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体育电子书 > 11白话杂阿含经11good! >

第65章

11白话杂阿含经11good!-第65章

小说: 11白话杂阿含经11good!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灭;没有生,就没有老、病、死等等变异磨灭的现象,也就没有种种忧愁、悲伤、
烦恼、痛苦的人生经历。就是这样,就是这样,纯大苦聚集的世间就此灭除。”
    佛陀说完此经后,诸比丘听闻佛陀所说,欢喜信受奉行!
  
'提要'

    生命中的苦,是怎么产生的?佛说:“若于结所系法,随生味着、顾念,心缚
则爱生;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病死、忧悲恼苦,如是如是纯大苦聚
集。”

27 随顺无常观,住舍观

28 正见缘起断生死

    我们没有好好消化、净化的身心经验,会形成内在的情结,一种业识习性的反
应模式,容易黏着或排斥某样境界。如果对于令你心系的境界(诸如人、事、物、
关系),没有去觉察、追溯其中的情结,反而随顺这个现象,取着境界的滋味,留
恋,被境界给套牢了,那么贪爱就生起了。有了贪爱,就有抓取的冲动,取得了,
又想要一直拥有,这种一直想要拥有的意志,衍生种种业行,各种烦恼痛苦于焉
产生。如人用贪爱水滋养业行小树,树愈大,业愈多,苦愈多。
    你味着、顾念的是什么?你的心便被那些给系缚住!有贪爱就有苦,于六入处
不如实知,触境时不明觉,便随着结所系法而转,苦就聚集。于境界味着、顾念、
系缚,心就成了五盖的奴隶:贪爱境界→贪爱不着就生瞋恚→要这样不要那样,
爱爱恨恨,心浮躁不寂静,就有掉举→太过积极求取,得不到就意志消沈,或是
消耗能量产生昏沈→对净化生命有怀疑,故不断陷入无明、爱、取的循环中,不
知出离。
    所以,修行者又须“于六入处如实知”,警觉六根触境的每一刻,都在累积当
来的业有及生有,因此对于身、受、心、法须正知正念(修习四念处),每一个触
都见“苦、集、灭、道”… 看到苦的根源,是由于对于情结中的无明、贪爱、
取着没有自觉,不知离断;看到苦集,是因为对结所系法产生贪爱;看到触境时
身体、语言、意念的冲动和胀缩,马上觉察到自己是不是五盖的奴隶,如果是,
当下“随顺无常观,住生灭观、无欲观、灭观、舍观”,舍离五盖,灭除痛苦;心
甘情愿的用八正道来调伏爱染,随时愿意一念之间,立即转向,重新做人。
    有爱就有依,有依就有苦。看到自己依赖世间,就要看到自己的可怜相,看
到众生的可怜相。众生有各种结使,每个人都是被结使系着、推动的苦患五阴身。
碰到逆境的时候,不又觉得是别人故意跟你过不去。看到自己随顺结使而生的贪
瞋痴冲动,是那么令你不由自主、情不自禁,就看到众生也是随顺内在贪瞋痴的
冲动而反应,同样那么不自由。所以佛陀说无明的世间,是大苦的聚集场。善用
缘起法,正观世间的苦集和苦灭:看到是无明、爱、取的覆盖,令有续的冲动不
断,令心不自由;看到自己和别人,在没有自我觉察的状态下,其实都只是随业

29 随顺无常观,住舍观

30 正见缘起断生死

流转的可怜虫,无法有真正的了解和善待,你自然会体贴众生的苦,不忍再苦上
加苦;看到自己和别人其实都可以离苦,只要透过自觉放下贪爱,就有清凉和安
乐。至少从自己关始,转成用慈悲喜舍的心,来善待自己,善待别人。
    我们的意识里有各种种子,有负向的也有正向的。贪欲、瞋恨、愚痴,是负
向的种子,因为它们会引生烦恼痛苦的连锁效应。一个没有智慧又懒惰的园丁,
不善分别坏种子,而让贪爱和瞋恨有机会发芽、生长,甚至于味着、恩爱这些小
树,纵容它们成长茁壮,养成坚固的负面习性。
    一个有智慧又精勤的好园丁,善于分别,会选择慈悲喜舍的好种子,呵护栽
培,让它们开花结果,然后利己利人。他不会去滋养灌溉那些不好的种子,即使
一时失念,让贪爱和瞋恨的种子有机会发芽、生长,也会在它们还很幼小软弱的
时候,马上斩断,不可能继续施肥灌溉,让贪爱树、瞋恨树、愚痴树成长茁壮。
    善护心田,成为好园丁,就要培养正知正念。时时觉察当下的心念,念念导
向“无常、生灭、无欲、灭、舍”,对于一切相,心不顾念、不缚着,贪、瞋、痴
生起的因缘也就寂灭了。
  
'注释'

1 结所系法:“云何结所系法?眼色、耳声、鼻香、舌味、身触、意法,是名结所
  系法。云何结法?谓欲贪,是名结法。”(见杂阿含经、大正本二三九经、印顺
  本入处相应一三六经、佛光版二四二经)亦即,六根缘六尘所生的欲贪、烦恼。

31 随顺无常观,住舍观

32 正见缘起断生死

【第二篇】
贪爱灭则苦灭
    于所取法,观察无常、生灭、离欲、灭尽、舍离,
    心不顾念,心不缚着,爱则灭;
    爱灭故取灭,取灭故生灭,乃至纯大苦聚灭

33

34 正见缘起断生死

'经文' 印顺本因缘相应三经、大正本二八五经、佛光版三二三经
    
    如是我闻:
    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我忆宿命,未成正觉时,独一静处,专精禅思,生如
是念:‘世间难入1,所谓若生、若老、若病、若死、若迁、若受生,然诸众生生、
老、死,上及所依,不如实知。’
    我作是念:‘何法有故生有?何法缘故生有?’即正思惟,起无间等知2:有
有故生有,有缘故生有。
    复思惟:‘何法有故有有?何法缘故有有?’即正思惟,如实无间等起知:取
有故有有,取缘故有有。
    又作是念:‘取复何法有故取有?何法缘故取有?’即正思惟,如实无间等起
知:取法味着、顾念、心缚,爱欲增长,彼爱有故取有;爱故缘取,取缘有,有
缘生,生缘老病死、忧悲恼苦,如是如是纯大苦聚集。
    诸比丘!于意云何?譬如缘膏油及炷,灯明得烧,数增油、炷,彼灯明得久
住不?”
    答言:“如是,世尊!”
   “如是,诸比丘!于色取味着、顾念、心缚,增长爱缘故取,取缘有,有缘
生,生缘老病死、忧悲恼苦,如是如是纯大苦聚集。
    我时复作是念:‘何法无故无此老病死?何法灭故老病死灭?’即正思惟,起
如实无间等:无生则无老病死,生灭故则老病死灭。
    复作是念:‘何法无故无生?何法灭故生灭?’即正思惟,起如实无间等:有
无故生无,有灭故生灭。
    又复思惟:‘何法无故有无?何法灭故有灭?’即正思惟,生如实无间等观:
取无故有无,取灭故有灭。
    又作是念:‘何法无故取无?何法灭故取灭?’即正思惟,生如实无间等观:

35 贪爱灭则苦灭

36 正见缘起断生死

所取法无常、生灭、离欲、灭尽、舍离,心不顾念,心不缚着,爱则灭;彼爱灭
故取灭,取灭故有灭,有灭故生灭,生灭故老病死、忧悲恼苦灭,如是如是纯大
苦聚灭。
    诸比丘!于意云何?譬如油、炷然灯,若不增油、治炷,非彼灯明未来不生、
尽、磨灭耶?”
    比丘白佛言:“如是,世尊!”
    “如是,诸比丘!于所取法,观察无常、生灭、离欲、灭尽、舍离,心不顾
念,心不缚着,爱则灭;爱灭则取灭,乃至纯大苦聚灭。”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读经笔记'

    我这么听闻:
    有一段时期,佛陀住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那时,世尊告诉诸比丘:“回想从前,在我尚未成就无上正等正觉之时,独自
在清静无人之处坐禅,出禅定后转禅观,以寂静专精的心,做生命的探究,做真
理的思惟。当时,起了这样的念头:‘世间苦难,众生已然陷入其中,而众生的身
心现象又深奥难懂,像生的现象、老的现象、病的现象、死的现象、身心转化变
迁的现象、转世受生的现象。众生对于生、老、死的种种现象,以及形成这些现
象背后的种种条件因素,都不确实了知。’
    接着,我自问:‘是先有什么现象,才有生的现象产生呢?是具足了什么因缘
条件,才有生的现象呢?’于是,在禅观中,如实知见:是因为有有续的冲动,
所以生的现象就产生了;因缘于有续的冲动,才有生的现象。
    又自问:‘是先有什么现象,才有有续的冲动产生呢?是具足了什么因缘条
件,才有有续的生命意志产生?’接着,在禅观中,如实知见:因为有抓取的动
力,所以有有续的意志产生;因缘于取的冲动,所以产生有续的意志。

37 贪爱灭则苦灭

38 正见缘起断生死

    又自问:‘什么现象先有了,才有取的现象产生?是具足了什么因缘条件,才
产生取的动力?’接着,在禅观中,如实知见:抓取身心现象,贪着其味、回顾
眷恋、心自系缚,不断增长爱欲,爱欲又回馈、深化、强化抓取的动力。是因为
有爱欲,而有抓取的动力产生;因缘于爱欲,而有抓取的现象产生。有抓取就有有
续的意志力,然后就有生的现象产生,有生就有老、病、死,就有生、老、病、
死之间的忧悲恼苦。就是这样,所有生老病死之间的种种大苦因此聚集。
    诸比丘!你们认为如何呢?譬如要有膏油和灯心,油灯才得以燃烧点亮;还
要不断的添油加灯心,油灯才得以持续大放光明。可不是吗?”
    比丘答言:“如是,世尊!”
    佛言:“如是,诸比丘!一旦追逐五欲,染着其味、眷恋不舍、系心而住,即
不断增长爱欲,如同油灯的加油添炷;于是有爱欲又形成抓取的动力,有抓取的
动力,就产生有续的意志;有有续的意志,就会有生的现象产生;有生的现象就
会有老、病、死和老病死之间的忧悲恼苦。生命中的一切大苦,就这样聚集而起。
    此时,我又自问:‘什么现象若无,老、病、死的现象也会跟着没有?什么现
象灭了,老、病、死的现象也会跟着寂灭、消失?’于是在禅观中,如实知见:
没有生就没有老、病、死;生的现象灭了,老病死的现象也跟着寂灭、消失。
    又自问:‘什么现象若无,就没有生的现象?什么现象若灭,生的现象也会跟
着寂灭消失?’于是在禅观中,如实知见:没有有续的意志,就没有生的现象;
有续的意志灭了,生的现象也跟着寂灭消失。
    又自问:‘什么现象若无,就不会有有续的意志?什么现象若灭,有续的意志
也会跟着寂灭消失?’于是在禅观中,如实知见:没有抓取的动力,就不会形成
有续的意志;抓取的动力灭了,有续的意志也会跟着寂灭消失。
    又自问:‘什么现象无,则无取的动力?什么现象若灭,抓取的动力也会跟着
寂灭消失?’于是在禅观中,如实知见:向来所抓取的身心现象,都是因缘汇聚
而生,是无常法、是生灭法,对身心现象的喜贪应该要远离、要灭尽、要舍离;
必不顾念、心不缚着,这样,对身心的贪爱也就灭了。对身心的贪爱灭,抓取身

39 贪爱灭则苦灭

40 正见缘起断生死

心现象的动力也就灭了;取灭了,有续的意志也灭;有续的意志灭,生命的现象
就也停止、寂灭了。生命的现象灭,所有老、病、死、忧、悲、恼、苦的现象也
就灭了。就这样,这些大苦聚集的现象完全寂灭。
    比丘们!大家意下如何?有灯油、有灯炷,才足以点燃油灯。若不增加灯油、
整理灯炷,当油尽灯枯光明不再,岂不是火焰永尽、从此磨灭消失了吗?”
    比丘白佛:“正是如此,世尊!”
    佛言:“就是这样,比丘们!对于所贪爱抓取的种种身心现象,大家以寂静专
注之心,观察其无常、生灭;知见一切法,无常、生灭、无可抓取,而离断欲贪、
灭尽欲贪、舍欲贪;心住于舍,没有身心现象的顾念、没有种种现象的系缚,贪
爱就永灭无余。爱灭则取灭,取灭则有、生、老、病、死、忧、悲、恼、苦
纯大苦聚尽灭!”
    佛陀说完此经后,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信受奉行!

'提要'

    佛陀未成正觉时,原是当时印度十六大国之一,迦毗罗卫国的王子,名叫悉
达多。因见老、病、死的苦患,内心受到极大的震撼,毅然决定舍离一切,于廿
九岁出家学道,寻求永断生老病死之法。
    出家后,悉达多和当时的修行人一样,走上苦行的路。六年下来,力疲肌瘦,
虽然已有高深的禅定力,但是仍未证道。他终于知道饿肚子苦行的方法,对证道
一点帮助都没有,于是放弃苦行,接受牧羊女供养的羊奶,渡过尼连禅河,在菩
提树下,端身正坐,系念一心,誓言:若不能证悟涅槃、永断生死,不起此座!
    本篇经文,即是悉达多独一静处,专精禅思,探索生命缘起的过程。他看到
众生陷在生、老、病、死、转世、受生的轮回苦中,却不知、不见、不明。他知
道要出离这个生死锁链,必须澈悟生命的缘起,而在禅观中,照见五支缘起的自
然法则;缘贪爱故有取,缘取故有有,缘有故有生,缘生故有老病死、忧悲恼苦。

41 贪爱灭则苦灭

42 正见缘起断生死

    如增添膏油及灯炷,灯火长夜通明;爱取增长,则生死长夜流转。灭尽爱取,
此业报身尽,即不再受生,永断生死轮回,如不增添膏油及灯炷,油、炷烧尽之
后,灯明永灭,不再生起。
    世间人被“我见、我爱、我慢”的无明结使所系,而于世间八法:得、失、
毁、誉、称、讥、苦、乐中,随波起伏,动荡难安;却又往往只作世间思惟而避
苦趋乐,或放一取一,或如饮鸩止渴,愈生渴爱焦约;心愈焦灼,愈想去满足贪
爱,却不知道贪爱正是焦灼的原因。
    贪爱因何而生呢?因缘于不知一切行法无常、生灭、苦、非我、非我所、不
相在,所以在触境时不知根本作意,随顺业识的习性冲动,产生贪爱、执取,既
而造作种种业行、有续,而缘生各种忧悲恼苦及生死流转的现象。
    灭尽贪爱,才能灭尽忧悲恼苦。故佛陀说,对于结使习气所系着的现象,应
当深入思惟观察,随顺无常观、生灭观、无欲观、灭观、舍观,则心地朗然、清
净,洞见结使虚妄,不再顾念,五盖脱落,心光明耀,不生系缚,则贪爱寂灭。
    贪爱寂灭,便不再有抓取的驱力,不生有续的冲动,不再造作业行,识无所
攀缘,明心而无取着,再生的现象寂灭了,一切老病死、忧悲恼苦也随之寂灭。
如是,灭生死流转,纯大苦聚灭。

'注释'

1 世间难入:巴利本作“已陷入实在苦难的世间”。
2 起无间等知:同“如实无间等起知”,以般若智慧现观。无间等,即现观,透过
  禅定力令心明彻无所覆盖,在禅观中如其实相地直接照见现象的真相;而不是
  经由头脑、思想、概念的理解。


43 贪爱灭则苦灭

44 正见缘起断生死

【第三篇】
古仙人道迹
    我得古仙人道、古仙人去处,我得随去,谓八圣道
    我从彼道,见老病死、老病死集、老病死灭、老病死灭道迹
    见生、有、取、爱、受、触、六入处、名色、识、
    行……行集、行灭、行灭道迹。

45 古仙人道迹

46 正见缘起断生死

'经文' 印顺本因缘相应五经、大正本二八七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2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