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体育电子书 > 593-辨证录 >

第33章

593-辨证录-第33章

小说: 593-辨证录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上腾,越出于头面之上下也。此等之汗,明是胃火之盛,由于心包之火旺也。心包 
生土以生火,非助火以害土。胃得火生以出汗,不同于邪火之自焚也。故止出汗于 
上焦,而不亡阳于下焦耳。治法泻胃火之有余,不可损胃土之不足,使胃平而汗自 
止也。方用收汗丹∶ 
玄参(三钱) 生地(三钱) 荆芥(一钱) 五味子(三分) 桑叶(十片) 白芍(五钱) 
苏子(一钱) 白芥子(一钱) 水煎服。服一月全愈。 
此方不去泻胃火,反去滋阴。盖阳之盛者,阴之衰也。补阴则阴旺自足摄阳,不 
必止汗而汗自止。况方中有桑叶、荆芥为引经止汗之药,白芥、苏子为消痰定气之 
品,原调剂之咸宜,抑阳而归阴,化汗而为精,又何疑乎?然必久服而始奏效者, 
以调胃之药,宜和缓而不宜急遽也。 
此症用龟豕膏亦奇效。 
杀猪心内之血(一两) 龟板膏(二两) 五味子(二钱,为末) 煮成一块,口含化咽, 
服作一次。食完,永不再发。 
先将龟板融化,后入猪心血,再入五味子末,调化膏,切片,含化。神方也。 
人有心头有汗,一身手足无汗者,人以为心热之故也,谁知是思虑过多,心虚 
而无血以养心乎。夫心主火也,思虑过多,则心火炎烧,逼干其液,液干宜无汗矣, 
何心头多出汗耶?不知此汗非汗也,乃心中之液,内不能存,外走而汗出耳。或疑 
心液无多,安得尽化为汗?不知心为君主之官,心热则五脏七腑之液群来相资, 
因其内热之甚,不养心而为液,反越心而为汗也。汗既多出,无有尽期,五脏七腑 
之液何能相继?势必心愈热而汗不可止,及至汗不可止,而心中干燥,烦躁不眠之 
症生矣。治法补血以养心,泻火以生液,不必止汗而汗自止矣。方用滋心汤∶ 
人参(三钱) 桑叶(十四片) 黄连(五分) 丹参(三钱) 麦冬(五钱) 甘草(五分) 
熟地(一两) 山茱萸(五钱) 柏子仁(二钱) 生地(五钱) 白术(三钱) 沙参(二钱) 玄参(三钱) 
丹皮(三钱) 水煎服。 
二剂心汗止,十剂不再发。 
此方名为滋心,实多滋肾之味。盖心之液必得肾之精上溉,而液乃生。故欲补 
心中之液,必须补肾中之精也。补肾而少加清心之品,则心火安宁,而液不外越矣。 
此症用助思汤亦效。 
人参(五钱) 熟地(一两) 生地(五钱) 麦冬(五钱) 北五味(一钱) 黄连(一钱) 肉桂(三分) 
茯苓(二钱) 菟丝子(二钱) 丹皮(二钱) 丹砂(一钱,不可经火) 柏子仁(三钱) 炒枣仁(二钱) 
莲子心(一钱) 水煎服。 

卷之七
五瘅门(十则)
属性:谷瘅之症,胸中易饥,食则难饱,多用饮食则发烦,头眩、小便艰涩,身如黄 
金之色,此是胃中虚热之故,非胃中之湿热也。人身脾胃属土,脾阴土也,而用则 
阳;胃阳土也,而用则阴。脾胃和同,则刚柔并济,通调水道,易于分消。惟七情 
伤损于内,则阴阳不相和合,胃无阴以和阳,则热聚而消谷;脾无阳以和阴,则寒 
聚而积水,两相搏激,故昏眩、烦闷生焉。于是所食之水谷,不变为精华之清气,而 
反蒸为腐败之浊气矣。浊气下降者也。浊气下流于膀胱,膀胱受胃之热,气化不行, 
小便闭塞,水即走于阴器,而热散走于皮肤,故一身发黄也。治法升胃中之清气, 
以分利其膀胱,则清升而浊易降,水利而热易消。方用分浊散∶ 
茯苓(一两) 车前子(三钱) 猪苓(三钱) 茵陈(一钱) 栀子(三钱) 水煎服。 
一剂水少利,二剂湿乃退,十剂全愈。 
方中以茯苓为君者,利水而不伤胃气。胃气不伤,而后佐之去热消湿之品,则 
胃无火亢之忧,自然脾无水郁之害。倘不早治,而水湿之气,流入于肾,则肾被其 
伤,必至腹满成蛊,不可治矣。 
此症用茵陈苓术汤亦效。 
茵陈(三钱) 茯苓 白术 薏仁(各五钱) 知母(一钱) 水煎服。 
酒疸之症,心中时时懊 ,热不能食,尝欲呕吐,胸腹作满,然清言了了,人 
以为酒食作疸也,然而酒湿之成疸,由于内伤饥饱劳役也。夫人之善饮者,由于胆 
气之旺也。夫胆非容酒之物,而能渗酒,酒经胆气之渗,则酒化为水,入于膀胱而 
下泄矣。惟其内伤于饥饱劳役,则五脏受损,脏损而腑亦损矣。五脏六腑俱已受损, 
宁胆气之独旺乎?胆气即衰,则饮酒力不能渗。无如人之纵饮如故,则酒多而渗亦 
多,更伤胆气。胆损不能渗酒,酒必留于脾胃之间;而脾胃不及从前之旺,则酒肉 
不能受,传之膀胱;而膀胱又不及从前之健,则水入不能消,下既不行,必返而上 
吐,而下泄又艰,中州又不可久留,于是湿热之气,蕴隆冲膈,懊 而发于心。由 
是遍渍周身,分布四体,尽发为黄也。夫心至懊 ,其心神之昏乱可知,何又能清 
言了了耶?不知酒气熏蒸于一时,则见懊 ;懊 者,欲痛不痛之状,非心中之神 
至于妄乱不宁也。治法宜解其酒之毒,而兼壮其胆;胆气旺而酒气自消,酒气消而 
水气自泄,水气泄而黄自解矣。方用旺胆消酒汤∶ 
柞木枝(三钱) 山栀子(三钱) 桑白皮(三钱) 白茯苓(三钱) 白芍药(一两) 竹叶(一百片) 
泽泻(二钱) 水煎服。二剂而膀胱利,四剂而黄色轻,八剂全愈。 
夫柞木专能消酒毒于无形,酒毒既消,则拔本塞源矣。至助胆之药,舍白芍、 
山栀无他味也。其余之药,不过分消湿热之气。世不知治法,或吐或下,皆操刀而 
杀之也,可不慎哉。 
此症用郁李归芍汤亦效。 
白芍(一两) 当归 茯苓(各五钱) 郁李仁(五分) 甘草(三分) 黄连(五分) 车前子(二钱) 
水煎服。 
女劳之疸,其症肾气虚损,四肢酸痛,夜梦惊恐,精神困倦,饮食无味,举动 
乏力,心腹胀满,脚膝痿缓,房室不举,股内湿痒,水道涩痛,时有余沥,小腹满 
身尽黄,额上黑,人以为黄胆之症,谁知因女色而成者乎。夫人室久战,相火充其 
力也,相火衰则不能久战矣。火衰而勉强入房,则泄精必多,火随水散,热变为寒 
矣。人身水火,不可少者也。水衰则不能制火,而火易动;火衰则不能利水,而水 
易留,顾水留宜可以制火矣。然而所留之水,乃外水而非内水也,内水可以制火而 
成液,外水不能消火而成瘅。故女劳之疸,仍是湿热而结于精窍之间,非血瘀而闭 
于骨髓之内也。倘用抵当汤水蛭之类,以峻攻其瘀血,或用矾石散硝石之品,以荡 
涤其微阴,则促之立亡矣。治法宜补肾中之气,而不可有助火之失。宜利膀胱之水, 
而不可有亡阴之愆。当缓以图功,不当责以近效也。方用减黄丹治之。 
白茯苓(五钱) 山药(五钱) 人参(三分) 白术(一钱) 芡实(五钱) 薏仁(五钱) 
菟丝子(三钱) 车前子(一钱) 生枣仁(一钱) 水煎服。十剂黄胆减,又十剂黄胆更减,又十剂 
全愈。 
再服三十剂可无性命之忧。 
女劳疸最难治,人生此病,未有不死者。苟存坚忍之心,绝欲慎疾,信服前汤, 
无不生者。盖此丹固本以救伤,并不逐邪以泻瘀,肾气日健,而黄色日减矣。或疑 
女劳之疸成于肾之无火,似当补火,不知疸虽成于无火,今病久阴耗,若补火则恐 
烁阴,不特无益而反害之矣。 
此症用 杜术汤亦效。 
白术(二两) 杜仲(五钱) 茯苓(五钱) 车前子(三钱) (五钱) 
山药(一两) 水煎服。 
肺疸之症,鼻塞不通,头面俱黄,口澹咽干,小水不利,人以为黄胆之症,谁 
知实由于肺气之虚耶。肺金气旺,则清肃之令下行于膀胱,凡有湿热尽从膀胱下泄, 
则小水大行,何湿能存。水既直泻,则热亦难留。惟其肺气先虚,而后湿热郁蒸于 
胸膈之间,致肺燥而失其清肃之令,水气遂乘其燥而相入,燥与湿合而成热,湿热 
相留欲分入膀胱,而膀胱不受,欲走于皮毛之窍,而腠理未疏,不能越行于外,遂 
变现黄色于皮肤也。治法宜宣通肺气,健其脾胃之土。盖因肺气闭于上,而后水气 
塞于下,使肺气上通则水且下降,况重补其脾胃以生肺乎,此治肺疸必宜宣扬夫肺 
气也。方用扬肺利湿汤∶ 
桔梗(三钱) 天花粉(二钱) 白术(五钱) 茯苓(五钱) 桑白皮(三钱) 茵陈(三钱) 
猪苓(二钱) 黄芩(五分) 水煎服。一剂鼻塞通,二剂咽干润,三剂口澹除,四剂小水 
大利,十剂头面之黄尽散矣。 
此方开腠理而生津液,则肺金有润燥之功。合之茯苓、茵陈、花粉、白术则土 
气大旺,金气亦扬,清肃令行,而膀胱之壅热立通,小便利而黄色乌能独存哉。 
此症亦可用通气饮∶ 
桔梗(二钱) 紫菀(二钱) 白术(五钱) 茯苓(五钱) 甘草(三分) 茵陈(一钱) 
益智仁(三粒) 贝母(二钱) 水煎服。 
心疸之症,烦渴引饮,一饮水即停于心之下,时作水声,胸前时多汗出,皮肤 
尽黄,惟两目独白,人以为黄胆也,谁知是心中虚热以成之乎。夫心喜燥不喜湿, 
然过于燥,则未免易其性以喜湿矣。然而心终宜燥,而不宜湿。以湿济燥,可权宜 
行于一时,不可经常行于长久。盖水乃阴物,阴居阳地,不肯遽入于小肠,心又因水 
制,力不能分消,移其水以入于膀胱,故水停心下作声。而膻中乃心之相臣,见水邪 
犯心,且出其火以相救,战争于胸间,水得火炎,而热化为汗,时出于胸。其余之 
水,何能尽解,旁趋而出诸皮毛,乃壅闭而变为黄矣。一身皆黄而两目不变者,盖 
因肝开窍于目,心为肝子,邪见肝木之旺,不敢犯肝之界,两目正肝之部位,所以 
湿热不至于目,而无黄色之侵耳。然则治法,宜补肝气以生心,泻水湿以逐热,则 
黄胆不攻而自散也。方用泻肝利湿汤∶ 
白芍(一两) 茯苓(五钱) 白术(五钱) 茵陈(三钱) 炒栀子(三钱) 木通(一钱) 
远志(一钱) 水煎服。一剂症轻,二剂又轻,十剂全愈。 
此方补肝即所以补心,泻水即以泻热。倘徒治黄而不辨其脏气之生克,妄用龙 
胆草等药,必至变为寒黄之症,反难施治矣。 
此症用茵陈苓术黄连汤亦效。 
茵陈(三钱) 茯苓 白术(各五钱) 黄连(二钱) 水煎服。 
肝疸之症,两目尽黄,身体四肢亦现黄色,但不如眼黄之甚,气逆手足发冷, 
汗出不止,然止在腰以上,腰以下无汗,人以为黄胆也,谁知是肝气之郁,湿热团 
结而不散乎。夫肝属木,非水不长,何以得湿而反郁乎?不知肝之所喜者,肾水也, 
非外来之邪水也。肾水生木而发生,邪水克木而发瘅。盖肝藏血而不藏水,外来之 
水多,则肝闭而不受,于是移其水于脾胃。然而外来之水,原从脾胃来也。脾胃之 
所弃,而脾胃仍肯容之乎?势必移其水于膀胱,而膀胱又不受。盖膀胱因肝木之湿 
热,不敢导引而入,以致自焚。于是湿热复返而入肝,而肝无容身之地,乃郁勃而 
发汗,汗不能尽出而黄症生矣。使汗能尽出,未必遽成黄也。无奈肝之湿热,欲下 
走于肾宫,而肾气恶肝木之犯,杜绝而不许入境,腰以下正肾之部位也,所以无汗 
而发黄耳。治法开肝气之郁,佐之分湿散邪之剂,则黄胆自愈矣。方用利肝分水饮∶ 
龙胆草(二钱) 茵陈(三钱) 茯苓(一两) 猪苓(三钱) 柴胡(一钱) 车前子(三钱) 
白蒺藜(三钱) 甘菊花(五钱) 水煎服。二剂而目之黄澹矣。又服四剂,身之黄亦澹矣。再服 
四剂,气逆、汗出之病止,又服十剂全愈。 
此方开郁于分湿之中,补肝于散热之内,既善逐邪,又能顾正,两得而无失矣。 
此症用利目汤亦妙。 
龙胆草(二钱) 茵陈(三钱) 白芍(一两) 茯苓(五钱) 泽泻 车前子 白蒺藜(各三钱) 
柴胡(一钱) 草决明(二钱) 水煎服。 
脾疸之症,身黄如秋葵之色,汗 衣服,皆成黄色,兼之涕唾亦黄,不欲闻人 
言,小便不利,人以为黄汗之病也,谁知是脾阴之黄乎。夫脾土喜温,黄病乃湿热 
也。热宜非脾之所恶,何故成黄?不知脾虽不恶热而畏湿,脾乃湿土,又加湿以济 
湿,脾中阳气尽行消亡,无阳则阴不能化,土成纯阴之土,何能制水哉?水存于脾 
中,寒土不能分消,听其流行于经络、皮肤矣。凡脏腑之水皆下输膀胱,今脾成 
纯阴,则无阳气达于膀胱矣。然水寒宜清,变黄色者何故?盖寒极似土也。夫寒 
极宜见水象,水寒宜见黑色,不宜见黄。而今变黄者,以水居于土之中也。其不欲 
闻人言者,脾寒之极,其心之寒可知,心寒则胆怯,闻人言则惕然惊矣,故不愿 
闻。则治法宜大健其脾,而温其命门之气,佐之以利水之剂,则阴可变阳,黄病 
可愈矣。方用补火散邪汤∶ 
白术(三两) 附子(三钱) 人参(二两) 茵陈(三钱) 白茯苓(一两) 半夏(三钱) 
水煎服。连服四剂,而小便利。再服四剂,汗唾不黄矣。 
此方白术、人参以补其脾,茯苓、茵陈以利其水,附子以温其火,真火生而邪 
火自散,元阳回而阴气自消。阴阳和协,水火相制,何黄病之不去哉。 
此症用茵陈分湿汤亦效。 
白术(二两) 肉桂 茵陈 猪苓(各三钱) 半夏(一钱) 水煎服。 
肾疸之症,身体面目俱黄,小便不利,不思饮食,不得卧,人以为黄胆也,谁 
知是肾寒之故乎。夫肾本水宫,然最不能容水,凡水得肾之气而皆化,故肾与膀胱 
为表里,肾旺则膀胱亦旺。然肾之所以旺者,非肾水之旺,而肾火之旺也。肾火旺 
而水流,肾火衰而水积。水积多则成水臌之病,水积少则成黄瘅之 ,故黄瘅易治 
而水臌难治。如肾疸之病,不可治瘅,一治瘅而黄胆反不能痊。必须补其肾中之火, 
而佐之去湿健脾之药,则黄胆可指日而愈也。方用济水汤∶ 
白术(二两) 肉桂(三钱) 茯苓(一两) 山药(一两) 薏仁(一两) 茵陈(一钱) 
芡实(五钱) 水煎服。二剂小水大利,再用二剂,饮食多矣。再用二剂可以卧矣。再用二剂, 
身体面目之黄尽去。 
此方用白术以健脾也。然而白术能利腰脐之气,是健脾正所以健肾。况茯苓、 
山药、芡实之类俱是补肾之味,又是利湿之剂;得肉桂以生其命门之火,则肾不寒, 
而元阳之气自能透化于膀胱。况所用薏仁之类,原是直走膀胱之品,所谓离照当 
空,而冰山雪海尽行消化,何黄之不散哉。或谓发黄俱是湿热,未闻湿寒而能变 
黄也。嗟乎!黄病有阴黄之症,是脾寒亦能作黄,岂肾寒独不发黄耶。况肾寒发黄, 
又别有至理。夫黄者,土色也。黄之极者即变为黑;黑之未极者,其色必先发黄。 
肾疸之发黄,即变黑之兆也。黄至于黑,则纯阴无阳,必至于死。今幸身上发黄, 
是内以无阳,阴逼其阳而外出,尚有一线之阳在于皮肤,欲离而未离也。故补其阳, 
而离者可续耳。倘皮肤已黑,此方虽佳,何以救之哉。 
此症用加减五苓散亦佳。 
白术(二两) 茯苓(一两) 泽泻(三钱) 薏仁(三钱) 草(三钱) 肉桂(三钱) 
水煎服。 
人有心惊胆颤,面目俱黄,小水不利,皮肤瘦削,人以为黄胆之症,谁知是胆 
怯而湿乘之乎。夫胆属少阳,乃阳木也。木最喜水,湿亦水也。水湿入胆,宜投其 
所喜,何反成黄胆之病?盖水多则木泛,木之根不实矣。少阳之木,非大木可比, 
曷禁汪洋之侵蚀乎,此胆之所以怯也。胆怯则水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