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白话杂阿含经11good!-第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一点爱、贪一点利、贪一点名、贪一点不舍,而陷入业识的樊龙中,不得自在。
贪、不贪?舍、不舍?烦恼或菩提,原来在一念之间。
崩解的时刻,未必丑陋;建设或破坏,也不是那么不同,同样的能量,可
以转换成不同的方向,但看心如何抉择。出版这本书,是希望提供给和我们一
样期望轻松过活的朋友,一个摆开烦恼的方向。透过佛陀的提醒,看清自己为
什么流转?看清是什么碍着了我们的心?进而远离烦恼,心得自在。
《杂阿含经》是佛陀的教法中,最接近真实、最完整的结集。将经文白话
化,以便于读者亲近。本书是“分享杂阿含经”系列的第一本:正观五阴无常,
15 编者序
…
16 远离烦恼得自在
编辑架构分三部分:一、经文部分,从印顺长老编的《杂阿含经论会编》书中
的第一编“阴相应”,挑选出四十篇具代表性之经文,于标点符号部分略作调整,
俾便更利阅读。二、读经笔记部分,则是明和讲堂师生共同的研读心得,由负
责的同学具名撰写,希望有助于读者对经文的理解。三、经文末所附的注释,
有些参考佛光大辞典的注解,有些则是我们浸润法义的心得,提供读者参考。
和世间过不去,就是和无常过不去!远离烦恼的方法,佛陀说得明白
行八正道;要不要依法而行,就看个人了。
如果你觉得正身处人生崩解的时刻,亲爱的朋友,祝福你历经一番寒彻骨
之后,发现生命竟是如此美好!
愿本书的出版,有益于正法的流布、法轮的转动,减少世间的无明与苦难,
增益有情众生内在的和平与喜乐。
17 万法无常
…
18 远离烦恼得自在
'01' 万法无常
当观色无常,如是观者,则为正见。
如是观受、想、行、识无常,如是观者,则为正见。
19 万法无常
…
20 远离烦恼得自在
'经文' 印顺本阴相应一、大正本一、佛光版一
如是我闻1:
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2。
尔时,世尊3告诸比丘:“当观色无常,如是观者,则为正见。正见者,则
生厌离;厌离者,喜贪尽;喜贪尽者,说心解脱4。如是观受、想、行、识无
常,如是观者,则为正见5。正见者,则生厌离;厌离者,喜贪尽;喜贪尽者,
说心解脱。”
“如是,比丘!心解脱者,若欲自证,则能自证:我生已尽,梵行已立,
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后有。”
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读经笔记'
我这么听闻:
有一时,佛陀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那时,世尊告诉诸比丘:“应当观察色的现象无常,这样的无常观,就是正
见。色的现象是地水火风四大,以及四大因缘所造,它是生灭磨灭、无常变易
的现象,有了这样的如实知见,就会对色的现象产生厌离,厌离后离断喜贪,
喜贪尽则断了有续的冲动,心得寂静解脱。同样地,观察受、想、行、识的现
象无常,这样的无常观就是正见。受、想、行、识的现象,都只是心意识的显
相,它们都是生灭磨灭、无常变易的现象,有了这样的如实知见,就会对受、
想、行、识的现象产生厌离,厌离后离断喜贪,喜贪尽则断了有续的冲动,心
得寂静解脱。”
“如是,比丘!心得解脱的人,如果想要体证解脱的境界,就可以自己体
证:我所有会产生烦恼的因都全部灭尽了,清净的身、口、意行已经建立,心
意识已经完全明觉、坚固、不动摇,知道自己此后不会再承受有续的卫动,不
21 万法无常
…
22 远离烦恼得自在
会在各种现象中轮转不休了。”
当时,诸比丘听闻佛陀的说法,欢喜奉行!
'注释'
1 如是我闻:阿含经是佛陀入灭后,才结集出来的。佛陀入灭后的第一个
夏季,五百阿罗汉聚于王舍城外之七叶岩,以大迦叶为上首,举行第一
次结集,由多闻第一的阿难诵出法(即经)、由持律第一的优婆离诵出
律,此即史上著名之“五百结集”,阿含经即导源于此。释尊于入灭之
际,曾对阿难言其一生所说之经藏,须于卷首加上“如是我闻”一语,
以与外道之经典区别。如是,是指经中所叙述的释尊的言行举止;我闻,
是指经藏编集者阿难亲自从佛陀那裹,听闻到这样的教法。
2 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舍卫国即舍卫城,为当时十六大国之一的憍萨罗
国的首都。校鞲露涝埃殖菩}园精舍。佛陀证无上正等正觉出来弘
法后,舍卫城一工商领袖名须达多,购置了波斯匿太子祇陀的花园土地
建造精含,由舍利弗设计、监造,作为佛陀说法的道场。由于须达多好
施孤独贫苦之人,故时人称之为给孤独长者。祇陀太子又将花园中的树
木奉献出来给佛陀,因而以两人名字,命名此精舍。
3 世尊:佛陀的十大名号之一,意为受到所有世人尊敬。
4 心解脱:圣者解脱分三种,由智慧力而断烦恼的,称慧解脱;由禅定力
而断烦恼的,称心解脱;定、慧双修者,称俱解脱,最圆满的境界。佛
说解脱,应为俱解脱。
5 见:原本作“观”,依印顺本改。
23 万法无常
…
24 远离烦恼得自在
'02' 越生老病死怖
于色若知、若明、若断、若离欲贪、
心解脱者,则能越生老病死怖。
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25 越生老病死布
…
26 远离烦恼得自在
'经文' 印顺本阴相应七、大正本四、佛光版四
如是我闻:
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于色不知、不明、不断、不离欲贪,心不解脱者,
则不能越生老病死怖。如是受、想、行、识,不知、不明、不断、不离欲贪,心
不解脱者,则不能越生老病死怖。”
“比丘!于色若知、若明、若断、若离欲贪、心解脱者,则能越生老病死怖。
如是受、想、行、识,若知、若明、若断、若离欲贪,心解脱者,则能越生老病
死怖。”
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读经笔记'
我这么听闻:
有一时,佛陀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那时,世尊告诉诸比丘:“不知、不明色的现象是无常生灭的,不能断除对
色的执取,不能离断对色的贪爱,这样的人,心不能解脱,他就不能超越对生老
病死的恐怖。同样地,如果不知、不明受、想、行、识的现象是无常生灭的,不
能断除对它们的执取,不能离断对它们的贪爱,这样的人,心不能解脱,他就不
能超越对生老病死的恐怖。”
“比丘!若是能知、能明色的现象是无常生灭的,能够断除对色的执取,能
够离断对色的贪爱,这样的人,心能得解脱,能够超越对生老病死的恐怖。同样
地,若是能知、能明受、想、行、识的现象是无常生灭的,能够断除对它们的执
取,能够离断对它们的贪爱,这样的人,心能得解脱,他竞能超越对生老病死的
恐怖。”
当时,诸比丘听闻了佛陀的说法,欢喜奉行!
27 越生老病死布
…
28 远离烦恼得自在
'03' 爱喜即苦
于色爱喜者,则于苦爱喜;
于苦爱喜者,则于苦不得解脱。
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29 爱喜即苦
…
30 远离烦恼得自在
'经文' 印顺本阴相应一0、大正本七、佛光版七
如是我闻:
-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于色爱喜者,则于苦爱喜;于苦爱喜者,则于苦不
得解脱。如是受、想、行、识爱喜者,则爱喜苦;爱喜苦者,则于苦不得解脱。”
“诸比丘!于色不爱喜者,则不喜于苦;不喜于苦者,则于苦得解脱。如
是受、想、行、识不爱喜者,则不喜于苦;不喜于苦者,则于苦得解脱。”
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读经笔记'
我这么听闻:
有一时,佛陀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那时,世尊告诉诸比丘:“爱喜色的现象的人,就是爱喜苦;因为色的本质
是无常、苦、变易不定的,所以爱喜色必然产生苦。爱喜苦的人,就会陷溺在
苦境之中不得解脱。同样地,爱喜受、想、行、识的现象的人,就是爱喜苦;
因为受、想、行、识的本质是无常、苦、变易不定的,所以爱喜受、想、行、
识必然产生苦。爱喜苦的人,就会陷溺在苦境之中不得解脱。”
“诸比丘!不爱喜色的现象的人,就是不爱喜苦;不爱喜苦的人,就不会
陷溺于苦境之中,而得到解脱。同样地,不爱喜受、想、行、识的现象的人,
就是不爱喜苦;不爱喜苦的人,就不会陷溺于苦境之中,而得到解脱。”
当时,诸比丘听闻了佛陀的说法,欢喜奉行!
31 爱喜即苦
…
32 远离烦恼得自在
'04' 正向灭尽
过去、未来色无常,况现在色!
圣弟子如是观者,不顾过去色、不欣未来色,
于现在色生厌、离欲、正向灭尽。
33 正向灭尽
…
34 远离烦恼得自在
'经文' 印顺本阴相应一一、大正本八、佛光版八
如是我闻:
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过去、未来色无常,况现在色!圣弟子1如是观者,
不顾过去色,不欣未来色,于现在色厌、离欲、正向灭尽。如是,过去、未来受、
想、行、识无常,况现在受、想、行、识!圣弟子如是观者,不顾过去识,不欣
未来识,于现在识厌、离欲、正向灭尽。”
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读经笔记'
我这么听闻:
有一时,佛陀在会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那时,世尊告诉诸比丘:“过去的、未来的色的现象,都是无常的,何况是
现在的色的现象,也是无常!圣弟子如是观察色无常,便不会顾念过去的色,也
不会欣慕未来的色,对于现在的色产生厌离、远离欲贪、正向灭尽对色的欲贪。
同样地,过去的、未来的受、想、行、识的现象皆无常,何况是现在的受、想、
行、识的现象,也是无常!圣弟子如是观察受、想、行、识无常,便不会顾念过
去的受、想、行、识,也不会欣慕未来的受、想、行、识,对于现在的受、想、
行、识产生厌离、远离欲贪、正向灭尽对受、想、行、识的欲贪。”
当时,诸比丘听闻佛陀的说法,欢喜奉行!
'注释'
1 圣弟子:闻佛声教,而如说奉行者。
35 正向灭尽
…
36 远离烦恼得自在
'05' 不住颠倒
我以如实知此五受阴,味是味,患是患,离是离,
自证得脱、得出、得离,得解脱结缚,永不住颠倒。
37 不住颠倒
…
38 远离烦恼得自在
'经文' 印顺本阴相应一九、大正本一三、佛光版一三
如是我闻:
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若众生于色不味者,则不染于色;以众生于色味故,
则有染着。如是众生于受、想、行、识不味者,彼众生则不染于受、想、行、
识;以众生味受、想、行、识故,彼众生染着于受、想、行、识。”
“诸比丘!若色于众生不为患者,彼诸众生不应厌色;以色为众生患故,
彼诸众生则厌于色。如是受、想、行、识不为患者,彼诸众生不应厌受、想、
行、识;以受、想、行、识为众生患故,彼诸众生则厌于受、想、行、识。”
“诸比丘!若色于众生无出离者,彼诸众生不应出离于色;以色于众生有
出离故,彼诸众生出离于色。如是受、想、行、识于众生无出离者,彼诸众生
不应出离于受、想、行、识;以受、想、行、识于众生有出离故,彼诸众生出
离于受、想、行、识。”
“诸比丘!若我于此五受阴,不如实知味是味,患是患,离是离者,我于
诸天、若魔、若梵,沙门1、婆罗门2,天、人众中,不脱、不出、不离、永
住颠倒,亦不能自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3。”
“诸比丘!我以如实知4此五受阴,味是味,患是患,离是离,故我于诸
天、若魔、若梵,沙门、婆罗门,天、人众中,自证得脱、得出、得离、得解
脱结缚,永不住颠倒,亦能自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读经笔记'
我这么听闻:
有一时,佛陀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39 不住颠倒
…
40 远离烦恼得自在
那时,世尊告诉诸比丘:“如果众生不贪着色的滋味,就不会被色所染着;
正因为众生对于色的滋味多所贪着、执取,所以就会染着于色,不知色是因缘
和合,无常、变易不定、无可抓取,故于无明中追逐流转。同样地,如果众生
对于各种感受、想法、无明冲动与妄想分别,知其无常、变易不定、无可抓取,
而不贪着其滋味,他就不会染着其中而为其左右;正因为众生皆喜于其味、贪
着其乐,所以,染着其中而随业流转。”
“诸比丘!如果这无常的色,不会对众生造成过患,众生就不会对色生起
厌离的心;正因为色无常、变易不定,想抓取亦不可得,故会带来各种的苦患
与烦恼,众生知其过患,所以对色生起厌离的心。同样地,如果受、想、行、
识不会对众生造成过患,众生就不会对其生起厌离的心;正因为受、想、行、
识是因缘和合,六根触境所显的相,无常、变易不定、不可抓取,想抓取亦不
可得,故会带来各种苦患与烦恼,众生知其过患,所以对其生起厌离的心。”
“诸比丘!如果众生不可能从色的束缚中脱离而得自在,那么,众生就不
必修行以解脱色的束缚;正因为众生若能如实知色味不可贪着,而精勤修行离
舍之道,故能出离色的系着而得自在。同样地,如果众生不可能从受、想、行、
识的束缚中脱离而得自在,那么,众生就不必修行以解脱受、想、行、识的束
缚;正因为众生若能如实知其无常、变易不定,知其患故不贪其味,而精勤修
行离舍之道,故能出离其的系着而得自在。”
“诸比丘!如果我对于色、受、想、行、识这五受阴,不如实知其滋味、
过患、与出离之道,我在诸天界、若魔、若梵、沙门、婆罗门,各种天、人存
在的境界,就没有办法解脱、出离,将永住于颠倒妄想之中,当然也不可能自
证得无上正等正觉。”
“诸比丘!我因为如实知见这五受阴只是六根触境所显的相,皆是因缘和
合、无常变易,深知其滋味、过患、与出离之道,所以舍离自在,故我于诸天
界、若魔、若梵、沙门、婆罗门,各种天、人存在的境界,自知自证解脱,出
离、解脱各种的结使与系着,永远不会再住于颠倒妄想之中,也能自证得无上
41 不住颠倒
…
42 远离烦恼得自在
正等正觉。”
当时,诸比丘听闻佛陀的说法,欢喜奉行!
'注释'
1 沙门:古印度时,反婆罗门教的各派出家人,通称沙门。后来才专指佛
教僧人。
2 婆罗门:印度的第一种姓,掌宗教事务,为古印度知识的垄断者。婆罗
门实义为净行者,能见真谛,解脱生死。但当时一般婆罗门,大多有名无实。
3 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最高的佛果,意为无上正等正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