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体育电子书 > -黄帝素问直解 >

第39章

-黄帝素问直解-第39章

小说: -黄帝素问直解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补之,使病已而止针。 
x病风,且寒且热,炅汗出,一日数过,先刺诸分理络脉,汗出,且寒且热,三日一刺,百日而已。x 
此刺风病之法也。病风,且寒且热,炅汗出。一日数过者,风为阳邪,其性鼓动,故寒热,炅汗出, 
一日数至也。先刺诸分理络脉者,先其未发之时,刺分肉之腠理,经外之络脉也。汗出,刺出 
其汗也。汗出而寒热不解,仍且寒且热,则当三日一刺,至百日,则天干十周,其病可已。 
x病大风,骨节重,须眉堕,名曰大风。刺肌肉为故,汗出百日,刺骨髓汗出百日,凡二百日,x 
x须眉生,而止针。x 
此刺疠风之法也。大风、疠风也。风邪客于脉而不去、皮肤疡 、名曰疠风。故病大风,内 
则骨节重,外则须眉堕,名曰大风。当刺其肌肉,使肌肉为复其故,刺肌肉。而汗出百日,去其风邪。 
骨节之邪,犹未去也,故更刺骨髓,亦汗出百日,凡二百日,则天干二十周,须眉生,而止针。 
此举头痛腐肿积疝痹病狂癫诸风,刺之有节,而为长刺节也。 



卷之五

皮部论第五十六篇

属性:皮部,皮之十二部也。手足三阳三阴。十二经络之脉,皆在于皮,各有分部。故曰十二经络脉者, 
皮之部也。部有左右上下,复有外内浅深。百病之生,先于皮毛,由皮毛而腠理,腠理而络脉, 
络脉而经脉,经脉而腑脏。腑脏之气,亦通于皮,亦有分部,其腑脏之气,不与于皮,而生大病矣。 
x黄帝问曰∶余闻皮有分部,脉有经纪,筋有结络,骨有度量,x 
x其所生病各异。别其分部,左右上下,阴阳所在,病之始终,愿闻其道。x 
量,平声。别,音逼。皮主通体,分属经脉,各有其部,故皮有分部。周身脉道,有径直之经,横 
络之纪,故脉有经纪。《灵枢·经筋》十三,各有所结,间有所络,故筋有结络。骨度长短不同,不可以度而 
量之,故骨有度量。皮脉筋骨,生病不同,故生病各异。凡此,当别其分部,左右上下,阴阳所在, 
而知病之始终,故举以问。 
x岐伯对曰∶欲知皮部,以经脉为纪者,诸经皆然。x 
皮有分部,乃以经脉而分其部,故欲知皮部,以经脉为纪者, 
十二经皆然。诸,十二也。 
x阳明之阳,名曰害蜚,上下同法,视其部中有浮络者,皆阳明x 
x之络也,其色多青则痛,多黑则痹,黄赤则热,多白则寒,五色皆x 
x见,则寒热也。络盛则入客于经,阳主外,阴主内。x 
蜚,飞同。经脉之气,从内达外,由阖而枢,枢而开。故首论阳明之阖,次论少阳之枢,终论太阳 
之开。阳明之阳,行身之前而主阖。阖则不开,有害于飞,故名曰害蜚。蜚,犹开也。上下,犹 
手足也。无分手足,皆为害蜚,故上下同法。但视其阳明部中,皮内有浮络者,皆手足阳明之络也。其浮 
络之色,多青则痛,多黑则痹,黄赤则热,多白则寒。若青黑黄赤白,五色皆见,则寒热互呈 
也。皮络之邪过盛,则入客于经。盖络为阳,主外,经为阴,主内也。 
x少阳之阳,名曰枢持。上下同法,视其部中有浮络者,皆少阳x 
x之络也。络盛,则入客于经,故在阳者主内,在阴者主出,以渗于内,诸经皆然。x 
少阳之阳,行身之侧,而主枢,故名曰枢持。持犹主也。无分手足,皆为枢持,故上下同法。但 
视其少阳部中,皮内有浮络者,皆手足少阳之络也。皮部之邪过盛,则入客于经。络为阳,主外, 
络盛客经,则阳气内入,故在阳者主内。经为阴,主内,阳气内入,则阴气外出,故在阴者主出。出而复 
入,以渗于内。此阴阳经络,外内出入,不独手足少阳为然,而诸经皆然。 
x太阳之阳,名曰关枢。上下同法,视其部中有浮络者,皆太阳之络也,络盛则入客于经。x 
太阳之阳,行身之背,而主开,故名曰关枢。关,犹系也。枢转始开,开之系于枢也。无分手足, 
皆为关枢,故上下同法。但视其太阳部中,皮内有浮络者,皆手足太阳之络也。皮络之邪过盛,则入客于经。 
x少阴之阴,名曰枢儒。上下同法,视其部中有浮络者,皆少阴x 
x之络也。络盛则入客于经,其入经也,从阳部注于经,其出者,从x 
x阴内注于骨。x 
经脉之气,有阳有阴,枢为之主。故先论少阴之枢,次论厥阴之阖,终论太阴之开。少阴之阴,从 
而上,注胸中而止,枢转神机,区别水火,故名曰枢儒。儒,犹区也。手足少阴,皆为枢 
儒,故上下同法,但视其少阴部中,皮内有浮络者,皆手足少阴之络也。皮络之邪过盛,则入客于经。 
其入经也,从浮络之阳部而注于经,有入则有出。其出者,少阴在内,从至阴之内,注于骨中而始出也。 
x心主之阴,名曰害肩。上下同法,视其部中有浮络者,皆心主之络也,络盛则入客于经。x 
心主手厥阴心主包络也。手足无分、上下同法,故举手之厥阴以明之。心主之阴,起于胸中,而主阖, 
阖则不能外任,故名曰害肩。肩,犹任也。手足厥阴,皆为害肩,故上下同法,但视其心主 
部中,皮内有浮络者,皆心主之络。是足之厥阴,亦同于手之厥阴也,皮络之邪过盛,则入客于经。 
x太阴之阴,名曰关蛰。上下同法,视其部中浮络者,皆太阴之络也,络盛则入客于经。x 
太阴之阴,循足胫,交出厥阴之前,而主开,故名曰关蛰。蛰,犹藏也。藏而后开,开之关于蛰也。 
手足太阴,皆为关蛰,故上下同法。但视其太阴部中,皮内有浮络者,皆手足太阴之络也。 
皮络之邪过盛,则入客于经,凡络盛客经,言从络脉而至于经脉,以明络脉之部,即经脉之部也。 
x凡十二经络脉者,皮之部也。x 
通承上文而言手足三阳三阴。凡十二经络脉者,在于通体,而为皮之部也。此一节,言手足三阳 
三阴,十二经络之脉,皆在于皮,以皮部而知经络,即以经络而分皮部也。 
x是故百病之始生也,必先于皮毛。邪中之,则腠理开,开则入x 
x客于络脉,留而不去,传入于经,留而不去,传入于腑,廪于肠胃。x 
中,去声。部有左右上下、复有外内浅深。是故百病之始生也,必先于皮毛。由皮毛而入于腠理。 
故邪中之,则腠理开。由腠理而入于络脉,故开则入客于络脉。由络脉而入于经脉,故留而不 
去,传入于经。由经脉而入于腑,故留而不去,传入于腑。肠胃为 
土腑,万物之所归,故廪于肠胃。廪,仓廪,言聚藏也。 
x邪之入于皮也,溯然起毫毛,开腠理;其入于络也,则络脉盛,色变,其入客于经也,则x 
x感虚,乃陷下;其留于筋骨之间,寒多,则筋挛骨痛;热多,则筋施骨消,闪烁 破,毛直而败。x 
复从上文之意而推论之,又言邪之始入于皮也。溯然起毫毛,由毫毛而入于腠理,故开腠理。其从腠 
理而入于络也,则络脉盛而色变。其从络脉而入客于经也,则感经脉之虚,而邪乃陷下。其从 
经脉而不入于腑则伤脏气。留于筋骨之间,寒多则筋挛骨痛,热多则筋施骨消,甚至虚于内而绝于外,闪烁 
破,腠理绝矣,毛直而败,皮毛绝矣。毛内筋骨,脏气主之,此言从皮毛而入脏也。 
x帝曰∶夫子言皮之十二部,其生病,皆何如?x 
伯言十二经络脉者,皮之部也,故问皮之十二部,其生病皆何如。 
x岐伯曰∶皮者,脉之部也。邪客于皮,则腠理开,开则邪入客x 
x于络脉。络脉满,则注于经脉。经脉满,则入舍于腑脏也。x 
经脉络脉之部,皆在于皮。故皮者,脉之部也。邪客于皮,则腠理开,腠理开,则邪入客于络脉。络脉 
满,则邪注于经脉。经脉满,则邪入舍于腑脏也。是知病之生也,始于皮毛,各从其部由浅入深,而舍于腑脏也。 
x故皮者有分部,不与,而生大病也。x 
与,去声。此后申明生病之意。腑脏之气,通于皮中,故皮者各有分部。若腑脏之气,不与 
于皮,而生大病也。 
x帝曰∶善。x 
部有左右上下,复有外内浅深,而皮部之邪,入腑入脏。腑脏之气,出于皮中,帝故 
善之。此一节,言皮部有皮毛腠理络脉经脉 
之浅深,而腑脏之气,皆当于皮部也。 



卷之五

经络论第五十七篇

属性:经络,经脉、络脉也。上编从皮腠而入于络脉,络脉而入于经脉。故此复有经络之论,论经络之色,有 
常有变,所以承上编五色,而补其未尽之义。 
x黄帝问曰∶夫络脉之见也,其五色各异,青黄赤白黑不同,其故何也?x 
上编言阳明部中之浮络,其色多青则痛,多黑则痹,黄赤则热,多白则寒,未悉其旨。故帝复问络脉 
之见,其五色各异,青黄赤白黑不同,所以承上编而复问也。 
x岐伯对曰∶经有常色,而络无常变也。x 
经脉内连腑脏,有五行之常色,而络脉则浮见于外,无有经常,而多变也,无常变,犹言变无常也。 
x帝曰∶经之常色,何如?x 
未问浮络之变,先问经色之常。 
x岐伯曰∶心赤、肺白、肝青、脾黄、肾黑,皆亦应其经脉之色x 
也。 
五脏应五色,如心色赤、肺色白、肝色青、脾色黄、肾色黑,此皆以五脏,而亦应其经脉之色,是为常也。 
x帝曰∶络之阴阳,亦应其经乎?x 
帝欲详明络色之变,故问络之阴阳,亦应其经乎? 
x岐伯曰∶阴络之色应其经,阳络之色变无常。x 
络有阴阳,阴络在内,内系于经,故阴络之色应其经。阳络在外,外浮于皮,故阳络之色变无常。 
x随四时而行也,寒多则凝泣。凝泣则青黑,热多则淖泽,淖泽x 
x则黄赤,此皆常色,谓之无病。x 
泣,音涩。所谓应其经者,随四时而行也。如秋冬寒多,则络脉凝涩,凝涩则色青黑。春夏热多,则 
络脉淖泽,淖泽则色黄赤。此皆随四时之常色,故谓之无病。 
x五色具见者,谓之寒热。x 
阴络应经,而随四时,则络亦有常色。所谓变无常者,若五色具见者,乃浮络之色,乍青乍黑,乍黄乍 
赤。变无经常,则非无病,故谓之寒热。寒热者,或寒或热,变无常也。 
x帝曰∶善。x 
络脉经脉,浅深不同,而阴络应其经,阳络变无常,是络脉之中,复有阴阳,帝故善之。 



卷之五

气穴论第五十八篇

属性:气穴者,一身之气,循行三百六十五穴也。孙络溪谷,亦三百 
六十五会,皆应一岁之数。帝愿闻真数,而藏金兰之室,署曰气穴所在,是为《气穴论》也。 
x黄帝问曰∶余闻气穴三百六十五,以应一岁,未知其所,愿卒闻之。x 
周天三百六十五度,一岁三百六十五日。人身气穴亦三百六十五会,以应一岁之数,而气穴所在,愿尽闻之。 
x岐伯稽首再拜对曰∶窘乎哉问也!其非圣帝,孰能穷其道焉!因请溢意,尽言其处。x 
处,去声,下同。以血肉之形身,应天度之岁数。惟天生圣帝,能穷其道,因请溢意,尽言其处。 
x帝捧手逡巡而却曰∶夫子之开余道也,目未见其处,耳未闻其x 
x数,而目以明,耳以聪矣。x 
逡巡,退让貌。道,言也。开余道,开示于我而言之也。目未见,耳未闻,而目以明,耳以聪,是伯 
虽未言,帝先知之,此臣君一德一心,阐明大道也。 
x岐伯曰∶此所谓圣人易语,良马易御也。x 
易,去声,下同。未见其处,未闻其数,而目明耳聪,此所谓圣人易语,犹良马易御也。 
x帝曰∶余非圣人之易语也,世言真数开人意。今余所访问者,x 
x真数发蒙解惑,未足以论也。然余愿闻,夫子溢志尽言其处,令解x 
x其意,请藏之金匮,不敢复出。x 
藏,如字。真数,三百六十五穴之数。帝不自圣,故言余非圣人之易语,但世恒言真数可以开人心意。 
今余所访问者,亦真数之发蒙解惑。真数之外,未足以论也。然此真数,余愿闻之。上文岐伯云∶因请溢意, 
尽言其处。故曰∶夫子溢志,尽言其处,令余能解其意,请藏之金匮,而不敢复出。藏之金匮,中心藏之之 
意。不敢复出,不轻示人之意。 
x岐伯再拜而起曰∶臣请言之,背与心相控而痛,所治天突,与x 
x大椎,及上纪。上纪者,胃脘也。下纪者,关元也。背胸邪系阴阳左右。x 
大椎,旧本讹十椎,下同,今俱改。邪,斜同。控,引也。天突,在结喉下中央。大椎,乃脊骨高起第 
一椎。胃脘,有上脘中脘下脘,以脐之上下为纪,则此胃脘,乃下脘也,脐上至下脘,脐下 
至关元,分寸相等,故曰上纪下纪。背与心相控而痛,背痛引心,或心痛引背也。所治在天突,心胸之上也。 
与大椎,脊背之上也。及上纪,以脐为中,纪其上也。故上纪者,脐上下脘之胃脘也。由脐纪下,则下纪者, 
脐下小腹之关元也。背心相控,不但从背引胸,从胸引背,乃背胸斜系阴阳左右也。 
x如此,其病前后痛涩,胸胁痛,而不得息,不得卧,上气短气,偏痛。x 
如此,指背胸斜系阴阳左右也。斜系如此,故其病当前后痛涩,前后凭乎胁,故胸胁痛,胸胁痛,则枢转 
有垂,而不得息。不得息,则不得卧。不得息,不得卧,则上气短气,致有偏痛之病。 
x脉满起,斜出尻脉络胸胁,支心贯膈,上肩,加天突,斜下肩,交大椎下。x 
支,如字。此复申明斜系阴阳左右之脉也。脉满起,经脉满盛,从下而起,斜出尻,从左右足胫,行身 
之背,则斜出于尻也。脉络胸胁者,行身之前,则由胁而至胸,故曰脉络胸胁也。络胸则 
支心贯膈,由膈而斜上于肩,必由天突而上,故曰加天突。经脉既从下而斜上,亦必从上而斜下,故斜下肩, 
斜下肩,则交大椎而下也。所以申明斜系阴阳左右也。天突大椎,合胃脘关元,凡四穴。 
x脏俞五十六。x 
五脏俞穴,出于井,溜于荣,注于俞,行于经,入于合。肺心 
之穴,在手。肝脾肾在足。一脏五俞,五五二十五俞,合两手足,共五十俞。 
x腑俞七十二穴。x 
六腑俞穴,出于井,溜于荣,注于俞,过于原,行于经,入于 
合。膀胱胆胃之穴在足。三焦小肠大肠在手,一腑六俞,六六三十六俞,合两手足共七十二俞。 
x热俞五十九穴。x 
热俞,水热穴论治热之俞也。论云∶头上五行行五,以越诸阳之热。大杼、膺俞、缺盆、背俞,此八者, 
以泻胸中之热。气街、三里、巨虚、上下廉,此八者,以泻胃中之热。云门、KT 骨、委中、髓空,此八者,以 
泻四肢之热。五脏俞旁五,此十者,以泻五脏之热。凡此五十九穴者,皆热之左右也。热俞五十九穴,此之谓也。 
x水俞五十七穴。x 
水俞,水热穴论治水之俞也。论云∶尻上五行行五,伏兔上各二行行五,踝上各一行行六,凡五十七穴 
者,皆脏之阴络,水之所客也。水俞五十七穴,此之谓也。 
x头上五行行五,五五二十五穴。x 
行,音杭。热俞五十九穴,内有头上五行行五。于此复言者,头有前后,从头上,前行行五,后行亦五 
行,重举之,则前后之穴毕备矣。 
x中KT 两旁各五,凡十穴。x 
KT ,膂同,余篇仿此。热俞五十九穴,内有五脏俞,旁五乃脏 
俞两旁之穴。此中膂两旁各五,乃五脏之俞穴也。 
x大椎上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