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体育电子书 > 257-症因脉治 >

第24章

257-症因脉治-第24章

小说: 257-症因脉治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散,重加当归、芍药,提其血分之伏邪外解。若久病患虚,略加人参于羌独方中,则邪易散 
。若见胸前饱闷,则兼痰食,加半夏、浓朴、青皮、槟榔、山楂同煎,临发清晨服;若发时 
先见胸前饱闷呕恶,此名痰疟,用家秘草果饮,消积化痰。若见恶寒,加羌独、升麻,引拔 
内伏之邪外出,此治疟之真诀,不独三疟。凡疟皆要散邪去根,从来治三疟不效者,以其未 
得治伏邪之法,不得拔去病根,反用补塞闭窍,遂至饮食阻滞,变肿变胀。不知疟症不愈, 
皆因痰结中焦,荤腥不忌,早服补药所至。余以散邪消滞补虚前后次序而用,以见治疟妙法 
,先去病邪,然后补元者。例如外感痢久不愈,非补塞太早,即是失散表邪,内伤痢久不愈 
,非补塞太早,即是失戒荤腥生冷故也。夫不思饮食,而疟不愈,宜消其痰食,胃气清和, 
而热自除,人人知之,能食而发热不除,禁其饮食,不助热邪,而热自减,人所不知也。此 
法不独疟疾,凡是热病及膏粱积热疳火,皆如是者。 

卷四疟疾总论
附诸贤论
属性:王节斋云∶夏秋暑湿热三气,伤于阳明胃家,轻者即发为疟等症,重则伏而不发,积久 
则发外感热病。若伤阳明大肠,轻者即发霍乱泄泻之症,重则伏而不发, 炼煎熬,而发赤 
白痢下矣。又云∶疟是暑风之邪,治法宜发散,又须分别阴分、阳分,以及新久。新发者宜 
散表,久病宜扶正为主,虚人不可过服克削。若阳分气疟,多汗,用黄 、人参、白芍药以 
敛之。无汗,用柴胡、苍术、葛根、羌活、黄芩以发之。若阴分血疟,多汗,用当归、白芍 
药、熟地黄、黄柏、黄 以敛之。若无汗,用柴胡、苍术、川芎、红花、升麻以发之。 
桢按∶此皆言内伤疟也。若外感气分疟,多汗,当用桂枝、石膏等以止之。无汗,当用 
麻黄、川 
闭而不出,舍于肠胃之外,与营卫并行,昼行于阳,夜行于阴,并则疟作,离则病退,邪并 
于阴则寒,邪并于阳则热,邪在表属太阳,则日作,邪稍传内在阳明少阳,则间日作。若深 
入三阴,则三日一作。邪走血分,则日晏作。邪走气分,则日早作。准绳云∶仲景、易 
老治疟之法,用于外因暑邪,病在盛热之时为宜。若深秋凄清之候,与七情痰食诸条,尚未 
尽备,故又广诸治法。然暑月之疟,必脉浮恶寒、无口渴里热,方可用麻、桂、羌活等表药 
。脉洪数长实,无表邪,有里热,方可用白虎等凉药。脉沉实,有便闭腹痛里实症者,方可 
用大柴胡、承气等下药。若脉细缓芤微,四肢倦怠,得之伤暑伤热,宜以清暑益气汤、十味 
香薷饮治之,虽人参白虎,尚不可用。若内外俱热,引饮自汗,热退后,其脉洪实如旧,即 
处暑后,单进白虎何害。又曰,溽暑时行,疟发时,恶寒虽甚,然实系热邪,再无虚寒之理 
,经云∶阳并于阴,则阴实而阳虚,阴实者,言邪在于阴,非阴气虚也。阳虚者,言阳 
邪内陷,非阳气虚也。如阳明虚则寒栗鼓颔,太阳虚则腰背头项痛,三阳皆虚则遍身骨节俱 
痛。此之谓寒,乃阴阳交争互作之寒,非真寒也。方用柴胡、升、葛、羌、防,以升举阳气 
之随邪陷入阴中者。使之返还阳分,则恶寒自已,以当归、红花引入血分,又以猪苓分利阴 
阳,使其不复陷入阴中,一剂可愈矣。若寒一阵热一阵者,方用柴、葛、羌、防,以升举阳 
气,使恶寒自已。又以石膏、知母、黄芩,清其里分之热,使其发热自除,更以穿山甲穿通 
经络,以猪苓分别阴阳,不使交并,复以甘草和之,一剂而愈矣。尝考本草,知母、草果、 
常山、乌梅、槟榔、山甲等,皆言治疟,以知母性寒,入足阳明,治独盛之火热,草果性温 
,入足太阴,治独盛之恶寒。二经合和,则无阴阳交错之患,是以为君。常山吐胸中结痰, 
以定寒热为臣,乌梅、槟榔,除痰癖破滞气为佐,穿山甲出入阴阳,穿通经络为使,甘草和 
诸药,此方乃脾胃家有郁痰伏饮者,用之收功。 

卷四
痢疾论
属性:秦子曰∶痢疾之症,便下脓血,或赤或白或黄或三色杂下,里急后重,欲便而不得 
便,既便而复登厕,逼迫恼人。若但泻水谷,不滞脓血,此名水泻,而非痢疾矣。痢疾要分 
外感内伤,天行自感。盖夏秋外感时行之痢,手足阳明肠胃二经主病者也;三时内伤,一人 
独病之痢,三阴脾肾主病者也。从来前书,混而立论,未曾分别。故余详别外感四条,内伤 

卷四痢疾论
外感痢疾
属性:【寒湿痢之症】初起恶寒发热,身痛头疼,呕吐不食,不作渴,痢下脓血,或下黑水, 
腹 
吐饱闷,感于阳明,寒热往来,感于少阳,三阳不解,传入于里,在伤寒曰传经之邪,在痢 
疾曰风邪内缩,从阳经传入于里之症也。 
【寒湿痢之因】寒水湿土之政,流衍卑监,寒湿时行,内气不足,乘虚感入,郁遏营卫 
,卫郁营泣,内传肠胃,则水谷不化,气血与糟粕互相蒸酿,而痢下赤白之症作矣。 
【寒湿痢之脉】左脉浮紧,太阳寒湿,右脉浮大,阳明寒湿。寒湿内伏,脉乃沉紧。若 
【寒湿痢之治】身痛发热,脉浮紧者,宜用败毒散,辛温散表。呕吐饱闷,脉长者,干 
平胃散和胃宽胸。小水不利者,散表利湿五苓散。不比燥热痢,禁利小便。又不同燥热痢, 
妄用大黄。又不可同湿热痢,误用川连。若寒凉大早,则寒湿不散,抑遏内缩,传入 
于内,仍要先治外邪,使之从表而出,故寒湿痢必要先用表散者也。 
x败毒散x 治风寒湿痢。 
人参 羌活 独活 川芎 柴胡 前胡 陈皮 桔梗 
无汗加防风。胸满去人参加枳壳。若饱闷不食,呕吐恶心,此兼阳明胃病,加后 
方平胃散,家秘名败毒平胃散。 
x干葛平胃散x 治寒湿痢胸满。 
干葛 苍术 浓朴 广皮 甘草 
寒热加柴胡。头痛身疼恶寒加羌活。若恶寒身痛头疼发热,此兼表邪者也,加 
前方败毒散,家秘名平胃败毒散。 
x五苓散x 
白术 猪苓 泽泻 桂枝 白茯苓 
积痢不必利小便,今因湿痢,且五苓中有桂枝。 

卷四痢疾论
外感痢疾
属性:【湿热痢之症】初起先水泻,后两三日,便下脓血,湿气胜,腹不痛,热气胜,腹大 
痛,肛门重滞,里急后重,此外感湿热症也。若呕吐不食,目痛口渴,湿热伤阳明也。恶寒发 
热,身痛头疼,湿热伤太阳也。寒热往来,胁痛口苦,湿热伤少阳也。如三阳不解,则湿热 
内陷,传里而成痢矣。 
【湿热痢之因】湿土之年,君相二火行令,天之湿气下临,地之湿气上升,当长夏火 
令司政,人在气交之中,受其蒸酿,则日饮水谷,不能运化,与天行湿热之气,互相郁蒸, 
则成赤白深黄三色之积。湿郁主否,反似其燥,而里急后重、努责不宣之症作矣。 
【湿热痢之脉】脉必数大,浮数表热,沉数里热,表热宜汗,里热宜下,洪大伤气,细数伤血。 
【湿热痢之治】若恶寒头痛,身热有表邪者,荆防解毒汤解表。如无表邪,当清里,腹 
后重,酒煎大黄汤、黄连枳壳汤、香连丸、六一散、八正散、通苓散,分利等药。古人云∶ 
湿热下结,分利甚捷,不比燥热痢,禁发汗利小便者,当遵流湿润燥之法。凡下痢红积而腹 
不痛者,湿伤血分也,宜服河间黄连汤。 
x荆防解毒汤x 治湿热痢初起,表未解者。 
荆芥 防风 薄荷 连翘 枳壳 桔梗 木通 甘草 
加淡竹叶。 
如有太阳症加羌活。阳明症加干葛。少阳症加柴胡。湿气胜,腹不痛,加川芎、 
苍术。热气胜,腹大痛,加川连、枳壳。 
x酒煎大黄汤x 治湿热痢无表邪者。 
川大黄 
酒煎,去大黄服酒。 
x黄连枳壳汤x 治湿火伤于气分。 
川黄连 枳壳 陈皮 甘草 
x香连丸x 治湿火伤气分下痢。 
川黄连 木香 
如肛门后重加枳壳。小便不利加滑石。呕吐平胃散各半服之。 
x六一散x 
滑石 甘草 
x八正散x 
瞿麦 滑石 山栀 木通 甘草 车前子 泽泻 赤苓 
加淡竹叶。 
x通苓散x 治湿热结于膀胱,小水不利之症。 
麦门冬 淡竹叶 车前子 
x河间黄连汤x 治下痢血积,腹反不痛,湿热伤于血分者。 
川黄连 当归 甘草 
此方用当归,似治燥伤血分矣。不知用川连者,乃治湿火也。加当归,不过引川连以入 
血分耳。若是燥火,当用大黄润燥之药,岂用川连苦燥之药乎。同一火痢也,当分燥湿。同 
一湿火之痢也,当分伤气伤血。如湿火伤气分,则用香连丸。湿火伤血分,则用河间黄连汤 
。余以大黄枳壳汤,治燥火伤气分之痢,用大黄当归汤,治燥火伤血分之痢,桢岂无师忆见 
哉。盖因湿火伤于气分,则 炼而成白积,故用川连枳壳汤。湿火伤于血分,则 炼而成血 
积,故用川连当归汤。 

卷四痢疾论
外感痢疾
属性:【燥热痢之症】内热烦躁,口燥舌干,腹痛频并,脓血稠粘,枯涸难下,肛门热痛, 
小便全无,夜卧不宁,此燥热痢症也。如口渴唇干,燥伤阳明也。热结膀胱,燥伤太阳也。寒热 
口苦,燥伤少阳也。 
【燥热痢之因】燥火之年,赫曦流涸,时当夏秋,丙丁用事,膀胱壬水,已绝于已,肾 
家 
伤气,则气液凝聚而成白积。燥火伤血,则血液凝聚而成赤积。气血俱伤,则成赤白之痢 
【燥热痢之脉】脉必洪数,浮数伤表,沉数伤里,洪数伤气,细数伤血,浮沉皆数,气 
【燥热痢之治】燥伤血分者,当归大黄丸,散热清燥,次用当归银花汤,润燥滋燥。燥 
分者,枳壳大黄汤,合益元散,燥热退,一味生津养血,不比湿热痢,可用香连丸苦燥于前 
,又不可用五苓散、白术散,燥脾于后。此症禁发汗、利小便、燥脾三条,河间云∶下痢红 
积,腹中痛甚,乃燥热伤气血也。以芍药黄连汤治之,则知古人已发燥火痢矣,非桢之杜撰 
x当归大黄丸x 治燥伤血分,下痢赤积,腹中作痛。 
当归 大黄 
应急下者,合天水散;应缓下者,合戊己汤。 
x当归银花汤x 治燥火伤血,凉血润燥。 
当归 银花 生地 生甘草 
x枳壳大黄汤x 治燥伤气分,下痢白积,腹中作痛。 
大黄 枳壳 桔梗 甘草 
x益元散x 即六一散。 
x河间芍药黄连汤x 治燥热气血两伤,下痢腹痛者。 
当归 大黄 甘草 赤芍药 川黄连 
气滞者,加木香、槟榔。 

卷四痢疾论
外感痢疾
属性:(有外感无内伤) 
【疫痢之症】长幼相似,沿门合境,一齐发作,下痢脓血,或下纯血,或下黄水,或下 
紫血水,身热头痛,胸满不食,此疫痢之症也。 
【疫痢之因】运气所主,或流衍之纪,雨湿连绵,寒水时行;或二火司政,赫曦行令 
,湿热大作;或燥金行令,燥火时行。三者皆成疫毒症,此所谓天行病也。 
【疫痢之脉】寒湿所伤,脉多濡散。或见微迟,或一手脉伏,脉若洪数,湿热之邪。脉 
【疫痢之治】寒湿脉微者,人参败毒散。脉伏者,升麻葛根汤,以升阳发散,则脉自起 
若早用凉药则疫毒内伏,胸次不舒,而脉愈不出矣。待表邪已散,然后分湿火燥火治之。 
湿热脉洪,香连丸、六一散。满闷不舒,香连平胃散。燥火脉数,当归银花汤,调六一散, 
x人参败毒散x 
羌活 独活 柴胡 前胡 川芎 人参 甘草 枳壳 桔梗 白茯苓 
x升麻干根汤x 
升麻 干葛 甘草 白芍药 
x香连丸x 
川黄连 木香 
x香连平胃散x 
川黄连 木香 熟苍术 浓朴 陈皮 甘草 
x当归银花汤x 
当归 生地 甘草 银花 
x当归大黄丸x 见前躁火痢门。 
以上三阳之症,系外感,故与内伤诸痢不同。内伤痢,身热脉大者死;外感痢,身热脉 
大者吉,沉细虚小者凶,此脉不同也。内伤痢,其来也缓;外感痢,其发也暴,此症之不 
同也。外感三阳之痢,久则亦入三阴,然肠胃之热,传入三阴者,经虽属阴,症则属阳。如 
太阳之邪,或传少阴;阳明之邪,或传太阴;少阳之邪,或传厥阴;此外感三阳不解,阳邪 
传入阴经之痢,非内伤痢阴经自病也。前书从未发明,惟刘河间治厥阴动而泻痢,寸脉沉而 
迟,手足厥逆,甚则下部脉不至,用升麻葛根汤、小续命汤法,云此表邪缩于内,故下痢 
不 
此旨。故治痢必要分外感内伤,在表在里;无表邪,单是里症,可用清利之药;若有身热恶 
寒,头痛胸满等表症,当散表邪,不可清凉顺下,此治外感痢要诀也。若疫痢,则时行之毒 
,更宜散邪,故败毒散为疫痢首方耳。夏秋雨湿伤表,治宜辛散,世多忽之,故余加意焉。 

卷四痢疾论
内伤痢疾
属性:【七情内伤痢之症】初起先见饮食难化,后复大便不实,时常清泄,久久不愈,渐下脓 
血,宛似外感湿热痢,先水泻,复便脓,但病来迟缓,与外感暴发为异。此即方书所谓脾泄痢 
,《内经》所谓脾邪传肾,为贼邪症也。 
【七情内伤痢之因】忧愁思虑则伤脾,脾阴既伤,则转输失职,日饮水谷,不能运化, 
停积肠胃之中,气至其处则凝,血流其处则泣,气凝血泣,与稽留之水谷互相胶固,则脾家壅 
滞,而贼邪传肾之症作矣。 
【七情内伤痢之脉】脉必重虚,虚大伤气,虚细血亏,虚缓者生,弦大者死。弦而有胃 
,尚可挽回,弦多无胃,必死不活。 
【七情内伤痢之治】宜先用楂术膏,兼补兼消,助脾化积,次用参苓白术散,补脾固 
本。 
涩,切不同外感痢,误用寒凉克削。又不可补涩太早,因此症虚中有滞,补涩太早,反助病 
气矣。如肾阳不足,见阴冷之症,用肾气八味丸。如肾阴不足,见虚热燥候,六味丸与白术 
x楂术膏x 治脾虚多食,停积成痢之症。 
白术 楂肉 陈皮 甘草 
煎膏服。 
x参苓白术散x 补脾实脾,虚痢方中必用。 
人参 白术 茯苓 甘草 山药 薏苡仁 桔梗 
加莲肉、扁豆。 
x补中益气汤x 治脾元虚弱,久泻下陷之症。 
人参 白术 黄 当归 陈皮 炙甘草 升麻 柴胡 
久滑不止,加诃子、肉果。家秘加茯神、枣仁,以治久泻伤阴,不得安卧之症,即合归 
脾汤。 
x理中汤x 治虚寒泻痢。 
人参 白术 炮姜 甘草 
寒甚加附子。有热加川连。 
x归脾汤x 
人参 白术 黄 枣仁 远志 白茯神 木香 甘草 
家秘加升麻、柴胡,以治元气下陷之痢,即合补中益气汤。 
x八味丸x 补真阳不足,益火之原,以生脾土。 
即六味丸加肉桂、附子。 

卷四痢疾论
内伤痢疾
属性:【劳役痢之症】起于大劳之后,下痢纯血,或腰背作楚,胁肋作痛,四肢倦怠,嗜卧减 
食,节劳稍缓,劳重即发,此劳役痢症也。 
【劳役痢之因】起居不谨,劳役无度,或饥饿不节,负重远行,营伤卫损,则血下溜大 
肠,而劳役内伤之症作矣。 
【劳役痢之脉】必见虚损,虚数伤血,虚大伤气。虚缓者生,数实者死。 
【劳役痢之治】先用当归活血汤,生新去旧,后用当归补血汤,调养气血。气血和平, 
用补中益气汤、归脾汤,扶元保本,切不可兜涩太早,又不可误用苦寒。 
x当归活血汤x 
当归 红花 桃仁 楂肉 甘草 牡丹皮 
血寒加黑炮姜,见黑即止。血热加黑山栀,世人但知见黑即止,当明血寒血热之别。 
x当归补血汤x 
当归身 黄 
筋脉痛加秦艽、续断。中气弱加人参、白术。气满加陈皮、木香。 
x补中益气汤x 见前节七情内伤痢门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