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论-第1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第19章 易霸为王的魏文帝曹丕
延康元年(220)春,曹丕迁丞相,领冀州牧,袭魏王。曹丕字子桓,天资文藻,博闻强识,善弓马剑术。前面说过,灵帝熹平五年(176),沛国言黄龙见谯县,光禄大夫桥玄问太史令单飏:“此何祥也?”单飏说:“其国后当有王者兴,不及五十年,亦当复见。天事恒象,此其应也。”桥玄遂认为曹操将是安定乱世的命世之才,并以家室相托。是岁距单飏之说四十五年,果又言黄龙见谯县。曹丕遂图谋代汉之事。东汉盛行图谶,谓龙为君象。刘备、孙权称尊皆以黄龙等出现为符瑞。夏,魏吴发生冲突,曹丕从邺县出兵南征。中郎将霍性上疏谏曰:“今始创基,便复起兵,兵者凶器,必有凶扰,扰则思乱,乱出不意。诚愿大王深谋远虑。”(《三国志·文帝纪》注引《魏略》)曹丕怒其愚腐,杀之。秋至冬,因孙权又遣使称臣,曹丕经谯临淮而返,最后停驻许都西颍阴县界。他是借机出征,实欲逼迫献帝退位。
太史丞许芝向曹丕条呈魏当代汉的谶纬曰:“黄龙见,此帝王受命之符瑞最著明者也。《春秋玉版谶》曰:‘代赤者魏公子。’《春秋佐助期》曰:‘汉以许昌失天下。’故白马令李云上事曰:‘许昌气见于当途高,当途高者当昌于许。’当途高者,魏也;魏者,两观阙是也;当道而高大者魏。魏当代汉。今魏基昌于许,汉征绝于许,乃今效见。……”(《三国志·文帝纪》注引《献帝传》)群臣纷纷上书,表示拥戴。曹丕是在以武力为后盾,炮制理论根据。这是三个主要的流行的谶纬:黄龙出现,此魏当代汉者一。按五行说,汉为火德,魏为土德,赤火焚尽化为黄土,此魏当代汉者二。李云桓帝时坐直谏死。安帝、顺帝时,广汉人杨厚精通图谶之术,常被征召出消救灾异之法,弟子董扶、任安、周舒等皆有名。有人问周舒曰:“《春秋谶》曰‘代汉者当途高’,此何谓也?”周舒曰:“当途高者,魏也。”(《三国志·周群传》)此语遂私传。任安弟子杜琼解释此语曰:“魏,阙名也,当途而高,圣人取类而言耳。”(《三国志·杜琼传》)这些谶语是说:汉将以许县昌盛而亡,当途高者则将以许县昌盛而代汉。代汉者当途高,即代汉者为道路中的高物。皇宫门前两旁供观望和发布政令的巍然建筑称阙,因巍同魏而又称魏阙,或单称魏。此魏当代汉者三。袁术在“代汉者当途高”中找到了“途”同于其字公路之“路”的解释,自以为当之,便据为僭号的一个符瑞。曹操迁献帝都许县,据魏郡为基,建筑铜雀台,称魏公、魏王,大概就是在按图谶索骥,以求登基。
献帝已经习知权力更迭之事,自己尚能苟安,则继续恭敬曹氏为桓文,历数已尽,可仿效尧舜,可别不识天命,去步桀纣的后尘。见曹丕陈兵问鼎,献帝知道末日已到,于是召三公九卿,告祠祖庙,然后向曹丕下禅位册诏曰:“昔帝尧禅位于舜,舜亦以命禹,天命不于常,惟归有德。汉道陵迟,宇内颠覆,赖武王神武,清定区夏,保乂皇家。今魏王钦承前绪,光于乃德,恢文武之大业,昭尔考之弘烈。皇灵降瑞,人神告征,追踵尧典,敬逊尔位。”(《三国志·文帝纪》及注引《汉纪》、《献帝传》)曹丕辞让三四乃受禅即位,易汉为魏;谥父曹操为太祖武德皇帝,曹操终于在死后登上帝位;以河内山阳县万户奉献帝为山阳公,位在诸侯王上,上书不称臣,受诏不拜,以天子之礼郊祭。魏明帝青龙二年(234),山阳公死,谥孝献皇帝。曹操、曹丕父子如猫戏鼠玩弄献帝,未想传世二三,便被司马氏鹰隼叼鸡尽捕其后。
黄初元年(220)冬,曹丕迁都洛阳,解九州,对官爵、郡县多所改易。二年(221)春,改许县为许昌。以长安、洛阳、许昌、邺县、谯县为五都。
曹操执政时,已罢阉人为重官。曹丕称帝后,又禁后族亲政。可以说,曹氏父子基本铲除了宦官、外戚得势妄为的现象,但是,他们并未能妥善解决集权与分封、集权与专制这些政治制度问题,或者说他们最后明显倾向的仍是集权专制(注一)。
秦汉以集权专制替代了周朝的分封制,开后代王朝集权专制的先河,分封制则往往徒具虚名。集权专制利于国家统一治理,利于帝王个人意志畅行无阻,但会使社会僵化停滞,腐败衰落;分封利于诸侯自治、竞争,利于贤才俊杰展现能识,但会使社会动荡不安,战乱频仍。
曹丕继续削弱分封的动机与汉帝没什么两样,就是要避免宗亲垂涎王权。在他看来,曹彰、曹植等已对王权构成了巨大的威胁。曹丕、曹彰、曹植、曹熊依次为曹操卞皇后所生,曹熊早卒。
曹植字子建,出言为论,下笔成章,曹操甚宠之,建安十六年(211),封平原侯,十九年(214),徙封临菑侯。曹操南征,曾使其留守邺县,有立嗣之意。曹植以丁仪、丁廙、杨修等为羽翼,日渐任性傲慢。曹操狐疑,虑及袁绍、刘表废嫡立庶之变,终立曹丕,并诛杨修。曹彰字子文,酷尚武功,志为猛将,二十一年(216),封鄢陵侯。代郡乌桓反,曹彰为将平之。时曹操与刘备争汉中,召曹彰至。曹操撤兵东还,留之长安。曹操至洛阳得疾,召之。曹彰至,曹操已病逝。谏议大夫贾逵典丧事,曹彰问:“先王玺绶何在?”贾逵曰:“太子在邺,国有储副。先王玺绶,非君侯所宜问也。”(《三国志·贾逵传》)遂奉梓宫还邺。曹彰谓曹植曰:“先王召我,欲立汝也。”曹植曰:“不可,不见袁氏兄弟乎!”(《三国志·曹彰传》注引《魏略》)《三国志·陈矫传》曰:陈矫随曹操征汉中,还为尚书。行前未到邺,曹操崩洛阳,群臣拘常,以为太子即位,当需诏命。陈矫曰:“王薨于外,天下惶惧。太子宜割哀即位,以系远近之望。且又爱子在侧,彼此生变,则社稷危矣。”即具官备礼,一日皆办。明旦,以王后令,策太子即位。据此看来,曹操按理临终应该留下策命曹丕嗣王的诏书,但他没有留,而是独召曹彰到身边,曹操叫曹彰必有用意,要么是欲改嗣,要么是欲曹彰助曹丕,以防不测,要么是欲与曹彰相商后再定夺。曹彰不得旨,自忖生争心。贾逵、陈矫坚持立嫡,曹丕如愿以偿。曹丕即王位,即遣曹彰、曹植等归藩,诛丁仪、丁廙。
黄初二年(221),监国谒者奏曹植醉酒悖慢,劫胁使者。曹丕欲治其死罪,因太后不允,而贬爵为安乡侯,不久改封鄄城侯。三年(222),曹丕立诸侯王,曹彰为任城王,曹植为鄄城王。四年(223),曹彰、曹植等朝京都,曹丕仍记恨二人,迟迟不见。曹彰忿怒暴卒;《世说新语·尤悔》说为曹丕毒害。曹丕统治时期,诸侯封国有名无实,且法禁严切。宗王封地由一郡减为一县,任庸才为官吏,给老兵百余人以为守卫;使远隔在外,限止进京朝见及相互通往;设监国谒者之官以监察言行,随时上报。曹植多次上疏,悔过自新,冀望试录,但终不能得。曹丕死后,曹植又数向曹睿上疏,伤感孤寂,恳求被征。曹睿优文答报,略宽法禁,复宗王封地为一郡,允许宗亲走动,但依然不用之。曹睿初即位,亲往长安以拒蜀军侵犯,洛阳讹言其崩,群臣几迎曹植,故对其还要加以提防。曹植欲效犬马之劳,但终为笼中鸟,太和六年(232),积郁成疾而死。
曹操共生有二十五子,近半数夭折。刘氏所生长子曹昂死后,卞氏所生曹丕、曹彰、曹植及环氏所生曹冲等便最为重要。曹冲五六岁时,孙权送致大象,曹操欲知斤重,群下莫能解。曹冲曰,置象船上,刻水痕,易物可知。曹操大悦。曹操若求金块玉石等体积,曹冲似乎能找出办法来。曹操甚爱之,似有意立嗣,不幸其早亡。曹丕秉政,忧惧曹彰、曹植等同胞及同父异母兄弟阴怀异志,遂禁锢之,而觉得曹真、曹休等族兄弟忠诚可靠,乃委以重任。曹真字子丹,曹休字文烈,皆曹操族子,常并随曹操征战,因作战勇猛,数有战功,并为将军。曹丕拜曹真为镇西将军,曹休为镇南将军。
曹丕为太子时,司马懿、陈群、吴质、朱铄号称太子四友。曹操尝告诫曹丕曰:“懿非安份守己久为人臣者,终会干预汝事。”(《晋书·宣帝纪》)曹丕不以为然,仍对司马懿非常友好,处处庇护他。曹丕称帝后,对他犹为信重,凡外出,则使留守,视为萧何。可司马懿心里不太会把曹丕看为刘邦的。司马懿,字仲达,河内温县人,多谋略,善权变,因父司马防与曹操有旧,故与兄司马朗、弟司马孚等俱事曹魏。
曹丕欲用武力统一天下,问太尉贾诩曰:“吾欲伐不从命以一天下,吴蜀何先?”贾诩对曰:“攻取者先兵权,建本者尚德化。陛下应期受禅,若绥之以文德而俟其变,则平之不难矣。刘备有雄才,诸葛亮善治国,孙权识虚实,陆逊见兵势,据险守要,泛舟江湖,皆难猝谋也。虽以天威临之,未见万全之势也。臣以为当今宜先文后武。”(《三国志·贾诩传》)曹丕不纳。因受孙权伪降愚弄,曹丕遂出兵报复,但无战果。黄初五年(224),曹丕又欲讨孙权。军师辛毗谏曰:“今天下新定,土广民稀。先帝屡起锐师,临江而旋。今日之计,莫若修范蠡之养民,法管仲之寄政,则充国之屯田,明仲尼之怀远,十年后用之,则一役可定。”曹丕曰:“如卿意,当以贼虏遗子孙耶?”辛毗曰:“昔周文王以纣遗武王,唯知时也。”(《三国志·辛毗传》)曹丕不听,兵至广陵。东吴大骇,乃沿江伪装城围,布设假楼、假人等,浮船江中。曹丕临江而望,以为吴已有备,乃退军。黄初六年(225),曹丕最后一次征吴。御史中丞鲍勋谏曰:“王师屡征而未有所克者,盖以吴蜀唇齿相依,凭阻山水,有难拔之势故也。今又劳兵袭远,日费千金,中国虚耗,令黠虏玩威,臣窃以为不可。”(《三国志·鲍勋传》)曹丕怒贬其职,出兵南下,结果又是无功而返。曹操时,刘廙有言:袁氏是自欲溃者,自行灭亡,故可征服之;孙权、刘备是自为计者,发愤图强,与自欲溃者异势耳,难用武功,宜以德兼之。他希望曹操结束乱世混战,开始经国安邦。贾诩、辛毗等劝谏曹丕的话亦为此意。
黄初七年(226)五月,曹丕病逝,时年四十岁,葬首阳陵。时大司马曹仁、太尉贾诩已死,骠骑将军曹洪失势免官,曹丕临终召中军大将军曹真、征东大将军曹休、镇军大将军陈群、抚军大将军司马懿并受遗诏辅嗣主曹睿。
第20章 承兴启衰的魏明帝曹睿
曹睿,字元仲,有岐嶷之姿,曹操异之。曹睿颇具断识。曹丕初即位,因谷价昂贵,废除五铢钱,以粮食和丝帛代替钱币。此后,巧伪渐多,竞以湿谷薄绢购物获利,虽处严刑,不能禁止。曹睿即位,召群臣商议此事。司马芝曰:“用钱非徒丰国,亦所以省刑,今不若更铸五铢钱为便。”(《资治通鉴·魏明帝太和元年》)曹睿遂下诏恢复五铢钱。
曹睿重视刑法。尚书卫觊奏曰:“九章之律,自古所传,断定刑罪,其意微妙。百里长吏,皆宜知律。刑法者,国家贵重,而私议轻贱;狱吏者,悬命百姓,而选用卑下。王政之弊,未必不由此也。请置法律博士,转相教授。”(《三国志·卫觊传》)曹睿从之,并召陈群等删约汉法,制《新律》十八篇,《州郡令》四十五篇,《尚书官令》、《军中令》共一百八十余篇。
时尚书诸葛诞、中书郎邓飏等结为党友,相互吹捧。董昭上疏曰:“凡有天下者,莫不贵尚敦朴忠信之士,深疾虚伪不真之人。窃见当今年少,不复以学问为本,专更以交游为业;国士不以孝悌清修为首,乃以趋势谋利为先。合党连群,互相褒叹,附己者称其美,不附者则予抵毁。凡此诸事,皆法之所不取,刑之所不赦也。”(《三国志·董昭传》)曹睿下诏曰:“世风质朴浮华,随教化而变。兵乱以来,经学废绝,后生进取,不由典经。今擢其实学真才者,亟用之;其浮华不务道本者,罢退之!”(《三国志·明帝纪》)遂斥免诸葛诞、邓飏等。
曹睿在军事上数建战功,但也有败绩。太和二年(228)春,司马懿闪击新城,斩反将孟达。秋,吴鄱阳太守周鲂伪叛,引诱曹休。曹休出兵,与陆逊战于石亭,大败而归,不久病卒。自此,东线对吴作战,由进攻转为防御。西线对蜀作战,曹真抵御住诸葛亮的数次进攻。四年(230)秋,曹真、司马懿分路伐蜀,因连雨而回。翌年,曹真病故。曹睿命司马懿屯长安,指挥西线战事。
青龙四年(236),陈群死。至此,四位辅政大臣只剩下司马懿一人。景初二年(238),曹睿召回司马懿,令讨辽东公孙渊。司马懿长途奔袭,围公孙渊于襄平,破城斩之,大获全胜。
这一时期的州郡长官大都身兼军政二职,多好征战而疏政务。黄门侍郎杜恕认为宜军政分权,走富民强兵之路,他上疏曰:“帝王之道,莫尚乎安民;安民之术,在于丰财。丰财者,务本而节用也。今牧守忽恤民而修将帅,民众弃农桑而竞干戈,不可谓务本。帑藏岁虚而制度岁广,民力岁衰而赋役岁兴,不可谓节用。大魏奄有十州之地,而承丧乱之弊,计其户口不如往昔一州之民,然而二方僭逆,北虏未宾,三边遘难;所以统一州之民,经营九州之地,其为艰难,如策羸马长驱,岂可不加意爱惜其力哉?臣以为州郡将帅牧守宜分任,将帅专心军功,不勤民事;牧守则尽政务,不典兵卒。”(《三国志·杜恕传》)曹睿一类帝王的通病为好大喜功,竭泽而鱼。曹睿心想哪怕曹魏只剩下自己一人匹马单枪能把吴蜀斩尽灭绝也值得,他对计议民生、计议根本、计议长远不怎么感兴趣。
曹睿在生活上骄奢淫逸。他广采众女,恋宠后宫;任命嫔妃宫女的官职多达数千,与朝廷官职数目相差无几。《三国志·魏书·后妃传》曰:《春秋》云天子十二女,诸侯九女,考之情理,不易之典也。而末世奢纵,肆其侈欲,至使男女怨旷,感动和气,惟色是崇,不本淑懿,故风教陵迟而大纲毁泯,岂不惜哉!有国有家者,其可以永鉴矣!历朝历代,如此作谏者不绝,而从善如流者寡。曹睿嫔妃成千,却屡失皇子,未育继嗣。
司徒王朗、廷尉高柔等上疏曰:宜以《周礼》天子后妃百二十人为限,妙简淑嫒,余尽遣还。且以育精养神,专静为宝。如此,则螽斯之兆可庶而致矣。螽斯是一种昆虫,《诗经》有《螽斯》篇,以螽斯喻繁衍。曹睿优容之,但不能听。
汉魏欲依《周礼》修礼乐而不立,就此可见一斑,修者不会反对王嗣虫生,但绝不会允许王妃蚁聚。君主不悦修礼乐,是不愿束己之欲,但却喜崇君臣道节,以免有犯上作乱。然君不正身,则难以正人。
曹睿无嗣,收养曹芳、曹询为子,立为齐王、秦王。后宫秘而不宣,无人知其由来。或传闻,曹芳是任城王曹楷之子。
曹睿既畜养众女,遂大兴土木,建宫殿,筑园池,致使劳役甚重,农桑失业。帝王举手之劳便能使子虚乌有变为现实,尽揽海内美女,而文人墨客只能望洋兴叹,梦寐广厦万间,以庇天下寒士。
司空陈群、少府杨阜等上疏曰:尧舜尚茅茨,万国安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