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体育电子书 > 11白话杂阿含经11good! >

第53章

11白话杂阿含经11good!-第53章

小说: 11白话杂阿含经11good!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苦,乐生、恶死。他这样想:‘这里有个火坑,其中烈火炽盛,我如果跌进去,必
死无疑。对于这个火坑,我应当心生远离、思择远离、欲愿远离。’就像这个譬

207 见五欲如火坑

208 守护六根如来禅

喻,多闻圣弟子看到五欲的作用如同火坑,若有欲贪必然产生大苦,因此远离五
欲的贪爱,那么世间的贪欲、忧恼、恶不善法,就不会一直覆盖他的心意识。
    如果在欲贪生起、住着的地方六根触境,正念防护、觉知,那么世间的
贪欲、忧恼、恶不善法,都不会对其心意识造成干扰和破漏。”
    “譬如聚落边,有一月捺林,长满了利刺。这时,有人走入林中,在林中工
作。进入林中之后,看到前后、左右、上下,都是利刺。那时,此人正念而行,
正念来去,正念明目,正念端视,正念屈身。为什么呢?为了避免利刺刺伤他的
身体。
    多闻圣弟子,也像这个譬喻,如果靠近聚落、城市而住,晨朝着衣持钵,入
村乞食,善护其身,善持其心,正念安住,正念而行,正念明目,正念观察。为
什么呢?不要让利刺伤害到圣法律。”
    “什么是利刺伤害圣法律呢?可爱、喜欢的色相是利刺。因为如果没有正念,
心意识住着色相,此会产生喜贪、抓取,而引生一连串的妄想分别、意思冲动,
所以说利刺伤害圣法律。
    什么是可爱、喜欢的色相伤害圣法律呢?是五欲的作用。如果没有正念,眼
见色起妄想分别,产生爱念,长期追逐欲贪之乐;耳闻声、鼻嗅香、舌尝味、身
触物、意识法,都起妄想分别,产生爱念,长期追逐欲贪之乐。所以,如果没有
正念时,五欲的作用,会使心意识产生干扰,引生邪念、邪见、邪思、邪行,而
破坏圣法律。
    所以,多闻圣弟子,在六根触境时,正念防护、觉知,那么世间的贪欲、忧
恼、恶不善法,都不会对其心意识造成干扰和破漏。”
    “有时候,多闻圣弟子失去正念,产生不好的觉想,陷入贪欲、瞋恚、无明
的纠缠,这位多闻圣弟子,觉察力尚不敏锐,虽然一直都有苦集、苦灭的经验和
体验,心意识还是会受到欲贪的扰动,譬如铁丸用烈火烧至极热,如果以少许的
水洒于其上,水很快就会被蒸发消失。这位多闻圣弟子虽然心意识尚未达到坚固、
不动摇的境界,他还是能够在产生贪、瞋、痴之后,很快的在触境或在心念生起

209 见五欲如火坑

210 守护六根如来禅

之时觉察到,立即将其灭除。”
    “这样的多闻圣弟子,在苦、集、灭、道的经验中修持、安住,如果国王、
大臣、或亲族,去他的住处拜访,以优渥的报酬聘请他,对他说:‘先生!您何必
剃发,持钵,身穿袈裟,家家乞食,过这种出家人的生活呢?不如安心过在家人
的生活,随顺五欲之乐,作布施、福利众人之事以累积福德!’比丘!你们认为
如何?这位多闻圣弟子,被国王、大臣、诸亲族、施主以优渥的报酬邀请,他会
放弃戒行、从修道之路退转吗?”
    比丘回答:“不会。为什么呢?多闻圣弟子,在一切苦的现象当中,对苦的集、
灭、味、患、离已经如实的知道,并且体验过了,他看到五欲的作用如同火坑,
一定会造成烦恼苦痛,所以远离。世间贪忧、恶不善法因此不会一直停留在他的
心意识。在欲贪生起、住着的地方六根触境,都能正念防护、觉知,因此世
间贪忧、恶不善法已经不会对其心意识造成破漏。如果还会答应国王、大臣、亲
族以优渥的报酬来遨请,而放弃戒行、从修道之路退转,是不可能的。”
    佛陀告诉诸比丘:“善哉!善哉!这位多闻圣弟子,长期依循正法律修持,经
过不断的经验、体验,其心朝向远离、离欲、灭、舍离清净,已经乐于安处解脱
之道,任何不当的行止生起之后,都能很快的予以灭除清净。如果因为国王、长
者、亲族的邀请,而放弃戒行、从修道之路退转,是不可能的,因为这样又会为
他造成大苦。
    譬如恒河,因为自然的因缘以及后来很多的造作,经过很长的时间,已经形
成不可改变的趋势流向东方,众人想要截断恒河,希望改变它的流向,流向西方,
能够成功吗?”
    比丘回答:“不能,世尊!为什么呢?恒河的水长期以来流向东方,已经形成
不可改变的趋势,想要改变这个强大的趋势、力量,使其流向西方,是不可能的。
那些人只是浪费气力而已,终究是徒劳无功的。”
    佛陀说:“就像这样,多闻圣弟子,长期依循正法律修持,经过不断的经验、
体验、净化,其心朝向远离、离欲、灭、舍离清净,乐于安处解脱之道,心意识

211 见五欲如火坑

212 守护六根如来禅

已能坚固、不动摇,无论什么原因、再大的诱惑,想要使他从修道之路退转,是
不可能的,那些人只是白费气力罢了!”
    佛陀说完此经后,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第廿九篇】
水流大树经
    “汝见此恒水中大树流不?”
    “此大树不着此岸,不着彼岸,不沉水底,不阂洲渚,不入洄澓,
      人亦不取,非人不取,又不腐败,当随水流顺趣、流注、浚输大海。”

213 水流大树经

214 守护六根如来禅

'经文' 印顺本入处相应二一四经、大正本一一七四经、佛光版二六八经

     如是我闻: 
     一时,佛住阿毗阇恒水边。
     时,有比丘来诣佛所,稽首佛足,退住一面,白佛言:“善哉世尊!为我说法。
我闻法已,独一静处,专精思惟,不放逸住:‘所以族姓子剃除须发,正信非家,
出家学道,于上增修梵行,见法自知作证: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
知不受后有。’”
    尔时,世尊观察恒水,见恒水中有一大树,随流而下。语彼比丘:“汝见此恒
水中大树流不?”
    答言:“已见,世尊!”
    佛告比丘:“此大树不着此岸,不着彼岸,不沉水底,不阂洲渚,不入洄澓,
人亦不取,非人不取,又不腐败,当随水流顺趣、流注、浚输大海不?”
    比丘白佛:“如是,世尊!”
    佛言:“比丘亦复如是,亦不着此岸,不着彼岸,不沉水底,不阂洲渚,不入
洄澓,人亦不取,非人不取,又不腐败,当随水流临趣、流注、浚输涅槃。”
    比丘白佛:“云何此岸?云何彼岸?云何沉没?云何洲渚?云何洄澓?云何
人取?云何非人取?云何腐败?善哉!世尊!为我广说。我闻法已,当独一静处,
专精思惟,不放逸住,乃至自知不受后有。”
    佛告比丘:“此岸者,谓六入处。彼岸者,谓六外入处。人取者,犹如有一习
近俗人及出家者,若喜、若忧、若苦、若乐,彼彼所作,悉与共同,始终相随,
是名人取。非人取者,犹如有人愿修梵行,‘我今持戒、苦行,修诸梵行,当生在
处处天上’,是非人取。洄澓者,犹如有一还戒退转。腐败者,犯戒行恶不善法,
腐败寡闻,犹莠稗、吹贝之声,非沙门为沙门像,非梵行为梵行像。如是,比丘!
是名不着此、彼岸,乃至浚输涅槃。”
    时,彼比丘闻佛所说,欢喜随喜,作礼而去。

215 水流大树经

216 守护六根如来禅

    时,彼比丘独一静处,思惟佛所说‘水流大树经’教,乃至自知不受后有,
得阿罗汉。
    时,有牧牛人名难屠,去佛不远,执杖牧牛。比丘去已,诣世尊所,稽首礼
足,于一面住,白佛言:“世尊!我今堪能不着此岸,不着彼岸,不沉没,不阂洲
渚,非人所取,不非人取,不入洄澓,亦不腐败,我得于世尊正法律中,出家修
梵行不?”
    佛告牧牛者:“汝送牛还主不?”
    牧牛者言:“诸牛中悉有犊牛,自能还归,不须送也,但当听我出家学道。”
    佛告牧牛者:“牛虽能还家,汝今已受人衣食,要当还报其家主。”
    时,牧牛者闻佛教已,欢喜随喜,作礼而去。
    时,尊者舍利弗在此会中,牧牛者去不久,白佛言:“世尊!难屠牧牛者求欲
出家,世尊何故遣还归家?”
    佛告舍利弗:“难屠牧牛者若还住家受五欲者,无有是处。牛付主人已,辄自
当还。于此法律出家学道,净修梵行,乃至自知不受后有,得阿罗汉。”
    时,难屠牧牛者,以牛付主人已,还至佛所,稽首礼足,退住一面,白佛言:
“世尊!牛已付主,听我于正法律出家学道!”
    佛告难屠牧牛者:“汝得于此法律出家、受具足,得比丘分。”
    出家已,思惟:所以族姓子剃除须发,着袈裟衣,正信非家,出家学道,增
修梵行,乃至自知不受后有,成阿罗汉。

'读经笔记'

    就像我所听闻的一样:
    有一段期间,佛陀住在阿毗阇恒河边。
    那时,有一位比丘来拜见佛陀,对佛陀稽首礼足之后,退在一边,禀告佛陀
说:“善哉世尊!请为我说法,我听闻之后,将找一个清静的所在,独自一人,住

217 水流大树经

218 守护六根如来禅

不放逸,专心精勤思惟:‘一个有名望的世家弟子,之所以剃除须发成为比丘,
是因为正信世俗之家,并非身心依止之处,乃出家学道,依佛正法正律精进修习
清净梵行,直到自己清楚知道,而且也见证到:烦恼生起的因已断,已没有推动
后续生灭的业力,清净的身、口、意行已确立,应断的爱欲悉数断尽,心善解脱,
不再于三界受生。’”
    这时,世尊观察恒河,见水中有一探大树,顺流而下,就对该比丘说:“你看
见水中有大树在漂流吗?”
    答说:“看到了!世尊!”
    佛告比丘:“这棵大树,不靠这岸,不靠对岸,不沉水底,不为河中小沙洲所
阻碍,不被卷入漩涡,没有人来打捞,也不被非人取走,本身又不腐不蛀,就这
样顺着水流,趣向、正向、通向大海,不是吗?”
    比丘白佛:“是的!世尊!”
    佛言:“入我教法、修习梵行的比丘,也应该像这棵大树一样,不着此岸,不
着彼岸,不沉水底,不阂洲渚,不入洄澓,亦不人取,不非人取,又不腐败,就
随顺着法流,趣向、正向、通达涅槃。”
    比丘白佛:“什么是此岸?什么是彼岸?什么是沉没?什么是洲渚?什么是
洄澓?什么是人取?什么是非人取?什么是腐败?世尊慈悲!请为我详加说明,
我听闻之后,将找一个清静处所,内寂其心,精勤思惟法义,加上自己的身心经
验,互相取证,住不放逸,直到心完全解脱,自知自见贪、瞋、痴断尽,不再生
起有续的冲动。”
    佛告比丘:“此岸:是眼、耳、鼻、舌、身、意六内入处,是六个接收讯息的
入门处。
    彼岸:是色、声、香、味、触、法六外入处,是外在的一切讯息。
    人取:是依人不依法,譬如我们和某人或某出家众亲近,于是如影随形,随
着他的喜、忧、苦、乐,情绪也跟着起伏颠倒。
    非人取:虽不依人、不取着于人界,却取着于天界。譬如有人愿修梵行,心

219 水流大树经

220 守护六根如来禅

想‘我今持戒、修苦行、修种种清净行,来日当会往生梵天。’这就叫非人取。
    洄澓:就是原本入佛法流顺趣涅槃,却又洄游趣向五欲,流转喜贪。
    腐败:是犯戒、或有身、口、意恶行等,纵情五欲、少闻正法的行为。恰似
良田里的莠草和稗草,徒具稻禾的模样,却无论如何结不出稻穗,反而会妨害稻
禾的生长;又似吹贝之声,混杂在其他乐音中,却奏不出优美的旋律。出家人放
逸不守戒律,虽剃发染衣,空有沙门外观而无沙门内涵,非梵行而现梵行像。
    所以,身为一个比丘,应该一切时正知正念,不着此岸六根,不住彼岸六尘,
入佛教示,依法不依人。永不退转,远离诸恶邪见,住于净戒,身、口、意唯有
妙行。如是入佛法流、住不放逸、勇猛精进,趣向、正向、通达涅槃。”
    此时,该比丘闻佛所说法义,很欢喜的作礼而去。
    当时,该比丘独自到一静处,内寂其心,精进禅思,就佛陀所说‘水流大树
经’的教示、教义,反覆思惟,取证身心经验,直到断尽贪、瞋、痴,证阿罗汉,
不受后有。
    这时,有一位叫难屠的牧牛人,正在离佛陀不远的地方,放牛吃草。比丘刚
走,他就前来拜见世尊,稽首礼足之后,退在一边,对佛陀说:“世尊!我已能不
着此岸六根,不着彼岸六尘,不沉迷于色、声、香、味、触五欲,没有欲贪的障
碍,不会随着别人的忧悲喜乐而颠倒,既不取着于人界、也不会取着非人界的种
种天界,入佛法流永不退失,也不会纵情五欲、少闻正法、造身口意业。我可以
在您的正法律中出家,修习清净梵行吗?”
    佛告牧牛人:“你送牛回主人家了吗?”
    牧牛人答:“牛群中较大的牛,都有生养小牛,它们会带着各自的小牛,结伴
返家,不须我亲自送回。请准许我出家学道。”
    佛告牧牛人:“牛群虽然自己会回去,毕竟你现在受雇于人,回去跟主人交代
清楚,是你起码的责任。”
    牧牛人听闻佛陀的教示,很欢喜的作礼而去。
    当时,尊者舍利弗也在那里,牧牛人离去不久,他就对世尊说:“难屠这个牧

221 水流大树经

222 守护六根如来禅

牛人,请求出家,世尊何故又教他回去呢?”
    佛告舍利弗:“牧牛人难屠道心坚定,不可能再回世俗的家去追逐五欲,他把
牛带回去,向主人交代清楚,会马上回来,在我们的正法正律中出家修习清净梵
行,一直到自知不受后有,证得阿罗汉果。”
    牧牛人难屠,把牛群送回家,向主人交代清楚,马上又返回世尊这里,向佛
陀稽首礼足之后,退在一边,对佛陀说:“世尊!牛群已经悉数交付主人,请接受
我的请求,让我在您的正法正律中出家学道。”
    佛告牧牛人难屠:“你现在可以依此正法正律出家,受具足戒,成为比丘。”
    难屠牧牛人出家成为难屠比丘,即独一静处,专精思惟:所以族姓弟子,剃
除须发,着袈裟衣,正信非家,出家学道,依佛陀正法正律不断修习清净梵行,
持续累积解脱的智慧资粮,直到自知不再有来生,成阿罗汉,证无上正等正觉。

【第三十篇】
明王善治
    所谓城者,譬人身粗色。善治城壁者,谓之正见。
    交道平正者,谓内六入处。四门者,谓四识住。
    四守门者,谓四念处。城主者,谓识受阴。使者,谓正观。
    如实言者,谓四真谛。复道还者,以八圣道。

223 明王善治

224 守护六根如来禅

'经文' 印顺本入处相应二一五经、大正本一一七五经、佛光版二六九经

    如是我闻:
    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时,有异比丘独处坐禅,作是思惟:“比丘云何知、云何见,得见清净?”作
是念已,诣诸比丘,语诸比丘言:“诸尊!比丘云何知、云何见,令见清净?”
    比丘答言:“尊者!于六触入处集、灭、味、患、离如实正知,比丘作如是知、
如是见者,得见清净。”
    是比丘闻彼比丘记说,心不欢喜。复诣余比丘所,问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2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