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体育电子书 > 417-读医随笔 >

第22章

417-读医随笔-第22章

小说: 417-读医随笔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亦举赅于其中。于此征经文措词之灵而密。 

卷六评释类
秋伤于湿冬生咳嗽
属性:喻嘉言改秋伤于湿为伤燥,在喻氏不过借证秋燥之义,而擅改经文,则谬矣。夫湿非燥 
之讹 
也。《素问》水热穴论曰∶秋者,金始治,肺将收杀,阴气初胜,湿气及体。盖四时五行之 
递嬗也,惟土湿与金清相递太急,湿令未衰,而清敛之令已至,故其始湿虽盛而气外散也; 
及秋而湿乃敛入体中矣,及冬而阳气又入矣。阳湿相激,故咳嗽也。若是伤燥,秋即当嗽 
,不待冬矣。其所制清燥救肺汤,亦治秋燥,非治冬咳之燥也。 
燥为次寒,其气属金,其象为干,为坚,为降,为清析,为锋利,皆金之正令也。若热 
燥 
,是挟火在内,与寒燥相对待,不专于金也。喻专以热言燥,则水泽腹坚,又何以说之? 

卷六评释类
与友条论读《伤寒论》法
属性:伤寒,非奇病也。《伤寒论》,非奇书也。仲景据其所见,笔之于书,非既有此书,而 
天下 
之人根据书而病也。其三阴三阳转变之处,前人往往词涉硬派,一似暗有鬼物,指使邪气,如 
何传法,并不得如何传法。读者须消去此等臆见,每读一段,即设一病者于此,以揣其病机 
、治法,而后借证于书,不得专在文本上安排。 
第一须辨伤寒为何等病。此本四时皆有之病也,但三时多有挟温、挟湿、挟燥、挟风之 
异,其 
气不专于寒,其肤腠疏松,初伤即兼二三经,再传而六经已遍。惟冬时腠理固密,寒邪必先 
伤皮肤,以渐深入,故谓三时伤寒治法不同则可,谓三时无伤寒则不可。仲景是专论冬时伤 
寒,惟即病于冬,与迟病于春,中多相间错出,未曾分析。其迟病于春者,亦系专指寒病, 
未及化热者,与《内经》冬伤于寒,春必病温之旨不同。前释发阴、发阳篇,可参看。伏气 
二字,本不必过于深求,今日感寒,今日即病,固即病也;上月感寒,下月始病,亦常有之 
事,谓之伏气可也,谓之即病可也。岂得一言伏气,便有许多奇怪? 
第二须辨论中寒热二字为何等气。寒者、天地之邪气也;热者,人身之正气也,为寒邪 
所束,不得宣发,郁结而成;与寒邪是两气,非寒能化热也,与温热病伤于天地之热邪者不 
同 
。寒邪既散,即当阳气伸而热解,其有不解者,正气久困,经脉凝滞,不能自运,抑或误治 
使然。 
第三须将“传”字看得活。非邪气有脚,能自国中转变,步伐正齐也。病证变见何象, 
即为 
邪伤何经。如少阳主行津液,津液灼干,即少阳证;阳明主运渣滓,渣滓燥结,即阳明证。 
读者须思何以头痛、呕吐、晕眩、胁胀?何以大便秘结、潮热、自汗?不得浑之曰邪入少阳故 
尔也,邪入阳明故尔也!当在气化上推求,不得专在部位上拘泥。 
第四须辨初伤有三阳,有两感,有直中。太阳行身之后而主表,其时阳明、少阳决无不 
伤。 
《内经》曰∶中于项则下太阳,中于面则下阳明,中于颊则下少阳;中于阳则溜于经,中于 
阴 
则溜于腑。即仲景所叙太阳中风,鼻鸣,干呕,岂专太阳?但邪在大表,治法不外麻、桂、 
葛根,故不必多立名色。两感、直中,皆因其人阳气之虚,或邪气之猛也。太阳少阴、阳明 
太阴,皆有两感;少阳厥阴,两感殊少。直中亦然。少、厥两感,即阳气蔑矣。直中与两感 
不同者,两感是一阴一阳同病,其邪相等;直中是邪甚于阴也,其阳亦断无不伤。但阴分之 
病,校较感为急。 
第五须识伤营伤卫,不能判然两途。仲景风则伤卫,寒则伤营,只略叙于麻黄证中,不 
过分 
析风、寒所伤之偏重如此。其意侧重在寒,是串说,非平说。况夫中风脉缓自汗,汗即营也 
,营液外泄,桂枝汤是充助营气之剂;伤寒脉紧无汗,是卫气为寒所拘,麻黄轻迅,是过营 
透卫以开表,其力正注于卫。何得谓风伤卫不伤营,寒伤营不伤卫?更何得以此劈分两大纲? 
按冬月腠理闭密,寒邪以渐而深。初伤皮肤,只在气分,此时发之,不必得汗,其邪自 
散; 
次伤肌肉,乃在津液,邪与汗俱,汗出邪退;次伤经脉,乃入血分,即入经脉,则或窜筋骨 
,或溃三焦而据脏腑,亦有已及筋骨,而仍未入经脉之中者,故三阴亦有表证可汗也;既入 
经脉,必连脏腑,非可专恃汗法矣。其未入经脉时,所称太阳病、阳明病、少阳病及三阴病 
者,只是三阳三阴之部,非经也。与第二卷《三阴三阳名义》篇参看。 
第六须辨寒热传化之机。初伤固总是寒,日久有寒邪内陷者,是其人本内寒也;有寒去 
热不 
解者,是其人阴不足也。寒邪内陷必下利,即所谓阴传太阴也,其实即阳明之下陷耳!继即 
少阳之气陷,继即少阴之气陷,至厥阴肝气亦陷,无复生机矣。始终总不离乎下利,若利早 
止于厥阴未陷之前,即不得死;止于厥阴已陷之后,息高时冒,阴气竭矣。热气不解,必秘 
结,必自汗,即所谓阳传阳明也。此时太阴之津液,必已亏矣,治之失法,而少阴之精又亏 
,厥阴之血又亏,始终总不离乎秘结。非邪至阳明,即无复传也,总不离乎阳明耳! 
第七须识伤寒、温病,始异终同之说不可执也。此只说得热传阳明一边,其寒传太阴, 
迥乎 
不同。伤寒有寒死证,无热死证。阳明内实,非死证也;其有死者,皆由误治。若温热病, 
则有自然一成不变之热死证。 
第八须识合病、并病之中,有真假之不同。前人分别合病、并病,语多牵强。当是两阳 
同感 
,谓之合病;由此连彼,谓之并病。更有邪气未及彼经,而彼经为之扰动者,其见证必有虚 
实之不同。如素胃寒者,一伤于寒,即口淡,即便滑;素阴虚者,一伤于寒,热气内菀,即 
喘喝,即口渴。岂真邪传阳明太阴耶?但散其寒,诸证即瘳;亦有略须兼顾者,必其内虚之 
甚,预杜邪气内陷之路也。 
第九须求寒热气化之真际。六经传次,本不必根据仲景篇次也。无如前人越经传、表里传 
等语 
,说得过泥,并未靠定各经,切发其所以然。如少阳主经脉之津液,经脉灼干,即见少阳证 
;太阴主肠胃之津液,肠胃灼干,即见太阴证;阳明主肠胃之渣滓,渣滓燥结,即见阳明证 
;厥阴主筋膜之津液,筋膜枯索,即见厥阴证;少阴主下焦之气化津液,津竭气散,即见少 
阴证。此从热化也;从寒化者,阳气不足而下泄,寒水淫溢而上逆,总是何脏受伤,即何经 
见证。 
第十寒化热化,各视本体之阴阳虚实。此语浅而极真。论中误汗后,有为内寒者,有为 
内热 
者;误下后,亦有内寒者,有内热者。若执过汗亡阳、过下亡阴之例,便不可通。故读者以 
随文生义为贵。夫六经乘虚而传,寒热随偏而化也。 
第十一须知表里之说。有形层之表里,有经络之表里,有脏腑之表里,有气化之表里。 
形层 
即前所谓皮肤、肌肉、筋骨,所谓部分也。邪在三阴之部,里而仍表,仍宜汗解;邪入三阳 
之经,表而已里,只有清化,即和解也。少阳半表半里,亦有数解∶以部位言,则外在经络 
则内连三焦也;以气化言,则表里未清,而里热已盛也,总是气化燥结之象。 
与第四卷《少阳三禁》篇参看。 
第十二须知手经足经,并无分别。足经部位大,邪气在表,尚在经脉之外,其气是一大 
片, 
故见足经证;邪入经脉之中,反多见手经证矣。大抵足经证见者,多在躯壳之外;手经证见 
者,多关脏腑之中。足证有在经者,手证绝少在经也。经者,身形之事也;脏腑者,神明气 
化之事也。 
第十三须知三阴三阳,只是经络表里之雅名,于脏腑气血之阴阳,不相涉也。若谓邪入 
三阳 
,即为伤阳;邪入三阴,即为伤阴,则差矣。《内经》心为太阳,肝为少阳,肺为少阴,肾 
为太阴,脾与六腑为至阴。此以气血清浊言之,今人已不讲。其实各经各脏各腑之中,各有 
阴阳。此说甚长,细读《内经》,自能辨之。 
第十四读书须知阙疑。论中叙证,有极简者,有极繁者,有方证不合者,有上下文义不 
贯者。一 
经设身处境,实在难以遵行,安知非错简、脱简耶?不必枉费心机,以俟将来之阅历。即如 
少阳、阳明合病,自下利者,黄芩汤;太阳误下,利不止者,此协热利也,承气汤。此必内 
有伏热,三焦肠胃秽气郁浊,颇似温病之发于伏邪者,于伤寒自利,及误下而利者,殊不合 
格。又太阳误下结胸,正宜兼开兼降,以宣内陷之阳,而开邪气之结,乃反用甘遂、巴豆以 
重泄之,是以一误为不足,而又益之也。又太阳、阴明合病,自利者,葛根汤;不下利,但 
呕者,葛根汤加半夏。既不下利,何以仍用原方?是原方只治合病,并非治下利也,前文何 
必特署下利字样?此类宜详思之。前人只说三阳合病,皆有下利,绝不说合病所以下利之故 
。此之谓半截学问。 
总之,读《伤寒论》,只当涵泳白文。注家无虑数十,以予所见二十余种,皆不免穿凿 
附会 
,言似新奇,莫能见之行事。鄙见只当分作四层∶曰伤寒初起本证治法∶曰伤寒初起兼证 
治法;曰伤寒日久化寒,并误治化寒证治,曰伤 
寒日久化热,并误治化热证治。其霍乱、风湿、食复、劳复,以杂证附之。再参之陶节庵书 
,及各家论温热书,互相考证,庶于读书有条理,而临诊亦可有径途矣。盖经脉部位,与夫 
形层表里浅深之事,固不可不讲,而究不可过执也,着力仍在气化上。此书在唐以前,已非 
一本,其章节离合,本无深意,读者只应各就本文思量,不必牵扯上下文,积久自能融会贯 
通。 


返回目录 上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