差距在哪里-第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696年,彼得成功地夺取了亚述,但并未打通南方的出海口,因为土耳其不仅占据着亚述的门户刻赤,而且拥有一支强大的海军,统治着黑海。为了最终打败土耳其人,彼得需要西方国家的支持。他说:“我是一个小学生,需要有人来教我。”
1697年3月20日,24岁的沙皇彼得化名率领由250名随从组成的使团出访西欧。在历时一年多的旅行中,他考察了荷兰、英国和奥地利等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科学技术。他怀着极大的兴趣参观各种工厂和制造厂以及博物馆、图书馆和实验室,会见宗教领袖、学者和专家,其中包括物理学家牛顿。他还购买了武器,雇佣水手、炮手,聘请专家约1000人。
在所有的欧洲国家当中,他最欣赏的是荷兰:这个小国凭借驾驭船只和航海的能力就把自己变成了一个强国。彼得坚持要下到造船厂第一线,在一个木匠的指导下干了4个月活,最后获得了他垂涎已久的“造船工人”头衔。彼得看到所到之处一片繁荣,当俄国人还在遭受物质匮乏和连年饥荒时,西方已经有了剩余的粮食和其他物品,这使他受到深深的震撼。虽然认识到俄国必须向西方学习,但彼得并不想“照搬”西方的一切,比如议会制。彼得在考察中发现议会很有趣,很令人着迷,然而他却说:英国的自由并不适合俄国的情况。因此在彼得统治下的俄国没有一点点议会或代议制结构的迹象。
1698年5月4日,在彼得离开英国前往维也纳时,国内传来消息说近卫军士兵正在叛乱。彼得不得不缩短在奥地利的旅行提前回国。当他赶回莫斯科时,叛军已经被忠于他的军队镇压。彼得决心要解开叛乱的内幕,揪出所有叛军的党羽。他对叛乱分子进行了残酷的审讯,通过严刑拷打来挖出内情。直到1699年秋天,对叛乱者和支持他们的疑犯的审讯才告以结束。彼得下令处死那些激烈反对他的人。学者们相信,在许多次死刑的执行中,热衷于扮演各种角色的彼得曾亲自挥斧行刑。
寻求反土耳其同盟者的使命虽然未能实现,但欧洲之行使彼得获益匪浅:他在西欧学到的知识将彻底改变俄国人的生活理念和生活方式。这位出去时还自称“小学生”的沙皇回来时成了一个教师。就在回到克里姆林宫的当天,彼得突然拿出一把大剪刀,挥刀剪去了最靠近他的一位贵族的长胡须。这还仅仅是开始。他下令让俄国所有的男人和女人扔掉传统衣服,换上西服。他甚至还异想天开地打算让俄国人不再说俄语,改用荷兰语。
彼得回国做的另一件事,是与妻子叶芙多基娅离婚。他需要的是一个伙伴,一个玩伴,而她显然不是那种人。他成功地摆脱了妻子,把她终身监禁于修道院中。儿子阿列克谢当时已八岁半,不能跟随母亲去修道院,于是彼得把对他的教育托付给了别人,继续忽视他的存在。
《差距在哪里》 二征战与改革
1700年,对沙皇彼得来说是不寻常的一年:对内他平息了近卫军士兵的叛乱,铲除并摧毁了政敌;对外与土耳其人签订了和平条约,规定双方在30年内不得进行军事对抗。踌躇满志的彼得自信障碍已扫清,可以大刀阔斧地推行“西化”和为俄国谋取新的领土了。
1700年8月9日,为了夺取波罗的海出海口,俄国对瑞典宣战,开始了一场长达20余年的战争,史称“北方战争”。
第一场重要战役发生在纳尔瓦,彼得投入了35万人,结果却是大败而归。但失败更加坚定了彼得的决心。他有一句脍炙人口的名言:“拖延就像死亡。”彼得这句话要表达的意思就是,只有尽快实现军队现代化,俄国才能不会被打败。在彼得的领导下,军队装备不断现代化,海军不断扩大。俄国人终于盼来了结果:在纳尔瓦战役失利的第三年,彼得再次进攻瑞典,攻占了具有战略意义的涅瓦河口地区。俄国人在此筑起炮台,建造木屋城堡。次年,俄军攻克了纳尔瓦。为了保卫涅瓦河出海口,彼得决定在此建立一座新的港口城市。成千上万的人从俄国各地被驱赶到这里。苦役和瘟疫夺去了无数人的生命,后人形容说“死在那儿的人多得像苍蝇”。1709年,波尔塔瓦一战中,俄军大败瑞典。此后俄军一直占上风,直至1714年把瑞典舰队最后逐出芬兰湾。为了显示称霸欧洲的决心,1713年,彼得把首都从莫斯科迁到了涅瓦河口他新建的城市。这是世界上最美丽的城市之一,彼得给它起了一个欧洲名字“圣彼得堡”,而不是俄国名字“彼得格勒”。
在对外扩张的同时,为了增强国力,沙皇彼得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促进俄国“西化”。在政治上,废除贵族杜马,设置枢密院,下设11个委员会,分管陆军、海军、外交和财政等事务;把全国初划分为8个行政区,后改建为47个省,分别任命总督和省长,使俄国第一次建立起比较统一的地方机构系统,加强了中央集权;罢黜大牧首,成立宗教院,取得对教会的控制权;论功取仕,取消按门第出身升迁制,要求所有的军官都必须从最低的军衔做起,即使是贵族也不例外,后来,他还把这一项规定应用到了法院和文职工作中。在军事上,设立陆军院和海军院;实行军衔制;设置勋章、奖章制度;实行征兵制,按户抽丁;到去世前,他已经建立起一支拥有20万人的陆军和一支拥有48艘战舰的海军。在经济上,大力发展采矿业、制造业,特别是武器制造业;鼓励商人向工矿投资;允许买进整村农奴到工厂做工;准许外国人在俄国开办工厂。在科学文化上,创立科学院;兴办学校,不仅招收贵族和军人子弟,而且还向平民的孩子开放;简化俄文字母;出版第一份俄文版报纸——《新闻报》;向先进国家派遣留学生;开设医院、剧院、博物馆、图书馆。
连年对外征战和建造圣彼得堡意味着大幅度增加赋税。贵族们担心失去特权,而底层民众则不堪重负。彼得的改革遭到抵制。一些人想让彼得的儿子阿列克谢取代彼得,结果导致了彼得父子之间致死的对立,而这也是彼得一生中最黯淡的一章。
1702年,在瑞典人撤离马林堡后,彼得在他手下一位将军的家里遇到了他的家仆——立陶宛少女玛尔塔,后改取俄国名字叶卡捷琳娜。当时彼得已经31岁了,而她只有19岁,但她拥有他的前妻所没有的一切。她陪伴彼得四处征战,成为他不可缺少的伴侣。沙皇彼得预感到他的子民不会拥护一个农奴出身的姑娘做他的皇后,所以在1707年二人结婚后,直到1711年他才向全国公开自己的婚姻。婚后他感到自己十分幸福,于是下令允许所有的俄国男女自由选择配偶,而不再由父母包办。
但是有一个例外,那就是他与前妻所生的儿子阿列克谢。阿列克谢当时快21岁了,已经到了该结婚的年龄。彼得认为他儿子的新娘必须是拥有贵族血统的欧洲人。按照父亲的要求,阿列克谢与汉诺威公主夏绿蒂结了婚,从而同奥地利国王查理六世成为连襟。但他随后就像父亲对待前妻那样对待夏绿蒂。他找了一个情妇,冷落自己的新婚妻子。与父亲不同,阿列克谢对军事毫无兴趣。这就使彼得不得不面对一个事实:阿列克谢可能根本就不适合继承他的王位。夏绿蒂于1715年死于难产。第二年,彼得认为应该安排阿列克谢的未来了。他让儿子自己做出选择,要么从军,要么放弃继承权进修道院。作为回答,阿列克谢选择了出走,这使他的父亲感到震惊。沙皇彼得明白他最为担心的事情终于要发生了:数年来,他一直不关心自己的儿子,现在儿子会不会站在反对改革的人一边,阴谋背叛自己?彼得认为必须设法让儿子回国,以便摸清底细。1717年,他向阿列克谢许诺他将免于处罚,也不会因此受到拷打。但在儿子归来之后,彼得违背了自己的诺言。他严刑拷打他,将他关进彼得保罗要塞的监狱中。通过拷打儿子和其他人的招供,彼得证实了自己最担心的事情:确实存在一个阴谋。为了不让那些可能成为共谋者的人幸灾乐祸,彼得对外掩盖了阿列克谢几乎就要在奥地利人的支持下成功推翻他统治的事实。1718年6月,阿列克谢被判死刑。但在执行死刑前他已神秘地死去。是被拷打致死,还是被暗杀,人们不得而知。
1721年,“北方战争”终于以俄国的全胜告终。彼得与瑞典人签订了和约:俄国夺取了波罗的海的里加湾、芬兰湾以及波罗的海沿岸的大片土地。1722年至1723年,彼得又与波斯交战,夺取了里海西岸和南岸一带。不久以后,彼得的拥护者们请求他接受“彼得大帝”的称号,他答应了,这一年他已51岁。两年以后,1725年1月28日清晨6时,彼得因患尿毒症病情急剧恶化而不治去世,享年53岁。3天后,在近卫军团的拥戴下,他的妻子叶卡捷琳娜·阿列克谢耶夫娜登基,成为俄国历史上第一位真正拥有皇冠的女人。
彼得大帝在取得空前成就的盛年去世,长眠在壮丽的彼得保罗大教堂。200多年来,一代又一代的人为他充满传奇的一生所吸引。至今,人们还在议论他的功过是非。作为俄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政治家和改革家,他挑战数百年的愚昧和无知,将他的人民带离黑暗时代;他把贫穷落后的俄国带上现代化的道路,使之成为一个在世界上举足轻重的强国。然而在他的统治下,连年征战,募兵苛税,无数的人死于战争和劳役。据说在去世的前一天,彼得在与一位神父交谈时曾说:“我希望上帝能宽恕我众多的罪行,为我竭尽全力为子民谋幸福而宽恕我。”
《差距在哪里》 二科幻大师:威尔斯(图)
一只从天而降的铁罐打破了“我”安静的生活……火星人从罐子里爬出,开始侵略人类…… 假如说有人能够超越自己的年代,那个人就是H。G。威尔斯。威尔斯沉迷于未来,梦想有一部时间机器能带他穿越时空。他创作的《时光机器》、《大战火星人》等众多扰乱读者思绪的幻想故事,为现代科幻小说的诞生奠定了基础。他还是位社会批评家,是争取性自由和妇女权利的先锋,尤其在两性生活方面,两次婚姻和数不清的恋情都在实践着他的叛逆。更重要的是,他有高度的预见性,尤其擅长预见那些正向人类逼近的危机。这位19世纪末20世纪初最具人格魅力的作家,让人们提前看到了20世纪人类将遭遇的巨大灾难。然而,最终他又深信人类乌托邦式的进化前景。
《差距在哪里》 二平民的儿子
1866年的英国正处于维多利亚时期。这年的9月21日,赫伯特·乔治·威尔斯出生在伦敦城外的布罗姆利肯特小镇。他的家庭属于下层社会,父母都是所谓的下等人。父亲约瑟夫是个花匠,母亲莎拉则是贵妇人的女仆,夫妻俩用一生的积蓄开了一家叫做阿特拉斯屋的瓷器店,可惜生意一直不好。小威尔斯是在商店的地下室里长大的,对那里的记忆就是阴暗和肮脏。他经常透过头顶上方的窗格观察来往行人,所以永远也忘不了从这个特殊角度看到的世界的样子。
威尔斯7岁那年摔断了腿,当时的常规疗法就是绑上石膏躺几个月。在这段日子里,他每天只能躺在床上看书,书籍为他开启了广阔的天地。这是一个转折点,从此威尔斯爱上了读书,与书为伴的生活令他想象力飞翔。10岁时,他就开始写小说、画插图,《沙漠雏菊》是保存下来的唯一一部早期作品。它既是部小说,又是部连环画,展示了威尔斯在孩提时代娴熟的写作和绘画技巧,即使在今天的人看来都很难相信这出自一个孩子之手。尽管威尔斯拥有天赋,但他的未来依旧黯淡。
由于家里的瓷器店濒临破产,莎拉不得不再去做女佣,13岁的威尔斯也被迫辍学,来到伦敦的“罗杰斯和丹耶商行”当学徒。维多利亚时期的英国,学徒生活不仅黑暗而且令人沮丧。他们工作时间很长,通常从早上7点一直要干到晚上8点。威尔斯对自己所干的活一点也不在行,经常遭到批评,又因为他在工作时间看书,账目也记不好。3个月后,他就被商行解雇了。
威尔斯没有回到布罗姆利肯特,而是去找母亲。当时,他母亲在一个叫做上花园的乡村住宅里做管家。在莎拉又开始考虑该让儿子去干什么的时候,威尔斯已经跑遍了上花园的各个地方,包括图书馆。在那里,他读完了斯威夫特和笛福的游记,这些作品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还阅读了柏拉图的《理想国》,从此懂得了用批评的眼光去审视世界。在上花园,威尔斯还发现了望远镜的妙用,一连许多个晚上他都一动不动地观察月亮的形状。最重要的是,上花园的生活让威尔斯看到了19世纪英国的上层社会。威尔斯渴望自己能成为其中的一员,当然这个愿望并不容易实现。
4个月后,莎拉把威尔斯从上花园送到南海布业中心去当学徒。14岁的威尔斯就这样走到了一个可能成为他终身职业的岗位上,可这份工作与他的天赋和梦想没有丝毫关系。一年后,他觉得再也无法忍受了,便从南海布业中心步行30英里来到上花园,然后对母亲说:“我干不下去了,否则我会自杀的。我要离开那里,你必须帮我摆脱这一切。”莎拉根本无法相信,在她看来布商是个很好的职业,但威尔斯不断威胁说要自杀,最后她知道儿子是认真的,便勉强同意了他的请求。
威尔斯在米德赫斯特小镇找到了一份助教的工作,在这所学校里他要全天授课。即使这样,他也会抓紧所有空闲时间学习,研究各门课程,因为他觉得这不仅是学习的机会,更是他摆脱布商生涯的机会。在这种念头的驱使下,威尔斯竟然在两年内学完了所有的课程,并且获得了所有科目的奖学金,包括化学、物理学、天文学、地质学、植物学等科目。最后,威尔斯赢得了伦敦一所大学的奖学金,一个曾经以为不可能的梦想变成了现实。
《差距在哪里》 二未来主义者
18岁时,威尔斯通过奋斗终于从父母所属的下层社会脱颖而出,进入大学学习。当来到科学师范学校,走进生物实验室时,威尔斯如鱼得水,这段大学生活成为他学习生涯中最兴奋的一段时光。他的老师托马斯·赫胥黎是英国科学界最伟大的权威之一,也是达尔文理论最无畏的辩护者。而达尔文的进化论对年轻的威尔斯则产生了深远影响。
威尔斯对许多问题都很感兴趣,包括人类作为一个物种是否存在着进化上灭绝的可能性,还是能创造性地改变并生存下去。他似乎对未来这个课题尤其着迷。1887年威尔斯在自己筹办的大学刊物上发表了《一个20世纪的故事》,这距他创作《沙漠雏菊》和其他一些幼稚的小说已经有10年之久。现在,写作再次激起了他的梦想。他希望自己能创作出解决世界问题的宏伟作品。
大学毕业后,威尔斯在伦敦当记者。他运用自己的科学知识解释正在改变这座城市的那些新发现和新发明。他工作勤奋,在写作之外还兼了两份教书的工作。由于母亲莎拉离开了上花园,父亲也一直失业在家,威尔斯必须供养他们。而且他要供养的不仅是父母,还有在学生时代遇见并爱上的表妹伊莎贝尔。
1891年威尔斯和伊莎贝尔结婚了,但这次婚姻是一段苦涩的经历,因为在对于性的理解上,威尔斯充满了欲望,而伊莎贝尔则与丈夫截然相反。一开始他们的关系很牢固,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