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体育电子书 > 大失误 >

第13章

大失误-第13章

小说: 大失误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珍珠港的基地毁了,太平洋舰队大部分沉入了海底,美国也参加了第二次世界
大战,胜利虽然还很遥远,却不是不可指望的。照理说,珍珠港事件已经成了历史。
但是,出乎众人意料的是,自12月7日那个耻辱性的事件发生后,珍珠港就一而
再、再而三地进入人们的话题。美国国会甚至专门成立了一个委员会,调查事件的
起因。日本人的偷袭是如何得手的?美国人为什么会遭到突然袭击?人们对这些话
题表现出浓厚的兴趣,令所有的局外人百思不得其解。美国人怎么了?难道他们真
的如此好奇吗?
    珍珠港事件的一个当事人,当时的陆军情报部长迈尔斯将军在事后曾说起这个
现象。他说:“英国人事先多少料到他们的将军们会干蠢事,因此,在大难临头时,
他们并不真正感到突然。他们并没有热衷于寻找替罪羊,而是盼望出现奇迹,祈求
上帝搭救他们平安渡过难关。那就是他们如此感激敦刻尔克撤退的缘故。与此相反,
美国人则指望他们的将军出类拔苹,永远不出差错。因此,一旦大难临头,他们就
追查谁在搞阴谋诡计。这不可能是我们的将军或者广大指战员搞的名堂,一定是有
人在什么地方干了卑鄙勾当。谁是阴谋分子?那就是为什么大家对珍珠港事件发了
疯似地猜疑不休的缘故。”
    迈尔斯此言揭示出美国人的一种典型心态,那就是凡事都喜欢追根究底。从科
学发现来说,喜欢寻根究底是发现的源泉,没有这种好奇心,科学是永远不会发展
的。试想,如果不是牛顿好奇,那么苹果为什么落地也许到现在还是一个秘密。但
是,如果换一个说法,追根究底实际上是不愿相信别人对客观事物的解释,也是一
种猜疑心理或是阴谋心理的体现,认为其他人的解释都是弥天大谎,只有自己能发
现真理,戳破这种谎言。这就是美国人的心态。正是在这种心态驱使下,美国人调
查了美国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原因,结论是:美国政府为了一帮军火商的利益,
把美国人民拖入战争。这就是美国在30年代奉行名义上中立实际上是孤立主义政
策的原因。
    美国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是美国政府故意设下的圈套,那么,第二次世界大战
的情况如何呢?这确实是一个非常吸引人的话题。在他们看来,珍珠港事件确实有
一连串的巧合,巧得让人难以相信。比方说,美国人民不愿参加战争,而美国政府
却千方百计要把美国人民引入战争中去,正好在这个时候,发生了日本偷袭珍珠港
事件,孤立主义政策彻底破产,罗斯福政府的阴谋得逞。难道真有这么巧?难道日
本人真愿意帮美国政府这个忙,让强大的美国人来打败自己?在猜疑心很重的美国
人心里,珍珠港事件肯定不会如此简单。珍珠港事件距离今天虽然已经有五十多年,
在这半个世纪的风云中,美国人对珍珠港事件进行的正式调查不下四次,积累的卷
宗有几英尺厚,写下了几十本著作。这些著作的作者,有半数以上的人在他们的书
中指责美国政府要弄阴谋,故意设下圈套,让日本进攻珍珠港,造成守军的重大损
失,从而把美国人引人战争。后来有人把这种指责归结为“罗斯福阴谋论”。提出
这种阴谋理论的首先是一些孤立主义分子,因为美国参战挫败了他们的图谋,他们
对此不满,因此希望对珍珠港事件有一个不同于官方的解释,藉此来证明自己过去
的政策是正确的。
    孤立主义分子首先发难,学术界就紧紧跟上。这方面起主导作用的是一个名叫
查尔斯·比尔德的历史学家。这位研究美国历史的专家,就是一个喜欢追根究底的
美国人的典型。本来,美国史学界对一些历史问题都有现成的解释,可是,这位比
尔德先生,不唯书,不唯上,敢于独树一帜,对许多现成的问题提出自己的主张,
“修正”史学界的错误认识。比尔德勇于探究真理,在历史研究中也确实发现了不
少问题,后来比尔德自成一派,成为美国“修正学派”的鼻祖。在这位老先生“修
正”的命题中,就有珍珠港事件的起因解释。他认为,珍珠港事件是罗斯福总统的
苦肉计。罗斯福明明已经知道日本要进攻珍珠港了,可是他偏偏不向珍珠港的守军
发出警告,让他们造到袭击,从而把战争责任推到日本身上,最终把美国人民拖入
战争。事后,为了掩盖自己的阴谋,他又把夏威夷的陆海军将领如太平洋舰队司令
金梅尔、夏威夷陆军基地司令肖特革职,让他们充当替罪羊。比尔德此言一出,立
即在美国朝野引起极大反响。美国国会围绕珍珠港事件的调查,实际上主要是寻找
证据,证明确实有人在搞阴谋,要把美国拖入战争。
    鼓噪“罗斯福阴谋论”者,除了美国人自己外,还有珍珠港事件的始作确者,
发动这场战争的日本人。这个缺乏历史责任感、永远不肯面对现实的民族,虽然口
口声声说自己发动的战争是一场“圣战”,要把英美帝国主义从东亚赶出去,救东
亚人民于水深火热之中,建立由日本领导的“大东亚共荣圈”,但是,他们也知道
发动侵略战争不得人心,突然袭击或者不宣而战更会在历史上留下千秋骂名,他们
说什么也不肯承认珍珠港事件是突然袭击。当美国人自己乱了阵脚,为珍珠港事件
提出了一种“阴谋”理论后,他们就来劲了,觉得所有的罪孽都可以推到罗斯福政
府身上。在鼓噪“罗斯福阴谋论”时,他们最为起劲,不断为“修正学派”摇旗呐
喊。这里面最有名的当数两个人,一个是编撰《大东亚战争全史》的服部卓四郎,
他编写这段历史的目的就是证明太平洋战争是迫不得已的,美国才是这场战争的真
正罪魁祸首。另一个人名实松让,太平洋战争前后任日本驻美国海军武官助理人偷
袭珍珠港前的365夜》的作者。他在书中对山本五十六的偷袭计划和日本军队创
造的奇迹津津乐道,却又倒打一耙,说山本五十六的计划早已被美国人掌握,日本
是上了美国的当。在他看来,似乎是先有美国政府的阴谋,然后才有山本五十六的
偷袭设想。实松让这本书的影响很大,仅中文译本就印了十几万册。
    总体而言,中国学者爱读外国学者的作品,喜欢从外国学者的著作中汲取营养,
这对促进我国的学术研究起了很大的作用。但是,无庸讳言,有些学者存在一种崇
洋思想。外国的月亮比起中国的,要圆一些,外国学者的观点,比起中国学者的传
统观点,似乎也更新奇一些。他们宁愿全盘吸收外国学者的观点,而不考虑其是否
客观,是否公正。在珍珠港事件的起因研究上,就存在这种倾向。日本人发动了太
平洋战争,但战争责任却在战争的受害者身上。那么,根据这个逻辑,中日战争也
是中国军队首先挑起来的,日本“进驻”中国,是为了“保护侨民”。难道我们也
应该承认日本人的观点,为日本“平反”?如是,我们如何对得起惨死在侵略者铁
蹄下的3000万冤魂?就珍珠港事件而言,这件事的起因并不复杂,准正谁邪也
是一清二楚,只要抱着客观、求实的态度,这个问题马上可以得到解决。我们不妨
问一声:罗斯福是否真的知情?美国情报机构在战前掌握了日本的偷袭计划吗?这
是“罗斯福阴谋论”是否能够成立的焦点。如果美国政府真的在战前就掌握了日本
政府偷袭珍珠港的计划,那么毫无疑问,是罗斯福蓄意制造了珍珠港事件;反之,
如果美国政府当时并未掌握日本的偷袭计划,那么,罗斯福的阴谋也就无从谈起。
事实证明,美国虽然通过“魔术”破译了日本的外交电报,但对日本军方的电报,
美国并不能阅读,当然也无从知晓日本进攻珍珠港的意图了。
    珍珠港事件后,肖特与金梅尔都被撤职,斯塔克也被解除海军作战部长的职务。
但斯塔克并未像前两者那样,产生替罪羊的念头。在他告别人世前,有人问斯塔克,
当年是否与马歇尔一道,同总统密商过引诱日军来进攻美国。斯塔克说:“我认为
这种问题是对我们的莫大侮辱,那种说法不对,因为我们既然都是优秀军人,我们
就得服从任何命令。我同罗斯福总统吵过两次。我同他在50艘驱逐舰问题上搞得
很僵。海军有句老话:有话尽管说,命令要执行,还得乖乖地应一声‘是,是,长
官!’我们已经习以为常。但是,你的确有过断然拒绝和不愿照着干的时候——我
就确曾有过,特别是执行命令就要牺牲我们的部队,把它们搞垮的时候。要说我们
会听凭总统一意孤行,那纯粹是胡说八道。要说的就是这些。”
    那么,总统究竟有没有不让他或马歇尔给夏威夷的陆海军指挥官发警告呢?斯
塔克虽然已经濒临死亡,但其神志清楚。他肯定地说:“不是这样,恰恰相反。你
可能很想知道,11月25日我写好战争警告电报并下令发出时,我甚至没有报告
总统,这表明我们真的是多么无拘无束。我的确曾同海军部长诺克斯非常仔细地推
敲了一遍电文,我自己又非常认真地琢磨了一遍。不过,发那份电报完全是我个人
的主意。我后来才给总统挂电话。因为我考虑:‘对了,最好还是把我发战争警告
的事情报告总统。’我把电报读给总统听.他说:‘贝蒂,我同意。”’
    在解释美国为什么没有能避开日本的偷袭时,有一位美国学者曾提出:“在资
爹骂娘声中,让我们不要忘记,不论华盛顿和珍珠港的高级领导作了或者没有作什
么,反正是曾经有过这些可以避免灾难的机会。坐失这些良机,并不是由于品性邪
恶或者是无能,而是由于人毕竟是人。”把美国的失败提到人性的高度,认为这一
切都是由于人性的弱点而造成的,这在西方学术界颇为风行。比之于“罗斯福阴谋
论”,这种观点当然让斯塔克们大为宽慰,但其必然结论却是突然袭击不可避免,
这样,金梅尔和肖特等一班玩忽职守者也没有了罪责。美国人就是这样,常常从一
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事实是,如果珍珠港的守军有足够的情报意识,这失去的
四次机会,每一次都足以引起人们的警觉,使珍珠港免遭突然袭击,每一次机会都
足以让“罗斯福阴谋”破产,如果真有这种阴谋存在的话。遗憾的是,每一次机会
都静悄悄地从金梅尔和肖特手中滑走,他们身上的罪责注定是无法洗清了。
    珍珠港事件已经过去五十多年了,对美国人留下的教洲是永恒的。美国人从中
认识到了情报工作的重要性,并且为建立一个综合性的情报机构,进一步改进美国
的情报工作作好了心理准备。   
   大失误——20世纪重大情报战之谜        
      第三章  用谎言保卫真理
               ——盟军诺曼底登陆(1944年6月6日)
    希特勒在预备着盟军的“入侵”,可是,在确定
    盟军的登陆地点上,希特勒却伤透了脑筋。
    1944年 6月 6日, 由 6000艘军舰组成的盟国海、空军在法国诺曼
底地区登陆,从而揭开了重返欧洲大陆的序幕。
    这场人类战争史上最大的一次登陆行动,既在德国人意料之中,也在他们的意
料之外。自从德军横扫整个西欧,将英国人逐出大陆以后,希特勒就在等待着这次
登陆。当时,英国人从敦刻尔克撤退才六个月,希特勒就想到,美国人很可能会在
欧洲登陆。不过,他很快就否定了自己的想法,说那不过是幻觉,因为美国当时还
没有参战,尽管罗斯福对德国的态度很是强硬,但是,美国国内的孤立主义势力将
会阻止他卷入这场看来与美国无关的战争。“巴巴罗萨”行动开始后,盟军“入侵”
的幽灵才在他心头重新泛起。现在,英国和苏联已经在同一条船上了,苏联如果真
被德国打败,那么,英国的灭亡也就指日可待了。不过,他满怀信心地说:“任何
登陆都将被打败。”
    德军情报部门也一直在监视着英吉利海峡对岸的一举一动。在他们看来,既然
德国不能征服英国,那么,英国人重新登上欧洲大陆,只是一个时间问题。尽管整
个西欧已经没有战事,但是,德国陆军情报机构的两大杰出部门之一的西线外军处
却仍然存在,而它的直接领导人外军处处长就是那个身材魁梧的乌尔利希·利斯。
利斯虽然出身炮兵,但对国外情况有相当了解。他懂得三门外语,除了英语和法语
相当熟练外,他还懂意大利语,这在当时的德国情报界是不多见的。利斯在战争初
期颇受希特勒的信任,只是德军在西线打得太顺手了,利斯和他的西线外军处几乎
无事可干,于是,他只得一遍一遍地整理着有关英国军队的编制情况,直到把它全
部搞透为止。
    1942年3月1日,利斯又站在地图前,向秘书口授着一份机密文件。这份
文件他将大部分寄给自己的同行——德国情报界的其他成员,但是,有三份将直接
提供给德国最高统帅部,包括他的直接上司、驻守在法国西部、负责防守法国海岸
的B集团军群统帅龙德施泰特。
    利斯审视着地图,说:“1942年英美可能对欧洲和非洲展开的作战活动是
最主要的作战活动,而不是只起辅助作用。美国总统罗斯福已经在国会宣称,‘必
须而且准备在适当的时候采取强有力的进攻行动’,这意味着同盟国将在欧洲、非
洲和中东采取什么行动。我认为,根据同盟国的战略,摧毁德国可能先于摧毁日本。
因此,海军应重点调查同盟国的运输问题。”利斯的话处处闪烁着真知灼见。当时
他并不知道,盟军已经作出了“欧洲第一,亚洲和太平洋第二”的战略部署,作出
这种判断,只能说明利斯确实具有先见之明,而且,他提出的建议也是恰到好处。
试想,运输是制约盟军登陆的一个真正的关键因素,大量的兵力需要从美洲运到欧
洲,如果没有船,那登陆从何谈起?反过来说,如果利斯要了解盟军登台间意回、
登陆的时间乃至突破方向,只要看看盟军的运输问题解决了没有,就可以了解个大
概。
    “总的说来,英美部队在1942年大概只是进行或多或少是全面的单独作战,
为1943年对欧洲发动重大攻势作准备。”利斯说这番话的时候,停顿了一下。
他不知道盟军将从何时开始进攻,也不知道哪里将是盟军的突破点,他不能把这些
不确定的因素写在他的情报估计上。不过,他认为,盟军不大可能从丹麦或德国海
岸登陆,从荷兰和比利时海岸登陆也是不大可能的。如果没有完全的制空权,盟军
向法国海岸发动攻击几乎是不可想象的,而如果仅向比斯开湾发动冲击,那只会产
生“微小的作战效果”。
    利斯的目光继续南移,终于绕过欧洲大陆的西南角,进入地中海地区。他说:
“只要法国继续保持它的北非帝国,英国在意大利登陆的可能性就很小。而盟军从
中东向巴尔干和高加索发动的进攻,即使发生,也只有在1942年的下半年才有。”
说到这里,利斯终于松了一口气。他得出结论:“日本参战,牵制了英美的海军力
量,使得它们不大可能在1942年对已有防备的欧洲海岸发起重大进攻。”         利斯的报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