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体育电子书 > -黄帝素问直解 >

第28章

-黄帝素问直解-第28章

小说: -黄帝素问直解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x心疟者,令人烦心甚,欲得清水,反寒多,不甚热,刺手少阳。x 
心,火也。火热则烦,故心疟者,令人烦心甚,心烦既甚,欲 
得清水以济其热,得水则真火被却,故反寒多而不甚然,当刺手少阴,而治其心疟焉。 
x肝疟者,令人色苍苍然,太息,其状若死者,刺足厥阴,见血。x 
苍,青色,肝木色青,故肝疟者,令人色苍苍然,肝脉上注于肺,肝气不上,故太息,色苍苍而太息,其 
状若死者,当刺足厥阴,见血,而治其肝疟焉。 
x脾疟者,令人寒,腹中痛,热则肠中鸣,鸣已,汗出,刺足太阴。x 
脾主寒湿,故脾疟者,令人寒。腹为脾部,脾寒,故腹中痛, 
脾土有湿寒之气,有湿热之气,故热则肠中鸣,鸣已则湿热外行,故汗出,当刺足太阴,而治其脾疟焉。 
x肾疟者,令人洒洒寒,腰脊痛,宛转,大便难,目 然,手足寒,刺足太阳、少阴。x 
肾为寒水之脏,故肾疟者,令人洒洒寒。腰者,肾之府。肾病,故腰脊痛。腰脊痛则转输不利,故 
宛转。灵枢五邪篇∶云邪在肾,则骨痛阴痹,大便难。至真要大论云∶大便难,阴气不用。故 
肾疟,而大便难。骨之精为瞳子,肾主骨,故目 然。 ,摇动不明也。下焦生阳之气,不充 
于四肢,故手足寒,当刺足少阴,兼足太阳而治其肾疟焉。 
x胃疟者,令人且病也,善饥,而不能食,食而支满,腹大,刺足阳明太阴,横脉出血。x 
且,姑且也。且病,病而将愈之意。横脉,络脉也,经直络横之意。五脏疟病,至于胃腑,则从 
阴出阳,其病将愈。故胃疟者,令人且病也,将愈未愈,故善饥而不能食。脾胃之络脉不和,故食 
而支满,腹大,当刺足阳明,兼足太阴之横脉,而刺出其血焉。 
x疟发,身方热,刺跗上动脉,开其空,出其血,立寒,疟方欲寒,刺手阳明太阴、足阳明太阴。x 
空,孔同。此复申明胃疟之义。跗上动脉,足阳明冲阳之脉 
也。胃疟之发,其身方热,当刺足跗上,阳明冲阳之动脉,摇针以开其穴孔,泻出其血,则身立寒。胃 
疟之发,身方欲寒,此阳明之气,内合太阴,故当刺手阳明兼手太阴,足阳明、兼足太阴也。 
x疟脉满大急,刺背俞,用中针,旁五 俞,各一,适肥瘦,出x 
x其血也∶疟脉小实急,灸胫少阴,刺指井。x 
此言经脉之疟而有五俞之刺法也。中针,不大不小之针也。 ,胁旁连背处也。疟脉满大急,经脉 
之气有余也。五脏之俞,皆在于背,故刺背俞。五脏之俞,在背两行,两行之外,复有两行, 
所谓 也,肺曰魄户,心曰神堂,肝曰魂门,脾曰意舍,肾曰志室,故用中针,旁五 俞,各刺其一。肥 
者,深刺之。瘦者,浅刺之,适肥瘦,以为刺,而出其血,以泻经脉之有余也。疟脉小实 
急,经脉之气不足也。有余泻之,不足补之。脉小,正气虚也,故当灸胫少阴之太溪,以启生阳之气。 
实急,邪气实也,又当刺足小趾至阴之井穴,先灸后刺,助正散邪之法也。 
x疟脉满大急,刺背俞,用五 俞背俞各一,适行至于血也;疟脉缓大虚,便宜用药,不宜用针。x 
上文刺背俞,旁五 俞各一,乃合背俞 俞而皆刺之,故于此复明之,所谓疟脉满大急,刺背俞者, 
乃用中针,五 俞与背俞各刺其一。适肥瘦以行针,而至于出血也。疟脉缓大虚,承疟脉小实急, 
而言疟脉不急而缓,不小而大,不实而虚也。如是,盒饭补之,不当泻之,故曰便宜用药,不宜用针,又 
不但先灸后针也。此承上文而申明之也。 
x凡治疟,先发如食顷,乃可以治,过之则失时也。x 
凡治疟者,统承上文刺法而言也。先发如食顷,乃可治者,治 
之宜先也。过之者,过其食顷之时,则为失时,失时而治,治无益也。 
x诸疟,而脉不见,刺十指间出血,血去必已,先视身之赤如小豆者,尽取之。x 
诸疟者,统承上文疟病而言也。脉不见者,不见满大急、小实 
急、缓大虚之脉也。病不在脉,但当刺手十指间,井穴,出血。血去心已。更当先其未发之时,视身之 
皮肤赤点,如小豆者,尽取而刺之。夫所出为井,皮肤主表,病不在脉,故如是以刺之。 
x十二疟者,其发各不同时,察其病形,以知其何脉之病也。先其发时,如食顷而刺之,一刺x 
x则衰,二刺则知,三刺则已,不已,刺舌下两脉,出血;不已,刺 中盛经,出血,又刺项以下侠脊x 
x者,必已。舌下两脉者,廉泉也。刺疟者,必先问其病之所先发者,先刺之,先头痛及重者,先x 
x刺头上,及两额两眉间,出血;先项背痛者,先刺之;先腰脊痛者,先刺 中,出血;先手臂痛者,x 
x先刺手少阴,阳明十指间;先足胫 痛者,先刺足阳明十指间出血。x 
上文三阳三阴五脏胃腑,合十二经脉,故曰十二疟者,其发各不同时,当先其时,而察其病形,以知其 
何脉之病也,知其病之所在,更当先其发时,如食顷而刺之,刺之得宜,一刺则衰。衰,邪 
气少去也。二刺则知。知,小便利,腹中和也。三刺则已。已,病邪皆去,正将复也。设三刺不已,更 
刺舌下之两脉,出血,刺两脉不已,更刺 中盛经,出血,又刺项以下侠脊者,其病必已。申明 
舌下两脉者,廉泉也。夫一刺二刺三刺之刺疟者,必先问其病之所先发者,先刺之,如先头痛及头重者, 
先刺头上,以治其痛,及两额两眉间,出血,以治其重。先项背痛者,先取项背而刺之。先腰 
脊痛者,先刺太阳之 中,出血。先手臂痛者,先刺手少阴、阳明,在手十指间之少冲、商阳。先足胫 
痛者,先刺足阳明,在足十指间之厉兑,出血。此统承三阳三阴、五脏胃腑十二经脉之疟,而言刺治之宜先也。 
x风疟,疟发,则汗出恶风,刺三阳经背俞之血者。x 
风疟,因风病疟也。疟发则汗出恶风,风伤太阳之肌腠也。太 
阳,三阳也。刺三阳经背俞之血者,所以治太阳之风疟也。 
x 痛甚,按之不可,名曰附髓病,以 针,针绝骨,出血,立已。x 
附,旧本讹附,今改。髓 痛甚,因风而 痛也。按之不可, 
痛在骨也。髓藏于骨,故名曰附髓病。《经脉》论云,胆足少阳之脉,直下抵绝骨之端,是主骨所生病者。 
故以 针,针少阳之绝骨,出血,立已。 
x身体小痛,刺至阴。诸阴之井,无出血,间日一刺。x 
身体小痛,不若 病甚也,痛不在骨,在太阳之通体,故刺太阳经之至阴。不言出血者,以诸阴 
之井,无出血。至阴之穴,交于涌泉,阴可知矣,且当间日一刺。 
x疟不渴,间日而作,刺足太阳,渴而间日作,刺足少阳。x 
间日一刺,其疟亦必间日而作,太阳之上,寒气主之,故疟不 
渴,间日而作者,刺足太阳少阳之上,火气主之,故渴而间日作者,刺足少阳。 
x温疟汗不出,为五十九刺。x 
五十九刺,见水热穴论,温疟汗不出,是邪气藏于肾,不能外 
出之阳,故为五十九刺,以泻少阴肾脏之热,而发越于外。凡此,皆刺疟之法,所以承上编而申明之。 



卷之四

气厥论第三十七篇

属性:五脏六腑,主十二经脉,一气营运,环转不息,脏腑不和则气厥,气厥则寒热相移,寒热 
相移,此皆得之气厥,故帝问寒热相移,伯举而论之,终言得之气厥也。 
x黄帝问曰∶五脏六腑,寒热相移者何?x 
五脏六腑,一气营运,寒热相移,由于气厥,帝故问之。 
x岐伯对曰;肾移寒于脾,痈肿,少气。x 
脾,旧本误肝,今改。五脏之气,以肾为本。如肾藏受寒,转 
移于脾,脾主肌肉,故痈肿,痈肿则腠理的能外通皮毛,内合三焦,故少气。 
x脾移寒于肝,痈肿筋挛。x 
脾脏受寒,转移于肝,肝血凝聚,则痈肿。痈肿则筋不柔和,故筋挛。 
x肝移寒于心,狂,膈中。x 
肝脏受寒,转移于心,心者,火也,寒逆于心则狂,申明狂者由寒气之隔于中,故曰隔中。 
x心移寒于肺,肺消,肺消者,饮一溲二,死不治。x 
心脏受寒,转移于肺,则为肺消。申明肺消者,消渴欲饮,饮 
一溲二也。水精不布,下而不上,故死不治。 
x肺移寒于肾,为涌水。涌水者,按腹不坚,水气寒于大肠,疾x 
x行,则鸣濯濯,如囊裹浆,水之病也。x 
肺脏受寒,转移于肾,则为涌水,申明涌水者,土虚水泛,土虚则按腹不坚,水泛则水 
气寒于大肠,疾行则肠鸣而濯濯有而,如囊之裹浆,此为涌水之病也。 
x脾移热于肝,则为惊衄。x 
承上文移寒,而复论移热也,脾脏受热,转移于肝,肝气热则 
惊,肝血热则衄,故为惊衄。 
x肝移热于心,则死。x 
肝脏受热,转移于心,心者火也,火烈自焚,故死。 
x心移热于肺,传为膈消。x 
心脏受热,转移于肺,膈之上,心肺也,故传为膈消,消,消渴也。 
x肺移热于肾,传为柔 。x 
肺脏受热,转移于肾,肾主骨,骨属屈伸,故传为柔 。 
x肾移热于脾,传为虚肠 ,死不可治。x 
肾脏受热,转移于脾,脾者,土也,虚则清浊不分,故传为虚肠 ,虚而肠 ,死不可治。按 
阴阳别论云,心之肺,谓之死阴。死阴之属,不过三日而死。肝之心,谓之生阳,生阳之属,不过四 
日而死。肾之脾,谓之辟阴,死不治。故心移寒于肺,肝移热于心,肾移热于脾,皆言其死,此之谓也。 
x胞移热于膀胱,则癃溺血。x 
溺,鸟去声。承上文五脏寒热相移,而论六腑之移热也。胞者,血海也。膀胱者,胞中之室。如 
胞移热于膀胱,热入膀胱则癃,血入膀胱则溺血。 
x膀胱移热于小肠,膈肠不便,上为口糜。x 
小肠居大肠之上,小肠受膀胱之热,不能化物而传于大肠,则 
膈肠不便,热气上蒸,则为口糜。糜,腐烂也。 
x小肠移热于大肠,为 瘕,为沉痔。x 
,音伏,义同痔字,简脱今补。小肠清浊,兼收小肠受热, 
移于大肠,则精汁凝聚,而为伏瘕;火热下行,而为沉痔。 
x大肠移热于胃,善食而瘦,又谓之食亦。x 
亦,作 ,下同。大肠与胃,皆属阳明燥气,大肠移热于胃,上热而燥,故善食而瘦。 者,懈 
。土气不濡,灌溉不力,善食而瘦,又谓之食 。 
x胃移热于胆,亦曰食亦。x 
胃者,五谷之府。胆者,中精之府,胃移热于胆,胆受火热,精汁不布,亦善食而瘦,亦曰食 。 
x胆移热于脑,则辛 鼻渊。鼻渊者,浊涕下不止也,传为衄 ,瞑目。x 
,音灭,余篇仿此。鼻两旁曰 ,鼻血曰衄。血污曰 。胆藏精汁,脑为髓海。胆移热于脑, 
脑受火热,则两 辛 而鼻渊。申明鼻渊者,浊涕下不止也。鼻渊不止,则传为衄 ,衄 则三阳 
经脉皆虚,故瞑目。盖阳明之脉起于鼻 中,太阳少阳之脉,起于两目 也。 
x故得之气厥也。x 
五脏寒热相移,及六腑移热,皆由气厥所致,故曰得之气厥也。 



卷之四

咳论第三十八篇

属性:咳,肺病也。形寒饮冷,则为肺咳,而五脏六腑,皆能为咳。 
五脏则关于肺,六腑则聚于胃,而治各有法。 
x黄帝问曰∶肺之令人咳,何也?x 
凡咳皆出于肺,故为此问。 
x岐伯对曰∶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x 
肺朝百脉,五脏六腑之气,皆出于肺,故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 
x帝曰∶愿闻其状。x 
愿闻五脏六腑之咳状。 
x岐伯曰∶皮毛者,肺之合也。皮毛先受邪气,邪气以从其合x 
x也。其寒饮食入胃,从肺脉上至于肺则肺寒。肺寒则外内合邪,因而客之,则为肺咳。x 
皮毛先受邪气,则外寒;饮食寒气则入肺,则内寒,外内合邪,因而客之于肺。是为肺咳。此言 
形寒饮冷而为肺咳也。 
x五脏各以其时受病,非其时,各传以与之。x 
五脏之气,合于四时,其受病也,各以其时,当其主气之时而受,至非其主气之时,各传以与之而为咳。 
x人与天地相参,故五脏各以治时感于寒,则受病。微则为咳,x 
x甚则为泄为痛。x 
治,犹主也。人与天地相参,故五脏各以主时。主时而感于寒 
则受病,微则手太阴受寒而为咳,甚则足太阴受寒,而为泄、为痛。 
x乘秋则肺先受邪,乘春则肝先受之,乘夏则心先受之,乘至阴则脾先受之,乘冬则肾先受之。x 
申明五脏,各以其时受病之意。咳病属肺,故先举其秋,肝心 
脾肾虽先受之,皆传于肺而为咳。脾为阴中之至阴,寄王四时,乘至阴,即其王时也。 
x帝曰∶何以异之?x 
五脏皆传于肺而为咳,诸脏未悉其状,故问何以异之? 
x岐伯曰∶肺咳之状,咳而喘息有音,甚则唾血。x 
肺出音声,以司呼吸。故肺咳之状,咳而喘息有音,甚则喘久而唾血。 
x心咳之状,咳则心痛,喉仲介介如梗状,甚咽肿、喉痹。x 
心脉起于心中,上挟咽,复从心系,上肺,气通于喉,故心咳 
之状,咳则心病,喉仲介介如梗状,甚则咽肿而喉痹。 
x肝咳之状,咳则两胁下痛,甚则不可以转,转则两 下满。x 
肝脉布胁肋,上注肺,故肝咳之状,咳则两胁下痛,痛甚则不可以转,转则两 下满。 
x脾咳之状,咳则右 下痛,阴阴引肩背,甚则不可以动,动则咳剧。x 
脾者地气也。肺者天气也。天气左旋下交于地,地气右旋上腾 
于天,故脾咳之状,咳则右 下痛,阴阴引肩背,甚则右 肩背,不可以动,动则咳剧。 
x肾咳之状,咳则腰背相引而痛,甚则咳涎。x 
腰者肾之外候,故肾咳之状,咳则腰背相引而痛,甚则水气上逆而咳涎,凡此申明五脏咳状之各异也。 
x帝曰∶六腑之咳奈何?安所受病?x 
因五脏而问六腑之咳,从何受病。 
x岐伯曰∶五脏之久咳,乃移于六腑,脾咳不已,则胃受之,胃咳之状,咳而呕,呕甚则长虫出。x 
长虫,蛔虫也。诸病由腑及脏,咳病由脏及腑,故五脏久咳,乃移于六腑也。五脏咳病,皆归 
于肺,故五脏先举其肺,六腑咳病皆归于胃,故六腑先举其胃,胃者脾之腑,故脾咳不已则胃受之。 
咳而呕,胃气逆也。呕甚则长虫出,胃中冷则吐蛔也。 
x肝咳不已,则胆受之,胆咳之状,咳呕胆汁。x 
胆者肝之脏,故肝咳不已,则胆受之,咳呕胆汁,胆气上逆,呕出苦涎也。 
x肺咳不已,则大肠受之,大肠咳状,咳而遗矢。x 
矢屎通,旧本误失,今改。大肠者肺之脏,故肺咳不已则大肠受之,咳而遗矢,大肠失职也。 
x心咳不已,则小肠受之,小肠咳状,咳而先气,气与咳俱失。x 
小肠者,心之腑,故心咳不已则小肠受之,咳而失气,下气泄也。下气泄则咳平,故气与咳俱失。失,犹散也。 
x肾咳不已,则膀胱受之。膀胱咳状,咳而遗溺。x 
溺,鸟去声。膀胱者,肾之腑,故肾咳不已,则膀胱受之,咳而遗溺,膀胱不约,水气泄也。 
x久咳不已,则三焦受之,三焦咳状,咳而腹满,不欲食饮。x 
《灵枢·本俞》论云∶三焦者中渎之府也;属膀胱,故肾咳不已,始则膀胱受之,久咳不已则三焦受之。 
三焦之气不能自下而中,故咳而腹满,不能从中而上,故不欲食饮也。凡此皆五脏久咳移于六腑,其状如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