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白话杂阿含经11good!-第2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129 断不善法,有止有观见如来
…
130 远尘离垢法眼净
都能随顺接纳,今天有问题想请教,不知为何您却只是沉默?”
这时,世尊这样想着:这个婆蹉族的出家人,长久以来,心地正直,不谄媚、
不虚伪,有时或有问题相询,都是因为不了解,而非故意刁难,我今天就以阿毗
昙(论)和戒律,来教导他。
世尊心念既定,就告诉婆蹉:“尽管提出问题,我自当为你解说。”
婆蹉禀告佛陀:“瞿昙先生!有善法和不善法之分吗?”
佛答曰:“有。”
婆蹉禀告佛陀:“请您为我说明善法和不善法,令我得以了解。”
佛陀告诉婆蹉:“我现在就为你分析善法和不善法,你专心仔细听,然后好好
思惟!
婆蹉!贪欲、瞋恚、愚痴是不善法。能调伏贪欲、瞋恚、愚痴,就是善法。
贪、瞋、痴三毒所衍生出来的杀生、偷盗、邪淫、妄语、两舌、恶口、
绮语、贪念、恚念、邪见等,是不善法。能够离杀生,不盗、不邪淫、不妄语、
不两舌、不恶口、不绮语,不作贪、恚、邪见,则是善法。”
“婆蹉!各有三种善法和不善法,我已经说明了。一个正知正念如法修行的
人,他如实知:三种善、不善法,能各自衍生十种善、不善法。”
“如实知这些善、不善法的集、灭、味、患、离,于一切时,依远离、依离
欲、依灭、向于舍,则能于贪、瞋、痴三毒,无余灭尽,永没不起,那么一切烦
恼灭尽,不再有缠结系缚。得心解脱、慧解脱(知见心解脱),当下自知作证:
一切时,烦恼永没不起,过着梵行清净的生活,该断的三毒已断尽,不再有来生。”
婆蹉禀告佛陀:“可有一位比丘,依此正法律修行,而断尽烦恼,得心解脱、
慧解脱,当下自知作证不受复有?”
佛陀告诉婆蹉:“当然有,而且不止一、二、三位,而是有五百或更多的比丘,
依此正法律修行,得证心解脱、慧解脱,自知不受后有。”
婆蹉禀告佛陀:“暂且不谈比丘。可有一位比丘尼,依此正法律修行,而得心
解脱、慧解脱,当下自证不受后有?”
131 断不善法,有止有观见如来
…
132 远尘离垢法眼净
佛陀告诉姿蹉:“当然有,而且不止一、二、三位,而是有五百或更多的比丘
尼,依此正法律修行,而得心解脱、慧解脱,当下自证不受后有。”
婆蹉禀告佛陀:“暂且不谈比丘尼。可有一位优婆塞,依此正法律,离断淫欲,
修习清净梵行,而能对佛、法、僧、戒尽信无疑,得四不坏净信,不再迷惑?”
佛陀告诉婆蹉:“当然有,而且不止一、二、三位,而是有五百或更多的优婆
塞,依此正法律,修习各种清净梵行,从断身见、戒取、疑三结,证须陀洹;经
三结断,贪、瞋、痴转薄,证斯陀含;到身见、戒取、疑、贪、瞋五下分结断,
得阿那含,不再来此人间受生。”
婆蹉禀告佛陀:“暂且不谈优婆塞。可有一位优婆夷,依此正法律,离断淫欲,
修习清净梵行,而得四不坏净信?”
佛陀告诉婆蹉:“当然有,而且不止一、二、三位,而是有五百或更多的优婆
夷,于此正法律,修习各种清净梵行,以四不坏净信,断三结,得须陀洹果;经
三结断,贪、瞋、痴转薄,得斯陀含;到断除五下分结,证得阿那含。将于色界
或无色界化生,不再来此欲界人间受生。”
婆蹉禀告佛陀:“暂且不谈这些修清净梵行,而得正向正果的比丘、比丘尼、
优婆塞、优婆夷。可有优婆塞,日常生活不离色、声、香、味、触五欲,而能从
正法律中,得四不坏净信,断三结,证须陀洹吗?”
佛陀告诉婆蹉:“当然有,而且不止一、二、三位,而是有五百或更多的优婆
塞,平日过着有妻有子、衣饰华丽、婢仆成群的富裕生活。他们依止正法律修习,
随顺学习,善护六根,于因缘所生之五蕴,断身见、戒取、疑三结,证须陀洹;
还有机会断三结,贪、瞋、痴转薄,得斯陀含,只要一往人、天,即能究竟苦边。”
婆蹉白佛:“暂且不谈享五欲的优婆塞。可有一位优婆夷,过惯了五欲充斥的
富裕生活,从您的正法律中,得四不坏净信,断三结,证须陀洹果?”
佛陀告诉婆蹉:“不但有,而且还不止一、二、三位,而是有五百或更多的优
婆夷,在家生儿育女,珠玉华服,过着不离色、声、香、味、触五欲的豪门生活。
她们依止正法律修习,随顺学习,善护念,守诸根门,于六触入处,断身见、戒
133 断不善法,有止有观见如来
…
134 远尘离垢法眼净
取、疑三结,得须陀洹果,入法流,不堕恶趣,确定正向三菩提,只要七次的天
界、人间往生,就能究竟苦边。”
婆蹉禀告佛陀:“瞿昙先生!像您的成等正觉,和离欲修清净梵行的比丘、比
丘尼、优婆塞、优婆夷,以及不离五欲而得四不坏净信、于正法律随顺修习的善
男信女,他们所证的各种果位,若没有前面所说的离断不善法、具足善法的功德,
就无法成就;因为具足离断不善法、成就善法的功德,所以您和这些有心修行之
人,才得以成等正觉,和证得各种果位。瞿昙先生!我现在就来举例说明。”
佛陀说:“你尽管说。”
婆蹉禀告佛陀:“如大雨倾盆而下,雨水汇集成河,顺势而流,趣向海洋。瞿
昙先生所教授的正法律也像这样,能令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等,不分
男、女、僧、俗,只要闻佛正法,依法修行,皆随着法流趣向,顺向涅槃。这太
奇妙了!众生若归依三宝、依止于正法律,持戒修诸梵行,定能平等走向清净解
脱的境界。”
“若有外道出家人,来您这儿,要求于佛陀的正法律中再次出家,受具足戒
的话,不知要观察、见习多久、才能如愿?”
佛陀说:“若是其他外道出家人,要求在正法律中,重新出家,受具足戒,必
须先依止在和尚那里,生活四个月(观察其对佛、法、僧、戒、信、忍之程度,
再决定是否让其出家,受具足戒)。然而,这只是大略为一般人所作的规范而已,
以便做适当的处理。”
婆蹉禀告佛陀:“若是外道出家人,只要依止在和尚这里,接受四个月的考验,
就可以出家的话;那我愿意在和尚这里住满四个月,接受观察考验,然后在您的
正法律中出家,受具足戒,修持梵行!”
佛陀告诉婆蹉:“我刚才不是说,那只是大略为一般人所作的规范吗?我又没
说要你经过四个月的考验。”
婆蹉禀告佛陀:“是的,瞿昙先生!”
这时,世尊告诉诸比丘:“你们就度这个婆蹉出家人,让他在正法律中出家,
135 断不善法,有止有观见如来
…
136 远尘离垢法眼净
受具足戒。”
这个婆蹉族的出家人,遂得以在正法律中出家,受具足戒,成为一名比丘。
短短半个月中,就正法律方面所应该知道、认识、体验、具备、觉悟和印证的部
份,他全部都已知道、认识、体验、具备、觉悟和印证,而成为受人敬重的尊者
婆蹉。
尊者婆蹉知道自己的程度,也明白不足之处。他认为是该再去面见世尊的时
候了!
婆蹉于是去拜见世尊,行了恭敬的稽首礼,退在一边,禀告佛陀说:“世尊!
于您的正法律中,所应知、应识、应见、应得、应觉、应证的部份,我已悉知、
悉识、悉见、悉得、悉觉、悉证。恳请世尊,再进一步为我说法,我听闻之后,
当独一静处,专精思惟,住不放逸,思惟:善男子之所以剃除须发,身着袈裟
出家学道,过着清净梵行的生活,乃是基于对佛法的正信,深知世间的家非身心
依止之所,而出家学道,于正法律中修诸梵行,可望证得一果、二果、三果,
至证阿罗汉,不受后有。”
佛陀告诉婆蹉:“有止、观二法,修习、多修习、精勤修习,能知见各种境界,
得种种果证。
也就是一个比丘,系念面前,端身正坐:
一、离欲恶不善法,有觉有观,离生喜乐,得初禅具足住;
二、离有觉有观,内净一心,无觉无观,定生喜乐,具足二禅
三、离二禅之喜,舍心住,身心受乐,圣说及舍,具足三禅;
四、离苦息乐,忧喜先断,苦乐具舍,舍念清净,平等舍住,具足四禅。
也可以:
一、心与慈俱,调伏瞋心,以慈心善待自己、父、母、子、女、亲友、怨敌,至
普缘大众、十方众生,慈心无量,最胜到四禅,舍念清净。
二、心与悲俱,调伏害心,以悲心善持自己、父、母、子、女、亲友、怨敌,至
普缘大众、十方众生,悲心无量,最胜到空无边处定。
137 断不善法,有止有观见如来
…
138 远尘离垢法眼净
三、心与喜俱,调伏忧恼,以喜心善待自己、父、母、子、女、亲友、怨敌,至
普缘大众、十方众生,喜心无量,最胜到识无边处定。
四、心与舍俱,调伏憎爱,以舍心善待自己、父、母、子、女、亲友、怨敌,至
普缘大众、十方众生,舍心无量,具足四禅,最胜到无所有处定1。
或者作意无常观:
一、断色想,得空三昧,进入空无边处;
二、离空相,进入识无边处;
三、离内想,进入无所有处;
四、离无所有,进入非想非非想处。
于四禅八定,依远离、依离欲、依灭、向于舍,依次得证:三结尽,得须陀
洹;三结尽,贪、瞋、痴转薄,得斯陀含;五下分结尽,得阿那含。并可修得各
种神通天眼、天耳、他心智、宿命智、生死智、漏尽智等六通。”
“所以,比丘!当从止、观二法,修习、多修习。终能体验四禅八定、三明
六通的种种境界,尽诸有漏,不受后有,得证阿罗汉果。”
这时,尊者婆蹉闻佛所说,心领神会,欢喜作礼而去。
尔时,尊者婆蹉,独一静处,专精思惟,住不放逸,精勤修习,直到证阿罗
汉,自知不受复有(一切按步就班,像他原来所预期的一样)。
这时,有众多比丘,他们态度端庄,仪容光鲜,显然要去拜会世尊,对世尊
做最恭敬的供养。尊者婆蹉就问他们是否有这回事,诸比丘回答:“是的。”
尊者婆蹉对诸比丘说:“诸位尊者!你们要礼敬世尊,请把我的心意也带去
,问候他生活起居,行动是否轻快俐落?身体是否无恙?有否事事顺心、时时安
和喜乐?然后,代我向世尊禀告:‘我已经恭敬供春世尊,而且是完全具足的恭敬
供养,希望世尊欢悦。世尊的好弟子,应该断尽三界(欲界、色界、无色界)的
所有烦恼,这些我都已经做到了。我就是用这种功德,来供养老师,希望老师心
生欢悦。’”
众比丘去会见世尊,行了最恭敬的稽首礼之后,退坐一边,将尊者婆蹉所交
139 断不善法,有止有观见如来
…
140 远尘离垢法眼净
持的那些话,转述给佛陀知晓。
佛陀告诉诸比丘:“天人已经告诉过我了,你们又复述了一遍。婆蹉比丘所成
就的功德,就等同如来的第一知见。”
这时,世尊为婆蹉比丘授第一记婆蹉比丘识无所住,得证阿罗汉果。
佛陀说完此经后,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提要'修习正法律,成就如来道
什么是修习佛法、心意识自我净化的道路?首先,必须离断十不善法。其次
,修习止、观二法,以自知自证各种解脱境界和果位。
十不善法,源自于贪瞋痴三毒。身、口、意行都在不善法的状态中,无法修
解脱道。若持戒,停止杀生、偷盗、邪淫、妄语、两舌、恶口、绮语、贪欲、瞋
恚、邪见等十种不善业,转化改行十善业,心中的三毒就会逐渐止息,这就是生
天之道。完全断除三毒,即阿罗汉。
不论是离淫欲而修梵行的出家僧尼及男女居士,或是在家而不离五欲的善男
信女,只要是依止于正法律之下,远离不善法,具足善法,均可按步就班,趣向
涅槃,修行证得各种果位。
婆蹉出家半月,已见证无常观、四圣谛、缘起法等如来正法,已熟知比丘应
持守的各项戒律。他见法后,自知若欲完全体证、证得阿罗汉的境界,现阶段的
所知所学,显然不足。他向佛陀请教专精修行的方法,佛陀告之:修习止、观,
以身作证,必能得知种种界果。
何以修习止、观,能得知界果呢?
界,即界面、范围,与习性关系密切。习性,就是界果,内在心意识的状态
,就是界果,就是我们所生存的界面。纵然是在同一个屋檐下共同生活的人,只
要各自的心意识的状态不同,就是生活在不同界面的人,得不同的界果。心清净
的人,就是活在清净的界面;贪欲重、需索无度的人,就是活在饿鬼的界面。
141 断不善法,有止有观见如来
…
142 远尘离垢法眼净
修习止、观,可以培养明觉的观照力,明察自己心意识的状态。观照力愈强
,愈有能力以法作意,转换心意识,转换自己的界面,不与贪瞋痴界相应,朝向
清净法界,得清净果报。
修习止、观,本篇提出三种进路,其基本精神都是观无常、三依一向:
一、从离断欲恶不善法(十恶业)修起,具足初禅、二禅、三禅、乃至四禅。
二、由亲至疏至一切众生、由一方至二方至十方,系念面前,平等对待,修
习慈、悲、喜、舍四无量心,入正定。
三、系念面前,作无常观,内心寂静无抓取,由空三昧进入空无边处定、识
无边处定、无所有处定、非想非非想处定。
修行,不只在修禅定,而在警觉、远离内在的欲恶不善法。禅定只是助道品,
要能止、观双运,才能定、慧等持,而念念明觉。
婆蹉依佛所教,精进修习,证得阿罗汉果,以此功德,恭敬供养世尊。佛陀
出世的本怀,就是帮助众生离苦得乐、觉悟、解脱。证得如来智慧,与佛心心相
印,符合佛陀本怀,所以是对佛陀最高的供养。其作用力,绝非鲜花、物品所能
比拟
'注释'
1 修习四无量心能达到的定境,参考杂阿含经大正本七四三经、印顺本觉支相应
四0经、佛光版七五五经。
143 断不善法,有止有观见如来
…
144 远尘离垢法眼净
【第八章】
修四无量心,对治不善念
慈心对治杀心、悲心对治偷盗、喜心对治邪淫、
舍心对治妄语,诸有量业如甲上土,不能为比。
刀师氏聚落主见法,三度归依。
145 修四无量心,对治不善念
…
146 远尘离垢法眼净
'经文' 印顺本聚落主相应一0经、大正本九一六经、佛光版九0八经
如是我闻:
一时,佛住那罗聚落好衣庵罗园中。
时,有刀师氏聚落主,尼揵弟子,来诣佛所,稽首礼足,退坐一面。
尔时,世尊告聚落主:“欲何所论?尼揵若提子为何所说?”
聚落主言:“彼尼揵若提子说:‘杀生者,一切皆堕泥犁中,以多行故,则将
至彼。如是,盗、邪淫、妄语,皆堕泥犁中,以多行故,则将至彼。’”
佛告聚落主:“若如尼揵若提子说:‘杀生者堕泥犁中,以多行故而往生彼’
者,则无有众生堕泥犁中。聚落主!于意云何?何等众生,于一切时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