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93-辨证录-第2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入,皮毛主肺,肺通于鼻,而鼻通于脑,风入于肺,自能引风入脑而作头痛。倘肺
气甚旺,则腠理自密,皮毛不疏,风又何从而入,惟其肺气之虚,故风邪易于相袭。
邪正争斗,身故发热,肺气既虚,安能敌邪,所以盗汗微微暗出也。此症明是伤风,
勿作伤寒轻治。盖邪之所凑,其气必虚,补其肺气之虚,表其风邪之盛,自然奏效
甚速。方用益金散风汤∶
人参(五分) 甘草(一钱) 五味子(三粒) 麦冬(三钱) 紫苏(一钱) 蔓荆子(一钱)
天花粉(一钱) 桔梗(三钱) 水煎服。一剂头痛除,再剂身热解,三剂盗汗亦止。
此方散重于补,何以名为益金汤?不知肺经为邪所伤,其气甚衰,若用大补重
药必且难受,不若于散表之中略为补益,则邪既外出而正又内养,两得其益,是过
于散正善于益也。
此症用通脑散亦神。
川芎 当归 茯苓(各三钱) 桔梗(二钱) 蔓荆子 白芷(各五分) 人参 半夏(各一钱)
水煎服。二剂愈。
伤风头痛发热,身疼腰重,骨节俱酸疼,恶风无汗,人以为伤寒,而不知非也。
夫伤寒则不恶风矣。此内伤脾肾,而风乘虚以入肺,则经络之间不相流通,故身热
耳。第内伤脾肾与肺无涉,何以肺经即召外邪耶?不知脾为肺之母,而肾为肺之子,
母虚而子亦虚,子虚而母亦虚。脾肾之气既虚,而肺安得有不虚之理,于是腠理不
密,毛窍难以自固,故风邪易入于肺经,而肺气益虚,何能下润于肾宫,而旁灌于
百骸耶。自必至满身骨节酸痛而腰重矣。但肺虚而邪既易入,则汗亦易出,何以邪
入而汗不出耶?此乃邪欺肺气之虚,又窥脾肾之不足,反使邪气得蔽于毛孔,故见
风反畏。外邪且不能再入,何况内汗能出乎。然则治法惟散肺中之邪,仍补脾肾之
气。脾土旺而肺气有生发之机,肾水足而肺金无干燥之苦。自然上可达于脑而头痛
除,下可通于膀胱而腰重去,中可和于中焦而一身支节之酸疼尽愈也。方用黄紫丹∶
白术(五钱) 茯苓(三钱) 当归(五钱) 羌活(一钱) 紫苏(一钱) 甘草(一钱)
细辛(五分) 黄芩(一钱) 麦冬(五钱) 人参(一钱) 贝母(一钱) 水煎服。
此方补多于散,何补之中又纯补脾而不补肾耶?人生后天以脾胃之气为主,脾
健则胃气自开,胃开则肾水自润。况人参、白术原能入肾,而白术尤利腰脐,一身
之气无不利矣。何况肺经为脾胃之子,母健而子亦健,力足以拒邪;又有紫苏、黄
芩、羌活、贝母祛风、散火、消痰、泄水之药,足以供其战攻之具,自然汗出热解,
而邪从外越也。
此症用益气散风汤亦效甚。
人参 黄 (各三钱) 甘草 半夏(各一钱) 白术(五钱) 柴胡(二钱) 茯苓(三钱)
枳壳(五分) 水煎服。
春月伤风,身热十余日,热结在里,往来寒热,人以为伤寒在太阳,有入里之
变也,谁知春月伤风与冬月伤寒不同。冬月之寒入于太阳,久则变寒;春月之风入
于太阳,久则变热。寒则迁动不常,必至传经入脏;热则静守不移,惟有固结在腑。
然而入脏、在腑虽有不同,而作寒、作热则无不同也。寒在脏,则阴与阳战而发热;
热在腑,则阳与阴战而发寒。随脏腑衰旺分寒热往来,此症之所最难辨,亦辨之于
时令而已。在冬月而热结在里者,宜用攻;在春月而热结在里者,宜用散。散其热
而寒自除,寒除而热亦自止也。方用散结至神汤∶
浓朴(一钱) 白芍(五钱) 甘草(一钱) 当归(三钱) 枳壳(五分) 柴胡(一钱)
炒栀子(三钱) 桂枝(三分) 水煎服。一剂而寒热除,内结亦散。
方中多是平肝之药,绝不去舒肺经之邪。盖肺气为邪所袭,则肝木必欺肺金之
病而自旺矣,旺则木中生火,以助邪之热而刑肺。倘不泻肝而徒去散肺经之邪,则
肺气愈虚,而热何能遽解耶。惟泻其肝中之火,则内热既衰,益之桂枝数分,但去
散太阳之风,不去助厥阴之火,此热结所以顿解也。
此症用清邪散亦效。
桂枝(五分) 茯苓(五钱) 甘草(一钱) 陈皮(五分) 半夏 柴胡(各一钱) 砂仁(一粒)
水煎服。
伤风八、九日,风湿相搏,身体烦疼,不能转侧,不呕不渴,人以为伤寒之症,
风湿在太阳之经也,谁知伤风之病,亦能使风湿之相搏乎。夫湿从下受,而风从上
受者也。下受者膀胱先受之,上受者肺经先受之。膀胱受湿,无风不能起浪;肺经
受风,无湿亦不能生岚。伤风而致风湿相搏,因下原感湿,而上又犯风,两相牵合,
遂搏聚于一身,而四体无不烦疼也。夫烦疼之症,风之病也。湿主重着,烦痛而至
身不能转侧,非重着乎?以此分别风湿之同病,实为确据。且风症必渴,湿症必呕,
今风湿两病,风作渴而水济之,湿欲呕而风止之,故不呕而又不渴也。治法宜双解
其风湿之邪而已。方用双解风湿汤∶
茯苓(一两) 薏仁(一两) 柴胡(二钱) 防风 甘草(各一钱) 水煎服。
柴胡、防风以祛风,茯苓、薏仁以利湿,用甘草以和解之,自然风湿双解,而
诸症尽痊也。
此症用风湿两舒汤亦佳。
茯苓 白术(各五钱) 柴胡 防风 半夏 甘草(各一钱) 桂枝(三分) 水煎服。
春月伤风八、九日,如疟之状,发热恶寒,热多寒少,口不呕吐,人以为伤寒
中如疟之证,谁知春月伤风,亦同有此症乎。夫风邪入于表里之间,多作寒热之状,
不独伤寒为然。伤风之病,轻于伤寒,至八、九日宜邪之尽散矣,何尚有如疟之病?
盖无痰不成疟,无食亦不成疟,无痰无食,即有风邪不能为害。然则伤风而有如疟
之病者,亦其胸膈胃脘之中,原有痰食存而不化,八、九日之后,正风欲去而痰与
食留之耳。热多寒少,非内伤重而外感轻之明验乎。惟口不呕吐,乃内既多热,自
能燥湿,痰得火制,自不外吐。然热之极,则外反现寒,恶寒之象乃假寒也。假寒
真热,适显其如疟之症,乃似疟而非疟也。治法亦治其如疟,而不必治其真疟耳。
方用破假汤∶
人参(三钱) 白术(五钱) 陈皮(一钱) 神曲(五分) 柴胡(二钱) 山楂(十粒)
甘草(五分) 白芍(五钱) 鳖甲(三钱) 石膏(一钱) 半夏(一钱) 水煎服。一剂恶寒除,
二剂发热解,四剂如疟之症全愈。
此方于补正之中寓祛邪之味,正既无亏,邪又退舍,此王霸兼施之道也。
此症用散疟汤亦效。
柴胡(二钱) 何首乌 白术(各五钱) 青皮(二钱) 水煎服。
春月伤风,汗多,微发热恶风,人以为传经之邪,入阳明胃中也,谁知伤风春
温之症,亦有邪入胃者乎。邪到阳明必然多汗而渴,今汗虽多而不渴,是火邪犹未
盛,所以微发热而不大热耳。夫同一外邪也,何伤寒之邪入胃而火大炽,伤风之邪
入胃而火微旺?盖伤寒之邪寒邪也,伤风之邪风邪也;寒邪入胃,胃恶寒而变热,
风邪入胃,胃喜风而变温。盖其热乃胃之自热,不过风以煽之也。风煽其火,则火
必外泄,反不留于胃中,所以皮肤热极而多汗,而口转不渴,异于伤寒传经入胃之
邪,而无燎原之祸也。然而终何以辨其非伤寒哉?伤寒恶寒而不恶风,伤风恶风而
不恶寒,正不必以冬月之恶风,为是伤寒之的症也。盖恶风即是伤风之病耳。治法
散其风而火自解也。方用熏解汤∶
石膏(三钱) 干葛(二钱) 甘草(一钱) 荆芥(一钱) 茯苓(五钱) 麦冬(五钱)
水煎服。一剂汗止,二剂热尽散矣。
此方干葛、荆芥乃发汗之药,何用之反能止汗?不知伤风多汗,乃风煽之也。
今用干葛、荆芥以散其风,则风息而火亦息,况用石膏以泻胃火,火静而汗自止,
又得麦冬以滋其肺,茯苓以利其水,甘草以和其中,安得而出汗哉。
此症用三奇汤亦效。
玄参(一两) 干葛 天花粉(各三钱) 水煎服。
伤风,口苦咽干,腹满微喘,发热恶寒,人以为伤寒之邪入于阳明,不知是伤
风之邪入于阳明也。夫伤风之邪既轻于伤寒,何伤风之病竟同于伤寒乎?不知伤寒
之邪入于阳明,其重病不同于伤风,而轻病则未尝不同也。若口苦,不过胃不和也;
咽干,胃少液也;腹满,胃有食也;微喘,胃少逆也;发热恶寒,胃之阴阳微争也。
症既同于伤寒,而治法正不可同也。和其胃而不必泻其火,解其热而不必伤其气,
始为得之。方用和解养胃汤∶
玄参(一两) 甘菊花(三钱) 甘草(一钱) 麦冬(三钱) 天花粉(三钱) 苏子(一钱)
水煎服。一剂口苦咽干之症除,二剂喘热、腹满、恶寒之病去,不必三剂。
此方解阳明之火,而不伤胃土之气,所以能和胃而辟邪也。
此症亦可用三奇汤加麦冬五钱治之。
伤风口燥,但欲漱水不欲咽下,人以为阳明之火,将逼其热以犯肺,必有衄血
之祸矣。不知冬月伤寒,邪入于阳明,则有此病,若春月伤风,乌得有此。然伤风
之症,既同于伤寒,安保其血之不衄耶?而伤风终无衄血者。盖风性动而变,不比
寒性静而凝也。故伤寒寒在胃,而逼其热于口舌咽喉者,阴阳拂乱而衄血成矣;伤
风逼其热于上,虽亦漱水而不欲咽,然风以吹之,其热即散,安得而致衄哉。治法
泻阳明之火,而口燥自除也。方用∶
石膏(三钱) 葛根(一钱) 玄参(五钱) 金银花(五钱) 麦冬(五钱) 甘草(一钱)
水煎服。方名金石散。服二剂此症全愈,不必服三剂也。
此方单泻胃中之火,不去散胃中之寒。然而玄参、麦冬、金银花纯是补水之剂,
上能解炎,下又能济水,得甘草以调剂,实能和寒热于顷刻也。
此症亦可用三奇汤治之。
春月伤风脉浮,发热口渴,鼻燥能食,人以为阳明火热,必有衄血之症。不知
伤寒不衄,则邪不能出,而伤风正不必衄也。盖伤寒入胃,而邪热火炽,非水谷不
能止其炎上之火,既能食而脉仍浮,是火仍不下行,而必从上行也,故必至发衄。
若伤风之脉原宜见浮,非其火之必欲上行也,故虽口渴、鼻燥而能食,则火可止遏,
火下行而不上行,岂致发衄哉。治法但泻其胃中之火,无庸顾其肺中之衄也。方用
宁火丹∶
玄参(一两) 甘草(一钱) 生地(三钱) 青蒿(五钱) 水煎服。一剂身热解,二剂口
渴、鼻燥愈,三剂脉浮亦平矣。
此方玄参、生地以解其胃中之炎热,泻之中仍是补之味;青蒿同甘草用之,尤
善解胃热之邪,使火从下行而不上行也。且青蒿更能平肝经之火,脉浮者风象也,
肝火既平,则木气自安,而风何动哉。此用药之妙,一举而得之也。
此症亦可用滋肺汤甚效。
石膏(二钱) 麦冬(一两) 生地(三钱) 黄芩 甘草(各一钱) 水煎服。
春月伤风自汗出,医人又发其汗,小便自利,人以为伤寒误汗,以致津液内竭
也。孰知伤寒邪入阳明,火焚其内,以致自汗,明是阴不能摄阳而阳外泄,又加发
汗,则阳泄而阴亦泄矣,安得津液不内竭乎。若伤风自汗出者,乃肺金之虚,非胃
火之盛,复发其汗,则肺气益耗,金寒水冷,而小便自利矣。故治法迥不可同也。
若用治伤寒之法,以治伤风之症,必有变迁之祸。治法但补其肺气之虚,而固其腠
理,则汗止而病自愈也。方用六君子汤加减治之。
人参(三钱) 白术(一两) 陈皮(三分) 甘草(五分) 白芍(三钱) 黄 (五钱) 麦冬(五钱)
北五味(五分) 水煎服。一剂止汗而津液自生矣。
此方补胃健脾,使土旺以生肺金,则肺气自安,肺金既安,则腠理自固,毛窍自闭矣。
此症用温固汤亦妙。
白术 黄 (各五钱) 甘草 肉桂 北五味子(各一钱) 人参(二钱) 陈皮(三分) 水煎服。
春月伤风,下血谵语,头汗出,人以为阳明之火大盛,必有发狂之祸,谁知是
热入血室,似狂而非狂乎。虽伤寒邪入阳明,亦有下血谵语,必致发狂之条。然而
伤寒之下血谵语者,乃热自入于血室之中;伤风之下血谵语者,乃风祛热而入于血
室之内,虽同是热入血室,而轻重实殊。盖热自入者,内外无非热也;风祛热入者,
内热而外无热也。既热有轻重,而头汗出无异者何故?以血室之部位在下焦,而脉
实走于头之上,故热一入于血室,而其气实欲从头之巅,由上而下泄,特因下热未
除,各腑之气不来相应,所以头有汗至颈而止。伤寒与伤风内热同,而头汗出亦同
也。治法散其气,引热外出,而各病自愈。方用导热汤∶
当归 白芍(各三钱) 柴胡(二钱) 黄芩(一钱) 丹皮(三钱) 甘草 天花粉(各一钱)
水煎服。
一剂谵语除,二剂热退汗止矣。
此方亦小柴胡之变方。但小柴胡汤,纯泻热室之火,而此兼补其肝胆之血,使
血足而木气不燥,不来克脾胃之土,则胃气有养,胃火自平,所谓引血归经,即导火外泄耳。
此症清室汤亦效。
柴胡 黄芩 半夏(各一钱) 丹皮(三钱) 枳壳(五分) 白芍(五钱) 水煎服。
伤风潮热,大便微硬,人以为伤寒之邪入于阳明,又将趋入于大肠也,谁知是
肺经干燥乎。盖大肠与肺为表里,肺燥则大肠亦燥,正不必邪入大肠而始有燥屎也。
风伤肺金,最易煽干肺气,不同寒伤肺金之清冷,故风邪一入肺,而大肠容易燥结。
然邪终隔大肠甚远,非大肠之中即有邪火结成燥屎,而必须下之也,是则伤风潮热,
大便微硬,乃金燥之症,非火盛之症明矣。治法宜润肺金之燥,然而大便之开合,
肾主之也,肾水足而大肠自润矣。方用金水两润汤∶
熟地(一两) 麦冬(一两) 柴胡(一钱) 甘草(一钱) 丹皮(三钱) 水煎服。连服二剂而微硬
解,再服二剂而潮热除矣。
此方用熟地以补水,水足则肺金不必去生肾水,而肺之气不燥,又得麦冬直补
肺金,金水两润,自然大肠滋灌 输有水,可以顺流而下,既无阻滞之忧,何有余
热之犹存哉。
此症用地榆解热汤亦效。
当归(五钱) 生地(三钱) 地榆 天花粉(各二钱) 黄芩 甘草 苏叶 大黄(各一钱)
水煎服。
春月伤风,谵语潮热脉滑,人以为阳明胃热,乃伤寒传经之病,谁知春温之症
亦有胃热乎。春令发生,胃中本宜热也,又加春风之熏蒸,其胃中自然之热,原不
可遏,今一旦逢违逆春令之寒风以阻抑之,而不能直达其湮郁之气,所以谵语而发
热也。然胃中无痰,则发大热而谵语声重;胃中有痰,则发潮热而谵语声低。脉滑
者有痰之验也。方用消痰平胃汤∶
玄参 青蒿(各一两) 半夏 茯神 麦冬 车前子(各三钱) 水煎服。一剂谵语止,
再剂潮热除,不必三剂也。
此方主青蒿者,以青蒿能散阴热,尤能解胃中之火;得玄参、麦冬更能清上焦
之炎,火热去而痰无党援;又得半夏、茯苓、车前以利其水,则湿去而痰涎更消,
痰消而火热更减,欲作郁蒸潮热,迷我心君,胡可得哉。
此症用玄黄解热散亦效。
半夏 花粉(各二钱) 甘草 人参(各一钱) 玄参(一两) 生地 茯苓(各五钱) 枳壳(五分)
水煎服。
春月伤风,日晡发潮热,不恶寒,独语如见鬼状,人以为阳明之症,伤寒欲发
狂也,谁知是春温之过热乎。但伤寒见此病,乃是实邪;春温见此症,乃是虚邪耳。
夫实邪之病从太阳来,其邪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