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体育电子书 > 11白话杂阿含经11good! >

第35章

11白话杂阿含经11good!-第35章

小说: 11白话杂阿含经11good!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纵容负面情绪或习性,这就是修行。否则,会更增憍慢、瞋恨、贪欲之心。心起
憍慢,无妨,但要见憍慢即离憍慢。
    憍慢婆罗门于大众前欲向佛陀作礼,佛陀言:“止!止!不须作礼,心净已
足。”何以故?佛陀体贴憍慢婆罗门之心尚未柔软,欲行敬礼并非出自诚心,因
此,提醒他“心净”比形式上之礼敬更重要,化解他因憍慢习性而生的防卫、对
抗,减少争端;也避免婆罗门因勉强行礼而产生情结,让婆罗门能以较平和的心
境来问法、听法。
    为何憍慢婆罗门会见法?以下三方向可供参考:
    一、憍慢婆罗门自视甚高,不敬父母、诸尊、师长。佛陀提醒憍慢婆罗门,
他所依侍的容貌、出身、种姓、聪明、知识、财富,皆来自于父母、亲族、尊师

247 伏诸憍慢心,正智善解脱

248 远尘离垢法眼净

长及善知识,所以应当恭敬奉事、供养他们,以不忘本故。
    二、佛陀说爱欲味、患的道理,使憍慢婆罗门清楚他所凭恃的一切相,皆是
爱欲、无常、有患,此中无我、没有我所能掌握的,而灭除憍慢心。
    三、佛陀提醒他,应该向调伏憍慢心的阿罗汉礼敬、学习。憍慢是婆罗门中
大师级的人物,受到其他世人的恭敬供养。他从未见过灭尽贪瞋痴的阿罗汉,直
到见到佛陀之后,才发现真正值得称赞、供养的,是清净阿罗汉的智慧和生命品
质。他虽具有世人价值观中所艳羡的上好条件,但憍慢好胜、我执甚深,诸多贪
瞋痴造成烦恼不断,远不如阿罗汉之解脱美好。他当下见证清净、明觉的状态,
所以要求出家学道。

【第十六章】
断欲离恩爱,而得安乐住
    精进婆罗豆婆遮婆罗门为觅失牛,遇佛。
    佛说:“心计于得失,其心不自在。”
    婆罗门见法,出家证阿罗汉。

249 断欲离恩爱,而得安乐住

250 远尘离垢法眼净

'经文' 印顺本婆罗门相应三0经、大正本一一七九经、佛光版一一六三经

    如是我闻:
    一时,佛住毗舍离国大林精舍。
    时,有毗梨耶婆罗豆婆遮婆罗门,晨朝买牛,未偿其价,即日失牛,六日不
见。时,婆罗门为觅牛故,至大林精舍,遥见世尊,坐一树下,仪容挺特,诸根
清净,其心寂默,成就止观,其身金色,光明焰照。见已,即诣其前,而说偈言:
    “云何无所求,空寂在于此?独一处空闲,而得心所乐。”
    尔时,世尊说偈答言:
    “若失若复得,于我心不乱。婆罗门当知!莫谓彼如我,
      心计于得失,其必不自在。”
    时,婆罗门复说偈言:
    “最胜梵志处,如比丘所说,我今当自说,真实语谛听。
      沙门今定非,晨朝失牛者,六日求不得,是故安乐住。
      沙门今定非,种殖胡麻田,虑其草荒没,是故安乐住。
      沙门今定非,种稻田乏水,畏叶枯便死,是故安乐住。
      沙门今定无,寡女有七人,悉养孤遗子,是故安乐住。
      沙门今定无,七不爱念子,放逸多负债,是故安乐住。
      沙门今定无,债主守其门,求索长息财,是故安乐住。
      沙门今定无,七领重卧具,忧勤择诸虫,是故安乐住。
      沙门今定无,赤眼黄发妇,昼夜闻恶声,是故安乐住。
      沙门今定无,空仓群鼠戏,常忧其羸乏,是故安乐住。”
    尔时,世尊说偈答言:
    “我今日定不,晨朝失其牛,六日求不得,是故安乐住。
      我今日定无,种殖胡麻田,常恐其荒没,是故安乐住。
      我今日定无,种稻田乏水,畏叶便枯死,是故安乐住。

251 断欲离恩爱,而得安乐住

252 远尘离垢法眼净

      我今日定无,寡女有七人,悉养孤遗子,是故安乐住
      我今日定无,七不爱念子,放逸多负债,是故安乐住
      我今日定无,债主守其门,求索长息财,是故安乐住
      我今日定无,七领重卧具,忧勤择诸虫,是故安乐住
      我今日定无,黄头赤眼妇,昼夜闻恶声,是故安乐住
      我今日定无,空仓群鼠戏,常忧其羸乏,是故安乐住
      不舍念不念,众生安乐住,断欲离恩爱,而得安乐住
    尔时,世尊为精进婆罗豆婆遮婆罗门,种种说法,示教、昭喜。如佛常法,
次第说法:布施、持戒,乃至于正法中,心得无畏。
    即从座起,合掌白佛:“我今得于正法律,出家学道,成比丘分,修梵行不?”
    佛告婆罗门:“汝今可得于正法律出家,受具足,修诸梵行。乃至得阿罗汉
,心善解脱。”
    尔时,精进婆罗豆婆遮婆罗门得阿罗汉,缘自觉知,得解脱乐,而说偈言:
    “我今甚欣乐,大仙法之上,得离贪欲乐,不空见于佛。”

'读经笔记'

    我这么听闻:
    有一时,佛陀在毗舍离国大林精会。
    当时,有一位名叫毗梨耶婆罗豆婆遮的婆罗门,一早就在牛市买了一头牛,
还来不及付清这笔款项,当天就遗失了这头牛,找了六天,仍然找不到这头走失
的牛。那时,婆罗门为了要找回这头牛,找呀找呀,来到大林精舍。远远看到世
尊坐在树下,仪容挺拔独特,六根清净无染,心无所住、寂静默然,定慧等持、
成就止观,身放金色光芒,有如火焰般的亮光照亮了四周。他见到了世尊后,立
即向前拜见,说偈问道:
    “您是如何能够安住在此,心无所求、寂静无染的呢?您单独一人静处在此

253 断欲离恩爱,而得安乐住

254 远尘离垢法眼净

空闲地,而能够必得安乐。”
    这时,世尊明白了婆罗门失牛、寻牛不着的烦恼,说偈回答:
    “遗失了财物或是找回了财物,我心都安住不动。婆罗门!你应当了解,心
计于得失的人,就无法像我一般安住不动,因为他的心一下子计于得、一下子计
于失,心就被得失给系缚住,而不得自在。”
    这时,婆罗门面对着世尊,再次说偈道出他的心声:
    “您刚才所说的不计于得失,是我们婆罗门修行的最高境界。我现在要说说
让我不得安乐的真实处境,请您仔细听。
    我一早买牛随即失去这头牛,找了六天依旧找不回来,我的心是又烦又乱。
您一定不是那失牛的人,所以您能住于安乐。
    我勤劳地种植胡麻田,常忧虑满园的杂草会湮没我辛苦栽种的胡麻。您一定
不是那播种人,所以您能住于安乐。
    我努力地栽种了一片稻田,不幸遇到干旱缺水,我真的很害怕这片绿油油的
稻田,等不及结成稻穗,便枯干而死。您一定不是那种田人,所以您能住于安乐。
    我有七个女儿,嫁为人妇,成家生子,然而她们所依托终身的丈夫,却不幸
地个个猝然早逝。留下丧偶的女人,漫漫长夜独自辛劳地抚养雉幼的婴儿。您一
定没有七个寡女,所以您能住于安乐。
    我也养育了七个儿子,我们夫妻两人疏于念护他们,以致于他们在外行为放
荡,甚至举债度日。为人父母者,能不沮丧无奈吗?您一定没有七个放荡子,所
以您能住于安乐。
    我这七个儿子,因为负债很多,债主整天守住我家门口,要求还不了本金,
也要先付出高利贷。您住的地方,一定没有债主守门,所以您能住于安乐。
    我这七个儿子,懒于整理内务,以致于满屋子跳蚤蟑螂,兄弟七人干脆脱下
衣服,一件件叠放在卧床上,忧烦辛勤地分头去追打这些小虫。您一定没有忧勤
抓虫的困扰,所以您能住于安乐。
    我的妻子,受到女儿命运不顺,儿子又不长进的双重打击,每天都哭红了眼,

255 断欲离恩爱,而得安乐住

256 远尘离垢法眼净

一头泛黄的头发,变得老迈许多。从早到晚,我不时地听到她怨天尤人的唠叨,
以及骂人的恶声。您一定没有赤眼黄发妻,所以您能住于安乐。
    我家的谷仓里,存粮已经所剩不多,空荡荡的仓库中,却住了一群老鼠,整
天在那里嬉戏奔跑,我非常忧虑它们会吃掉我仅存不多的粮食。您一定没有空仓
鼠为患的困扰,所以您能住于安乐。”
    那时,世尊听了婆罗门以上所说,很平静地说偈回答:
    “正如你以上所说:我非晨朝失其牛、六日求不得;我无种植胡麻田、常恐
其荒没;我无种稻田乏水、畏叶便枯死;我无七名守寡女、皆养遗孤子;我无七
名放荡儿、放逸多负债;我无债主守大门、求索高利贷;我无七领重卧具、忧勤
除诸虫;我无赤眼黄发妻、昼夜闻恶声;我无空仓群鼠戏、常忧粮不足。我因为
远离了这些凡夫处境,不在五欲得失中打转,所以能安住不动、心得清凉乐。
    对于世间五欲的不舍和贪念,众生若能完全舍离、心无挂碍,则能像我一样
的自在安乐。离断贪欲及世间恩爱的缠缚,心就能永断烦恼而得安乐。
    无论是财物的得失、或是人伦恩爱的系绊,都是苦,都是因贪着色、受、想、
行、识五阴,而更添炽热的苦。这种种苦,来自于恐惧原有的关系或财物的失去
(此是贪),来自于恼恨这关系或财物无法复得(此是瞋),最后又陷入无明的漩
涡,心系着、结使(此是痴)。众生对于人世间的得失、恩爱,若念念分明、念念
清净,离断种种欲贪,远离种种恩爱的系着,依此修行,自然心定、得安乐。”
    这时,世尊为精进婆罗豆婆遮婆罗门,说种种法,宣示法义法要,令观照得
喜。一如往常,世尊依法次法向,次第演说:布施功德、持清净戒……,直到婆
罗门入于法流,于正法律中,得无所畏惧。
    这时,婆罗门从座位上站起来,合掌礼佛说:“我婆罗豆婆遮,今天可以在您
的正法律中,出家学道,成为比丘,修行清净的梵行吗?”
    佛陀告诉婆罗门:“你今天可以在正法律中出家,受比丘具足戒,努力修习种
种清净梵行,直到烦恼永断,得阿罗汉,心完全解脱。”
    那时,精进婆罗豆婆遮婆罗门,得阿罗汉果,了悟宇宙万法无常、性空,世

257 断欲离恩爱,而得安乐住

258 远尘离垢法眼净

间烦恼有因有缘,若能念念明觉,便能远离烦恼、得解脱之乐。他说偈念佛之恩:
    “我今天充满了无上的喜悦,于最至高的修行法中出家学道,离断欲贪,得
到涅槃清凉之乐。有幸受教于世尊面前,没有空手而回呀!”

'提要'随缘尽心,不念不舍念

    婆罗门失牛六日,遍寻不着,找到大林精舍,遇见佛陀。他见佛陀法相庄严
,知道佛陀是一个修行很好的人,但不知何谓佛法,也不知佛陀已完全觉醒,而
他正因失牛之事懊恼不已,脱口便问:您怎能心无所求,独自在此安乐自在呢?
    这婆罗门,屋漏偏逢连夜雨,家庭、事业不顺遂,谷仓粮不足,欠债又丢牛
。就世间处境而言,简直倒楣透了!他心中仰慕佛陀的自在,但觉得出家人无世
间尘劳忧患,故能心住安乐。
    婆罗门所忧烦的,和一般世人一样,不外乎:夫妻、子女、事业、钱财、食
物等事务。他认为这些世间法是真实不虚的,不知道这些现象皆无常,是可以离
断、超越的。他的心,被得失所系着,如钟摆般摇荡于两边,而焦灼不堪。
    佛陀回答,世间忧苦,皆缘于贪欲、恩爱之黏着,所以我不念“不舍念”(贪
念),念念向于舍,离断贪欲、恩爱,不计得失,所以心能自在安乐。
    有贪欲,便会计较得失,是苦;贪着恩爱,于不可意境时,便生埋怨,是苦
。世人无法舍离夫妻、亲子之间的人伦恩爱,无法舍离对于事业、财物的欲贪,
念念不舍、事事黏着,一遇不可意境,心就陷入焦灼,紧抓不舍,用力地想去对
抗、扭转,企图改变对方来满足自己。对抗之后若再不如愿,立即生起怨怼、瞋
恨之心。结果,不是对外发泄、就是自我压抑,伤人也伤己。
    关系密切的亲人之间,我因为爱缘太深,所以彼此牵系的力量很大。一旦对方
的生命发生任何的波折,们的心弦便随之拨弄不停。所以,根本火(父母)、居
家火(家眷)、福田火(善知识)对我们的人生影响很大,这三火如果处理得好,
大致上,世间生活就能安乐。

259 断欲离恩爱,而得安乐住

260 远尘离垢法眼净

    本经中,婆罗门因为妻子、子女的问题而痛苦不堪,心随流转。他透过自己
所经历的世间事务及关系所带来的深层苦受,以佛法正思惟,见无常,故舍离一
切系缚,得解脱乐。
    而我们,在面对亲友的苦时,心能不随之受苦吗?如佛陀所教的“不舍念不
念”,用无常观、四圣谛来自我释放,以比较轻松、微笑、不抓取的心,来成全彼
此的生命,协助陷入焦灼中的亲友,做到尽心、随缘、不随转!
    如果面对不如意的境遇时,我们的心,还是无法不随转,还是会冒烟;那么,
试着深掘到内心火山底层滚烫的岩浆,深观让你的心燃烧起来的根源:我为什么
对儿子不满意?我为什么对父母不满意?我为什么这么容易被激动起来?我对他
们的要求是什么?这样的要求有基础吗?……然后,以法来正思惟自己的人生经
验:是自己的贪瞋痴在作祟吗?是自己无正知正念,以致于黏着太深吗?……我
出问题的根源,从根源处去灭火,心才能离诸炽然、安乐自在。

【第十七章】
众生之苦,以爱欲为本
    若无世间爱念者,则无忧苦尘劳患,
    一切忧苦消灭尽,犹如莲花不着水。
    竭昙聚落主见法。

261 众生之苦,以爱欲为本

262 远尘离垢法眼净

'经文' 印顺本聚落主相应七经、大正本九一三经、佛光版九0五经

    如是我闻:
    一时,佛在力士人间游行,到郁鼙罗住处鹦鹉阎浮林。
    时,有竭昙聚落主,闻沙门瞿昙在力士人间游行,至郁鼙罗聚落鹦鹉阎浮林,
说现法苦集、苦没。“我当往诣彼沙门瞿昙,若我诣沙门瞿昙者,彼必为我说现法
苦集、苦没。”
    即往彼郁鼙罗聚落,诣世尊所,稽首礼足,退坐一面,白佛言:“世尊!我闻
世尊常为人说现法苦集、苦没。善哉!世尊!为我说现法苦集、苦没。”
    佛告聚落主:“我若说过去法苦集、苦没者,知汝于彼为信、为不信?为欲
、不欲?为念、不念?为乐、不乐?汝今苦不?我若说未来苦集、苦没者,知汝
于彼为信、不信?为欲、不欲?为念、不念?为乐、不乐?汝今苦不?我今于此
说现法苦集、苦没。”
    “聚落主!若众生所有苦生,彼一切皆以欲为本,欲生、欲集、欲起、欲因、
欲缘,而苦生。”
    聚落主白佛言:“世尊极略说法,不广分别,我所不解。善哉!世尊!唯愿广
说,令我等解。”
    佛告聚落主:“我今问汝,随汝意说。聚落主!于意云何?若众生于此郁鼙
罗聚落住者,若缚、若打、若责、若杀,汝心当起忧悲恼苦不?”
    聚落主白佛言:“世尊!亦不一向。若诸众生于此郁鼙罗聚落住者,于我有
欲、有贪、有爱、有念、相习近者,彼遭若缚、若打、若责、若杀,我则生忧悲
恼苦;若彼众生所,无欲、贪、爱、念、相习近者,彼遭缚、打、责、杀,我何
为横生忧悲恼苦?”
    佛告聚落主:“是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2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