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体育电子书 > 583-医学正传 >

第11章

583-医学正传-第11章

小说: 583-医学正传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钱) 巴豆霜(五分) 石三棱(五钱,去皮煨) 
上为细末,汤浸蒸饼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白汤送下,量所伤多少服之。 
x三棱消枳丸x 治伤生冷硬物,不能消化,心腹满闷。 
京三棱(醋煮) 广术(醋煮) 神曲(炒,各七钱) 净青皮 巴豆(和皮米炒焦黑,去米及皮) 茴香 陈皮 
(去白,各五钱) 丁香 益智(去壳,各三钱) 
上为细末,醋调面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十丸,加至二十丸,生姜汤送下,食前,量虚实加减。如更衣,止后 
服。 
x备急大黄丸x 治心腹诸卒暴痛。 
大黄 巴豆(去皮膜及油) 干姜(各等分) 
上为细末,炼蜜和捣为丸,如小豆大,每服二丸,以利为度。 
x保和丸x(丹溪) 治一切饮食所伤,胸腹饱闷不安,或腹中有食积癖块,多服日渐消散,脾胃虚者勿服。 
山楂肉(五两,去核) 神曲(炒,三两) 半夏(汤泡洗,三两) 茯苓 陈皮(去白,各一两) 连翘(一两) 
莱菔子(炒一两) 麦 面(炒,一两) 
上为细末,别用生神曲五两,入生姜汁一小盏,水调打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五十丸,白汤或清米饮送下。 
一方加麦 面,有白术二两,名大安丸,健脾胃,消食积,最效。一云∶脾虚者服之,虚虚之祸,疾如反掌。或以四君 
子 
等作汤使送下。盖山楂一物,大能克化食物。若胃中无食、脾虚不运、不思食者服之,则克伐脾胃之气,故云然也。 
x加味二陈汤x(丹溪) 导痰补脾,消食行气。 
橘红 茯苓(各七分) 半夏(汤泡洗,一钱) 甘草(炙,三分) 川芎 苍术 白术(各八分) 山楂肉(一 
钱五分) 砂仁(五分) 神曲(炒,七分) 香附子(一钱) 麦 面(炒,五分) 
上件,除神曲、麦 面细研炒另包,余细切,作一服,加生姜三片,大枣一枚,水二盏,煎至一盏,调神曲、麦 
入内服。 
(祖传方) 
x溯源散x 凡伤食物,致恶寒发热久不愈,或伤寒后食诸物,致食复潮热不已,必询问其先食何物所伤,或 粽, 
或肉食,则以原食之物烧存性,一两重,细研为末,别用生韭菜连根约一握,杵汁调服,过一、二时,以东垣枳实导滞 
丸百余粒催之,其所伤之宿食即下,热退而愈。 
x参苓白术散x 
治脾胃虚弱,饮食不进,或呕吐泻利。其大病后补助脾胃,此药极妙。 
人参 白术 白茯苓 干山药 白扁豆(去壳,姜汁浸,炒,一两五钱) 甘草(炙) 桔梗(去芦) 薏苡仁 莲 
肉(以上各一两) 
家传治噤口痢,用石莲肉,又加石菖蒲一两。有气,加木香五钱。 
上为细末,每服二钱,枣汤调下,噤口痢用粳米汤,休息痢用砂糖汤调下。别方有缩砂一两。 
(医案) 
杜门傅氏妇,予族侄女也,年三十岁,因劳倦伤食,致腹痛 胀面黄,十数日后求予治。诊得右手气口脉洪盛而滑, 
右关脉浮诊虚大而滑,重按则沉实,左寸关亦弦滑而无力,两尺皆虚而伏。予曰∶此中气不足,脾气弱而不磨,当补泻 
兼施而治。初与补中益气汤二服,次日与枳实导滞丸八十丸,大便去二次,次日又与补中益气汤。如此补一日,泻一日, 
二十日服补药十数帖,导滞丸千数丸,腹胀渐退而安。 
东阳卢廉夫,善推明丹溪之医学人也,自病亦误治。年四十五,时正月间,因往永康,路途跋涉,劳倦发热,身体 
略痛而头不痛,自以为外感而用九味羌活汤,三帖汗出热不退,前后又服小柴胡汤五、六帖,热愈甚,经八日召予诊视。 
至卧榻前,见煎成汤饮一盏在案,问之,乃大承气汤,将欲饮。诊其脉,右三部浮洪略弦而无力,左三部略小,而亦浮 
软不足。予曰∶汝儿自杀矣,此内伤虚证,服此药大下必死。伊芳曰∶我平生元气颇实,素无虚损证,明是外感无疑也。 
予曰∶将欲作阳明内实治而下之欤?脉既不沉实,而又无目疼鼻干、潮热谵语等证。将欲作太阳表实治而汗之欤?脉虽 
浮洪而且虚,又无头痛脊强等证。今经八日,不应仍在其表,汝欲作何经而处治之乎?伊芳则唯唯不语。以补中益气汤加 
附子三分,作大剂与之,是夜连进二服,天明往诊,脉略平和。伊芳言尚未服,仍谓前药无效,欲易外感退热之药。予曰∶ 
再饮前药二服,不效当罪我。又如前二服,脉证俱减半。伊芳始曰∶我儿误矣。去附子,再煎二服与之,得热退气和而愈。 
予则告曰。其热虽退,体犹困倦,伊芳如前自合二十余帖,服后方得强健复元而安。 
上湖吕氏子,年三十余,九月间因劳倦发热。医作外感治,用小柴胡、黄连解毒、白虎等汤,反加痰气上壅,狂言 
不识人,目赤上视,身热如火,众医技穷。八日后召予诊视,六脉数疾七、八至,又三部豁大无力,左略弦而芤。予曰∶ 
此病先因中气不足,又内伤寒凉之物,致内虚发热,因与苦寒药太多,为阴盛格阳之证,幸元气稍充,未死耳。以补中 
益气汤,加制附子二钱,干姜一钱,又加大枣、生姜煎服。众医笑曰∶此促其死也。黄昏时服一剂,痰气遂平而熟寐。 
伊芳父报曰∶自病不寐,今安卧,鼾声如平时。至半夜方醒,始识人,而诸病皆减。又如前再与一剂,至天明时,得微汗 
气和而愈。 

卷之二
中暑
属性:x论x 
《内经》曰∶因于暑汗,烦则喘喝,静则多言。洁古曰∶静而得之为中暑,动而得之为中热。中暑者阴证,中热者 
阳证。东垣曰∶暑热之时,无病之人,或避暑于深堂大厦得之者,名曰中暑,其病必头痛恶寒,身形拘急,肢节疼痛而 
烦心,肌肤大热无汗,为房室之阴寒所遏,使周身之阳气不得伸越,大顺散等热药主之。若行人或农夫,于日中劳役得 
之者,名曰中热,其病必苦头痛,发躁热恶热,扪之肌肤大热,必大渴引饮,汗大泄,无气以动,乃为大热外伤肺气, 
苍术白虎等凉剂主之。王安道曰∶暑热之气一也,皆夏月中伤其邪而为病焉,岂以一暑热分为阴阳二证而名之耶?其避 
暑于深堂大厦,及恣食藏冰瓜果寒凉之物,正经所谓口得寒物、身犯寒气之病耳,自当同秋冬即病阴证伤寒处治,不可 
名中暑也。此论固是,抑亦有未悉之旨也欤。 
愚按∶仲景伤寒论中,一证曰中 ,即中暑也,虚而微弱,烦渴引饮,体热自汗,此盖得劳役体虚而暑邪干卫之候, 
是宜东垣清暑益气汤等补益之剂治之而愈。一证曰热病,即中热也,脉洪而紧盛,头疼身热,口燥心烦,此盖得之于冬 
感寒邪,郁积至夏而发,乃挟暑而成大热之候,是宜黄连、白虎、解毒等汤清凉之剂调之而愈。曰中暑者,阴证内伤之 
为病也;曰中热者,阳证外感之为病也。曰阴曰阳,岂不于斯而明辨之乎,学人宜再思之。 
x脉法x 
经曰∶脉虚身热,得之伤暑。 
脉弦细芤迟。(许学士云∶伤暑,其脉弦细芤迟,何也?《内经》曰∶寒伤形,热防气。盖伤气而不伤形,则气消而 
脉虚,所谓弦细芤迟,皆虚脉也。仲景以弦为阴,朱肱亦曰中暑脉虚细弱,暑脉虚可知矣。) 
脉虚而微弱,或浮大而散,或隐不见。(微弱隐伏,皆虚类也。) 
x方法x 
丹溪曰∶夏月阳气尽出于地,人之腹属地气,阳气于此时浮于肌表,腹中之阴虚矣。夏月伏阴在内,此阴字有虚之 
义,若作阴冷看误矣。古人治暑,有用大顺散等剂,盖以凉亭水阁寒凉冰雪之伤,不用温剂,病何由安,非为伏阴而用 
也。火令之时,流金烁石,何阴冷之有。孙真人制生脉散,令人夏月服之,非虚而何。 
暑证,用黄连香薷饮、清暑益气汤、五苓散等药。有挟痰者,加南星、半夏之类。挟虚者,加入参、黄 之类。 
(以上丹溪方法凡二条) 
戴氏曰∶暑有冒、有伤、有中,三者有轻重之分。或腹痛水泻者,胃与大肠受之。恶心者,胃口有痰饮。此二者冒 
暑也,可用黄连香薷饮,黄连退热,香薷消暑气。或身热头疼、躁乱不宁者,或身如针刺者,此为热伤在肉分也,当以 
解毒、白虎等汤加柴胡,气虚加人参。或咳嗽发寒热、盗汗出不止、脉微者,热在肺经,火乘金也,此为中暑,宜用清 
肺汤、柴胡天水散之类急治则可。 
x清暑益气汤x 治长夏湿热大胜,人感之多四肢困倦,精神短少,懒于动作,胸满气促,肢节烦疼,或气高而喘, 
身热而烦,心下痞满,小便黄而数,大便溏而频,或泄黄如糜,或如泔色,或渴或不渴,不思饮食,自汗体重。或汗少 
者,血先病而气未病也。其脉中得洪缓,若湿热相搏,必加之以迟,病虽互换少差,其脉暑湿令则一也,宜以清燥之剂 
治之。 
黄 (汗少,一钱) 苍术(各一钱半) 升麻(一钱) 人参 白术 陈皮 神曲(炒) 泽泻(各五分) 甘 
草(炙) 黄柏(酒浸炒) 川归 青皮 麦门冬(去心) 干葛(各三分) 五味子(九粒) 
上细切,作一服,水二盏,煎至一盏,去渣温服。 
x白虎汤x(仲景) 治暑热发渴。(方见伤寒门。) 
x益元散x(河间,一名天水散,一名六一散。) 治中暑,身热烦渴,小便不利。此药能燥湿,分利水道,实大腑, 
化热毒,行积滞,逐凝血,补脾胃,降火之要药也。(方见痢门。) 
x香薷饮x(局方) 治一切暑热腹痛,霍乱吐利烦心等证。 
香薷(三钱) 浓朴(姜制) 白扁豆(炒,各一钱五分) 
上细切,作一服,水二盏,煎七分,去渣温服。 
x黄莲香薷饮x(局方) 治证同前,以前方去扁豆,加黄连七分半也。 
x十味香薷饮x 
香薷(一钱) 人参 陈皮 白术 白茯苓 白扁豆(炒) 黄 木瓜 浓朴(各五分,姜汁制炒) 甘草(炙, 
五分) 
上细切,作一服,水二盏,煎至一盏,去渣温服。 
x桂苓甘露饮x(河间) 治伏暑,发渴脉虚。 
桂心 人参 黄 茯苓 白术 甘草 葛根 泽泻 石膏 寒水石(各一两) 滑石(二两,火 ,另研) 木 
香(一钱) 
上为细末,每服三钱,白汤调下。 
x五苓散x(方见伤寒门。) 本方加茵 ,名茵 五苓散,治湿热发热黄证最捷。 
x大顺散x(易老) 
甘草 干姜 杏仁(汤煮,去皮尖,炒) 肉桂(各等分) 
上先将甘草用白砂同炒,次入姜,却下杏仁炒过,筛去砂,同桂研为细末,每服二钱,白汤调下。王安道曰∶大顺 
散,本为冒暑伏热、引饮过多、脾胃受湿、呕吐、水谷不分、脏腑不调所立,故甘草、干姜皆经火炒,又肉桂而非桂枝, 
盖温中药也。内有杏仁,不过取其能下气耳。若以此药治静而得之之证,吾恐不能解表,反增内烦矣。 
愚按∶《内经》必先岁气,无伐天和。其暑月,岂可用此热药。此方虽录于此,不可轻用。 
x生脉散x 
人参 五味子 麦门冬(泡去心,各等分) 
上细切,水煎,夏月时时代熟水饮之。孙真人曰∶夏月必服五味子,以补五脏气。东垣曰∶夏月服生脉散加黄 、 
甘草,令人气力涌出。 
(祖传方) 
凡人夏月冲斥道途,或于田野中务农作劳,或肥白气虚之人,不能抵当暑热,忽然昏闷运仆,其气将绝。如在日中, 
即当移病者于阴处,徐徐以温汤水灌之。如未苏,急灸气海穴,以复其元气。醒后,以大剂滋补之药补之。切不可灌以 
凉水,即死。 
愚按∶《内经》有曰∶阳气者,烦劳则张,精绝辟积,于夏使人煎厥,目盲不可以视,耳闭不可以听,愦愦乎若坏都, 
乎不可止。是则中暑运厥之候也。 

卷之二
湿证
属性:x论x 
《内经》曰∶诸湿肿满,皆属脾土。又曰∶湿胜则濡泄。地之湿气,感则害人皮肉筋脉、原病式曰∶诸痉强直,积 
饮痞膈中满,霍乱吐下,体重,跗肿肉如泥,按之不起,皆属于湿。夫湿之为病,所感不同,有从外感而得之者,有从 
内伤而得之者。若居处卑湿之地,与夫道途冲斥风雨,或动作辛苦人,汗沾衣裳,皆湿从外感者也。或恣饮酒浆 酪, 
多食柑橘瓜果之类,皆湿从内伤者也。大抵宜发汗及利小便,使上下分消其湿,是其治也。经又曰∶因于湿,首如裹, 
湿热不攘,大筋 短,小筋弛长, 短为拘,弛长为痿。因于气,为肿,四维相代,阳气乃竭。丹溪释曰∶湿者,土之 
浊气。首为诸阳之会,其位高,其气清,其体虚,故聪明系焉。浊气熏蒸,清道不通,故沉重不利,似乎有物蒙之。失 
而不治,湿郁为热,热留不去,热伤血,不能养筋,故为拘挛,湿伤筋,不能束骨,故为痿弱。王注曰∶素尝气疾,湿 
热加之,气湿热争,故为肿也。邪气渐盛,正气渐微,阴气衰少,致邪代正,气不宣通,故四维发肿,诸阳受气于四 
肢也。但今人见膝间关节肿痛,全以为风,治者多误矣,学人宜详察之。 
x脉法x 
《脉经》曰∶湿家为病,一身尽疼,发热而身色似熏黄也。 
脉浮而缓,湿在表也。脉沉而缓,湿在里也。或弦而缓,或缓而浮,皆风湿相搏也。 
x方法x 
丹溪曰∶六气之中,湿热为病,十居八九。 
湿在上,宜微汗而解。经曰湿上甚而热,治以苦温,佐以甘辛,以汗为故而止也。不欲汗多,故不用麻黄、干葛等 
剂。湿在中下,宜利小便,此淡渗治湿也。一云∶湿在下,宜升提之。湿有自外而入者,有自内得者,阴雨湿地,皆从 
外治,宜汗散,久则疏通渗泄之。 
苍术治湿,上下部都可用。一云∶上焦湿,用苍术,其功甚烈。 
二陈汤加酒芩、羌活、苍术、木通,散风行湿最妙。 
(以上丹溪方法凡四条) 
x防己黄 汤x(金匮) 治风湿,脉浮身重,汗出恶风,或周身疼痛。 
防己(三钱) 甘草(一钱五分) 白术(二钱) 黄 (三钱五分) 
上细切,作一服,加生姜三片,大枣二枚,水二大盏,煎至一盏,去渣温服。喘者,加麻黄。胃气不和,加芍药。 
气上冲,加桂枝。下有寒,加细辛。湿胜身重,阳微中风,则汗出恶风,故用黄 、炙甘草以实表,防己、白术以胜湿。 
x甘草附子汤x(仲景) 治风湿相搏,骨节烦疼,掣痛不得屈伸,近之则痛剧,汗出短气,小便不利,恶风不欲 
去 
衣,或身微肿而痛者。 
甘草(炙,二钱) 白术(二钱) 附子(一钱五分) 桂枝(四钱) 
上细切,作一服,水煎。《金匮》方∶无桂枝,加生姜、大枣,名曰白术附子汤。 
x加味五苓散x(元戎) 治湿胜身痛,小便不利体重发渴者。 
本方中,加羌活一倍是也。 
x除风湿羌活汤x(东垣) 治风湿相搏,一身尽痛。 
羌活(七分) 防风 升麻 柴胡(各五分) 本 苍术(各一钱) 
上细切,作一服,水二盏,煎至一盏,去渣温服。 
x羌活胜湿汤x(东垣) 治肩背痛,不可回顾。此手太阳气郁而不行,以风药散之。脊痛项强,腰似折,项似拔, 
此足太阳经不通行,此药主之。 
羌活 独活(各一钱) 本 防风 甘草(炙) 川芎(各五分) 蔓荆子(三分) 
上细切,作一服,水二盏,煎至一盏,去渣温服,食前。如身重腰痛沉沉然,经中有寒湿也,加酒洗汉防己五分, 
轻者附子五分,重者川乌五分。 
x茯苓渗湿汤x(东垣) 治湿郁成黄胆,寒热呕吐而渴,身体面目俱黄,小便不利,不思饮食,莫能安卧。 
黄芩 黄连 栀子 防己 白术 苍术 陈皮 青皮 枳实(各四分) 赤茯苓 泽泻(各五分) 茵 (六分) 猪 
苓(去黑皮,一钱) 
上细切,作一服,水二盏,煎至一盏,去渣温服。 
x茵 五苓散x(局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