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体育电子书 > 世纪之坝--一部关于三峡工程纪实文学 >

第16章

世纪之坝--一部关于三峡工程纪实文学-第1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改革开放以后,刘源以良好的口碑从县长干到副省长,在中原大地留下了坚实的足迹。奉命来三峡之前,他已调往武警水电总指挥部任第二政委,被授予少将军衔。

        1994年4月17日,刘源与贺毅将军率领武警官兵果真炸响了主体工程开工第一炮。沉睡了千年万年的坛子岭禁不住震耳欲聋的阵阵排炮敲打,猛然间醒来。醒了的坛子岭惊慌失措:漫山遍岭的橄榄绿,漫山遍岭的推土机、挖掘机、载重大卡车旋风般席卷着风化砂,把古老山丘的表皮撕咬得支离破碎……

        这是中国军人集蓄了一个冬季的能量啊!

        前期开挖,尽管缺水少电,官兵们全都挤宿在低矮的活动房里,生活条件异常艰苦。但将军的指挥所就在坛子岭,将军的饭盆也是脸盆,将军喝的洗的也是浑黄浑黄的江水啊!战士有这样的统帅,什么困难能够难倒他们?!

        5月份,月开挖量突破施工计划40%,达到94万立方米;

        6月份,月开挖进度125万立方米,超额25万立方米;

        7月份,月开挖总量突破150万立方米!

        现场常务副总指挥廖多祚“兵分七路,协同作战”的谋划获得巨大成功,战士们战晴天、斗雨天,以辛劳百日完成一期工程开挖总量20%的骄人实绩,迎接江泽民总书记的到来。

        10月16日,江泽民冒雨登上坛子岭,听取廖多祚汇报,并亲切地与武警水电部队指挥员合影留念。当陆佑楣总经理介绍永久船闸施工者是贺毅刘源的部队干得不错时,江泽民笑着叮嘱廖多祚:一定要关心战士的冷暖,搞好伙食,让他们吃好睡好。

        总书记的关怀,化作神奇的动力,坛子岭下重重叠叠作业面上的主体战斗,愈演愈烈……

        从1994年4月17日这一天开始,坛子岭与中国军队的橄榄绿方阵结缘,似乎也摄取了军人的魂魄,变得固执且愈来愈神气活现了。当数百台机械骤雨暴风般脱去坛子岭外衣,战士们高举茶缸庆贺初战告捷时,坛子岭索性抖落尘土、坦露胸怀,摆开了一幅与战士决斗的架式,将铸铁般伟岸的身躯耸立在世人面前。

        好一个硕大的坛子啊!

        仿佛狂风暴雨已经过去,一切归于寂静。

        抑或遇上了真正的对手,双方凝眸对视,寻求破碇。

        将军急了。战士们更急——

        庞大的挖掘机群抖擞精神同时掘进,试图掀开“坛子”的破口。可一会儿,一排排锋利的斗牙被坚硬的岩体磨卷了,一个台班下来斗牙成了“蘑菇”;

        排成矩阵的钻机憋足了劲,犹如数十把尖刀直插“坛子”胸膛。可一连数天,钻头秃了一大堆,进尺却肉眼可见……

        战士们急红了眼。将军因势利导,传令休整。总经济师从怀里掏出进口设备清单,将军飞快地签字画押,清单传真回总部,总部首长立即批准。于是,总价值3000多万元的一台台现代化设备,陆续运往三峡……

        总工程师运筹惟幄,重新部署人力和设备,一场与强风化岩体决战的四支突击队把战旗高高地插在了坛子岭上!

        岩石磨钝了钻头,磨圆了斗牙,磨得钝军人的意志?

        置身雷雨区,却偏需要在此禁区内实施大规模钻爆,难道战士的肉体真能与大自然抗衡?不,科学与智慧柔和,战士们除却无畏,也长有科学的慧眼!

        “大战四季度”命令下达后,这里便没有了节假日,也无所谓黑夜或白天:

        钻爆队,无休无止地钻眼埋药,把降低高度的热切祈盼掷向岩芯。刺耳地钻枪长久嘶鸣,呛鼻的烟尘令人窒息,一个台班下来,队员们个个都成了“白毛男”;

        开掘队,没完没了地啃咬岩石,抓斗起落,将献身三峡的青春誓言在坛子岭研磨摔打,锻成百折不饶的信念;

        运输队,不知疲倦地来往穿梭,将酷暑里驾驶室烘烤的感受和档部溃烂的痛楚,溶入洗澡时的玩笑和睡觉时的唏嘘;

        喷锚队,将心血和汗水搅拌,在搭了拆、拆了又搭的层层排架前,凝成高边坡上艰苦卓绝的奇妙风景!久经沙场的贺毅将军,每次面对堪称世界水准的“高边坡”,都情不自禁地夸耀它,称它为“雄性画卷”!

        不是么,壁立于“人工运河”两侧宛若鬼斧神工开凿的层次分明的高过坡,乃军魂铸就,是男子汉的骄傲!

        经过20个月的鏖战,“人工运河”的雏型已见端倪,永久船闸一期工程近2000万立方米的开挖任务提前8天鸣金收兵,橄榄绿无愧于坛子岭,受到业主、监理和设计单位的一致好评。

        庆功会上,战士们发现:贺毅和刘源坐得最近,也笑得最开心……

        ●肉体非凡,缘自使命崇高

        1996年10月18日下午,毛泽东的小女儿李讷应邀来到三峡,意外地与儿时的朋友“源源”相遇,两位伟人之后亲切地拥抱,彼此激动地不停拍打着对方的脊背:

        “源源,我们分手时,你才这么高!”李讷比划着腰部。“小时候,我们都叫你”源源“。今天,我还这么叫你!”

        “大姐,就叫我源源,亲热着哩!”刘源孩子似地笑了。

        “瞧!”李讷将右手横在刘源的鼻子下,乐道:“鼻子以上太像你爸爸了,太像了!”

        仿佛是在追寻童年,抑或是在回想苦难,李讷亲昵地用双手反复抚摸着刘源的脸庞:“源源,你们部队修建的永久船闸我看过了。那么高的山被你们搬走了,真了不起!”

        刘源听着,笑得很甜。今天真是幸会,他想笑个够。

        “源源,三峡工程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工程,你能亲自参加,你太幸福了!”

        刘源拉着大姐的手,深情地回答:“三峡工程是父辈们描绘的宏伟蓝图,我有幸能亲自参加建设,这是党和人民对我的信任,我打心眼里感激党和人民!”

        临别时,两位共和国领袖的儿女再一次热烈拥抱,热泪盈眶……

        读者诸君,作者记述这段插曲,你不可以从中感受到刘源将军的拳拳之心么?崇高的使命感总是和事业心形影相随的,1996年新春伊始,刘源的部队再次以21。2亿元中标永久船闸二期地面工程,你以为那是靠嘴么?

        满头银发的贺毅将军,是建国后第一批留苏的水电专家。这位喝延河水长大的将军,一生与水有缘。1947年,贺龙在陕北窑洞曾经对17岁的贺毅说过如下语重心长的话:

        “我们是搞”破坏“的,”破坏“了一辈子,你们不要再搞”破坏“了。要搞建设了,要好好学习啊!”

        背着这几句话出国,又背着这几句话回来建设新中国,贺毅的足迹遍布神州的名川大河。想不到花甲之年,居然能再次领兵建设宏伟的三峡工程,而且是堪称世界之最的永久船闸主体工程,老将军喜出望外:“能在三峡划个圆满的句号,是我莫大的荣幸!”

        屈指算来,武警水电部队进峡已4年多了。作为常务副指挥长,如今已60开外的廖多祚没有休假,更谈不上出去疗养了。唯一使他心安的是,宜昌有个家,周未可以回家去看看93岁的老母和体弱多病的老伴。

        今年5月,廖多祚再次向政委刘源请求退休,申请报告装在牛皮信封里。刘源看也不看就用钉书机钉住封口,以十分信赖的目光望着他笑,并将信封退给了他。

        他没说话。刘源提笔给他写了下列文字:

        “老牛明知夕阳晚,不用扬鞭自奋蹄。”

        他看着这些字,仍旧没说话,可眼眶潮湿了……

        循着将军的脚步,我兴奋地走近橄榄绿方阵,走近一、二总队指挥员和许许多多战士,以一颗真诚的心碰撞无数个军人的心,真真切切感受到肉体的非凡,缘自使命之崇高——

        张积仓上校的名字将与其他优秀三峡建设者一道,被业主镶嵌在大坝竣工纪念碑上。这位出生陕西的壮汉,自愿舍弃在厦门工作的丰厚待遇和舒适生活环境,请战三峡,承担起开路先锋的重任。进场初期,新开工,新进点,困难重重。作为一总队主管施工生产的前线指挥,安全帽和对讲机24小时与之相伴。一座座山头、一道道水沟,风里来雨里走,不是指挥修路、平场、排碴,便是与战士们一道研讨堆填弃碴去处和作业疑难。哪里有危险,哪里就有张积仓的身影;哪道工序“卡壳”,哪里就少不了张积仓。在张积仓身上,似乎有一股永远使不完的劲儿,他以自已的言行,在坛子岭塑造了当代军人的良好形象。

        二总队指挥官王青屏上校,出身于水电世家,父亲毕生从事治淮工作。上大学时,他的第一志愿便属“水”。20多年来,其足迹可谓天南海北,从技术员、工程师、技术处长、总工程师,是水电施工部队里最乐意探索和解答难题的爆破钻灌专家。

        “不仅能吃苦耐劳,还要运用智慧从工程技术上突破”。王青屏把生产调度会搬到现场,言传身教,使年轻战士在实践中增长才干,大大提高了工效。为搞好爆破实验,他盯着布孔、钻眼、放炮,不放过任何细小的非安全环节,有时几天几夜不离开工地。良好的技术素养和身先士卒的口碑,使他继张积仓之后,荣获';95年度十大优秀三峡建设者称号。

        在永久船闸紧张施工的日日夜夜里,最应该赞颂的是勇猛顽强的战士。战士们把建功立业奉献三峡的青春誓言铭刻在坛子岭,而把个人的哀愁和痛苦深深地埋藏于心中——

        老兵张军,小孩已三岁了,若非妻子探亲,他不知道做爸爸到底是什么滋味;

        专业警士王观河,收到母亲病故的电报,只请假给家里打了个电话,然后朝着家乡的方向给母亲重重叩头;

        开挖突击队队长万建华,是开挖作业的一面旗帜,常常跟班作业连轴转。大开挖节骨眼上,父亲病危,连续三封电报催他回家,

        可他没有走,直到一期工程胜利完工,才匆匆连夜赶往江西老家与亲人作最后的诀别;

        重机队推土机手许国宝被誉为“三峡尖兵”,是部队挺进三峡的开路先锋。凭着娴熟的驾驶技术和勇敢无畏的精神,他无数次在紧急关头挺身而出,为部队排忧解难。可这位安徽籍汉子勇猛顽强的背后,驮着一个沉重的包袱:妻子及双方父母都体弱多病,为了补贴家庭,老许节衣缩食,甚至连洗澡都舍不得用肥皂。1993年夏,贫穷的家庭遭遇火灾,房子被烧光了,老许心里难过,在队里却吭也不吭一声,遇上战友有困难,他还热心解囊相助……1995年1月8日,一场机车失灵事故夺走了许国宝的生命,教导员打开他用包装箱钉成的木箱清理遗物,发现里边只有几件洗褪了颜色的军装。

        面对遗像,面对死者亲属,军营哀声一片……

        善后工作部队做得很细。临别时,首长问许国宝妻子还有什么困难,这位农家大嫂泪流满面却连连摇头:“老许他,这么多年这么多年一直叮嘱我不要给组织添麻烦……”

        许国宝走了。许国宝的亲人也走了。

        军魂呢,军人家属的奉献精神呢?!




  欢迎您访问流行小说网popbook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脚踏三峡路,遥望两岸的山坡,紫棍林立,白幡点点,旌旗飘飘,心头不禁为之一震:哦,繁茂如聚宝盆般的柑桔园哪里去了?祖祖辈辈修养生息的梯田和房舍哪里去了?山岗边坡上,断壁残垣旁,聚集着男女老幼,正在虔诚地祭奠着世代相依的土地和默默躺下的祖先。

        这是移民的故乡啊!

        为修建三峡大坝而率先献出家园的峡江子孙,不约而同地从几十里、几百里外的新家赶回故乡,面对熟悉又陌生的土地,跪在祖先的坟头,说些啥呢?

        本该去工地采访的,我却鬼使神差般走近村舍的残垣,走近山坡……走进了祭奠者的心房,以一颗虔庄拜竭的心碰撞无数颗善良的心,用眸子聚焦,在心灵深处录下了一组永远的风景——

        一位手拄拐杖面向峡江屹立坟头的垂暮长者,在霏霏细雨里,长久地一动不动;

        一位白发老太太,执拗地双膝跪在早先的桔园里,双手颤抖着将泥土捧在手帕里,打算带向远方;

        一堵已坍塌的废墟旁,香火正旺,一家老少十余口跪着与故居诀别……

        ●他交出土地,也献出一片赤诚

        今天你到三峡坝区,定会惊讶地发现:遐尔闻名的中堡岛“不翼而飞”,诺大一片村舍和桔园永远地“消失”了,峡江古镇三斗坪象是被谁施了魔法,奇迹般移到下游黄陵庙了。

        “大坝建在宜昌县,全国人民作贡献;

        大坝建在三斗坪,坝区移民要先行。“

        这是宜昌县妇儒皆知的新民谣。三峡工程坝址在三斗坪,坝轴线横穿中堡岛,工程上马,移民首当其冲即是中堡村。无论如何,幸与不幸,中堡村村民的命运自五十年代开始,就与三峡工程紧紧地联系在一起了。换句话说,只要中国选择了三峡,也就注定了中堡村人迁徙的命运。

        1992年冬,伴随着三峡前期准备工程的开山炮声,围绕着坝区红线范围18。706平方公里内的征地移民工作,随即拉开了序幕。

        三斗坪,一下子成了国内外新闻传媒关注的焦点。

        前些年,日本政府三峡工程考察团团长腾原一郎曾对水电部部长钱正英说过:“三峡工程百分之八十的问题在于移民”。

        这是因为:按照“一级开发,一次建成,分期蓄水,连续移民”的“175方案”,三峡库区淹没涉及湖北、四川两省19个县(市),140个集镇,4500个村民小组,最终须安置移民的总数将达到113。18万人。如此庞大的区域性移民工程,涉及移民人数如此之多,与工程本身一样堪称另一项世界之最。

        困难是明摆着的,谁不正视困难,就会在困难面前退却。三峡工程序幕已经拉开,开工没有回头箭,共产党领导的中国人民,在审视三峡的时候,既看到了困难,更看到了希望。

        三峡:困难与希望同在!

        坝区移民,涉及秭归县的茅坪镇,宜昌县的三斗坪、太平溪和乐天溪4个乡镇20个村,共计14584人。号称“坝首第一村”的中堡村有14个组,3300多人。三峡一期工程就要动迁3078人,征用土地4000多亩。

        一时间,中堡村的“一把手”鲁友华成了最忙最累最不讨人“喜欢”的角色。最忙最累,他觉得无所谓,自己是共产党员,平生夙愿即是早日建成三峡大坝,为三峡工程奔忙劳累,值得。说最不讨人“喜欢”,也容易理解:乡亲们舍不得离开世代居住的故土,舍不得交出祖祖辈辈赖以生存的柑桔园,心急上火时,谁不发几句牢骚甚至骂娘?

        从征地移民工作开始,鲁友华便没有了星期天和节假日。为了做好移民思想工作,他带领村干部走东家窜西家,把党的政策暖在乡亲们的心窝。一年间,鲁友华丈量3100亩七零八碎的耕地,拉断了两根皮尺;12000多次小数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2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