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7-症因脉治-第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口眼 斜之因】金燥木枯,则肝血不足,筋急牵引,燥金太过,则子合母虚,阳明
,亦必短缩,膏粱酒湿,湿热不攘,则脾火不运,筋脉软短,肌肉不仁,口眼 斜之症作矣。
【口眼 斜之脉】左关弦数,肝胆有邪;右关洪长,肠胃有热。左脉微涩,肝血不足
【口眼 斜之治】左关弦数者,当归钩藤汤。右关脉弦数者,栀连平胃散。加干葛、
木瓜、秦艽。膏粱积热者,干葛清胃汤。肝血不足,补肝散。脾气虚者,四君子汤。
x当归钩藤汤x
当归 钩藤 秦艽 丹皮 防风 青皮 黄芩 柴胡 甘草
x栀连平胃散x
山栀 川黄连 熟苍术 浓朴 广皮 甘草 葛根 木瓜 秦艽
x干葛清胃汤x
升麻 川黄连 山栀 丹皮 生地 甘草 干葛
x四君子汤x 见前内伤中风。
x补肝散x
归身 白芍药 川芎 生地 羌活 防风
阳明之脉,夹口环唇,入目络鼻。故口眼 斜,阳明主多,此系实邪之症,即同半身不
遂,但当去其病邪,用不得温补堵塞。前条虽有血虚、气虚,而立补方,亦不过预防其本
元耳,以内有痰涎积热,每多口眼 斜,故凡流涎口角,而 斜口眼者,悉以胃热主治,而
用清胃汤、防风干葛汤;舌音不清 斜者,皆主心胃有热,而用转舌膏;大便硬为大肠燥火
,而用四顺饮;即或泻或结,亦是大肠湿热,用川连枳壳汤;小便赤涩不利,为小肠燥火,
即或数数欲小便者,亦为小肠湿火,用导赤各半汤;二便皆涩,八正散。大凡治病,当察何
经主病,何经兼见;上观唇口眼鼻,则知上焦虚实寒热;下观二便通涩,即知下焦之虚实寒
卷一中风总论
外感口噤不语
属性:【口噤不语之症】面色多赤,身体壮热,牙关紧闭,昏冒不知,口干唇焦,二便赤涩
,此外感不语之症也。
【口噤不语之因】内有积热,外中风邪,经络不通,发热自盛,热极生痰,上熏心肺
,神识昏迷,则不语之症作矣。
【口噤不语之脉】右脉滑数,肠胃有热。左关浮大,表邪未解。右脉滑实,痰凝气滞
。左脉浮紧,寒邪闭结。左脉沉数,心肝有热。
【口噤不语之治】表未解者,防风通圣散减白术;表解里热者,清心丸、凉膈散、转
;宜下者,三化汤下之;有痰,涤痰汤;寒邪闭结者,温中散;心肝有热,龙胆泻肝汤;若
初起痰食凝结上焦,先用吐法极妙。
x防风通圣散x 见前。
x清心丸x 治热痰迷心窍。
黄连 麦冬 黄芩 龙脑 薄荷 胆星
x凉膈散x 治热壅口噤。
山栀 连翘 薄荷 黄芩 甘草 大黄 桔梗 芒硝
x转舌膏x 治舌音不清,语言不出。
连翘 石菖蒲 山栀 黄芩 桔梗 防风 犀角 玄明粉 甘草 柿霜 酒大黄
x三化汤x 见前
x涤痰汤x 治痰迷心窍。
南星 半夏 枳实 石菖蒲 竹茹 橘红 甘草 白茯神
x温中散x
浓朴 广皮 半夏 甘草 炮姜
x龙胆泻肝汤x 见舌音不清。
卷一中风总论
内伤口噤不语
属性:【口噤不语之症】或发热,或不发热,喉中痰声,语言不出,手足或冷或热,大便或
秘或溏,此内伤不语之症也。
【口噤不语之因】或一时感气,填塞胸臆;或食气不化,痰饮胶凝;或形寒饮冷,抑
遏心胸,阻其心窍;或恼怒伤肝,木火刑金,肺声不出,内伤口噤之症作矣。
【口噤不语之脉】右关沉滑,气食相凝。或见滑数,内有热结。左关弦大,肝胆有邪
。左寸钩洪,心经有热。脉见迟弦,苦寒抑遏。
【口噤不语之治】右脉沉滑,导气枳壳散;右关滑数,栀连二陈汤;左关弦数,龙胆
汤;左寸钩洪,导赤各半汤,若寒抑遏,大顺饮。此症实邪者多,不足者少。宜用导痰消滞
汤、胆星汤,开豁痰涎,利其诸窍。
x枳壳散x 治胸前热结。
枳壳 桔梗 黄芩
x栀连二陈汤x 即二陈汤加栀连。
x龙胆泻肝汤x 见舌音不清条。
x导赤各半汤x
黄芩 黄连 犀角 麦冬 滑石 山栀 知母 人参 灯心 白茯神
x大顺饮x 治口噤不语,脉沉而迟。
草豆蔻 炮姜 熟附子 广皮 白茯苓 炙甘草 熟半夏
x导痰消滞汤x
南星 半夏 枳实 橘红 浓朴 石菖蒲 竹沥 生姜 胆星汤 陈胆星 广橘红 苏
子石菖蒲 嫩钩藤
按∶不语之症,皆是邪结上焦,初起服导痰消滞汤,片时用探吐法最好。
卷一中风总论
外感痰壅
属性:【痰壅之症】身热神昏,声如 睡,喘急不宁,语言不便,此外感痰壅之症也。
【痰壅之因】肺胃有热,外束风邪,热无从泄,则为喘为 ,而痰涎壅盛矣。
【痰壅之脉】脉多浮大,浮紧风寒,浮数风热,沉滑顽痰,洪滑痰热。寸口脉大,肺
【痰壅之治】风寒者,加减桂枝汤;风热者,加减防风汤;痰热者,栀连二陈汤;顽
痰者,导痰汤;肺壅痰喘,加减泻白散。
x加减防风汤x
防风 荆芥 桔梗 甘草 薄荷 天花粉 半夏 连翘 山栀 黄芩 栝蒌仁
x加减桂枝汤x
桂枝 麻黄 杏仁 半夏 生姜 甘草
x栀连二陈汤x
陈皮 半夏 白茯苓 甘草 山栀 川黄连
x导痰汤x
南星 半夏 橘红 甘草 枳壳 石菖蒲
加减泻白散 痰结上焦,先用吐法。
桑白皮 地骨皮 甘草
风,加防风、荆芥;寒,加麻黄、桂枝。
卷一中风总论
内伤痰壅
属性:【痰壅之症】身无寒热,痰结心胸,上气喘逆,喉中有声。此内伤痰壅之症也。
【痰壅之因】或膏粱嗜酒,内热生痰;或饮食过饱,停留作患;或忧思郁结,五志火
动;或脾气虚损,不能运化,则内伤痰壅之症作矣。
【痰壅之脉】脉多滑大,滑数积热,沉实食凝,沉滑抑遏,洪数火多,缓大脾怯。
汤、
仁;脾虚不能运化,六君子汤。
x胆星汤x 见中风。
x栀连二陈汤x 见胸痛。
x加味泻白散x 见胸痛。
x导痰汤x 见半身不遂。
x三化汤x 见中风。
x滚痰丸x 见痰积腹痛。
x六君子汤x
人参 白术 茯苓 甘草 半夏 广皮
痰有虚实,若脾胃虚,不能运化水谷而成者,为虚痰。肠胃湿热,蒸酿水谷而成者,为
实痰。痰壅之症,以其壅闭经络,迷塞中焦而命名,则痰壅当为实症。然脾胃虚不能运化者
,间而亦有,但实痰壅闭者易治,不过消之散之而已;虚而停滞者,补之不服,逐之愈虚故
也。然实痰壅塞,亦有各条分别,如发热神昏,六脉浮数,痰涎壅结,气急喘鸣,当外解表
邪;无汗者,加减羌活汤、导痰消滞汤;有汗者,加减防风合涤痰汤。若外无发热,神气不
昏,六脉沉滑者,则用导痰消滞汤,调家秘保和散;若大便不通者,当以导痰消滞汤加玄明
粉下之;若见咳嗽喘逆,此肺气受病,当用节斋化痰丸、三子养亲汤,合泻白枳桔汤等;若
肺有表邪,当用羌活泻白散、防风泻白散。
卷一中风总论
外感舌音不清
属性:【舌音不清之症】身热口燥,面色多红,二便赤涩,神智昏沉,语言不便,此外感舌
【舌音不清之因】心经热甚,则舌纵而语塞;风中厥阴,则舌卷而难言;阳明邪盛,
则舌根强硬;或风寒外束,顽痰壅于胞络,则心窍不开。此外感舌音不清之因也。
【舌音不清之脉】脉多洪数。心经热者,左寸洪数。肝胆热者,左关弦数。风中厥阴
,左关弦紧。阳明热盛,右脉洪数。
【舌音不清之治】心热者,导赤各半汤;肝热者,龙胆泻肝汤、小柴胡汤;肝中风寒
,补肝散;阳明胃热,干葛清胃汤;大便秘结,有下症者,四顺饮。
x导赤各半汤x 见遗尿条。
x龙胆泻肝汤x
龙胆草 知母 川连 人参 麦冬 天门冬 山栀 黄芩 甘草 柴胡
x补肝散x 见口眼 斜。
x干葛清胃汤x 见口眼 斜。
x四顺饮x
当归 大黄 白芍药 枳壳
卷一中风总论
内伤舌音不清
属性:【舌音不清之症】二便不赤,气爽神清,但觉舌不能转,此肾虚舌音不清之虚症也。
神识昏沉,语言不利,便闭口渴,此积热舌音不清之实症也。
【舌音不清之因】盖肾脉挟舌本,肾经水亏,不能上循喉咙,则失润而喑;或因刺足
少阴
脉,重虚出血而喑;或因刺足太阴舌下中脉,出血不止而喑,此虚症之因也。或脾胃热,则
舌根硬而音不清,或心肝热甚,则舌卷而音不清。此实证之因也。
【舌音不清之脉】两尺细数,肾水枯涸。刺血阴亏,左脉空虚。脾胃积热,右关洪滑
【舌音不清之治】肾虚,三才丹;刺血重虚,当归补血汤;脾胃积热,转舌膏;心经
有火,导赤各半汤;肝经有火,龙胆泻肝汤。
x三才封髓丹x
天门冬 熟地黄 人参
x当归补血汤x
黄 当归
x转舌膏x 见口噤不语。
x导赤各半汤x 见内伤不语。
x龙胆泻肝汤x 见前。
口角流涎而舌音不清,胃热也,清胃汤、栀连平胃散。口渴引饮,而舌音不清,干葛石
膏汤。咳逆喘息而舌音不清,肺热也,栀连泻白散加枳桔,或凉膈散、清燥汤。肺遗热于大
肠,大便闭结而舌音不清,枳桔四顺饮。上焦有痰火,舌根或硬或麻者,栀连二陈汤。上有
痰火,下见大便阻滞者,指迷丸,多冲竹沥,以顺大肠。心遗热于小肠,小便赤涩而舌音不
清者,导赤各半汤,大凡舌音不清,皆系上焦之热,故转舌膏为通治之方。
卷一中风总论
外感遗尿
属性:【遗尿之症】身体发热,神志不清,小便自出而不觉,便色黄赤,此外感遗尿之症也。
【遗尿之因】外受表邪,内有积热,热极神昏,则遗尿不禁矣。
【遗尿之脉】若见浮大,外有表邪。若见沉数,里有热结。左脉弦数,外感邪热。右
脉滑实,痰饮食积。
【遗尿之治】外有表邪,羌活防风汤。脉数里热者,导赤各半汤。脉实滑数,食填太
仓者
,枳实消滞汤。痰凝中脘者,二陈汤加石菖蒲,或导痰汤。便闭里实,有下症者,三化汤。
x羌活防风汤x
羌活 防风 柴胡 葛根 荆芥 木通
x导赤各半汤x 见前不语。
x枳实消滞汤x
枳实 浓朴 神曲 广皮 莱菔子 麦芽
x二陈菖蒲汤x
半夏 广皮 白茯苓 甘草 石菖蒲
x三化汤x 见前中风
x导痰汤x 见前痰壅。
x三化汤x 见前中风。
x导痰汤x 见前痰壅。
卷一中风总论
内伤遗尿
属性:【遗尿之症】神气清爽,时时遗失,似无关栏,语言轻微,饮食渐少,大便滑泄,此
【遗尿之因】肾元不足,真阳不能自固,肾主闭藏,肾虚则开阖失职;真阴不足,肝
火内扰,肝主疏泄,火动则溺不停蓄,而遗尿之症作矣。
【遗尿之脉】脉见散大,中气虚寒;六脉濡
软,气血不足。尺脉浮大,真火外越。尺脉沉数,真阴内竭。
【遗尿之治】脉散大者,中气不足,补中益气汤。尺脉浮大者,八味肾气丸。两尺沉
数者,三才汤加门冬、五味、黄柏、知母。
x补中益气汤x
人参 白术 黄 甘草 当归 广皮 升麻 柴胡
x八味丸x 治肾火衰败,真阳外越。
即六味地黄丸加肉桂、附子。
x三才汤x
天门冬 地黄 人参
家秘加麦门冬、五味,以治遗精不禁。加黄柏、知母,治脉数精虚。
卷一
伤寒总论
属性:秦子曰∶余着《伤寒大白》书,内立二十七总论,七十二症治,并详解仲景原文汇聚于
各症之下,详且悉矣。今着大方杂症,又何必多赘。但仲景《伤寒论》中,中寒伤寒,同卷
立名,虽已注明直中阴经者为阴症,传入阴经者为阳症。后人不知,往往于阴经之阳症,混
以阴症名之,误投热剂,都致不救。余今以直中阴经之寒症,名曰中寒,另立一条。寒伤阳
经之热症,名曰伤寒,亦另立一条,使展卷了然,而无阴阳误治之弊矣。
【伤寒之症】头痛身疼,腰脊强直,恶寒发热,此太阳经表症也;目痛,鼻干不眠,眼
眶痛,或口干,或呕吐
,此阳明经表症也;寒热往来,口苦胁痛,耳聋而呕,此少阳经半表半里症也。以上皆三阳
经表症也。若阳经热邪不解,传入于里,恶寒身痛未除,又加小便不利,此太阳经里症也;
若恶寒身痛头疼悉除,脉沉数不浮,皮肤不热,口渴唇焦,引饮消水,小便赤,大便结,潮
热谵语,手足多汗,此阳明之里症也;若口干咽燥,渴而消水,或自利纯清水,心下硬痛胀
满,不大便,此阳邪传入少阴里症也;若手足自温,或发身黄,或腹满实痛者,此阳邪传入
太阴里症也;烦满囊缩,下利谵语,腹中痛,失气,或厥而有热,此阳邪传入厥阴里症也。
以上皆三阳经之热邪,传入阴经而为里症者,经虽属阴,症则阳症。若初起两经见症,或三
经皆病,名曰合病;若是一经先病未罢,而又见一经者,名曰并病;凡此皆伤寒症也。
【伤寒之因】其人腠理空疏,偶值时令之寒,入于肌表,郁而发热,此冬月伤寒致病
之因也。若热令之人,内有积热,又因非时之暴寒,外束皮毛,亦令人头疼身痛,恶寒发热,此
即三时之寒热病也。
【伤寒之脉】浮大为表,沉数为里。左关浮紧,寒伤太阳。右关洪长,病在阳明。左
关弦数,病在少阳。沉数实大,阳明里症。沉数细疾,三阴里热。
【伤寒之治】头疼腰痛,脉浮紧,无汗恶寒,太阳经寒伤营也,仲景冬月麻黄汤,家秘
用
恶寒身痛发热,又加小便不利,此热结膀胱,乃太阳经里症也,仲景冬月用五苓散,家秘用
羌活木通汤。目痛鼻干不眠,脉弦长,阳明经表症也,宜汗之,冬葛根汤,余月葱白葛根汤
。口渴消水,昼夜皆热,六脉洪数而长,阳明经半表半里症也,宜清之,干葛石膏汤。口燥
舌苔黄,脉沉数而长,阳明之腑,里症也,未见腹痛便结等下症者,凉膈散清之;若下症悉
具者,三承气汤选用。若寒热未除,口苦耳聋,或呕吐胸满,尚在少阳经,未入里也,小柴
胡汤。若阳经不解,传入三阴,乃是阴经之阳症,口燥咽干而渴,腹不胀,便不结,宜清里
热;若腹胀不大便,或自利纯清水,心下硬痛,此热传于少阴也,有下症者,大小承气汤选
用。夫阳邪传入少阴,直至口燥咽干,内水将竭,不得不急下之,以存津液也;若手足自温
,发热身黄,腹满大实痛者,此热邪传于太阴也,仲景不设承气汤下法,而立桂枝大黄汤下
之,以太阴脾经为纯阴之脏,且太阳之邪,传入太阴,故用桂枝太阳之药,协大黄之功,即
散太阳之表邪,复清太阴之里热。烦满囊缩,脉数而厥,先热后厥,此热深厥亦深,热邪入
于厥阴经也,仲景不用大下;盖先见发热,后乃发厥,手足既已厥冷,不合大下之法,故立
小承气汤,以示轻下之意,待其手足自温,然后再议清热之药,庶为缓转得宜。按伤寒里症
有四经,一曰阳明,一曰少阴,一曰太阴,一曰厥阴。在阳明者,阳经之热病也;在三阴者
,乃阴经之热病也,故三阴之下药,稍轻于阳明也。若热邪虽已内传,然未有下症,即热在
阴经,但可清之,未可下也。如手少阴热极,神昏不语,如醉如痴,不用承气,止用导赤各
半汤、泻心等汤。是以下法,必要确见腹胀痛,大便结,时下矢气,欲便而不得便,手见自
汗时出,皮肤不热,面无赤色,舌上有黄黑干胎,方可用下;若见一些头疼身痛。恶寒发热
,手足未见自汗 ,即为表邪未尽,不可下也。总令腹胀便结,不得不下。亦止
用大柴胡汤,不可用承气,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