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体育电子书 > 583-医学正传 >

第10章

583-医学正传-第10章

小说: 583-医学正传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然不识机变,睥睨其书而不视。间有读者,不明脉候虚实,不偏于此则偏于彼,或遇内伤挟痰与食,清气怫郁于下、浊 
气填塞胸中之候,骤以补中益气等药一试,则气满痞塞,遂谓补药不宜于此证也,决意改用汗下解利之法,医死而不之 
悔。故王安道有内伤不足中有有余之议,此发东垣之所未发者耳。学人宜潜心究察其虚实似是之非,庶不夭人之天年也。 
东垣辨内外虚实之法,学人宜熟玩于胸中,临证之际,庶无鲁鱼亥豕之讹焉。抑考辨惑论曰∶夫外伤风寒有余之证,其 
发热恶寒,寒热并作。其热也,拂拂发热,发于皮毛之上,如羽毛之拂,明其热在表也。其口鼻气塞不通,心中烦闷不 
安。其恶风寒也,稍似裸体,便不能禁,虽重衣浓幕,逼近烈火,终不能御其寒,一时一日,增加愈甚,必待邪传入里 
乃已。语声重浊,前轻后重,高厉有力,腹中和,口知谷味,大小便如常,筋骨疼痛,不能动摇,手背热,手心不热, 
是皆外感有余之候也。其内伤饮食劳役不足之证,其发热恶寒,寒热间作。及热也,蒸蒸燥热,发于肌肉之间,扪之烙 
手,明其热在内也。其口鼻中气短,少气不足以息。其恶风寒也,居露地中,遇大漫风起却乃不恶,惟门窗隙中些少贼 
风则大恶之,亦必待其阴阳既和,汗出则已。语言困倦,前重后轻,气不相续,腹中不和,口不知谷味,大小便或闭或 
溏,或心下痞闷,或胸中如刀 之痛,手心热,手背不热,是皆内伤不足之候也。以此辨之,岂不如黑白之易见乎。愚 
故略述东垣之言,以为后学之矜式耳。临证又当参考其脉候,求其有余中之不足,或不足中之有余,或外感挟内伤,或 
内伤挟外感,视其轻重而权宜用药以施治之,庶几登东垣之堂而为当世之司命矣。 
x脉法x 
东垣曰∶右寸气口脉,大于人迎一倍,过在少阴则二倍,太阴则三倍。(右手三部属三阴,少阴在关主脾,太阴在寸 
主肺,肌肤大热,故脾肺二脏之脉皆紧盛也。) 
右寸气口脉急大而数,时一代而涩。(涩者肺之本脉,代者元气不相接续,此饮食失节,劳役过甚,大虚之脉也。) 
右关脾脉大而数,(谓独大于五脉也。)数中显缓,时一代也。(此不甚劳役之脉也。)右关胃脉损弱,甚则隐而不见,但 
内显脾脉之大数微缓,时一代。(此饮食不节、寒温失所之脉也。)右关脉沉而滑。(此宿食不消之脉也。) 
x方法x 
丹溪曰∶东垣内外伤辨甚详,世之病此者为多,但有挟痰者,有挟外邪者,有热郁于内而发者,皆当以补元气为主, 
看所挟而兼用药。气虚甚者,必少加附子,以行参 之气。挟痰者,补中益气加半夏,更以竹沥、姜汁传送。 
(以上丹溪方法凡一条) 
戴氏曰∶凡内外兼证,或内伤重而外感轻者,为内伤挟外感证,治法宜先补益而后散邪,或以补中益气为主治,加 
散邪药,当以六经脉证参究,各加本经药治之。或外感重而内伤轻者,为外感挟内伤证,治法宜先散邪而后补益,或以 
辛凉等解散药为君,而以参、术、茯苓、芎、归等药为臣使,是其治也。 
x补中益气汤(东垣)x 
黄 (一钱) 甘草(炙,五分或七分) 人参(病甚者一钱) 白术 当归(各七分) 陈皮(五分) 升麻 柴 
胡(各三分) 
上细切,作一服,水二盏,煎至一盏,去渣温服。 
脾胃一虚,肺气先绝,故用黄 以益皮毛而闭腠理,不令自汗也。上喘气短,损其元气,用人参以补之。心火乘脾, 
用炙甘草之甘温,以泻火热而补胃中元气。若脾胃急痛、腹中急缩者,宜多用之。此三味,除湿热烦热之圣药也。白术 
苦甘温,除胃中热,利腰脐间血。升麻、柴胡苦平,味之薄者,升胃中之清气,又引黄 、甘草甘温之气味上升,能补 
卫气之散解而实其表,又缓带脉之缩急。用当归以和血脉,橘红以理胸中之气,又能助阳气上升以散滞气,助诸甘辛为 
用。或少加黄柏,以救肾水而泻阴中之伏火也。表热者,一、二服,气和微汗而愈。如咽干者,加干葛。如心刺痛,乃 
血涩不足,加当归。如精神短少者,加人参、五味子。如头痛,加蔓荆子。痛甚,加川芎。头痛脑痛,加 本、细辛。 
有痰,加半夏、生姜。如咳嗽,夏加五味子、麦门冬;秋冬,加去节麻黄;春加佛耳草、款冬花。久咳,肺中伏火,去 
人参。如食不下,乃胸中有寒,或气涩滞,加青皮、木香、陈皮;寒月,更加益智、草豆蔻;夏月,更加芩、连;秋, 
更加槟榔、砂仁。如心下痞闷,加芍药、黄连。如腹胀,加枳实、木香、砂仁、浓朴;天寒,加生姜、肉桂。如腹痛, 
加白芍药、甘草;有寒,加桂心;夏,加黄芩、甘草、芍药;冬,加益智、草豆蔻、半夏。如胁痛或缩急,加柴胡、甘 
草。如脐下痛,加熟地黄;不已,乃是寒也,加肉桂。如大便闭涩,加当归、大黄。如脚软乏力或痛,加黄柏;不已, 
更加防己。如气浮心乱,以朱砂安神丸镇固之则愈。 
上此方加减法,是饮食劳倦,喜怒不节,如病热中,则可用之。若未传寒中,则不可用也,盖甘酸适足以益其病耳, 
如黄 、人参、甘草、芍药、五味子之类是也。见脾胃论。 
x朱砂安神丸x 
黄连(一钱五分) 朱砂(一钱) 酒生地黄 酒当归身 炙甘草(以上各五分) 
上为极细末,汤浸蒸饼为丸,如黍米大,每服十五丸,津唾咽下,食后服。(一方无地黄、归身,用生甘草。) 
x调中益气汤x 
其脉弦洪缓而沉,按之中之下得时一涩,其证四肢倦怠,肢节烦疼,难以屈伸,身体沉重,烦心不安,忽肥忽瘦, 
口失滋味,腹难舒伸,大小便清利而数,或上饮下便,或大便涩滞不行,一、二日一见,夏月飧泄,米谷不化,或便后 
见血,或见白脓,胸满短气,膈噎不通,或痰嗽稠粘,口中沃沫,食入反出,耳鸣耳聋,目中溜火,视物昏花, 肉红 
丝,热壅头目,不得安稳,嗜卧无力,不思饮食,此药主之。 
黄 (一钱) 人参(有嗽去之) 甘草 苍术(各五分) 柴胡(此味为上气不足,胃气与脾气下溜,乃补上气, 
从阴养阳也) 升麻(各二分) 橘红(二分,如腹中气不得运转,更加一分) 木香(一分或二分) 
上细切,作一服,水二盏,煎至一盏,去渣空心温服。宁心绝思,药必神效,盖病在四肢血脉,空心在旦是也。如 
时显热躁,乃下元阴火蒸发也,加生地黄二分,黄柏三分。大便虚坐不得,或了而不了,腹中逼迫,血虚血涩也,加当 
归身三分。如身体沉重,虽小便数多,亦加茯苓二分,苍术一钱,泽泻五分,黄柏三分。如胃气不和,加半夏五分,生 
姜三片。有嗽,加生地黄二分,以制半夏之毒。如痰厥头痛,非半夏不能除,此足太阴脾经邪所作也。如兼燥热,加黄 
柏、生地黄各二分。如无以上证,只服前药。如春夏腹痛,加白芍药三分。如恶热而渴或腹痛者,更加白芍药五分,生 
黄芩二分。如恶寒腹中痛,加桂心三分,去黄芩,名桂枝芍药汤。如冬月腹痛,不可用芍药,盖其性之大寒也。只加干 
姜二分,或加半夏五、七分,以生姜制之。如秋冬之月,胃脉四道为冲脉所逆,并胁下少阳脉二道而反上行,病名厥逆。 
《内经》曰∶逆气上行,满脉去形。明七神昏绝,离去其形而死矣。其证气上冲咽不得息,而喘息有音不得卧。加吴茱 
萸五分或一钱,汤泡去苦用,观厥气多少而用。如夏月有此证,为大热也,盖此病随四时为寒热温凉也。宜以酒黄柏、 
酒黄连、酒知母各等分,为细末,熟汤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百丸,白汤空心送下,仍多饮热汤,服毕少时,便以 
美膳压之,使不得胃中停留,直至下元以泻冲脉之邪也。大抵治饮食劳倦之病,乃虚劳七损症也,当用温平、甘多辛少 
之药治之,是其本法也。 
x升阳顺气汤x 治因饮食不节,劳役所伤,腹胁满闷短气,遇春则口淡无味,遇夏虽热犹有恶寒,饥则常如饱, 
不 
喜食冷物。 
黄 (一钱) 半夏(六分) 甘草(炙二分) 草豆蔻(四分) 神曲(三分,炒) 升麻 柴胡(各二分) 当 
归身 陈皮(各三分) 黄柏(一分半) 人参(三分) 
上细切,作一服,水二盏,生姜三片,煎至一盏,去渣食前温服。夫脾胃不足之证,须用升麻、柴胡苦平,味之薄 
者,阴中之阳,引脾胃中清气,行于阳道及诸经,生发阴阳之气,以滋春气之和也。又引黄 、人参、甘草甘温之气味 
上行,充实腠理,使阳气得卫外而为固也。凡治脾胃之药,多以升阳补气名之者此也。 
x升阳补气汤x 治饮食不时,饥饱劳役,胃气不足,脾气下溜,气短无力,不能寒热,早饭后转增昏闷,频要眠 
睡, 
怠惰四肢不收,懒倦动作,五心烦热。 
浓朴(姜制,三分) 升麻 羌活(各五分) 白芍药(煨五分) 独活(五分) 防己(五分) 甘草(炙,五 
分) 泽泻(五分) 柴胡(一钱二分) 生地黄(七分半) 
上细切,作一服,生姜三片,大枣二枚,水二盏,煎至一盏,去渣食前大温服。如腹胀及腹中窄狭,加浓朴一倍。 
如腹中似硬,加砂仁三分。 
x当归补血汤x 治肌热燥热,困渴引饮,目赤面红,昼夜不息,其脉洪大而虚,重按全无。《内经》曰∶脉虚血虚。 
又云∶血虚发热。证像白虎,惟脉不长实为辨耳,误服白虎汤必死,此病得之于饥困劳役。 
黄 (一两) 当归(酒洗,二钱) 
上细切,作一服,水二盏,煎至一盏,食前温服。 
x木香化滞汤x 
治因忧,食湿面结于中脘,腹皮抵痛,心下痞满,不思饮食,食之不散,常常痞气,或胃脘当心而痛,并皆治之。 
半夏(汤泡洗,一钱五分) 草豆蔻(湿面裹煨,杵碎) 甘草(炙,各七分半) 柴胡(去芦,六分) 木香 橘 
红(各四分半) 枳实(麸炒黄色) 当归(各三分) 酒红花(一分) 
上细切,作一服,水二盏,生姜五片,煎至一盏,去渣热服。 
x升阳益胃汤x 治肺及脾胃虚,则怠惰嗜卧,四肢不收,时值秋燥令行,湿热少退,体重节痛,口燥舌干,饮食 
无味,大便不调,小便频数,不欲食,食不消,兼见肺病,洒淅恶寒,惨惨不乐,面色恶而不和,乃阳气不伸故也,当 
升阳益胃,此药主之。 
黄 (一钱) 半夏 人参(去芦) 甘草(炙,各五分) 独活(三分) 防风(三分,因秋旺,故以辛温泻之) 
白术(二 
分) 羌活(三分) 黄连(一分) 柴胡(去芦,二分) 泽泻(二分,不淋秘者,不可用) 橘红(二分半) 白 
芍药(三分,何故秋旺用人参白术芍药之类补肺?盖为脾胃虚则肺最受邪,故因时而补,易为力也) 茯苓(二分,小 
便利、口不渴者,勿用) 
上细切,作一服,生姜五片,大枣二枚,水二盏,煎至一盏,去渣,早饭后温服。 
服药后,如小便罢而病加增剧,是不宜利小便,当去茯苓、泽泻。如方喜食,一、二日不可饱食,恐胃再伤,以药 
力尚少,脾胃之气不得转运升发也。须滋味之食或美食助其药力,益升浮之气而滋其胃气,慎不可淡食,以损药力而助 
邪气之降沉也。可以少役形体,使胃与药得转运开发,慎毋大劳役使气复伤,若脾胃得安静尤佳。若胃气稍强,少食嘉 
果以助药力,经云五果为助是也。 
x双和散x 补血益气,治虚劳少力,不热不寒,温而有补。 
白芍药(一钱) 黄 (蜜炙) 熟地黄 川芎 川归(各六分) 甘草(炙) 肉桂(各四分) 
上细切,作一服,生姜三片,大枣二枚,水一盏半,煎至一盏,温服。大病后血虚气乏者,以此调治。 
x门冬清肺饮x 治脾胃虚弱,气促气喘,精神短少,或衄血吐血等证。 
紫菀茸(一钱) 黄 (蜜炙) 白芍药(炒) 甘草(炙,各七分) 人参 麦门冬(去心) 当归身(各五分) 
五味子(九粒) 
上细切,作一服,水一盏半,煎至一盏,去渣,食后温服。 
x宽中进食丸x 滋形气,喜饮食。 
麦 面(一两,炒黄) 半夏(汤泡七次去皮脐) 猪苓(去黑皮,各七钱) 草豆蔻(湿面裹煨) 神曲(炒, 
各五钱) 枳实(麸炒黄色) 橘红(各三钱) 白术(五钱) 白茯苓 泽泻(各三钱) 砂仁(二钱) 干生姜(炮, 
五钱) 甘草(炙) 人参 青皮(各二钱) 木香(一钱) 
上为细末,汤浸蒸饼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温米饮送下,食后服。 
x白术和胃丸x 治病久厌厌不能食,而脏腑或闭或溏,此胃气虚弱也。常服则和中理气,去湿消痰,和脾胃,进 
饮食。 
白术(一两五钱) 半夏(汤泡洗七次) 浓朴(姜制,各一两) 陈皮(去白,八钱) 人参(五钱) 甘草(炙, 
二钱) 枳实(麸炒黄色) 槟榔(各二钱五分) 木香(一钱五分) 干生姜(七分) 
上为细末,汤浸蒸饼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温米饮送下。 
x枳术丸x 治痞满,消食强胃。 
白术(二两) 枳实(麸炒黄色,一两) 
上为细末,用沸汤泡青荷叶,干者亦可,顷间去叶,用汤浸晚粳米杵粉,以原汤煮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 
丸,多至七、八十丸,白汤送下。本方加橘红一两,名橘皮枳术丸,治元气虚弱,饮食不消,心下痞闷。本方加炒神曲 
一两,炒麦 面一两,名曲 枳术丸,治饮食太过,致心腹满闷不快。本方加木香一两,名木香枳术丸,能破滞气,消 
饮食,开胃进食。本方加半夏一两,名半夏枳术丸,治因冷食内伤。本方加酒炒黄连、酒蒸大黄、炒神曲、净橘红各二 
两,黄芩四两,名三黄枳术丸,治伤肉食湿面、辛辣味浓之物,填塞闷乱不快。 
x草豆蔻丸x 治伤饮食卒心痛,甚效。或秋冬伤寒冷之物,胃脘当心而痛,上支两胁痛,膈噎不通,食饮不下。 
草豆蔻(面裹煨) 枳实(麸炒黄色) 白术(各一两) 麦 (面炒黄色) 半夏(汤泡洗) 黄芩(去朽,酒 
炒) 神曲(炒黄色,各五钱) 干生姜(炮) 橘红 青皮(炒,各二钱) 炒盐(五分) 
上为细末,汤浸蒸饼为丸,如绿豆大,每服五十丸,白汤送下。如冬月,不可用黄芩。岁火不及,又伤冷物,加以 
温剂,是其治也。然亦有热物伤者,从权以寒药治之,随时之宜,不可不知也。 
x枳实导滞丸x 治伤湿热之物,不得施化而作痞满,闷乱不安。 
大黄(一两) 枳实(去穣,麸炒) 神曲(炒,各五钱) 茯苓(去皮) 黄芩(去朽) 黄连 白术(各三钱) 
泽泻(二钱) 
或加木香、槟榔各二钱,名木香导滞丸。 
上为细末,汤浸蒸饼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七八十丸,温水送下,食远,量强弱加减丸数,以利为度。 
x白术丸x 治伤豆粉、湿面、油腻之物。 
白术(六两) 枳实(炒) 半夏(泡洗,七次) 神曲(炒,各五钱) 橘红(七钱) 黄芩(炒,五钱) 白 
矾(枯,三分) 
上为细末,汤浸蒸饼为丸,如绿豆大,每服六、七十丸,白汤送下,量所伤加减丸数。原素食多用椒、姜,故用黄 
芩以泻之。 
x木香见 丸x 治伤生冷硬物,心腹满闷疼痛。 
神曲(炒) 京三棱(煨,各一两) 草豆蔻(面裹煨) 香附子(各五钱) 升麻 柴胡(各三钱) 木香(一 
钱) 巴豆霜(五分) 石三棱(五钱,去皮煨) 
上为细末,汤浸蒸饼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白汤送下,量所伤多少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