差距在哪里-第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琼斯指数的需求。正像查尔斯·道预言的那样,涌现出了一个被金融市场和生产同时驾驭的国家。尽管时代不同了,但对股票市场而言,由不同的原因引起市场下跌的结果却总是相同的。
整个20世纪60年代,道—琼斯的前途阴云密布。美国发动越战使数以万计的年轻人失去了生命,金钱也如洪水般地流走,国防开支急剧增长,通货膨胀又一次开始了。政府为解决高额战争花费以及巨大的社会问题,采用控制物价及工资的方法,但没有收到十分显著的效果,美国的工业仍在继续增长。
1972年,道—琼斯指数达到了1000点,几乎每个上市公司都举行了庆祝会。然而好景不长,在1973年到1974年之间,世界石油出口组织把他们控制下的石油价格提高了4倍。这使完全依赖有限廉价原油的某些美国工厂、汽车产业以及家庭陷入了经济困境。道—琼斯指数就像温度计一样,第一个预测到了这场经济风暴。到了20世纪80年代,随着世界石油出口组织能源危机的加深,美国愈来愈害怕他们“将会在黑暗中死去”。市场是无情的,当人们套在其中出不来、感到绝望的时候,就开始抛掉股票。股票竟跌落了85%至90%。经济持续衰退,道—琼斯和美国劳工大军经受了20世纪30年代以来最痛苦的阶段。
20世纪80年代中期,罗纳德·里根执政期间,利率的不断降低使投资增加,市场逐渐恢复了生机,道—琼斯指数也呈现上升趋势。人们抹去了过去10年的痛苦记忆,又开始了新的无节制的欲望。金融巨头麦克尔·米根经营一种称为“风险债券”的低质高产债务,助长了后来被叫做“绿票讹诈”的经营手段的盛行。通过风险债券的发行,这些入侵者赚取了大量的利润,并把它们用来购买足够的股票以控制那些富有但不愿听话的公司。
金融重力论被彻底否定,合并狂潮开始了。一些百年老公司的名字消灭了。一点点关于合并的谣传,都会导致道—琼斯指数的上扬,一条微量的信息就能价值百万。内部交易繁琐起来。共同基金如星星之火迅速燎原。市场的特征已经不同往昔,公司的交易占到当天交易额的80%,而在20年以前这个比率只有20%。计算机时代也迅猛到来,它以数亿千兆的速度完成交易,并把信息传送到世界各地。由于交易的极大繁荣,共同基金管理者没有足够的现金,他们开始卖掉一部分基金以备人们挤兑。然而,他们预料的挤兑现象并未发生,但是这件事本身却导致了市场的下跌。
1987年10月20日,星期一,道—琼斯工业平均指数下跌至508点。装了特殊程序的计算机不停地在卖,任何试图使其稳定下来的努力都失败了。仅仅一天道—琼斯指数丧失其价值的23%,这几乎是1929年10月大崩盘时13%的两倍,数百亿美元消失了。不久之后,金融界巨头麦克尔·米根和伊万·布基斯因非法操作而入狱。米根证券公司——金融界的“泰坦尼克”号,因为非法交易被判处6亿美元罚金,道—琼斯指数似乎恢复了平静,但好景不长。1991年1月16日,一场血腥、快速的高科技战争在美国和伊拉克之间打响了。道—琼斯指数在战争期间不断下跌,战争一结束它又以历史上罕见的速度飙升。
道—琼斯指数用了76年才达到1000点,又用14年达到2000点之后,后来只用了8年就达到了4000点,5000点和6000点来得就更快了。让人不可思议的是,近1个多世纪前查尔斯·道的一个念头,竟然成为今天生活的重要因素。《华尔街日报》定期地从11000家公司中提取30家作为道—琼斯指数的参考,而这样的基数仅代表着数以兆亿的投资者中的20%。人们相信道—琼斯指数10年后会比今天高,20年后会比10年后更高,也相信在未来它会突破1。5万点。
道—琼斯指数这天才的发明,尽管人人都在费尽心机翘首以待,遗憾的是永远没有人知道明天的股市。在这场变幻莫测而又引人入胜的游戏当中,赢家和输家都不是永恒的。看起来,只有道—琼斯指数是永恒的!
《差距在哪里》 三最年轻的英国首相:布莱尔(图)
对英国的未来而言,教师也许是唯一的最重要的职业。 1997年5月1日,英国大选降下帷幕,在野工党以压倒性的优势将执政了18年的保守党拉下马,43岁的工党领袖托尼·布莱尔击败约翰·梅杰,正式入主伦敦唐宁街10号。布莱尔就此成为英国近200年以来最年轻的首相。布莱尔凭借非凡的实力,满怀“新工党,新英国”的梦想,在沉寂的英格兰岛不时掀起波澜,成功地取得了三连任,成为跨世纪的英国首相。
《差距在哪里》 三具有超凡魅力的反叛者
布莱尔1953年5月6日出生在苏格兰首府爱丁堡一个中产阶级家庭。他有一个哥哥和一个妹妹。父亲利奥·布莱尔是律师和大学讲师,还是保守党的一名积极分子。母亲黑兹尔·麦克莱尔是一位家庭妇女,她出身于一个稳固的大家庭,聪慧谦和,很有主见。布莱尔的童年很快乐,家庭气氛很温馨。但在他10岁时,父亲突然中风丧失了说话能力,这不仅结束了他前途无限的政治律师生涯,更使家庭遭受突变,日渐中落。家庭的变故使小布莱尔经受了人生的第一次考验,他深深地感受到了生活的艰辛,学会了分担家庭的困难和忧愁,懂得了人生就是一场搏击与奋斗,这对他后来的成长不无影响。用布莱尔的话说:“这件事使我懂得了家庭的价值,因为我母亲经过3年的努力帮助父亲恢复了说话和行走的能力。”
尽管家中生活困难,父母还是设法送布莱尔到爱丁堡最好的一所私立学校——费蒂斯学院学习。威廉王子曾在此校就读。费蒂斯学院历史悠久,古板严肃。布莱尔成绩非常优秀,但严格的校规令他颇有怨言,他甚至故意留长发向校方发泄不满。布莱尔还经常与老师展开辩论,说某条校规应该改变云云。在最后一个学年,布莱尔更是狂荡不羁,班主任罗伯托竟动手揍了他,这是费蒂斯学院仅有的老师打学生的例子。所以中学时,布莱尔被称为“六个最极端的家伙”之一,校刊还把他描绘成一个有超凡魅力的反叛者和反文化浪潮的领导人物。
1972年,布莱尔投考牛津大学贝列尔学院未果,却意外地被圣约翰学院法律专业录取。布莱尔的校友回忆说,布莱尔性格外向,无论走到哪儿都要显示自己的存在。所有人都忘不了他的微笑,友善而充满自信。在牛津时,布莱尔曾经对政治敬而远之,除偶尔参与学校的辩论会,甚至连体育活动都不愿参加。他唯一的爱好就是弹吉他和演哑剧。布莱尔是一个名叫“丑陋谣言”的摇滚乐队的主唱歌手。他头发凌乱,不修边幅,站在台上像个喝醉酒的流浪汉。据说,他当年翻唱的“滚石”乐队的《跟我一起生活》曾在牛津校园颇为走红。这支乐队不仅唱歌还在大街上四处叫卖他们的祖传柠檬水秘方。对这段经历,布莱尔自我感觉很好:“这段时光对我来说非常好,因为我再也不用焦急地等着父亲寄钱了。我只是想培养一点儿独立生活的能力。”富有经济头脑的布莱尔还有每天记账的习惯,如1972年1月14日记录的账目如下:支出22英镑/收入33英镑/利润11英镑/备注:高兴。21日记录如下:支出29英镑/收入54英镑/利润25英镑/备注:太高兴。
1975年,布莱尔22岁,他大学毕业,满怀着要改变世界的梦想。但不久母亲黑兹尔死于癌症,这对他是一个不小的打击。布莱尔来到巴黎,在塞纳河南岸,埃菲尔铁塔脚下,他一连几个月泡在酒吧之类的地方。然而从父亲身上继承的雄心壮志终于苏醒了。他回到伦敦,准备在法律和政治方面寻求发展,投身工党。布莱尔之所以选择工党,根源于他的政治哲学。早在1972年,他和一个来自苏格兰的哲学家约翰·麦克默里成了忘年交,他帮他奠定了最初的政治理想。布莱尔不满社会的不平等,对普通阶层人民深表同情。作为一个虔诚的基督教徒,他认识到要给民众提供均等的发展机会,首先是改善社会环境,这要通过政治组织才能实现。他坚信英国在不久的未来,一定会实现社会秩序与社会公正并存。布莱尔重新树立起人生目标,随即前往伦敦投身政治,并于1975年加入英国工党,揭开了他政治生涯的序幕。
《差距在哪里》 三勇于改革的工党之星
布莱尔的政治生活必须在他的法律生活之后,因为在英国,律师必须到一家正式的律师行工作。布莱尔申请的东家是英国最顶尖的著名律师之一亚历山大·德里·欧文。1976年,他怀揣一张履历表,走进欧文的办公室,要拜他为师。当时,只收一名学生的欧文已接收了伦敦经济学院毕业的高才生切丽·布斯,但热情、执著的布莱尔却成功地说服了他破例同时收下他们两个。“他留给我的第一印象是”欧文回忆说,“热忱无比,坚定不移,魅力迷人。”欧文交游广泛,结识许多工党高层的政治家,他为布莱尔谋得了一个为政府和工会工作的职位空缺,后来布莱尔被称为“工党律师”,这可谓布莱尔政治生涯中的一次飞跃。
1982年,布莱尔在恩师欧文的引导下首次在保守党选区比肯斯菲尔德参加议员席位的竞选。当时,英国保守党的地位牢不可破,工党势单力薄。比肯斯菲尔德又是保守党的据点,布莱尔拼尽了全力仍然遭到了惨败,只获得了可怜的10%的选票。但他非凡的交际才能仍然得到了民众的认可。一篇媒体文章调侃道:“在整个比肯斯菲尔德,没有一位身为保守党的母亲会不愿意那位工党候选人邀请她的女儿出去吃晚饭。”
布莱尔在度过30岁生日后,终于迎来了千载难逢的机会——工党占优势的萨格菲尔德选区新增一个议员席位。结果,布莱尔顺利当选,成为最年轻的工党议员。布莱尔恰似一颗新星在政坛冉冉升起。之后,布莱尔在党内青云直上。1985年,他正式担任工党的财政发言人。1988年到1994年期间,布莱尔先后担任工党影子内阁能源国务大臣、就业大臣和内务大臣等职。就任影子内阁大臣期间,他参与制定和贯彻工党一系列改革措施。如协助制订工党关于工会的政策,大胆取消了“强迫入会制”。在主管内政事务期间,他呼吁“革新和重建国家,建立一个团结、肯定家庭生活的强而有活力的社会”,并提出“严厉打击犯罪,减少犯罪诱因”及“充分就业,人人机会平等”等深得人心的主张,使工党在有关法律和秩序的民意测验中获得的支持率首次超过执政的保守党。布莱尔因此被誉为工党“革新派”的代表人物,并在党内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1994年5月12日,55岁的前任工党领袖约翰·史密斯因心脏病突发而逝世。当时身为工党影子内政大臣的布莱尔,敏锐地断定这将是他政治生涯中最大的机会,于是即刻决定角逐遗缺的工党领袖的位置。这意味着要向他的好朋友戈登挑战,因为戈登是史密斯挑选的继任人。但是,这场英国政坛的“兄弟之争”很快便以戈登的退出而偃旗息鼓。两个月后,41岁的布莱尔顺利地当选为工党领袖。
布莱尔的当选大大鼓舞了工党的士气。舆论界认为,以布莱尔为首的工党新一代领导集团有可能开辟英国政治的新时代。据称,布莱尔还得到前保守党领导人撒切尔夫人的“青睐”,被其视为工党“最杰出”的领袖。布莱尔也表示要继承撒切尔夫人行之有效的政策,声称只有新工党才能完成她未竟的“经济和政治改革”。
工党作为英国两大政党之一有着近百年的历史,曾先后五次组阁执政。但自1979年以后,连续4次输掉了大选,持续18年在野。党内矛盾重重,四分五裂。面对着新上任的工党领袖,保守党讽刺布莱尔是个“乳臭未干的毛头小子”,又称他为“野心勃勃的雅皮士”。但布莱尔却在为工党描绘着一幅蓝图。1994年10月,在工党代表大会的主席台上,一条崭新的横幅格外引人注目,上面写着:“新工党,新英国”。这标志着布莱尔酝酿已久的工党改革拉开了帷幕。 布莱尔主张修改党章,树立新工党形象;主张按“现代民主方式”改造工会及其同工党的关系,争取中产阶级选民的支持。他促使工党疏远工会,拉开与工会的距离,摆脱工会制约,以改变工党历来依靠工会的传统做法;他还统一全党认识,维护党的团结,加强党的队伍建设。他得到党内大多数人的支持,在党内威信逐步上升,其领袖地位趋于稳固,党员人数增加数十万人,成为欧洲国家中发展最快的政党。但从一开始,媒体就给他起外号,叫他“斑比小鹿”,意指他是个闯入政坛的淘气包。还叫他斯大林,意指他过分热心地追求权力。而那些外号没有多少损害,布莱尔当权一年之后,工党在民意调查中的人气急升,但竞选首相才是布莱尔真正的重头戏。
《差距在哪里》 三入主唐宁街
富于魅力的布莱尔成了再造工党运动的推动者。他彻底改变了工党,使工党变成了亲资本主义,同时也关心个体,关心公共医疗等实际问题的政党。但布莱尔的最初努力并未创造奇迹,保守党仍然在大选中连续获胜,布莱尔亲眼目睹工党遭遇了四连败。正在此时,1992年的美国,克林顿却在大选中击败布什,使民主党人在卡特竞选连任失利12年之后,重新入主白宫,并于1996年连任成功。这对布莱尔启发很大。1992年和1996年,布莱尔先后两次派人飞往华盛顿学习克林顿的竞选战术、竞选风格和组织工作等。布莱尔也飞往华盛顿,与克林顿会面。有人说布莱尔和克林顿之间有着惊人的相似。二人年纪相仿,同属于二战后的“baby boom〃(出生潮)一代;他们都很聪明,喜欢深入思考,注重细节;他们的政见也很相同;他们都娶了女强人,妻子都是专业律师;他们还有着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相同性格。克林顿在美国当选的条件布莱尔也都具备:个人魅力,他们所代表的时代特征,还有对手在位时间太长、人心思变的难得机遇。
布莱尔英俊潇洒,朝气蓬勃。他思维敏锐,口才极佳,演讲颇具煽动性,加上脸上经常浮现动人的微笑,他的形象要比满头灰发,大他10岁的竞争对手梅杰的吸引力大得多。当年布莱尔成为工党领袖时,保守党副主席马普雷斯就曾发出警告:“如果布莱尔的能力和他的长相一样好的话,那么我们将遇到麻烦。”果然,他言中了。1997年5月1日,布莱尔击败了梅杰,成为英国近200年来最年轻的首相,并且让保守党遭遇了150年来最惨重的失败。工党赢得下院659席中的419席,而执政的保守党只获得165席,两党在下院中所占有席位的差距如此之大,本世纪从未有过。步入政坛后,布莱尔只花了14年就走上了政治巅峰。1997年大选的胜利,不仅结束了工党22年来连续败给保守党的历史,而且使布莱尔终于实现了他心中最大的梦想。大选获胜之际,布莱尔眼含热泪,与他的家人一起分享着喜悦和欢乐。他十分动情地想起自己病逝的母亲。他说,他生活中最遗憾的事情就是母亲从未见过她的儿媳妇和孙子、孙女,若此时老人家仍健在,亲眼目睹儿子的胜利,“那将是最为完美的时刻”。
布莱尔入主唐宁街后,按照竞选时提出的“新工党,新英国”的目标,相继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