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评价丛书--东方文学简史-第1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是这类小说为殖民当局文化机构——图书编译局提倡的原因之所在。属于自
由主义文学的另一位重要作家是努尔·苏丹·伊斯坎达尔(1893——1975)。
他生于西苏门答腊,长期在图书编译局工作,同时从事小说创作,写有《错
误的选择》、《都怪丈母娘》、《癞蛤蟆想吃天鹅肉》和《巴厘舞女》等长
篇小说,其中艺术成就最高的是出版于
1928年的《错误的选择》。这部小说
描写男主人公阿斯里的爱情波折。阿斯里与母亲的养女阿丝娜一起长大,两
人情投意合,希望结为伉俪。可是母亲认为阿丝娜出身微贱,不宜与阿斯里
婚配,决定另选一个贵族小姐作为阿斯里的妻室。然而这个小姐性情乖戾,
过门之后屡生事端,闹得鸡犬不宁,母亲也后悔了。其后,阿斯里的妻子因
车祸而丧生,阿斯里才得以与阿丝娜结为终身伴侣。《错误的选择》以刻画
细腻、语言精练见长,具有浓郁的浪漫情调,被誉为印度尼西亚
20年代最优
秀的小说之一。除马拉·鲁斯里和努尔·苏丹·伊斯坎达尔外,卡希姆(1886——?)、阿曼·达图·玛乔因多(1896——1969)、图里斯·苏丹·萨迪
(1898——1942)和苏曼(1940——)等也是自由主义文学的作家。
新作家派文学是与文化月刊《新作家》密切相关的。该刊于
1933年创
办,强调文学要体现新精神,力图打破图书编译局的一统天下,为不同倾向
和风格的作家提供写作园地,对于繁荣印度尼西亚文坛起了积极作用。所谓
新作家派,就是指经常在《新作家》上发表作品的作家,其代表人物为尔敏·巴
奈(1908——1970)、苏丹·达梯尔·阿里夏巴纳(1908——)和阿米尔·哈
姆扎(1911——1946)等。尔敏·巴奈生于苏门答腊,为《新作家》创办者
之一,主张文学反映社会,但主要是指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社会。其代表作为
1940年发表在《新作家》上的长篇小说《枷锁》。它通过主人公的恋爱婚姻
纠葛,反映了
30年代印度尼西亚知识分子的思想状态和家庭观念,具有一定
价值。小说的男主人公托诺是当地名医,他的妻子蒂妮也才貌双全。他们两
人的关系从表面上看颇为融洽,其实不然。由于双方都争强好胜,都想让对
方服从自己,所以夫妻关系日益紧张,已经达到破裂边缘。正在这时,又有
一个名叫伊雅的歌妓闯入他们的生活,进一步加剧了他们的矛盾。一场紧张
冲突看来即将爆发,然而作者却把笔锋一转,让两个女人都自愿离开了托诺,
剩下托诺一人安心从事医疗事业。值得注意的是,这部小说第一次将西方现
代派意识流手法引入印度尼西亚文学,起到了开一代新风的作用。除此之外,
他还写有诗集《生命中之生命》、短篇小说集《人间故事》和剧作集《外柔
内刚》等。苏丹·达梯尔·阿里夏巴纳生于北苏门答腊,也是《新作家》创
办者之一,主张文学应当有倾向性,应当西方化,对民族传统持否定态度。
他的长篇小说《扬帆》(1937)便是这种主张的艺术体现。小说写的是两姐
妹和一个男大学生相爱的故事。姐姐杜蒂是一个西方化的人物,热心投身妇
女运动,不大注意个人幸福。妹妹玛丽娅与之相反,一心追求自由爱情,从
不关心社会事业。当大学生尤素夫闯入两姐妹的生活圈后,玛丽娅立即怀着
满腔热情与尤素夫交往起来,并且决定缔约结婚。然而事出所料,玛丽娅突
然染上严重肺病,生命垂危。在告别人世前,她嘱咐姐姐杜蒂和尤素夫结合。
故事的结局是,尤素夫和杜蒂这对新婚夫妇来到玛丽娅墓前祭拜亡灵。在作
者看来,这个结局是顺理成章的,因为杜蒂是西方化的理想女性,尤素夫只
有与她结合才能获得真正幸福。这位作者的其他作品(如《蓝色的岩洞》、
《失败与胜利》等)也具有同样的倾向性。阿米尔·哈姆扎生于北苏门答腊,
是《新作家》另一个创办者,有新作家派诗歌之王的美称。他出身于宫廷贵
族家庭,熟谙古代文学,精通古诗格律。前期创作充满浪漫色彩,着重表现
对故乡、母亲和情人的思恋,其中大部分作品收入诗集《相思果》(1941)。
后期创作则是爱情受到挫折、命运突然转变之后的产儿,情调低沉,态度消
极,给人以无限寂寞、悲哀之感,诗集《寂寞之歌》(1937)卷首四句诗“寂
寞就是悲切/寂寞就是圣洁/寂寞就是忘却/寂寞就是死别”便是其生动写照。
后期创作则是爱情受到挫折、命运突然转变之后的产儿,情调低沉,态度消
极,给人以无限寂寞、悲哀之感,诗集《寂寞之歌》(1937)卷首四句诗“寂
寞就是悲切/寂寞就是圣洁/寂寞就是忘却/寂寞就是死别”便是其生动写照。
1945年。。 8月 15日,日本战败投降。同年。。 8月。。 17日,印度尼西亚人民
发动八月革命,宣布独立,成立共和国。其后又经过许多波折,走过不少弯
路。近年以来,印度尼西亚当局基本上执行亲西方路线,但同时重视区域性
合作;国民经济有所增长,但外国资本和官僚资本处于统治地位。
这个时期的印度尼西亚文学也受到尖锐复杂的社会政治斗争的影响,走
过了一段崎岖不平的道路。在八月革命初期,文坛一度呈现繁荣景象,不少
作家宣布拥护革命运动和民族独立,争相发表颂扬八月革命的作品。后来,
革命浪潮逐渐低落,人民大众感失望,社会日益黑暗,政治更加腐败,进步
作家不满情绪增长起来,动手写作暴露文学。 1950年人民文化协会产生,
提出文艺要为人民服务的口号,团结了一批进步作家,推动了进步文学的前
进。与人民文化协会同时出现在文坛上的,还有民族主义作家的组织——民
族文化协会,伊斯兰教作家的组织——伊斯兰艺术文化协会,以及“最新一
代”的作家。1965年,由于政局变化,人民文化协会被取缔,随之出现标榜
反抗社会和反抗暴政的“示威诗”。进入70年代以后,印度尼西亚文坛受到
西方现代派文学的广泛影响,涌现了各式各样的所谓试验性作品,呈现出更
加多样化的发展态势。属于这一时期的流派众多,作家众多,其中阿赫迪亚·卡
达·米哈尔查( 1911——)、班达哈罗·哈拉哈普(1921——)、莫赫塔尔·卢
比斯(1922——)、普拉姆迪亚·阿南达·杜尔(1925——)和伊万·希马
杜帮(1928——1970)等人的创作占有显要地位。
阿赫迪亚·卡达·米哈尔查生于西爪哇,长期从事教学和编辑工作。他
的创作活动始于。。 30年代,但知名度最高的作品则是。。 1949年问世的长篇小说
《无神论者》。这部小说写一个青年动摇于有神论和无神论之间的故事,反
映了八月革命时期革命思想冲击传统观念的斗争。男主人公哈山本来是一个
虔诚的伊斯兰教徒,可是后来由于受到无神论者鲁斯里和卡蒂妮等人的影
响,宗教观念逐渐动摇,遂与卡蒂妮缔结良缘,成为一个无神论者。然而,
放荡不羁的无政府主义者又闯入他和卡蒂妮的生活,使他们的夫妻关系破
裂。于是,哈山再度失去精神依靠,重新陷入危机状态,终于走向死亡的深
渊。小说采用故事套故事的结构形式,侧重表现心理活动和思想矛盾,文笔
生动,风格幽默,被公认为战后第一部优秀作品。阿赫迪亚另外还出版了短
篇小说集《印象与回忆》(1960)和《凶手与黑犬》(1975),长篇小说《爱
尘飞扬》(1973)等。
响,宗教观念逐渐动摇,遂与卡蒂妮缔结良缘,成为一个无神论者。然而,
放荡不羁的无政府主义者又闯入他和卡蒂妮的生活,使他们的夫妻关系破
裂。于是,哈山再度失去精神依靠,重新陷入危机状态,终于走向死亡的深
渊。小说采用故事套故事的结构形式,侧重表现心理活动和思想矛盾,文笔
生动,风格幽默,被公认为战后第一部优秀作品。阿赫迪亚另外还出版了短
篇小说集《印象与回忆》(1960)和《凶手与黑犬》(1975),长篇小说《爱
尘飞扬》(1973)等。
莫赫塔尔·卢比斯生于苏门答腊,长期从事新闻工作,曾经多次周游世
界,写有《朝鲜见闻》和《东南业游记》等游记。在小说创作方面,重要作
品有长篇小说《没有明天》(1951)、《无尽头的路》(1952)、《雅加
达的黄昏》(1963)和《虎!虎!》(1975),短篇小说集《女人》(1956)
等。《虎!虎!》是一部具有象征意义的小说,描写一个采集松脂小队在热
带森林里的遭遇。领头人卡托克已经年过半百,在村民和队员中都享有很威
信,其实却是个罪恶累累的骗子,曾枪杀过自己的同伴,奸淫过别人的妻子,
图财害命,无所不为。当他的真面目被揭穿后,他不仅不肯低头认错,反而
不择手段地陷害采集队员,妄图继续凌驾于众人之上。最后,卡托克处于众
叛亲离的境地,就连平的崇拜和敬畏他的布勇也彻底地认清了他的真面目,
痛斥他是骗子,并与伙伴萨尼普一起把他捆在树上,以引老虎上钩。当老虎
凶猛地向卡托克扑去时,布勇开枪打死了老虎。这时,他感到十分轻松愉快,
因为他非但打死了林中的恶虎,也认识了人们心里的恶虎。这部作品以情节
曲折、文笔生动见长,既写了人与虎的斗争,又写了人与人的斗争,颇有引
人入胜的力量。
普拉姆迪亚·阿南达·杜尔堪称战后印度尼西亚最著名的作家。他生于
中爪哇。在八月革命时期,他积极参加爱国武装斗争,从事战地新闻报道工
作,同时着手写作小说,第一部长篇小说《勿加西河畔》(1951)便是这时
的产物。 1947年至 1949年间,他被殖民军逮捕监禁,在狱中发愤创作,先
后写有三部短篇小说集和三部长篇小说,描写贫苦人民生活和革命斗争经
历,其中以长篇小说《游击队之家》(1950)为代表作。这部小说的主人公
萨阿曼是城市游击队员,曾亲手杀死过几十个敌人,其中也包括他的父亲。
他为此感到内疚。后来他被捕入狱,并被判处了死刑。他不肯上诉,也不愿
越狱,因为他认为再活下去就得再犯罪,只有死掉才能解脱。最后,他本人
被杀,母亲发狂而死,弟弟在战场阵亡,妹妹被别人奸污。作者描述这个故
事,目的在于说明,人民要想获得独立自由必须付出沉重代价。不过,这部
作品也反映出作者头脑中爱国思想和人道主义的矛盾,萨阿曼的负罪感在一
定意义上说也就是作者思想矛盾的反映。1949年出狱后,普列姆迪亚目睹社
会黑暗状况,心情格外沉重,于是动笔写了若干篇揭露雅加达阴暗角落的小
说,其中
12篇收入短篇小说集《雅加达的故事》(1957)里。到了
50年代
后期,由于参加人民文化协会等原因,他的观念发生转变,写出了《南万丹
发生的故事》(1958)等讴歌工农奋起斗争的小说。进入
60年代以后,他又
曾两度被捕入狱,第二次长达
15年之久。在铁窗下,他克服重重困难执笔写
作,共计完成
11部长篇小说,其代表作则是四部曲——《人世间》(1980)、
《万国之子》(1980)《足迹》(1985)和《玻璃屋》(1988)。这四部小
说以广阔的画面和感人的笔触展现了从
19世纪末到
20世纪初爪哇地区爱国
志士成长壮大的曲折历程。男主人公明克出身于贵族家庭,后与印欧混血姑
娘安娜丽丝相爱,并按伊斯兰教习俗结婚。但法庭以安娜丽丝未成年为由,
宣布他们的婚姻非法,强行将安娜丽丝送往荷兰,出她的同父异母哥哥监护。
明克挺身而出进行斗争,结果无济于事。安娜丽丝在荷兰郁闷而死,明克则
跨出家庭走上社会。他看到了殖民当局掠夺农民土地的野蛮罪行,听取了中
国革命青后许阿仕的动人故事,结交了法国进步人士冉·马芮,因而茅塞顿
开,逐步成长为具有明确爱国意识的战士。之后,明克以更加充沛的热情投
身到民族独立运动中去,相继组织进步团体“贵人社”和“伊斯兰教商会”,
创办爱国报纸《广场》,以便迎接革命风暴。这四部小说被公认为印度尼西
亚现代文学史上最优秀的作品。
伊万·希马杜邦生于北苏门答腊,曾经长期在荷兰和法国留学,其创作
深受西方荒诞派哲学思想和文学方法的影响,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红又红》
(1968)、《祭奠》(1969),剧本《弯月》(1960)、《花园的黄昏》(1966)
等。《祭奠》是他的代表作品,写一个画家和一个坟场管理员的故事,当他
们表现反常时,社会认为是正常;而当他们表现正常时,社会却认为是反常;
所以他们只得再次以反常的面目出现在社会上。这部小说没有合乎常规的形
象和情节,但却具有深刻的含义,讽刺了印度尼西亚现实社会的虚伪方面。
八、迅速崛起的黑非洲文学
近年以来,黑非洲文学发展颇为迅速,如今已经成为世界文学中一支不
可忽视的力量。
非洲位于亚欧大陆的西南面,东濒印度洋,西临大西洋,北隔地中海与
欧洲相时,东北以红海和苏伊士运河与亚洲分界,面积仅次于亚洲,为世界
第二大洲。一般所谓黑非洲,是指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即除北非之外的
非洲,可以大致分为东非、西非和南非等三个部分。这个地区的主要居民是
尼格罗人,即黑人,所以被称为黑非洲。按语言和分布地带来划分,当地尼
格罗人又可分为苏丹语系尼格罗人和班图语系尼格罗人两部分,前者分布在
撒哈拉沙漠和赤道之间,后者分布在赤道以南。
黑非洲大多数国家的书面文学产生较晚,约在
19世纪末和
20世纪初。
但是,近一个世纪以来,随着黑非洲社会状况的巨大变化,随着各族人民的
觉醒和殖民主义制度的瓦解,黑非洲各国文学取得了突飞猛进的进展。黑非
洲各国文学的发展既有共同特征,又有明显差异。它们的共同特征主要在于
发展的迅速性和跳跃性,即努力克服自己的落后状态,充分利用当代世界文
学的成果和经验,争取尽快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它们的明显差异首先由于殖
民主义国家所执行的文化政策不同。大体说来,法国和葡萄牙在强民地国家
执行同化政策,即拼命压制当地民族的语言和文学,极力扶植法语和葡语的
文学;英国和比利时则执行使殖民地国家的语言和文学为自己服务的政策,
即一面推动欧洲语言文学的发展,另一面却并不压制非洲语言文学,甚至于
在一定程度上鼓励非洲语言文学的前进。
执行同化政策,即拼命压制当地民族的语言和文学,极力扶植法语和葡语的
文学;英国和比利时则执行使殖民地国家的语言和文学为自己服务的政策,
即一面推动欧洲语言文学的发展,另一面却并不压制非洲语言文学,甚至于
在一定程度上鼓励非洲语言文学的前进。
为了方便起见,本文将黑非洲文学分为以下三个部加以介绍,即西非文
学、东非文学和南非文学。
西非文学
非洲西部地区各国的文学从语言上可以分为两组:使用法语的法语文
学,有塞内加尔、科特迪瓦、喀麦隆等国;使用英语的英语文学,有尼日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