慧可以为他的心很乱,应该先求一个安心之法,然后好好修行。可是菩提达摩没有这样做,就是不睬他、不管他,让他一直站在洞外。慧可只得很有耐心地一直等待下去,终于乱心不乱,妄心也停了!这个时候,菩提达摩来看看他,慧可觉得机会来了,再跪下来乞求安心之法。菩提达摩便对他说:“好,你既然叫我替你安心,就把你的心拿给我,我来替你安吧!”慧可禅师蓦回头,找他自己的心,竟不可得,结果只好说:“我看不到心!不知道心在哪里。”达摩祖师说:“我已经替你把心安好了。”
    这个故事看起来好像很容易,弟子请求安心,老师反问心在何处。弟子觅心不见心,老师就说已为弟子安了心。如果我们现在也照此模式演练一下,能不能得到相同的效果呢?保证不会。为什么?因为那时候的慧可已经到达心无所缘的程度,若不经达摩点破,他还是不知道,可能还要找心安心,当达摩要他把心拿出来时,才发现“觅心不可得”。实际上这便是找“我”而“我”不可得。平常以为的那个“我”,就是那些乱心、妄心所串连而成的幻影。
    不妨请诸位查一查自己的心看看,如果仔细查看的话,便会发现我们所谓的心只不过是前念与后念的关系,这种关系的持续连结,就构成了“我”的观念和“我”的执著。但此念头常常在变动,当然没有一个是一成不变的“我”了,能够理解到这一层,也就可以理解到慧可所说“觅心不可得”的意思所在了。可是这个还是观念上的,而当时的慧可,实际上已能够见到自己“无心”的境界。
    (二)惠明不思善恶:当六祖惠能大师得到了衣钵,渡江到大庾岭之际,被一个叫作惠明的出家人追上来抢衣钵,想夺回禅法的传承,这时惠能把衣钵放在石上,结果惠明拿不动衣钵,便说:“我不是来抢衣钵的,实是为了求法。”惠能就告诉他:“你既然是为求法,我告诉你一个方法:你不要思善,也不要思恶,你把心里面所有的问题通通摆下,然后再看你的本来面目是什么。”这一个“本来面目”,是指离开生老病死、生住异灭、悲欢离合、成住坏空等四种现象之后。这个本来的“我”究竟是什么?其实离开这四种现象,不可能再找到“我”了,因此惠明照着六祖大师的话去做,结果发现本来面目是什么了。因为除却了“我”的执著,便是悟境的显现。
    八、应无所住
    以上所举两例,都是禅的顿悟法门,可能有人要问:“顿悟法门,是不是不要修行?”也曾经有人问我:“惠能在没有修行之时,一听《金刚经》就开悟了。这种例子是否非常普遍?”事实上,惠能大师在听《金刚经》之前,是一个打柴的樵夫,那个阶段他虽没有从事打坐、礼诵、念佛、持咒等的修行活动,可是他曾一斧又一斧地砍伐木柴,一根一根地捡起捆好,一步又一步地把柴背负到市上去出售。做这些事时他都能够身心一致,平常他的心念已能静如止水,故当他一听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的《金刚经》经句时,便马上开悟了。
    应无所住的“住”,是“我”的另一种表达方式,是执著的意思,所以“无所住”,就是“无我”。“无住”而“生心”,是说虽不执著于主观与客观的一切现象,可是并不否定那些现象的起起灭灭。不是关闭见、闻、觉、知,而是对于一切接触到的事物,不起瞋爱等的烦恼。因此,这个“心”就不是愚痴的妄心,而是无漏的慧心了。
 九、婆子烧庵
    在《景德传灯录》另有则“婆子烧庵”的公案:过去曾有母女两人长期供养了一位非常用功修行的禅者,有一天,那位母亲派她的女儿送饭给那个禅者时,告诉她的女儿:“你今天送饭去的时候,把禅者好好地、紧紧地抱一下。”女儿照着她妈妈吩咐的话做了,禅者没有任何反应。第二天这个妈妈自己送饭,并且问说:“师父啊!昨天我的女儿抱了你,感觉如何?”那个禅者的回答是:“枯木倚寒崖。”这位禅者把妙龄少女看成枯木,把他自己当作寒崖,结果老太太拿起扫把来对这个禅者说:“我没有想到供养错人了,你请滚啦!”便把禅者给撵走了,而且放一把火将那间草庵烧了。
    为什么婆子要赶走这位少女送抱而不动心的禅者?因为他尚未得智慧心,他有定的功夫,但还没有解脱,他如果真正是个彻悟了的禅师,见到女孩子就是女孩子,怎会变成枯木?禅者自己是人,怎会变成寒崖?
    通常有人说,禅修的过程有三个阶段:1。 尚未修行之前,见山是山,见水是水;2。精进修行之中,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3。开悟以后,见山还是山,见水还是水。那位禅者把少女投怀看作枯木倚寒崖,既不是常人的心境,也不是彻悟者的心境,乃是正在精进用功的层次。那位婆子逐僧烧庵,看来唐突,其实正是禅家逼人上路的最佳方法,即是顿悟法门。
    十、平常的功夫
    如何达成顿悟的目的,首先要在日常生活里,时时刻刻注意自己的举手投足与举心动念,不仅生活得清清楚楚,而且经常要在稳定、平衡、轻松的心态下努力不懈。如何做到这种程度?就是当你无论做什么事或面对什么人的时候,首先放下瞋、爱、得、失的自我观点,然后实事求是、就事论事地从事各项活动。例如你煮饭,乃至你打扫、睡觉、读书、工作,都全心全力以赴,若能胸中无私,加上心无二用,就是禅的平常功夫。将此功夫持之以恒,则纵然不能顿悟,已是快乐之人。
    不过这种功夫也不是想做就能做到的,一般人碰到单纯的事和普通的人,大概还能用平常心来对待,如果遇到亲情、爱情等的情感问题,或遭到财产、名誉、地位等重大的得失关键之际,就不容易用平常心来处理了。所谓平常心,就是在日常生活中看惯、听惯、受惯、做惯的心情,要以惯常的心境来处理反常的一切现象,而对任何不得了的天大事情,能够当成平素的家常事来接受它、处理它。
    十一、介绍三种方法
    平常心就是禅修者的慧心,实在太好,可是相当难得,因此需要使用方法使情绪化的心境净化平衡。最实用而简便的方法就是双手合掌,然后用你的两眼看着你两手中指的指尖,专注地保持这个姿势,三十秒至一分钟之后,你的心绪自然平衡下来。
    另外一个方法是注意你的呼吸,留心出入于鼻孔的气息,也能平息你的情绪。
    还有一个办法是念“南无阿弥陀佛”,或念“南无观世音菩萨”的圣号。念阿弥陀佛及观世音菩萨,不仅身后能够往生西方,也能为现世带来平安和好运。
    这些都是修行平常心的方法。这些方法能使情绪平静的原理,便是移情作用,即是从用合掌、看呼吸、念圣号等专注的念头,来代替那些使你的情绪波动的心念。如果经常这样做,就能经常保持平稳和谐的心境。好像为了让建筑物免遭雷击,就得预先装置避雷针一样。
    如果经常使用上述的方法纾解不平衡的情绪,有一天当你的功夫纯熟的时候,猛然间反问自己:“我的本来面目是谁呀?”“合掌的是谁呀?”乃至“念佛的是谁呀?”其中的任何一问,都有可能使你顿悟三世诸佛本来就是与你同一鼻孔出气的。诸位想不想顿悟啊?想!既然想,就请从经常保持平常心开始。
    十二、问答讨论
    问:请问法师现在已经到什么样的境界了?
    答:现在很清楚地告诉你,我到我现在这样的境界。
    问:我们毕竟是生活在这么现实的世界里,各种红尘的声音都随时在激荡着我们,要怎样才能克制自己不受影响?
    答:我刚才讲过,先要有理论的观念来疏导,然后要有修行的方法来实践。一定要有理论配合方法来做。有了理论方法,才是正确的实践方法;要以方法来实践理论所指引的目标,才是有用的理论观念。讲理论虽然也能够疏导自己,可是仅仅讲理论、观念,可能没有办法解决你的根本问题,所以必须要有方法的实践。
    问:请问法师,就像法师所讲的,我们这个世界这么乱,世间这么无常,除了有个人的心理、生理的问题,还有种种人与人之间以及环境的问题,那么请问法师,我们这个世界还有救吗?
    答:如果世界没有救,我今天就不来做这次演讲了,因为世间众生(人)都有得救的可能,所以我来演讲佛法。不要那么消极、悲观,世间的情形就是这个样,所谓乱、无常,这是正常的现象,如何从这个正常的现象之中使得我们少一点麻烦,少一点冲突,少一些痛苦,这就要用方法、观念来教育、训练,来解决这些问题。
    问:为什么打坐对我们的内心有用,难道说外在的行为可以影响我们内心的活动?
    答:一定有用,内与外是可以互为体用的,虽然打坐看起来是外在的行为,但是如我们心里不愿意打坐,大概也不会产生打坐的外在行为,打坐的时候也不能坐得很好。如果心里愿意打坐,就坐下去,结果就能够使我们的心渐渐地平静下来。还有打坐之后,能够调整身体内分泌,使我们的消化系统和循环系统更正常,连带使我们的心理受到影响而调整。
    一九八八年九月三十日讲于淡江大学正智社
  悟与误
    今晚先分五个部分来谈悟:第一,什么是悟;第二,悟的种类;第三,悟的层次;第四,悟的现象;第五,悟的方法。
    一、什么是悟?
    我们先说什么是悟。一般所说的悟是理解、启发、醒觉、相对的意思。所谓理解就是过去不知道的,现在知道了。可能诸位小时候都有被人捉弄的经验;例如有人在你背后把你的眼睛一蒙,叫你猜是谁。你呢,是怎么也猜不着,等到对方一放手,你掉头一看,便说:“啊!原来是你啊!”这就是开悟。启发呢?是旁敲侧击地让你了解,对于你不知道的事,怎么解释你也不懂时,用一种比喻或其他方法,让你从另外一面去想象那是什么东西。醒觉呢?本来是懵懵懂懂、糊里糊涂,但是一旦有人提醒你,你会恍然道:“哦!原来是这个样子啊!我过去不知道,现在知道了。”相对呢?就是互相面对面。有人是对面不相识,相见不相认的。诸位大概有过类似经验吧!在四个月前,发生一件很有趣的事,就是前任的台北“市长”杨金欉先生,他想皈依三宝,结果他太太的闺友是我的皈依弟子,杨先生也就决定来北投皈依。皈依仪式结束后,我请他到客厅坐。他看到我客厅挂的字上写有“圣严法师”,才惊奇地叫道:“啊!你就是圣严法师。”
    佛教中所说的悟,从大乘经典而言,例如《楞严经》中说到,迷的人正是在迷的路上走,而悟的人是从迷中得悟,要靠有人指示他如何转迷为悟。《法华经》的《方便品》则说:诸佛世尊示现在世间一定是有原因的,是什么原因呢?就是要使众生开佛知见,使众生得到究竟清净,使众生知道佛的知见是什么,最后,使众生进入佛的知见。因此天台宗说:佛出现世间是为了四个字,就是“开示悟入”;开众生的佛知见,示众生的佛知见,使众生悟到佛的知见,然后进入佛的知见。佛教里将法师说法叫开示,也就是此意。我今晚在这儿也可以说是开示,开示诸位的佛知见,而使诸位能悟入佛的知见。从《法华经》的定义来说,所有的佛法都在于使众生悟入佛的知见。佛的知见是什么呢?是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无相就是实相,就是无我的意思,也就是无执著的意思。
    另从禅宗祖师们而言,例如佛眼禅师曾说:“迷者迷悟,悟者悟迷;悟者知方向,迷者以南为北。”迷悟其实是同样的东西。可是迷的人总是放不下、丢不开、舍不得,而悟的人觉得一切都非常自然。贪是不好的,贪心是一种烦恼,特别是贪财。其他像贪睡、贪利、贪名、贪色、贪地位等,只要是贪任何东西都是不好的。有人问我,如果说要钱即是贪,那我不是不要做生意了?而佛教不也在鼓励人布施、鼓励人做功德,这是不是也是贪呢?我说,如果寺院收的钱进了我的口袋,由我私人支配来用,那就是贪。如果这钱拿来维持寺院的种种活动,而这些活动都是为了弘法、为让众生得益的,那就不叫贪。又有人问:我们公司赚了钱拿来回馈社会,我们经营的事业也是为了大众的利益,那也叫贪吗?我说,当然不是。因此,凡是以自我为中心所追求的一切叫贪,并非为了个人、自我而做的任何事就不叫做贪。禅宗祖师们说的悟,是指悟到我们不必要执著以自我为中心,所以能够放下一切。能够放下的人才是有担当的。也就是说越能够放下的人,他的心量越大,那他的悟境也就更高深了。
    二、悟的种类
    至于悟的种类,可分为世间的悟与佛教所说的悟。首先来看,世间的悟可分二类:灵感的启发、神示天启。所谓灵感,是说诗人、画家、小说家借以来创作的灵思。有一次我在美国碰到一位画家兼摄影家,他正在看一片树叶,有一片枯黄的叶子掉在地上,还有被虫咬啮的痕迹。后来他拍摄那片叶子。我问他树叶有什么好看?他说:“我看到了宇宙全体的原理,我看到上帝来跟我说话,也看到佛在里面说法。它这里头有完整的美,也有残缺不全的美。我看到整个自然界的发展史,我简直可写一本很厚的书来写今天的发现。”诸位有这种经验吗?还有次我看到一位诗人在观察蚂蚁上树,见他眼神跟蚂蚁上上下下,不断爬来爬去。我问他到底在跟踪哪只蚂蚁呢?他说他在看它们的总司令。我听得呆了。这只是艺术家们的观察和联想,事实上并不一定是那样。我们来看看台湾洪通的画。洪通画的画里,人的头上可以长花,花的上面可长出人,就像树上有鸟,鸟的头上也可生出树,这是他的灵感。我又遇过一个小男孩,他躲在桌子底下,我问他在干什么?他告诉我说桌子下面有好多人。我一看根本没人。他指着桌子的脚、椅子的腿还有桌子的纹路给我看,说这是谁、那是谁,并说:“我的爸爸就像这个样子。”
    接下来我们谈神示天启,这可以说是民间宗教信仰的一种现象。诸位是否见过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