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失误-第1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微偏向德国一边,战争进行到这种地步,把一个中立国拖入战争值得吗?最重要的
是,选择挪威登陆,盟军必须在海上作战,极易遭到德国潜艇的攻击;而且,空中
掩护的力量也显不足,再加上当地气候寒冷,需要大批经过特殊训练、具有特种装
备的部队,可盟军哪里有这么多特种部队?这个方案被否决了。
丘吉尔的第二个方案是从巴尔干登陆。他认为巴尔于是欧洲柔软的下腹部,如
果从这个地方出击,必定能给希特勒致命的一击。可是,这个方案也没有获得专家
们的同意。他们认为,从巴尔干登陆看起来颇具吸引力,但实际上不可取。首先是
这一带地形复杂,盟军登陆后要穿越群山进人匈牙利平原,最后才能直入德国。而
且,东南欧历来是俄罗斯的禁育,苏联在这里有着广泛的利益,如果盟军从这里登
陆,必将引起与苏联的矛盾,引起盟国之间的冲突。这个方案也不可取。
第三条可能的登陆线路是从法国南部登陆。根据这一方案,登陆、固守都不成
问题,苏联人也会同意,但是代价太大,而也被否决。
盟军满意的登陆点必须符合下列几个条件。其一是必须在以英国为基地的空军
作战半径范围内,只有在这个范围内,盟军才能得到空军的支援。其次,登陆场附
近必须有良好的港口,这样可以运卸大量的作战物资和作战部队。此外海滩必须平
坦开阔,便于先头部队最初的作战和桥头堡的建立。这样,3000英里的海岸最
后只剩下两处地点可以作为盟军的登陆点,其一是加来海峡,从敦刻尔克到索姆河
口一段;其二是诺曼底地区,从康尼到科唐坦半岛一带。由于加来作为登陆场的优
势十分明显,盟军预料德军在这里的防御也最为顽固,故予以舍弃,最后只剩下诺
曼底一处可以作为登陆场。这里有两个优良的港口,其一是瑟堡,另外一个是勒阿
弗尔。虽然说这个地区离英国比较远,离盟军的最终目标德国也比较远,但是正因
为这一点,德军在那里的防御比较薄弱,因而盟军袭击成功的可能性也比较大。仅
这一点,就可以认定它是一个优良的登陆场。
这么多登陆场都被舍弃,并不是说这些登陆场都无可取之处。恰恰相反,每个
地点都有它作为盟军登陆场的合情合理的理由。如挪威、德国用来制造飞机和潜艇
发动机的优质钢,就是从一种芬兰出产的镍矿石中提取的,如果没有这些镍矿石,
那么德国的战争机器就会停止运转。而这些镍矿石必须经过挪威沿海,才能运到德
国。挪威在希特勒的心目中具有一种特殊的位置,他曾说,挪威是关系到这场战争
成败的地带。而且,挪威在德国北边,靠近德国唯一的军港基尔,德国开往大西洋
的潜艇都从那里出发,如果挪威失守,德国的潜艇将被封死在港口,重演第一次世
界大战时德国海军的历史。希特勒曾经读过一篇论述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德国海军战
略的文章,文章说,德国之所以失败,是因为它的海军被封锁在军港之内,如果这
支舰队能冲破封锁,在大西洋巡逻,那么,它就可能切断英国的商船活动,使英国
丧失战争能力。文章最后说,如果再次发生战争,德国应首先占领挪威的不冻港。
因此,希特勒发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不久,就占领了挪威。他反复告诫他的守军,
要警惕盟军从挪威人侵的危险。诺曼底登陆开始时,德军在挪威一共驻扎了13个
陆军师,9万名海军人员,6万名空军人员,6000名党卫军,另外还有1.2
万名准军事人员。这些部队包括一个装甲师,一个潜艇中队,一支小型空军。在整
个登陆期间,希特勒都没有调动这支部队,他们一直在那里等待盟军的入侵。
还有巴尔干。希特勒对巴尔干的关注决不在挪威之下。丘吉尔喜欢用“欧洲柔
软的下腹部”来形容巴尔干,希特勒也有同样的想法。他认为巴尔干半岛对第三帝
国是重要的。他甚至宣称,罗马尼亚的铁门才是帝国真正的东部边界,德国永远不
会放弃对它的主权要求。这个地区为第三帝国提供了维系德国战争机器所不可缺少
的原料,如石油,德国需要的石油,有1/3产自罗马尼亚。当盟国的空袭粉碎了
德国的石油化工工业后,罗马尼亚的油田对德国来说已经是不可缺少的了,一旦失
去,后果不堪设想。而巴尔干国家都是德国的盟国,有几十万军队听它使唤。当年
进攻苏联时,尽管由于苏联的气候特殊,能够用来作战的时间很短,但当南斯拉夫
发生政变,亲德政权被推翻后,希特勒还是在百忙之中抽出两个星期,镇压了南斯
拉夫的军事政变。后来有人评论说,如果不是拖延了这两个星期,德国也许在寒冬
到来之前就拿下了莫斯科,那么,苏德战争的前景就很难说了。
盟军情报部门充分认识到希特勒对这些地方的关注,当它们作为登陆场的价值
被放弃后,盟军情报部门敏锐地想到,可以利用希特勒对这些地方的关注,分散他
对诺曼底地区的注意力,牵制德军部分兵力,不让他们去支援诺曼底。一场围绕诺
曼底的欺骗战就这样展开了。
诺曼底登陆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只要有一个环节出了问题,那么,整个登
陆行动就可能遭到挫败。盟军最高统帅部经过反复研究,最后确定,即使盟军能在
登陆之前做到万无一失,但登陆成功的把握只有50%。丘吉尔听到这个结论时,
几乎要摔倒在地。他的参谋长布鲁克说,由于运输工具的限制,盟军在登陆日那天,
只能投入8个师,第二天可达到10个师,到第5天可达到匕个师,到第21天可
以达到24个师,第36天可以达到30个师。在登陆后一个月内,在兵力对比上,
盟军将占绝对的劣势。要使登陆军不被消灭,德军在登陆目那天,驻扎在诺曼底附
近的军队不得多于3个师,第三天不得多于5个师,第9天不得多于9个师。而龙
德施泰特的西线统帅部实际掌握的军队数量是150万人。要分散德军的兵力,唯
一的办法就是突然袭击,不让德军摸清盟军的真正意图,迟滞德军对诺曼底地区的
增援。如果盟军不能隐蔽自己的进攻时间和主攻方向,希特勒将有足够的时间和兵
力来击退盟军的进攻。此外,登陆行动对气象条件的要求很高,它要求海岸的风速
不能超过每小时24公里,海面风速则在每小时32公里内,能见度要达到4.8
~6.4公里之间,云的高度应在900米以上,要有明朗的月亮。但由于海峡地
区的天气总是变幻莫测,一年中适合登陆的时间只有那么几段,这几段时间盟军知
道,德军也知道。早在1941年,希特勒就下令组建气象情报中心,‘油那些能
够使用第六感官。确有才能并生活在大自然之中、与大自然朝夕相处……”的人充
任情报员,不管他是驼背。罗圈腿,还是全身瘫痪,只要他“熟悉蚊子、燕子的飞
行规律,了解天气征候,能根据感觉辨别风云,能根据眼睛识别天气的变化”就行。
此外,海峡地区在气候、潮汐和地形方面适于实施大规模登陆的地域也是有限的。
只要希特勒了解盟军的主攻方向,登陆是没有成功的希望的。
这个结论让丘吉尔痛苦不堪。一旦登陆失败,德军很可能顺势人侵。初败之后
的英国是绝对没有力量挡住德军的入侵的。把成功的机会寄托在突然袭击上面,到
底有几成把握?要知道,德国是近代军事学术的发源地。对别的国家搞突然袭击,
或许还有成功的把握,可是要对德国搞突然袭击,难哪!胖特烈大帝就告诫过他的
军队:“允许被打败,但绝对不能被打个措手不及。”时至今日,德国人并没有忘
记先祖的教诲。希特勒可是一个搞突然袭击的老手。现在要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
之身,可不容易做到。
但是,盟军也有有利条件,这就是盟军拥有当时一流的、在大战中成长起来的
情报机构。跨海登陆确实难度很大,但是,只要能做到出其不意,盟军还是有可能
在欧洲大陆上建立起几个桥头堡的。只要桥头堡一建立,源源不断的后续部队将会
陆续到达,这样,盟国庞大的军事工业体系和后备兵员的优势将会体现出来,击败
德意志帝国也就不是一种奢望了。这一点,艾森豪威尔清楚,希特勒也清楚。
关键是隐蔽盟军的主攻方向。如果希特勒不能确定盟军的主攻方向,那么,他
就木会全力对付已经发生的登陆行动。只有这样,登上海滩的先头部队才不会被消
灭,等他清醒过来时,盟军已经在滩头阵地上站稳了脚跟。这样,登陆就有希望了。
为了确保登陆成功,盟军不得不借助于战略欺骗手段,通过战略欺骗分散希特
勒的注意力,迫使他把兵力分散在从挪威到地中海的广阔地区,以达到出其不意的
效果。为此,盟军最高统帅部在制定“霸王”计划的同时,又制定了一项“卫士”
欺骗计划。“卫士”计划有双重目的:其一,旨在通过多种欺骗手段,迫使希特勒
将德军分散在欧洲各地,使他在诺曼底地区缺少足够的兵力来挫败盟军的登陆;其
二,通过干扰和破坏德军的通讯、情报、后勤和行政系统,迟滞德军对登陆作出反
应。它包括至少36项附属计划和几十项有关对策,其目的是使希特勒相信,由于
无法解决登陆艇问题,盟军在1944年7月前不可能在欧洲登陆。此外,在登陆
地点方面,盟军有多种战略考虑,挪威力D来和巴尔干都是盟军可能的登陆地点,
而主攻将在加来方向。
“卫士’ 外划的一个主要组成部分是“坚韧” 计划,它又分‘北方坚韧”和
“南方坚韧”两个方面。前者主要针对挪威和瑞典两国,目的是迫使希特勒把他部
署在北欧的27个师的德军滞留在这些国家,坐等英、美、苏三国的联合进攻。为
此,负责实施此次战略欺骗计划的伦敦监督处在苏格兰虚构了一支拥有35万人的
英国第4集团军,这支部队将在登陆口会同美国第匕军及部分苏军向挪威发动大规
模进攻。“南方坚韧”计划主要针对法国沿海。盟军在加来海峡对面、英格兰的东
南部虚构了美国第1集团军,这是一支拥有50个师。近100万人的部队,其目
的是让希特勒相信,盟军的主攻方向是加来,对诺曼底的进攻只是为了把德军从加
来地区引开,一旦德军开向诺曼底,美国第1集团军将在加来登陆。此外,“坚韧”
计划还有几个组成部分,代号为“铁甲军”的计划旨在以威胁人侵比斯开湾,把德
国第1军牵制在波尔多;代号为“复仇”的计划旨在把德国第三9军拖在马赛地区;
而“齐普林”计划则是向巴尔干半岛施加压力;“王冠”行动则是威胁意大利。整
个“坚韧”计划的目的就是要在登陆目前后,分散德军对诺曼底地区的注意力。
“卫士”计划是盟军在以往欺骗实践基础之上进行的,它继承了英军在北非欺
骗作战的成功经验,也有伦敦监督处的重新创造,甚至吸收了德国人的欺骗实践,
此次欺骗的复杂性远远超出它以前的各次欺骗。
盟军在人力资源上对德军并不占有绝对优势,根本无力在欧洲到处点火,如果
在加来海峡和北欧的对面,盟军没有大量集结兵力,希特勒是不会相信“坚韧”计
划的。为了使欺骗计划显得确有其事,盟军最高统帅部首先在欺骗地点制造了大量
的假目标。在这方面,盟军并不缺乏经验,在北非战场,蒙哥马利手下的欺骗部队
A部队已经显过身手,现在对他们来说,只不过故技重演罢了。1944年3月,
欺骗部队在爱丁堡建起了英国第4集团军的司令部,大约20名退役军官在这里搭
起了欺骗战的舞台。他们在这里搭起了坦克、飞机和登陆艇,但这些坦克是用气球
做的,登陆艇是用木头、管子和篷布搭起来的,军舰则是由英国的电影制片厂生产
的。盟军就用这种办法,“制造”出拥有数百万兵员的英国第4集团军和美国第三
集团军。为了让这些假部队显得实有其事,盟军又诉诸无线电欺骗。如美国第1军
上空的电离层,充满了由一支部队发射的零星分散的无线电噪声,苏格兰上空也经
常可以听到由营到团直至集团军的无线电通讯,这些信号都被德军无线电情报部队
截收,对话被汇编成册,几达8英寸厚。德军情报机构据此确定了美国第1集团军
和英国第4集团军的番号及驻地,从中不难推断出这两支部队的进攻意图。而真正
准备进攻诺曼底的蒙哥马利部队的上空却是静悄悄的。为了进一步证明盟军的主要
集结地点是在多佛尔和剑桥地区,通讯人员甚至从蒙哥马利的实际驻地朴茨茅斯到
多怫尔敷设了通讯专线,使所有电讯均从多佛尔发出。为了使德军深信美国第1集
团军的进攻目标是加来,盟军请来了当时英国最优秀的建筑师,在多佛尔修建了一
座巨大的输油码头,但这座码头包括输油管道、储油罐、发电站。消防队乃至警卫
室、货车车场等,全部是用伪装了脚手架、纤维板和旧下水管道制成的。此外,盟
军还通过虚假的无线电通讯使德国人淹没在大量的假信号之中,并经常处于戒备状
态,造成一种“狼来了”的效应,指望德军断定,“霸王”行动不过又是一次演习。
与这些假部队相对应的是真正军事行动。这些军事行动虽然在军事上有其意义,
但主要还是为配合这场战略欺骗而进行的。 从 1944年春开始,英国特种部队
对挪威开始了代号为“射箭术”。“冠军”、“动画片”等一系列的袭击行动,摧
毁了挪威的物资供应来源,把德国人搞得惶惶不可终日。为了加强盟军在北欧的登
陆已迫在眉睫的印象,英国的本上舰队频频出动,并故意挑衅,盟国空军也增加了
对北欧的照相侦察次数,苏联潜艇也做出了入侵海岸的姿态。英国特别行动执行局
也向北欧的地下抵抗力量下达了大量的无线电指令,盟军在北欧地区的无线电通讯
大量增加。为了切断德国的滚珠轴承供应,盟国空军轰炸了德国的滚珠轴承工厂,
并迫使瑞典终止了对德国的供应。此外,盟国空军对法国西部的军事目标进行了大
量的轰炸,这些轰炸一方面可以迟滞德军对诺曼底地区的增援,一方面又起到巧妙
的掩护作用,如对加来地区的轰炸强度甚至超过了诺曼底地区。在进攻前,向“坚
韧”计划地区运送补给品和侦察飞机的次数超过了诺曼底地区,两者的比例达到二
比一甚至三比一。这些军事行动达到了预定的欺骗目的。
为了使“坚韧”计划显得实有其事,盟军最高统帅部开动了宣传机器,英国广
播公司和伦敦的各大报刊都成了发布假新闻的基地。电台里,为“美国第1集团军”
和“英国第4集团军”点歌的活动不断;报纸上,有关这两支部队的报道也很多,
这些报道对于德国情报机构来说,都是宝贵的公开情报资料,他们从中可以核实美
国第1集团军和英国第4集团军的番号和编制,从而判定盟军的兵力部署和作战意
图。一段时间内,有关盟军将在北欧登陆的谣言满天飞。有人说英国皇家空军对瑞
典的军用机场进行了侦察飞行,也有人说,盟国正在调查瑞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