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失误-第1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了另外一个人。他立即取消晋见希特勒的计划,披上戎装,驱车前往西线。
龙德施泰特毕竟是受过严格的逻辑训练的。虽然他最初判断盟军的进攻可能是
一场小规模的登陆,但4点15分,他已经下定决心,必须打退盟军的登陆。星星
之火可以燎原。万一盟军来个弄假成真,将计就计,把诺曼底的登陆演变成一场大
规模的入侵,事情可就糟糕了。他手中是有一支装甲部队,但这支部队不在诺曼底
附近,而且,龙德施泰特也不是它们的最高指挥官。它们有的听命于隆美尔,有的
则直接听命于希特勒,身为西线总司令,龙德施泰特却无权调动这些部队。他犹豫
了一下,还是决定先斩后奏,命令听从他号令的党卫军第12装甲师和利尔装甲师
向海滩开去。他知道,此时离天明还有两个小时,盟军的空中优势还发挥不出来,
一旦天色大亮,这些坦克将成为盟军飞机的活靶子。
发完命令后,龙德施泰特向最高统帅部报告,要求最高统帅部确认他刚q发出
的命令。他说:“西线统帅部十分清楚,如果这确实是敌军发起的一场大规模战役
的话,只有立即采取行动才能免于被动。这就需要在今天动用现有的战略后备力量。”
后来的事态发展表明,这是登陆目当天决定德国生死存亡的一条命令。如果希特勒
批准了这份命令,那么,德军就可能发起一场大反攻,甚至可能在盟军冲上滩头阵
地前,粉碎这场攻击。
可是,当希特勒的参谋长约德尔从睡梦中被唤醒,被告知盟军登陆及龙德施泰
特动用了两个装甲师的消息时,约德尔勃然大怒,立即下令取消龙德施泰特的命令。
龙德施泰特算什么东西,竟敢作出这样的决定!希特勒说过,主攻地点不在诺曼底。
龙德施泰特的作战指挥官博多·齐默尔曼还想强辩,说如果不将这些装甲部队调来,
敌军很可能在诺曼底地区成功登陆。约德尔说:“你们根本没有资格作出这样的判
断——主要登陆地点根本不会在诺曼底。”齐默尔曼还想讲些什么,但最高统帅部
陆军作战部主任特罗伊施·布特拉·勃兰登菲尔斯吼道:“一切要等元首作出决定,
你的任务就是服从命令!”齐默尔曼只好放下听筒。
是的,只有希特勒可以决定,盟军的登陆到底是佯攻,还是一场真正的登陆。
可是,在德意志第三帝国处于生死存亡的关头,希特勒却在睡觉,谁也不敢去吵醒
他。龙德施泰特本来可以直接要通希特勒的电话,与他再作一番理论。可是他却不
愿这样做, 一来是因为他有些耳背, 平时很少使用电话;二来,他很看不起这位
“波希米亚下士”出身的帝国元首兼德国国防军最高统帅和陆军总司令,希特勒想
打电话给他。可以;但要他给希特勒打电话,没门儿!
7点半,希特勒终于醒了。约德尔告诉他,盟军已经在诺曼底登陆,他撤销了
龙德施泰特调动两个装甲师的命令,说这两个装甲师没有元首的命令不许调动。希
特勒肯定了他的做法。命令传到龙德施泰特耳中,结果,他吃完早餐后,就到指挥
部隔壁的花园内修剪他的玫瑰花去了。齐默尔曼哀叹说:“我们失去了生死攸关的
第一天!盟军入侵的胜局已定!”齐默尔曼并不是夸大其辞,龙德施泰特本来可以
组织起3个师的兵力,包括500辆坦克,100门大炮,4万名装甲掷弹兵,这
些兵力足以击败盟军的登陆。可是最终他只能组织起第力装甲师的146辆坦克,
51门火炮向诺曼底冲去,其中竟有6辆坦克在盟军的方阵中杀开一条血路,一直
冲到了海滩附近才停了下来。
希特勒已经作出了判断,但是,他还想听听罗思纳的意见,看看他是如何看待
这个问题的。他命令罗恩纳火速对形势作出判断。罗恩纳在斯特鲁普兵营研究了军
事地图、情况报告和双重间谍“嘉宝”的报告。中午时分,他拿出了分析报告,这
份报告正好供希特勒在午间会议时使用。在报告中,罗恩纳说:“盎格鲁一萨克逊
敌军在诺曼底海岸的登陆,很像是一次大规模的战役,但投入的兵力只占盟军现有
兵力的很小一部分。英国南部共有60个师一级的部队,到目前为止,算上空降部
队只有10~12个师投入了战斗。”他特别指出:“美国第1集团军在泰晤士河
南北驻守25个师的兵力,该集团军在战斗中尚未投入一兵一卒。驻扎在英格兰中
部的10~12个战斗师(即第4军)也未派出部队参战”,“这说明敌军正计划
在英吉利海峡发起一场更大规模的行动,攻击目标很可能是加来半岛一带。”这正
是盟军希望罗思纷得出的结论。这个结论也符合希特勒对形势的判断,他很轻松地
接受了罗思纳的意见。隆美尔也认为罗恩纳说得有理。
只有隆美尔的首席情报官安东·施道瓦塞不相信罗思纳的结论。他打电话给罗
思纳,要他利用他对元首的影响,做做工作,让元首同意调动后备装甲师。罗恩纳
说:“我亲爱的施适瓦塞,诺曼底当然不会是盟军唯一的主攻登陆地点,他们肯定
会在加来半岛组织另一次进攻,因此,拆东墙补西墙是不行的。”罗恩纳继续说,
西线外军处有可靠的情报证明,盟军将要开辟另一处主攻登陆地点。施道瓦塞对罗
思纳的说法不满,但没等他说完,罗恩纳就专横地打断了他的话头,说隆美尔总部
缺乏作出任何判断的资料和情报。施道瓦塞只好放下听筒,对自己的助手说:“我
们有什么办法?我们什么办法也没有!”
盟军已经在诺曼底获得了一个立足点,但由于西线的力量对比在以后的一个月
内仍然有利于德军,艾森豪威尔对盟军能否在海滩站稳脚跟,并顺利向纵深发展,
心里实在没底。他写好了一份声明,准备在登陆失败后公布于众,承认自己的责任。
他在声明中说:“瑟堡一勒阿弗尔地区的登陆部队无法夺得一块稳定的阵地,我已
下令让部队撤回。我曾根据种种最确切的情报决定了进攻的地点和时间。陆海空部
队英勇顽强,忠于职守,完成了自己的使命,进攻中的任何疏忽和差错,应该由我
个人来承担。”事实证明,他是多虑了,盟军的情报机构已经充分考虑到这一点,
在登陆目前就安排了一系列节目。这一次,登台表演的主要是很受德军情报部门信
任的双重间谍“嘉宝”。双十委员会让他在登陆口到来之前,向德军情报部门提供
一个十万火急的情报,报告盟军即将在诺曼底地区登陆。
双十委员会当然考虑到这样做的风险,因为到目前为止,他们所做的一切,都
是要让德军相信盟军不会在6月6日登陆,而且主攻地点也不是诺曼底而是加来,
如果把真实情况告诉德国人,万一德国人真的相信了,那岂不是前功尽弃?考虑到
这件事的严重性,双十委员会征求了艾森豪威尔的意见,并把自己的意见告诉了他。
他们认为,这个时候让“嘉宝”把真实情报发回去,只会增加“嘉宝”在德国人心
目中的可信程度,而不会损害盟军的登陆大事。理由是,当“嘉宝”发出这个警报
后,德国人要把它翻译出来,进行阅读。分析,再把它译成密码,发回柏林,再译
出,送到希特勒手中,这中间需要大量的时间。而且,希特勒还要对这个情报作出
鉴别,决定是否把它发给西线德军指挥部,再由龙德施泰特通知所属部队,这中间
也需要大量时间。即使每个环节有人专门处理这件事,这么多环节处理下来,没有
几个小时也是不可想象的。双十委员会的结论是,即使“嘉宝”的情报被希特勒接
受,也不可能对诺曼底登陆的部队产生多大的压力。艾森豪威尔经过深思熟虑,同
意了双十委员会的请求。
6月5日1点钟,“嘉宝”的情报被译成电码,一位皇家无线电通讯人员开始
向茫茫夜空呼唤马德里的德军谍报站。很不巧,马德里的德军谍报站晚上没有开机,
一直到上午7点,它才开机接收“嘉宝”的电报。半个小时后,电报接收完毕。译
电人员立即行动起来,认出这份电报报告了盟军入侵的消息和进攻方向,连登陆部
队的番号也无遗漏。于是,译出的电报重新加密,再转发柏林。这份电报在盟军登
陆开始的时候发出,而且得到了证实,因而在德军情报部门引起了重视,“嘉宝”
这个名字在希特勒心目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6月8日,另一名双重间谍“布鲁特斯”也发回一份电报,说巴顿集团军正准
备在英国东海岸和东南部各港口登船,并说“诺曼底牵制战一切顺利,现在可以开
始执行加来方面的作战计划了”,这份情报随后出现在希特勒的办公桌上。仿佛是
为了证明“布鲁特斯”的情报似的,6月9日午夜,“嘉宝”又发出了一份120
分钟的长电,他首先对马德里电台不按时接收他的电报表示了“气愤”,问:“在
这样一个至关紧要的夜晚,马德里的电台为什么不按时接收电报?”他还说,“如
果不是出于对元首的信念,坚信元首肩负着把欧洲从布尔什维主义和英美富豪集团
这对孪生暴政中解放出来的关键使命的话,此时此刻我就洗手不干了。”在发了一
通脾气后,他接着报告说:‘档前的战役,尽管是大规模的进攻,但只是一次牵制
性的战役……它的目的是要建立一个强大的桥头堡,旨在把我方最大数量的后备军
吸引到这一攻击区,并把它们缠在那儿,而使其他地区空虚无防,以便乘虚而入。”
另一名双重间谍对“嘉宝”的情报进行了分析,说:“考虑到在英格兰东部和东南
部大批集结的部队并未参加目前的作战行动,我的结论是,(诺曼底)的战斗是一
场佯攻,其目的在于诱使我后备部队开往桥头堡,以便在其他地方发起另一场决定
性的战役。”这份电报对希特勒的判断施加了决定性的影响。他的私人情报官弗里
德里希·阿道夫·克鲁马赫在报告上批道:“这份报告强调了我们形成的观点,即
预料盟军还将在另外一个地方发动进攻。”报告送到了约德尔手里,约德尔又把报
告转给了希特勒。结果,希特勒下令,从加来调往诺曼底的装甲师和步兵师停止前
进,并从其他地方调兵加强加来地区的防御。龙德施泰特和隆美尔都接到了元首的
电令,险些没有因此而辞职。他们都意识到,增援部队如果到来,他们还有可能打
赢诺曼底战役,如果没有这些部队,那么,德军绝对没有取胜的可能。齐默尔曼写
道:战争胜负至此已成定局。
大失误——20世纪重大情报战之谜
第四章 杜鲁门不了解毛泽东
——美军兵败长津湖( 1950年11月)
麦克阿瑟指挥“联合国军”向长津湖发动了圣
诞节攻势,结果遭到中朝军民的迎头痛击。圣诞
节总攻势变成了圣诞节总失败。
1950年11月24日,“联合国军”总司令麦克阿瑟在东京一号大楼得意
洋洋地向新闻界公布了一项新的战争计划:前进到鸭绿江畔,合围朝鲜人民军主力,
结束朝鲜战争。他告诉新闻记者:“‘联合国军’在北朝鲜对新投入战斗的赤色军
队实施的大规模包围目前正接近决定性的阶段。我们的各种空军部队在钳形突击中
担负着封锁敌人的任务,最近成功地切断了来自北方的敌人补给线。东路部队也正
在向前推进,目前也抵达北朝鲜中部对敌进行包围的位置。西路部队准备向前推进
并完成合围。此举如果成功,将达到结束朝鲜战争的目的。”翌日,麦克阿瑟成了
各大报刊的风云人物,世界各大报纸的头版头条构报道了这条消息。
通过一次大规模的战役结束战争是麦克阿瑟的梦想。对他而言,他并不急着赶
回美国去过圣诞节。他从美国陆军参谋长一职卸任并到菲律宾任职以来,已经15
年没有回国了。家乡威斯康星州密尔沃基的圣诞节是什么样子,他只能从记忆中寻
找了。可是,他想到了他的美国小伙子。这些小伙子,有的刚刚从美军中复员,又
匆匆穿上征袍,来到这冰天雪地的朝鲜半岛,执行杜鲁门总统为他们规定的据说是
一场“警察行动”的军事任务。现在,感恩节已过,圣诞节转眼就到,他多想让这
些小伙子早日回去与家人团聚。麦克阿瑟充分考虑到了部队的思乡情绪,在感恩节
那天,他特地下令,前线的部队必须准备一顿丰盛的晚餐,晚餐内容必须有鸡尾酒、
烤小公火鸡加酸果酱、红薯和水果色拉等物。23日那天,尽管战争还没有结束,
远处还可听到隆隆的炮声,但前线的美国部队却是其乐融融,一派节日的气氛。麦
克阿瑟自己也从东京赶到第8集团军设在新安州的指挥部,与第8集团军军长沃克
中将共商军情。沃克也同意,战争即将结束,而麦克阿瑟的参谋长惠特尼将军则说:
“战争本来可以在感恩节前结束,现在,由于中共军队的出现,战争大致将在圣诞
节前结束。”麦克阿瑟转身摸了一下一条德国纯种小狗,说:“这里是冰天雪地,
我们很快会离开这里的。 小狗也会高兴呀! ”然后,他又拍拍沃克的肩膀:“第
8集团军正肩负着光荣的使命。沃克将军,这是你一生最具有决定意义的时机。胜
利等待着你,战功等待着你。你的命运就是战争的命运,好样的!干吧。”听完麦
克阿瑟的话,大家的情绪都被调动起来了,中午,大家在沃克的司令部里开怀痛饮,
庆祝这场即将结束的战争的胜利。惠特尼说:“明天是感恩节的第二天。今天美军
过了一个节,明天开始总攻。历史会记下这难忘的一天。”
惠特尼没有说错,历史会记下这难忘的一天。不过,这一天在美军的历史上并
不是辉煌的一天,也不是胜利的开始,相反,它却是美国一连串失败的开始。当时,
麦克阿瑟的“豪言壮语”被人们当作信心的体现,而今天看来,这些“豪言壮语”
充其量是一些笑料而已,并没有为他的个人档案增加什么亮色,以至于半个世纪后
的今天,我们还要以麦克阿瑟的狂妄开始这新的一章。
进军令已下,11月24日8点,“联合国军”争先恐后地向鸭绿江挺进。两
天时间内,西线第8集团军的第24师向前跃进了10英里,中部的第2师也不甘
示弱,向前挺进了10英里,唯有东线的韩国军队进展缓慢,致使第8集团军与东
线的美国第10军之间的缝隙更大了,从而形成了一个庞大的缺口。第2师的指挥
官劳伦斯·凯泽还没来得及采取任何措施来缩小这个缺口,中国人民志愿军已经从
东西两线向“联合国军”发起了突然袭击,军号声、哨子声和枪炮声响成一片,毫
无思想准备的“联合国军”被打得措手不及。到12月1日,志愿军共歼敌1.5
万人, 美第2师被歼过半,失去了战斗力,美第 25师被歼1/3,第8集团军
开始土崩瓦解,“联合国军”被迫南撤。
消息传到华盛顿,一直关注着朝鲜战事的美国政府顿时乱作一团。参谋长联席
会议主席布雷德利说:“从1950年11月到12月这60天,是我们职业军人
生涯经受最严峻考验的时刻。”“我们既搞不清赤色中国向北朝鲜实际投入了多少
部队,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