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白话杂阿含经11good!-第2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获得很大的利养;对于那些邪说外道的出家人,既不恭敬、不尊重,也不供养他
们衣被、饮食、卧具、汤药等生活必需品。
那些外道于是聚集在未曾讲堂,议论纷纷:“从前,我们常常接受国王、大臣、
社会领袖、在家居士、及其他世人的恭敬对待,供养我们衣被、饮食、卧具、汤
药,如今这些都断绝了,反而去供养沙门瞿昙及其僧团。在座当中,谁有此智慧、
能力,能够潜伏到沙门瞿昙的僧团中出家,去听闻佛法,回来照本宣说?我们要
利用那瞿昙的教法,来教化国王、大臣、社会领袖、及在家居士,使他们信靠、
安乐,我们就可以得到像从前那样的供养了。”
在场有人应声说:“有一名年轻人,名叫须深,生性聪明、慧点,有能力潜伏
在沙门瞿昙的僧团中出家,听瞿昙说法后,再回来照本宣说。”
诸外道于是去拜访须深,表明来意,请求须深肩负起此任务,佯称出家,实
则盗法,回来广说,使众人得供养如前。
须深听后,默然接受众人的请求,前往王会城迦兰陀竹园。
须深到达竹林精舍时,恰遇许多比丘,正在房舍外的空露地上经行,立即向
前拜见众比丘,说道:“诸位尊者!我今天可以在正法中出家,接受完整戒律,修
行清净梵行吗?”
众比丘于是带着须深去拜见世尊,向佛陀稽首礼足之后,站在一旁,禀告佛
101 先知法住,后知涅槃
…
102 远尘离垢法眼净
陀:“世尊!这名外道须深,现在请求于正法中出家,接受完整戒律,修行清净梵
行。”
世尊一眼看穿外道须深的来意,也不点破,便告诉诸比丘:“你们应当度化外
道须深,令他出家。”
诸比丘度化须深出家,转眼已经过半个月,有一名比丘告诉须深说:“须深!
你应当知道,我们已经断了生死轮回的因,确立清净的身、口、意行,依法修习,
心意识已明觉而坚固、不退转,自知此后不会再承受有续的冲动了。”
须深听后,便问那比丘:“尊者!你们已学习离断欲界的各种欲贪及恶不善
法,有觉有观 觉知一切感受、观察护持自己的心念,念兹在兹一心远离;并
因离断欲恶不善法而一其心,身心喜乐,成就初禅,故不生烦恼、得心解脱吗?”
比丘回答:“不是,须深!我们并非得初禅的缘故。”
须深又问:“你们已经能纯熟的运用觉、观,因而舍离觉、观的作意,于起心
动念了了分明,达到不离觉、观但不受觉、观束缚的境界,因禅定力而身心喜乐,
成就第二禅,因而不生烦恼、得心解脱吗?”
比丘回答:“不是,须深!我们并非得第二禅的缘故。”
须深又问:“尊者、你们已经舍离二禅的喜心,一心行舍,以正念、正智继续
修习,使身心因离喜而产生妙乐,达到圣者所说、所舍的境界,成就第三禅,因
而不生烦恼、得心解脱吗?”
比丘回答:“不是,须深,我们并非得第三禅的缘故。”
须深又问:“难道尊者们已经舍离苦受,息灭乐受,断除忧、喜,不苦不乐受
亦舍,内心不苦也不乐、安住不动、清净无妄念,达到舍念清净的境界,成就第
四禅,因而不生烦恼、得心解脱吗?”
比丘回答:“不是,须深!我们并非得第四禅的缘故。”
须深又问:“难道你们已经心得寂静、解脱,从灭除色想着手,修得八种层次
的定力,超越对色界、无色界的欲贪,亲身证得‘八解脱’的禅定境界,入灭尽
定,因而不生烦恼、得心解脱吗?”
103 先知法住,后知涅槃
…
104 远尘离垢法眼净
比丘回答:“不是,须深!我们并未亲身证得‘八解脱’的禅定境界
须深又问:“尊者所说,为何前后矛盾呢?未得禅定,怎么能说:自知作证不
受后有呢?”
比丘回答:“我是依佛所教,正观四圣谛、十二因缘法,心清净无染,以菩提
智慧永尽喜贪,故自知作证已得解脱。”答后,众多比丘即离座而去。
须深目睹众比丘离去之后,心想:这尊者的说法,前后矛盾,说他们未得禅
定,竟又说已自知作证不受后有!
想罢,便去拜见佛陀,向佛陀行礼后,站在一旁,禀告佛陀说:“世尊!有众
多比丘在我面前说:‘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后有。’我当下
就问那发言的尊者:‘你们已经远离欲恶不善法,修得初禅、第二禅、第三禅、第
四禅、乃至亲身证得八解脱的禅定境界,因而不生烦恼、得心解脱吗?’他回答:
‘没有,须深!’我就问他:‘你所说的前后矛盾,未得禅定,竟说已自知作证不
受后有!’他回答:‘我是由菩提智慧,而自知已得解脱。’说完后,他们就离座
而去了。我现在要请问世尊:‘为什么他们的说法,前后矛盾呢?未得禅定,如何
能说自知作证不受后有呢?’”
佛陀告诉须深:“他们是先熟知我所教授的正法,知道因缘生灭、无常、苦、空、
无我、无我所的道理,心生厌离,依法修行有了空的体验,然后悟知涅槃寂
灭的真理。那些善男子‘先知法住,后知涅槃’之后,便能悟后起修,独一静处,
专精禅思,心住正念、毫不懈怠,一舍再舍,乃至念念明觉,离断我见,自知作
证不生烦恼、得心解脱。”
须深禀告佛陀:“我不知道:‘先知法住,后知涅槃,而复诸善男子才能独一
静处,专精禅思,心不放逸,离断我见,不生烦恼,心得解脱。’所以,我先前
才会听不懂那比丘所说的境界。”
佛陀告诉须深:“不管你先前知不知道,且从现在开始,你当先知法住,复知
涅槃 亦即,先熟知我所教授的正法,知道因缘生灭、无常、苦、空、无我、
无我所的道理,于触境中以法作意,生厌离想,依法修行有了空的体验,进而悟
105 先知法住,后知涅槃
…
106 远尘离垢法眼净
知涅槃寂灭的真理。善男子们有此正知正念后,才能独一静处,专精禅思,心安
住于正念中毫不懈怠,一舍再舍,乃至见证诸法空性,念念明觉,离断我见,得
心解脱。”
须深禀告佛陀:“望世尊为我说法,使我得知、得见法住智,而能如理作意!”
佛陀告诉须深:“我现在问你,你依照自己的心意回答。须深!你看众生的现
象,若有生,就一定有老死;这道理,不必等到身坏命终之时,才能确知有生必
有老死吧?”
须深回答:“是的,世尊!有生,就一定有老死;这在我们活着的时候就可以
确知了,不必等到将死之时,才能领悟有生就有老死的道理。”
佛陀说:“从以上生与老死的因果关系,来思惟以下这环环相扣的缘起现象:
有生,是因为有有续的冲动;有有续的冲动,是因为有贪取;有贪取,是因为有
爱喜;有爱喜,是因为有苦、乐、不苦不乐受;有这些觉受,是因为有接触;有
接触,是因为有六根;有六根,是因为有名色;有名色,是因为有妄识的攀缘;
有妄识的攀缘,是因为有生命本能的冲动;有生命本能的冲动,是因为有无明。”
“须深!因为有无明,所以会产生生命本能的冲动。这道理,不必等到离断
无明之后,才能确知吧?”
须深回答:“是的,世尊!有无明,就会产生生命本能的冲动。不必等到念念
明觉之后,才能领悟这个道理。”
佛陀告诉须深:“没有生,就没有老死;生的因灭了,老死的果就灭了。不必
等到生已灭,才能确知有老死灭吧?”
须深回答:“是的,世尊!没有生,就没有老死。不必等到生已灭,才知有老
死灭。”
佛陀说:“同理,可思惟以下这环环相和的缘灭现象:无有则无生,无取则无
有,无爱则无取,无受则无爱,无触则无受,无六根则无触,无名色则无六根,
无识则无名色,无行则无识,乃至无无明则无行。无明灭了,就不会有生命本能
的冲动,身、口、意行就处于明觉的状态。这些道理,不必等到证得念念明觉之
107 先知法住,后知涅槃
…
108 远尘离垢法眼净
后,才能确知吧?”
须深回答:“是的,世尊!舍离无明而念念明觉,就不会有生命本能的冲动;
无明灭了,身、口、意行就处于明觉的状态。这道理,不待证得念念明觉的境界,
就能确知了。”
佛陀告诉须深:“如实知见我以上所说的因缘生灭法的人,有离断欲恶不善
法,成就初禅、二禅、三禅、四禅,乃至于八解脱身作证具足住吗?”
须深回答:“没有,世尊!”
佛陀告诉须深:“这就叫做‘先知法住,后知涅槃’。如实知见世间现象,就
是因缘生灭的现象!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缘
起性空,无常、无我、无我所。如此思惟、再思惟,体验、再体验,必能悟知寂
灭解脱的涅槃境界。有以上的正知正念为基础,然后诸善男子才有资格独一静处,
专精禅思,心不放逸,一心行舍,直到见证诸法空相,离断我见,自知作证不生
烦恼、得心解脱。”
佛陀说完此经后,尊者须深远离世间的尘垢覆盖,入于法流,当下体验知见
清净的法味,得法眼净。
那时,须深见法,得法,知法,于法确信不疑,不因为他人之力而生信念,
不因为他人之助而得度,而是知见无我、无我所,心中毫无畏惧。
须深向佛陀恭敬行礼,禀告佛陀说:“世尊!我现在向您忏悔我的过错!我名
为出家,实为偷法,因此悔过!”
佛陀告诉须深:“何谓名为出家,实为偷法?”
须深禀告佛陀:“世尊!有许多外道出家人来找我,对我说:‘须深!当知我
们从前受到国王、大臣、社会领袖、在家居士、及其他世人恭敬供养,而今全部
断绝,转而供养沙门瞿昙及其僧团。你现在秘密潜伏到沙门瞿昙的僧团中,去出
家闻法,得法之后,回来照本宣说,我们要用你所听闻回来的正法,去教化世人,
让他们恭敬供养我们,一如从前。’因此,世尊!我于正法律中,名为出家,实
为偷法。我已犯戒,于今悔过,希望世尊慈悲,接受我的忏悔!”
109 先知法住,后知涅槃
…
110 远尘离垢法眼净
佛陀告诉须深:“我接受你的忏悔。你应当这样完整的说:‘我之前因愚痴、
不知善法、不明智的缘故,所以于正法律中,假出家、实偷法。我今日忏悔,自
己看见过失,自己知道过失,于未来,将以正法律来约束自己的行为,摄护六根,
不生诸欲恶不善法,增长法的作用力,使身、口、意行愈渐清净,终不退转。’
为什么呢?凡夫犯下过失,若是自己发现、自己知道不善,因而忏悔改过者,便
是发心行于正道,远离欲恶不善法。于未来,必将依法而行,持戒圆满,以正法
律来摄护六根,令诸恶不生。于日常生活、起心动念中,端正自己的身、口、意
行,愈渐清净,终不退转。”
佛陀告诉须深:“我现在说个譬喻,有智慧的人能因譬解义。譬如国王手下,
有巡逻的人,抓到盗贼,将他绑送王宫,禀告大王说:‘这个人是强盗,请国王论
罪。’国王说:‘把这罪人押下,反绑双手,大声宣告,令全国皆知,然后押到城
外的刑场,以百矛刺遍全身四肢。’那行刑的人,就遵照国王的命令去执行了。
到了中午,国王问:‘那罪人还活着吗?’臣子回答:‘还活着。’国王于是又命
令臣子:‘再刺他一百矛。’到了下午,又刺他一百矛,罪人还是没死。”
佛陀告诉须深:“那国王处罚罪人,刺他三百矛,罪人的身上,还有如手掌大
的完肤吗?”
须深禀告佛陀:“没有,世尊!”
再问须深:“当时那罪人,有因有缘而致身中三百矛,他所受的痛苦,是不是
非常剧烈呢?”
须深禀告佛陀:“一定非常痛苦,世尊!如果被刺一矛,那痛苦就已经很难忍
受了,更何况是被刺三百矛,其苦何堪!”
佛陀告诉须深:“被刺三百矛的痛苦,还算可以忍受的;如果是于正法、正律
中,假出家、实偷法,以之为人宣说,骗取供养,将受的果报,苦痛甚于三百矛
穿身!”
佛陀说此法时,外道须深离断烦恼,心得解脱。
佛陀说完此经后,尊者须深听闻佛陀的说法,欢喜奉行!
111 先知法住,后知涅槃
…
112 远尘离垢法眼净
'提要'先知法住、后知涅槃,才能通向解脱界
王舍城迦兰陀竹园,世称竹林精舍,位于佛世时印度十六大国之一摩揭
陀国境内。传说该精舍,乃摩揭陀国频婆娑罗王及迦兰陀长者合建供佛,可见当
时佛陀及其僧团,受到多大的敬重、供养。相对之下,其他外道,可就什么都没
了。
诸外道心有不甘,于是找来须深潜入僧团,伺机闻法、盗法。那须深年少,
不知利害,听令行事,心怀欲恶不善念,假扮清净出家相。一日,与众比丘论议,
不明白他们为何未得禅定,却自称不受后有?追根究底,比丘答言:“我是慧解
脱”。
比丘的回答,益增须深的迷惑。他知道修行人时兴的禅定解脱,却不知何谓
“慧解脱”。须深不知法为何物,当然无法体会那比丘所说的境界。他百思不得其
解,只好硬着头皮去问世尊,终于问出世尊所教的修行要领“先知法住,后
知涅槃”。这正是诸外道不知不见,故遣须深前来盗取的正法。
本篇经文,说明须深如何从对法无知,到见法入流。他能得法眼净,要从打
开“慧解脱”的谜团说起。
喜贪永尽,烦恼永断,得心解脱者,是名阿罗汉。阿罗汉又依其自知自证不
受后有的时机不同,而有:三明阿罗汉、俱解脱阿罗汉、慧解脱阿罗汉之分别。
三明阿罗汉,于证得宿命明、天眼明时,如实正观三世因缘果报、四圣谛,
得漏尽明,自知自证不受后有。
俱解脱阿罗汉,即透过八解脱身作证具足住,并以智慧知见已漏尽,自知自
证心解脱、慧解脱。
慧解脱阿罗汉,乃透过正观十二因缘法,正观五阴无常、苦、空、非我、非
我所,如实知五阴之集灭味患离,心不染着,永断贪瞋痴诸烦恼,并以智慧知见
心已解脱。此即解脱知见。
佛陀曾对摩诃男说:“圣弟子于佛一向净信,于法、僧一向净信,于法利智
113 先知法住,后知涅槃
…
114 远尘离垢法眼净
、出智、决定智,八解脱具足身作证,以智慧见,有漏断、知。如是圣弟子,不
趣地狱、畜生、饿鬼,不堕恶趣,说阿罗汉俱解脱。复次,摩诃男!圣弟子一向
于佛清净信,乃至决定智慧,不得八解脱身作证具足住,然彼知见有漏断,是名
圣弟子不堕恶趣,乃至慧解脱。”7
三明阿罗汉,以证三明得解脱;俱解脱阿罗汉,以禅定力、身证得解脱;慧解
脱阿罗汉,以慧力得解脱。不论得解脱的因缘为何,漏尽阿罗汉必是止观双修、
戒定慧等持,以之出离三界欲贪,心解脱、慧解脱者。何以故?经文言:“当以二
法专精思惟,所谓止、观。……修习于止,终成于观;修习观已,亦成于止,谓
圣弟子止、观俱修,得诸解脱界。”8
俱解脱阿罗汉,得身作证,其过程也又有正思惟,“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