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失误-第30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四周年纪念日。那一天,纳赛尔在亚历山大港的解放广场向25万群众发表重要演
说。在演说中,纳赛尔谴责以英国和法国殖民主义者为代表的敌视埃及革命的势力,
指出苏伊士运河是埃及人民用“灵魂、头颅、鲜血和尸骨筑成的”,但是,运河却
掌握在殖民者手中。纳赛尔宣布,埃及决心消除“外国统治的罪恶”,恢复自己被
殖民者剥夺了的权利,收复运河,用运河收入来修建阿斯旺水坝。这是埃及另一项
足以与金字塔、 苏伊士运河相媲美的工程, 埃及人自己说,修建阿斯旺大坝是比
“伟大的金字塔还要大门培”的功绩,它将使埃及扩大灌溉面积6000多万平方
公里,每年发电100亿度,使埃及的国民收入增加1/4。埃及人民的福趾几乎
全部寄托于此。但是,美国人不支持这个工程,英国人也表示反对。这倒激起了纳
赛尔的勃勃雄心。金字塔是埃及人自己修的,苏伊士运河也是埃及人自己开掘的。
为什么阿斯旺水坝就必须仰仗他人的鼻息?!他决定不要西方殖民者的怜悯,用埃
及自己的力量修建大坝。当着25万激动的埃及人民的面,纳赛尔签署了运河国有
化的法令。顿时,整个埃及沸腾了。后来接替纳赛尔出任埃及共和国总统的安瓦尔
·萨达特写道:“埃及这样一个小国,终于放声向世界上最强大的力量提出了挑战。
这不但是我们革命历史、而且也是整个埃及历史上的转折点。”这一决定在埃及内
外引起了巨大的反响,顿时,纳赛尔成了埃及人民传奇般的英雄。岂止是整个埃及,
整个阿拉伯世界都沸腾了。自公元7世纪穆罕默德创建,伊斯兰教,征服整个西亚、
北非和南欧,建立庞大的阿拉伯帝国以来,阿拉伯民族在世界上也兴盛过几百年。
但是,用中国伟人毛泽东的话说,阿拉伯人也是在这个世界上“各领风骚数百年”,
当基督教文明向东扩张以后,阿拉伯文明就逐渐湮没了。尤其是进入近代后,西方
文明进一步入侵,整个阿拉伯世界都面临着生存危机。那个创造了辉煌的阿拉伯文
明的强大民族似乎不存在了,整个中东,整个阿拉伯世界,成了西方殖民者肆意宰
割的对象。只有在纳赛尔上台共收复苏伊士运河以后,阿拉伯人才觉得,整个民族
的希望之星出现了。他们终于找到了一个敢于向西方强权挑战的代表人物。在他们
心目中, 纳赛尔成了阿拉伯民族的救星。 安东尼·纳丁在《纳赛尔》一书中道:
“他的英名在每一个阿拉伯民族主义者的心坎中都激起了奇妙的回响,他的画像悬
挂在从大西洋一直到印度洋这一带的市场、饭店、出租汽车和店铺里。”纳赛尔自
己也充分意识到了这一点,他早就对西方殖民者深恶痛绝,早就立志要解民于水深
火热之中。在其著作《革命哲学》中,他写道:“由于某种理由,我认为在阿拉伯
民族之内,目前有一个重大的任务,这就是树立一个民族英雄。我认为这个重大的
任务正向我招手,要我去行动,给他披上服装,赋予生命。”他越来越以阿拉伯民
族的真正代表自居,也习惯于对阿拉伯民族共同关心的问题发表见解,必要时,也
会对某些不驯服的阿拉伯国家进行干涉。实际上,这里隐藏着后来悲剧的根源。一
些阿拉伯国家对纳赛尔心存疑惧,故意与纳赛尔唱反调,并不断给他出难题。因此,
纳赛尔时代的埃及与阿拉伯国家的关系是不和睦的,作为阿拉伯领袖的纳赛尔,实
际上与其他阿拉伯国家的领导人是对立的,这正是他的悲剧所在。
纳赛尔时代阿拉伯世界所面临的最大问题是阿以冲突问题。在人们的心目中,
中东是阿拉伯人的中东,犹太人没理由在这里插上一脚,更不用说在巴勒斯坦地区
强占阿拉伯人的家园了。从犹太复国主义者决定在巴勒斯坦重建犹太国以来,阿犹
矛盾就十分突出,最后终于在1948年5月演变成第一次中东战争,也就是所谓
巴勒斯坦战争。当时,犹太人根据联合国分治决议,决定在巴勒斯坦地区重建已经
灭亡上千年的犹太国,也就是如今的以色列。阿拉伯军队从四面八方冲进了巴勒斯
坦,但是,出乎所有人的意料之外,战争以阿拉伯人的败北而告终,以色列在中东、
在巴勒斯坦站住了脚跟,而且,又侵占了部分本属于巴勒斯坦阿拉伯人的土地,制
造了巴勒斯坦的难民问题。
阿拉伯民族是吃软不吃硬的。他们在战争中打败了,但是输得不明不白,连他
们自己也弄不清楚阿拉伯人怎么会败给了小小的以色列。他们总想找机会把比分扳
平,把犹太人扔进大海。战争虽然停止了,但和平没有实现。1956年,战争再
次爆发。借助于英国和法国的力量,以色列向埃及发动了突然袭击。这就是第二次
中东战争,也就是苏伊士运河战争。战争结果,埃及在军事上失败了,但道义上赢
得了胜利。和平仍然没有实现。
1967年,中东的形势又趋于紧张。不仅阿以关系持续紧张,就是在阿拉伯
国家内部,也是吵得不可开交。在对待以色列问题上,阿拉伯国家已经不能用一个
声音说话。
以叙利亚、约旦为代表的阿拉伯强硬派势力,强烈要求通过军事手段,消除以
色列在巴勒斯坦地区的存在。尤其是叙利亚,在阿拉伯复兴社会党上台执政后,对
以色列的政策是越来越严厉了。叙利亚人要求不断对以色列进行出击,打击以色列,
叙利亚与以色列的关系相当紧张。凭藉地形上的优势,叙利亚不断从戈兰高地对以
色列进行炮击,而以色列竟然很少还手。叙利亚越发张狂了。
纳赛尔则是另外一种想法。从心底里纳赛尔对犹太人的处境也是同情的。他曾
说:“我本人从来不是一个反犹主义者,一个有头脑的埃及人是不会这样做的。我
们毕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摩西(犹太教的先知)本人也是一个埃及人。后来我
敌视以色列的情绪和行动完全是由于以色列作为一个国家的所作所为而激发起来的。”
立国之初的以色列具有强烈的扩张性,犹太民族在恢复自己的民族权利的同时,就
迫不及待地剥夺了其他民族的生存权利,这不能不让纳赛尔失望。作为阿拉伯民族
的领袖,在阿以问题得到妥善解决之前,要纳赛尔与以色列和平共处是不可想象的。
但是,他也不赞成叙利亚的做法,在条件不成熟的时候,激化阿以矛盾,挑起阿以
战争,那样对阿拉伯人并没有好处。他设想,只有在阿拉伯人真正获得解放,并且
制定了一项共同的对以政策后才可能对付以色列人。第一次中东战争的教训犹在眼
前。当时,力量远远超过以色列的阿拉伯联军在战争中一败涂地,其真正原因是参
加战争的阿拉伯小朝廷并不能真正为巴勒斯坦人着想。他们真正的目标与犹太人没
有什么差别,只不过,他们打着的旗号冠冕堂皇,不像犹太人那样赤裸裸而已。鉴
于当时阿拉伯世界并没有真正统一起来,纳赛尔认为,对以色列开战的时机并不成
熟,对阿拉伯人要求与以色列战斗的想法,他也竭力加以控制。1959年,阿以
之间就约旦河水的改道问题发生冲突,叙利亚要求阿拉伯国家采取军事行动,阻止
以色列的河水改道计划,特别要求埃及重新封锁蒂朗海峡,但纳赛尔拒绝了。他说:
“除非我能打一场对抗我们的敌人和它所能得到的一切援助的战争并确保胜利,否
则我将不同意发动战争。”此后,针对阿拉伯激进势力要求向以色列发动进攻的主
张,埃及也一再拒绝。如1963年12月17日,纳赛尔公开声称,约旦、叙利
亚等国正企图把埃及推入一场埃以战争,而它们则袖手旁观。他表示,除非所有阿
拉伯国家联合起来,否则埃及不会同以色列单独作战。他呼吁阿拉伯国家团结起来,
制定一项共同的对以政策。他说,由于阿拉伯国家内部分裂,一个阿拉伯国家的军
队无法通过另一个阿拉伯国家的领土,阿拉伯联合指挥部无法采取行动,在这种情
况下, 阿拉伯国家连防御都有困难, 怎么可能主动向以色列发动进攻呢?他问:
“如果以色列对叙利亚发动了侵略,我应该进攻以色列吗?再者,以色列注定要和
我打仗的,它这样做正好给了我一个采取行动的理由。但是,我们这样做是否明智?”
但是,纳赛尔的克制态度在整个阿拉伯世界都不受欢迎。约旦、沙特和叙利亚
等国不断嘲笑埃及躲在联合国紧急部队背后,听任以色列船只通过亚喀巴湾。至于
说纳赛尔所关心的阿拉伯团结,叙利亚新闻媒介明确指出:“革命的阿拉伯人将在
战场上,而不是在最高级会议上团结起来。”如果纳赛尔再不对以色列采取措施,
他作为阿拉伯世界领袖的地位将发发可危。在新一轮危机到来后,他不得不采取措
施,改善他的处境。
纳赛尔不想对以色列动武.但是,他却不得不
在阿拉伯人的推动下一步步向危机进发。
从1966年开始,阿以关系进入了新一轮的紧张时期。以色列国内政局动荡
不宁,经济问题成堆。强硬派认为政府对阿拉伯国家软弱无力,鼓吹“以色列的安
全问题仍像以往一样严重”,要求采取“更为大刀阔斧的行动”。而阿拉伯国家内
部也不能用一个声音说话。失去家园的巴勒斯坦人仇恨侵略者,他们采取种种行动
与侵略者对抗,一个名叫亚西尔·阿拉法特的青年率先拿起了武器,组织了一个名
叫“法塔赫”的武装组织。他们从约旦等地,不断向以色列出击,给以色列造成很
大的压力,以色列境内流血事件屡有发生。而叙利亚1966年2月上台的萨拉哈
·贾迪德政权,则以强硬的民族主义姿态支持巴勒斯坦人与以色列武力对抗。这样,
叙以边境事件层出不穷。对此,以色列军方颇为恼火。一些强硬派人士强烈要求打
击叙利亚,理由是,在前两次中东战争中,叙利亚都没有受到什么损失,现在有必
要采取措施消u弱叙利亚。
可是,以色列要对叙利亚发动进攻,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叙利亚虽然与以
色列接壤,但叙利亚的戈兰高地,挡住了以色列军队的前进。叙利亚军队依托戈兰
高地,可以俯瞰整个以色列,并对它进行炮击,而以色列军队如果要进攻戈兰高地,
势必要付出重大代价。每当以色列军方要对叙利亚采取行动时,它总是不能不想到
那可畏的戈兰高地。大规模的进攻时机还不成熟,而且,在以色列眼中,真正的敌
人还是埃及。对纳赛尔在阿拉伯世界赢得的巨大声望,以色列更是恨之入骨,以色
列军方发誓,一定要消灭纳赛尔,“至少使他蒙受屈辱,以致毫无希望恢复他作为
一个阿拉伯领抽的威望”。如果要对叙利亚施行“外科手术”,那起码也要把埃及
拉进去,而且,主要的打击目标将是埃及。从1956年苏伊士运河战争结束,以
色列军方就在准备着这一天。
1966年11月12日,以色列巡逻队在约以停战线旁巡逻,一辆指挥车触
发地雷,造成三人死亡,六人受伤。这一事件在以色列国内引起轩然大波。很明显,
这类事件并不是第一次发生,以色列既然没有与阿拉伯国家缔结和平协议,也没有
退出它所占领的阿拉伯国家的领土,发生这类流血事件何足怪哉!可是,以色列这
次却不愿息事宁人,而宁愿把事态搞大。它首先指责约旦,说这是约旦的预谋人侵。
实际上,它很清楚,事件虽然发生在约以边界,但究竟是不是约旦人干的,则很难
断定。而更大的可能性是,这次又是叙利亚支持的巴勒斯坦游击队干的。刚才我们
已经提到,要对叙利亚下手,以色列力有不逮,于是,它干脆来个杀鸡给猴看,拿
约旦作为出气的对象。
13日黎明,以色列出动了一支装甲部队,在空军和炮兵的掩护下,向约旦河
西岸希伯伦地区的萨木村进发。全副武装的以色列士兵,把约旦老百姓赶出住房,
到门外集合。在确认房内已经无人后,以色列士兵开始放火,共烧毁了125间房
屋,整个村庄被夷为平地。这种事情在以色列看来根本算不得一回事。它既非空前,
更非绝后。此前,它导演过1953年的袭击基卜亚村事件,300名以色列士兵
用爆破筒。迫击炮向手无寸铁的基卜亚村开火,杀死了53人,毁掉了30多间房
屋,而在此后,犹太复国主义分子也导演过希伯伦事件。1964年2月25日,
极端的犹太复国主义分子巴鲁赫·戈尔茨闯进希伯伦的易卜拉欣清真寺,向手无寸
铁的穆斯林发动突然袭击,造成多人死亡,400人受伤。在袭击过程中,以色列
士兵把住了清真寺的大门,不让惊慌失措的人们逃命。比起这些暴行来,以色列此
次的行为可以说已经“仁慈”到了极点。
萨木村事件在约旦国内引起强烈反响,人们谴责以色列的暴行,也谴责政府的
软弱无能。激愤的人们甚至把怒气撒到纳赛尔身上。你不是阿拉伯民族的天然领袖
吗?萨木村人民受难时,埃及军队在干什么?安曼电台对纳赛尔更是百般奚落,说
约旦的军人捐躯疆场,而埃及人则“躲到了联合国紧急部队的裙摆后面去了”。1
2月7日,阿拉伯防务理事会在开罗开会,讨论遭到以色列进攻时,阿拉伯成员国
应该承担什么样的责任。会上,阿拉伯国家的首脑相互攻计。约旦首相责问,当约
旦遭到以色列进攻时,埃及和叙利亚在干什么?原先允诺的空中掩护又在何方?纳
赛尔则说,约旦为什么不允许埃及、叙利亚和伊拉克军队在约旦领土上自由行动?
约旦不答应这一点,阿拉伯国家怎能对以色列采取行动?会议不欢而散。
1967年4月3日,以色列官方宣布,以色列将耕种非军事区内的全部土地,
包括属于阿拉伯农民的第51号区和52号区。消息一出,立即引起阿拉伯人的强
烈反应。4月7日,一辆以色列装甲拖拉机在军队的掩护下,开始强行耕种阿拉伯
人的土地。叙利亚军队鸣枪警告。双方发生冲突。戈兰高地的叙利亚炮兵向以色列
开炮,而以色列则出动飞机炸毁了这些大炮。随后,叙利亚也出动空军与以色列交
战。叙利亚空军出动的是当时最先进的米格一对战斗机,而以色列则出动了法国制
的幻影战斗机迎击,几分钟内,六架米格一对折朝沉沙,而幻影则毫发无损。胜利
的以色列空军乘胜追击,一直前进到叙利亚首都大马士革上空。以色列此举也许是
给叙利亚人一个警告:在以色列军队眼中,戈兰高地不是天然屏障,米格一月也不
是保护伞。可是,以色列此举在阿拉伯人看来,却是一个十足的挑衅行为。叙利亚
援引叙埃防务条约,指责埃及作壁上观,而约旦的新闻媒介再一次极尽奚落之能事,
嘲笑纳赛尔。一家约旦报纸问道:“当叙利亚首都大马士革遭到明目张胆的空中侵
犯时,开罗做了些什么?”纳赛尔不得不采取进一步的措施,对保护阿拉伯国家的
安全承担起更多的义务。4月17日,埃及总理苏莱曼与叙利亚领导人进行了为期
五天的会谈。会谈中,埃及要求叙利亚克制自己,停止暴力行动,但遭到叙利亚人
的反对。埃及不得不答应,一旦以色列侵略叙利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