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素问直解-第4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之所,乃能立虚。立虚者,使邪即去,毋容缓也。此微泻兼补之法也。
x帝曰∶善。余已闻虚实之形,不知其何以生?x
虚,不足也。实,有余也。神气血形志,各有有余不足之形,帝已闻之,而有余不足之形,
从何以生,故复问之。
x岐伯曰∶气血以并,阴阳相倾,气乱于卫,血逆于经,血气离x
x居,一实一虚。x
并,交并也。倾,欹也,不平也。气血交并,虚实乃生,故气血以并,则阴阳相倾,阴阳相倾,不得
其平,有气乱于卫而为气实者,有血逆于经而为血实者,有血气离居而为血虚气虚者。乱卫逆
经,实也。离居,虚也。故曰一实一虚。此血气虚实之大概也。
x血并于阴,气并于阳,故为惊狂。血并于阳,气并于阴,乃为炅中。x
中,如字。此即上文而申明之。血并于阴,是血逆于经也。气并于阳,是气乱于卫也。并阴并阳,血
气不平,故为惊狂。并阴则惊,并阳则狂也。血并于阳,是血离其居也。气并于阴,是气离其
居也。并阳并阴,血气离居,乃为炅中,炅,热也。血气离居,中生热也。
x血并于上,气并于下,心烦惋善怒。血并于下,气并于上,乱而善忘。x
此即并阳并阴、惊狂、炅中而申明之。血并于上,是血并于阳也。气并于下,是气并于阴也。不但炅中,
必有心烦惋善怒之病。血并于下,是血并于阴也。气并于上,是气并于阳也。不但惊狂,必有乱而喜忘之病。
x帝曰∶血并于阴,气并于阳,如血气离居,是何者为实,何者为虚?x
旧本如是二字相连,今改。血并气并,有实有虚,血气离居,有实有虚,故举血并于阴,气并于阳。如
血气离居,而问是何者为实,何者为虚?交并为实,亦有虚。离居为虚,亦有实。故复问之。
x岐伯曰∶血气者,喜温而恶寒,寒则泣不能流,温则消而去x
x之,是故气之所并为血虚,血之所并为气虚。x
恶,去声。泣,作涩,下同。承何实何虚之问,言实之所在,皆虚之所在,但有虚而无实也,如
人身血气者,喜温暖而恶寒冷,以寒冷则血气凝涩,不能流行,惟温暖则消而去之。消,不凝也。
去,流也。夫寒为虚,温为实。涩不能流,似乎实矣,然寒则为虚,不寒而温,似乎实矣,然消去为虚。是故
气之所并,气实也,而为血虚。血之所并,血实也,而为气虚。此实之所在,即虚之所在,但有虚而无实也。
x帝曰∶人之所有者,血与气耳,今夫子乃言血并为虚,气并为虚,是无实乎?x
帝谓有虚必有实,如岐伯血并为气虚,气并为血虚之言,岂但有虚而无实乎?
x岐伯曰∶有者为实,无者为虚,故气并则无血,血并则无气,今血与气相失,故为虚焉。络x
x之与孙脉,俱输于经。血与气并,则为实焉。血之与气,并走于上,则为大厥,厥x
x则暴死,气复反则生,不反则死。x
虚者,血气相失。实者,大厥暴死。是虚者固虚,而实者尤虚也。凡虚实之道,有者为实,无者为
虚,故气并则阴阳皆在于气而无血,血并则阴阳皆在于血而无气。今无血无气,是血与气相失,
相失,故为虚焉。人身血气,内外循行,各有其部,孙脉居外,络脉居中,经脉居内,络脉与孙脉之血
气,俱输于经,是血与气并,谓血与气并于经也,皆并于经,则为实焉。既并于经,则血之与
气,从经而并走于上,上而不下,则为大厥,厥则阴阳不相顺接,故一时暴死,若气复反于下则生,不反于
下则上厥下脱而死,是知血气相失,虚者固虚,而大厥暴死,则实者尤虚也。
x帝曰∶实者何道从来?虚者何道从去?虚实之要,愿闻其故。x
承上文之意,谓血气并走于上而为实者,从何道来?血气相失而为虚者,从何道去?去来虚实之要,
愿闻其故。
x岐伯曰∶夫阴与阳,皆有俞会,阳注于阴,阴满之外,阴阳匀x
x平,以充其形,九候若一,命曰平人。x
俞会者,五五二十五俞,六六三十六俞,与周身阴阳血气相会合也,夫阴与阳皆有俞会,从阳而阴,则
阳注于阴,从阴而阳,则阴满之外,阳注阴满,斯为阴阳匀平,阴阳匀平,则血气调和,以
充其形,既充其形,则形身之三部九候,上下若一,命曰平人。平
人,血气调和之人也,是知阴阳来去,由于俞会,不由俞会,而血气相并,则有阴阳之虚实也。
x夫邪之生也,或生于阴,或生于阳,其生于阳者,得之风雨寒x
x暑,其生于阴者,得之饮食居处,阴阳喜怒。x
上文血气交并,阴阳虚实,乃经脉不得其平,非六淫外感,七情内伤,故承上文而复论外感
内伤,阴阳寒热之病。夫邪气之生病也。或有生于阴者,或有生于阳者,其生于阳者,得之风雨寒暑之
外感,其生于阴者,得之饮食居处阴阳喜怒之内伤,言风雨寒暑而六气可该,言喜怒而七情可该,随举
即是,不必悉具,故或言风雨寒暑,或言风雨寒湿,或言喜怒,或言喜悲,有如下文之问答也。
x帝曰∶风雨之伤人奈何?x
帝承岐伯之言,更欲阐明其义,故屡问而详悉之。
x岐伯曰∶风雨之伤人也,先客于皮肤,传入于孙脉,孙脉满则x
x传入于络脉,络脉满则输于大经脉,血气与邪并客于分腠之间,其x
x脉坚大,故曰实。实者外坚充满,不可按之,按之则痛。x
凡风雨之伤人也,由浅入深,故先客于皮肤,从皮肤而传入于孙脉,孙脉满则传入于络脉,络脉
满则输于大经脉,由外入内,则血气与邪并客于分腠之间,故其脉坚大。脉者,孙脉络脉经脉也。
其脉坚大,故曰实。实,即满也。因言所谓实者,其外坚大充满,故不可按之,按之则痛者是也。
x帝曰∶寒湿之伤人奈何?岐伯曰∶寒湿之中人也,皮肤不收,x
x肌肉坚紧,荣血泣,卫气去,故曰虚。虚者聂辟,气不足,按之,则气足以温之,故快然而不痛。x
其寒湿之中人也,在于皮肤肌肉之间,故皮肤不收,肌肉坚紧。不收,汗出而不闭密也。坚紧,涩滞
而不柔和也。故肌肉坚紧,则荣血涩。涩,凝涩也。皮肤不收,则卫气去。去,失守也。
血涩气去,故曰虚。虚者,血气皆虚,故聂辟,谓肌肉皮肤,聂聂然而辟动也。气不足者,气不足以内温
其血也。上文充满而实,不
可按之,按之则痛,此血气不足,故按之则气足以温之,言气足以内温其血,故快然而不痛。上文云生
于阳者,得之风雨寒暑,故举风雨寒湿以明外感之病生于阳,而有实有虚也。
x帝曰∶善。阴之生实奈何?x
生于阳者,得之风雨寒暑,生于阴者,得之饮食居处,阴阳喜
怒,生于阳者,上文已详论之,此举阴之生实生虚,以明喜怒饮食之义。
x岐伯曰∶喜怒不节,则阴气上逆,上逆则下虚,下虚则阳气走之,故曰实矣。x
喜怒人之情也。喜怒不节,则内伤其阴,而阴气上逆,阴气上
逆则下虚,下虚则阳气走之而并于阴,故曰实矣,此言阴之生实也。
x帝曰∶阴之生虚奈何?岐伯曰∶喜则气下,悲则气消,消则脉x
x虚空,因寒饮食,寒气熏满,则血泣气去,故曰虚矣。x
喜而怒则气上,喜而悲则气下,故喜则气下,悲则气消,消则经脉虚空,复因于寒冷之饮食,寒
气熏满,则营血涩,卫气去,故曰虚矣,此言阴之生虚也。上文云∶生于阴者,得之饮食居处,阴
阳喜怒,故举喜怒悲寒饮食,以明内伤之病,生于阴,而有实有虚也。
x帝曰∶经言阳虚则外寒,阴虚则内热,阳盛则外热,阴盛则内x
x寒,余已闻之矣,不知其所由然也。x
岐伯云∶邪之生也,或生于阴,或生于阳,夫阳主外,阴主
内,阳虚阴虚,有外内之寒热,阳盛阴盛,有外内之寒热,故引经言而探其所由然也。
x岐伯曰∶阳受气于上焦,以温皮肤分肉之间,今寒气在外,则x
x上焦不通,上焦不通,则寒气独留于外,故寒栗。x
所谓阳虚则外寒者,以阳受气于上焦,上焦开发,以温皮肤分肉之间,今寒气在外,则上焦
不通,上焦不通,则寒气独留于外,故寒栗而外寒也。
x帝曰∶阴虚生内热奈何?岐伯曰∶有所劳倦,形气衰少,谷气x
x不盈,上焦不行,下脘不通,胃气热,热气熏胸中,故内热。x
中,去声,下同。所谓阴虚生内热者,有所劳倦,致形气衰少,胃中谷气不盈,谷入少,则上焦不能
宣五谷味,故上焦不行,下脘不能化谷之精,故下脘不通,中土虚而胃气热。热气熏于胸
中,故阴虚则内热也。
x帝曰∶阳盛外热奈何?岐伯曰∶上焦不通利,则皮肤致密,腠x
x理闭塞,玄府不通,卫气不得泄越,故外热。x
所谓阳盛生外热者,阳主上,主外,上焦不通利,则在外之皮肤致密,内则因之腠理闭塞,玄府不通。
腠理者,肌腠之文理。玄府者,毛窍之汗孔,玄府皮肤腠理,不相通贯,则卫气壅滞,不得
泄越,故阳盛则外热也。
x帝曰∶阴盛生内寒奈何?岐伯曰∶厥气上逆,寒气积于胸中而x
x不泻,不泻,则温气去,寒独留,则血凝泣,凝则脉不通,其脉盛大以涩,故中寒。x
中,如字。所谓阴盛生内寒者,阴主下、主内、厥气上逆、寒厥之气、从下而逆于上也,阴在内,故寒
气积于胸中而不泻,寒气不泻,则温气去,寒独留,留则血凝涩,凝则脉不通,脉不通者,
其脉盛大以涩,故阴盛则内寒,中,犹内也。
x帝曰∶阴与阳并,血气以并,病形以成,刺之奈何?x
复承上文阴阳血气病形,问补泻虚实之刺,以为调经之法也。
x岐伯曰∶刺此者,取之经隧,取血于荣,取气于卫,用形哉,因四时多少高下。x
上文云∶五脏之道,皆出于经隧,以行血气,故刺此者,当取之经隧,取血于荣,取气于卫者,以
行其血气也,夫荣卫血气,周于人身,合于四时,今取之经隧,虽曰用形哉,必因天之四时,以
为针之多少高下耳。《缪刺论》云∶以月生死为数。即多少之谓也。《金匮真言论》云∶春俞在颈项,夏
俞在胸胁,秋俞在肩背。冬俞在腰股,即高下之谓也。
x帝曰∶血气以并,病形以成,阴阳相倾,补泻奈何?x
血气并,病形成,阴阳相倾,自有补泻,不必因于四时,故复问之。
x岐伯曰∶泻实者,气盛乃内针,针与气俱内,以开其门,如利x
x其户,针与气俱出,精气不伤,邪气乃下,外门不闭,以出其疾,x
x摇大其道,如利其路,是谓大泻,必切而出,大气乃屈。x
相并为实,相失为虚。泻实者,泻其血气之并,故气盛乃内针,气盛内针,所以泻实也,针与气俱内,
针道相并之气而深之也,以开其门,泻之也,如利其户,大泻也,既开既利,则针与气
俱出,谓针出而相并之气亦出也,泻其外邪,不伤正气,故精气不伤,而邪气乃下,所谓开其门者,外门
不闭,以出其疾也,所谓利其户者,摇大其道,如利其路也,夫开门出疾,是谓泻之,如利
其路,是谓大泻,切,按也,必切而出,谓右手持针,左手必切其穴,而使之外出,然后大气乃屈。大气,
即相并之盛气也。
x帝曰∶补虚奈何?岐伯曰∶持针勿置,以定其意,候呼内针,x
x气出针入,针空四塞,精无从去,方实而疾出针,气入针出,热不x
x得还,闭塞其门,邪气布散,精气乃得存,动气候时,近气不失,远气乃来,是谓追之。x
空,作孔。补者,补其血气相失,故当持针勿置,以定其补之之意。吸则气入,呼则气出,候呼内针,
乃气出而针入也。内针,则当针孔四塞,使精无从去、其出针也,候气聚方实,则当疾出其
针,使气入而针则出,针出则热不得还,气入则闭塞其门,热不得还,则邪气布散,闭塞其门,则精气
乃得存,夫持针勿置,以定其意者,乃动气候时,谓穴俞动气,必候其时,候时则近气不失,远
气乃来,是谓追之,追之所以补之,此补虚之法为然也。
x帝曰∶夫子言虚实者有十,生于五脏,五脏五脉耳,夫十二经x
x脉,皆生其病,今夫子独言五脏,夫十二经脉者,皆络三百六十五x
x节,节有病,必被经脉,经脉之病,皆有虚实,何以合之?x
上文岐伯云∶有余有五,不足亦有五,皆生于五脏,帝谓五脏
止五脉,五脉虚实何以合十二经脉,及三百六十五节,故举而复问之。
x岐伯曰∶五脏者,故得六腑与为表里,经络支节,各生虚实,其病所居,随而调之。x
人身五脏,属于五行,五行合六气,故五脏得六腑与为表里,五脏六腑,十二经络也,十二经络,
周身肢节也,故经络肢节,各生虚实之病,随其病之所居而调治之。
x病在脉调之血,病在血调之络,病在气调之卫,病在肉调之分x
x肉,病在筋调之筋,病在骨调之骨。x
五行之中有二火,以合六气,故举包络所主之脉,心主之血,肺主之气,脾主之肉,肝主之筋,肾主
之骨,以明五脏六腑,为十二经脉也。包络主脉,心主血,血脉无分,故病在脉,调之血,病
在血,调之络,络,犹脉也。肺主气而卫外,故病在气,调之卫。其余则随其病之所在而调之。
x燔针劫刺其下,及与急者,病在骨、淬针药熨,病不知所痛、两跷为上,身形有痛,x
x九候莫病,则缪刺之。痛在于左而右脉病者,巨刺之。必谨察其九候,针道备矣。x
此举经脉肢节之痹痛,在于形身上下左右,合三部九候,以为调经之法也。燔针劫刺其下者,治
痹证也。《灵枢·经筋》篇有十二筋痹证,皆治以燔针劫刺。痹发于阴,故刺其下也,及与急者,谓筋痹
也。经筋篇云∶腹筋急,引缺盆,及颊、卒口僻。颊筋有寒,则急引颊,移口,以马膏膏,白酒和桂以涂。
病在骨者,骨痹也,痹在骨,则淬针。病在筋,则药熨也。痹病在五脏之外合者,必痛。若
痹病不知所痛,则从奇经之脉而上,故曰两跷为上。两跷,足之阳跷阴跷也。为上,从跷脉而上行也。阳
跷脉病,阴缓阳急。阴跷脉病,阳缓阴急。故虽病而不知所痛。若痹病在于肌肉,则身形有痛,
无关经脉,故九候莫病,则为缪刺之法以治之。《缪刺论》云∶凡痹在分肉间痛而刺之,左刺右,
右刺左者是也。若痛在左而右脉病者,邪客经脉也,则为巨刺之法以治之。巨刺者,长针深刺,所以
取深邪远痹也。凡此痹痛之证,在于形身上下左右,故必谨察其九
候。九候者,上中下三部,一部三候,三部九候,合于经脉,候其形神,谨察于此,针道备矣。
卷之五
缪刺论第六十三篇
属性:缪,平声,篇内同。
左右交刺,谓之缪刺。病在经脉,则经刺之,刺其俞穴也。病在络脉,则缪刺之,刺其皮络也。邪
客于手足三阳三阴之络,有经刺缪次之法。邪客于五脏之络,亦有经刺缪刺之法。知经脉络脉孙
络脉之浅深,而缪刺之理明矣。
x黄帝问曰∶余闻缪刺,未得其意,何谓缪刺?x
缪刺,左右交刺,刺极浅也。篇名缪刺,帝直举以问也。
x岐伯对曰∶夫邪之客于形也,必先舍于皮毛,留而不去,入舍于孙络,留而不去,入舍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