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白话杂阿含经11good!-第7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因为有贪爱所以有抓取,故抓取非我、非我所有;
因为有感受所以有贪爱,故贪爱非我、非我所有;
因为有接触所以有感受,故感受非我、非我所有;
因为有六入处所以有接触,故接触非我、非我所有;
因为有名色现象所以形成六入处,故六入处非我、非我所有;
因为有识的投住所以有名色,故名色非我、非我所有;
因为有行(无明的意思冲动)引动识攀缘名色,故识非我、非我所有
因为有无明所以有行的冲动,故行非我、非我所有。”
“若又问说:‘谓是这个行?这个行属于谁所有呢?’有人回答:‘行就是我,
这个行是我所有的。’这样回答的人,同样是陷于‘生命就是身体’、或‘生命和
身体是不一样的’两种偏见。若认为:‘生命就是身体’,修持梵行的人不会有此
见解;若认为:‘生命和身体是不一样的’,修持梵行的人也不会有此见解。修持
梵行者的心,不随以上二种偏见而转,而是不偏不倚、正向‘中道’(依照缘起法
来思惟世间现象),依贤圣出世间的智慧,如实照见诸法实相、不颠倒、正见缘起:
因为有无明所以有行,故行非我、非我所有……。”
“比丘们!如果离断欲爱、灭尽无明、心意识明觉,就能照见生命现象是缘
起的现象,是生灭的现象,那些‘谁在老死?老死属于谁所有?’的疑惑,自然
消除,也不会有所谓‘老死’的世俗见解(因为照见无我、无我所的真相,故知
没有一个恒常实有的主体在老死,只有刹那刹那不断生灭、磨灭、变异的生命现
象),老死的系缚就被彻底断除、自知已经断除,自证轮回的根本已完全截断,就
像从根部截断多罗树的树头一般,身坏命终之后,即证入寂灭涅槃,于未来世成
就不生法(般涅槃)。
如果比丘离断欲爱、灭尽无明、心意识明觉,就能照见生命现象是缘起的现
177 大空法经
178 正见缘起断生死
象,是生灭的现象,则
‘谁在生?生属于谁所有?’‘谁在有续?有续属于谁所有?’
‘谁在取?取属于谁所有?’‘谁在贪爱?贪爱属于谁所有?’
‘谁在感受?感受属于谁所有?’‘谁在接触?接触属于谁所有?’
‘谁是六入处?六入处属于谁所有?’‘谁是名色?名色属于谁所有?’
‘谁是识?识属于谁所有?’‘谁是行?行属于谁所有?’
这些疑惑,自然消除,也不会再生起由无明所引生而来的爱、取、行、业。
当心意识念念明觉无间断,‘行’的冲动就被彻底断除、自知已经断除,自证轮回
的根本已完全截断,就像从根部截断多罗树的树头一般,身坏命终之复,即证入
寂灭涅槃,于未来世成就不生法(般涅槃)。
也就是说,如果比丘离断欲爱、灭尽无明、心意识明觉,那么,因为无明寂
灭了,所以由无明所引生的意思冲动也就寂灭了;意思冲动寂灭了,有爱染执取
的业识也就寂灭了;有爱染的业识寂灭了,识不执取名色,身心就没有无明、爱
取的冲动;身心寂静,就不会于六触入处生喜贪;六触入处明觉,根、尘、识因
缘和合所生的触都是明触,无明触就寂灭了;触境不生喜贪,只是纯然的识别感
受,于乐受不黏着,于苦受不抗拒,心住舍界,平等舍离;不染着苦乐受,对感
受就不会生起贪爱;没有贪爱,就不会生起抓取的冲力;没有抓取的冲力,就没
有有续的冲动;有续的冲动寂灭了,未来就不会再取着生命现象去受生;没有出
生,就没有老、病、死以及种种忧悲恼苦,那么,由纯大苦聚集而成的生命现象
也就寂灭了。这就叫做‘大空法经’。”
佛陀说完此经后,诸比丘听闻佛陀所说,欢喜信受奉行!
'提要'
生命现象,是因缘于无明业识不断抓取、攀缘,而缘生的种种身心现象色、
受、想、行、识不断生灭、变异、继起,而流转不停的现象。
179 大空法经
180 正见缘起断生死
然而众生对于这种现象,不知、不明、不了,故于身心现象的缘起与缘生的
过程中,以为有一个我、是我所有的,所以不断升起我见、我爱、我慢的种种迷
想,执取我相、人相、众生相、一期寿命相,陷入种种人我比较,对生死产生忧
虑与恐惧。
所以,出离生死恐惧与解脱轮回之要,在于如实正观身心现象,都只是异阴
相续,随六根触境而生起的分别、妄想、贪爱、执取,根本无一物、无一事可供
执取,实在是无我、无我所、无实质的缘起现象,随因缘生而生,随因缘灭而灭。
故知正知正念,善于守护自己的起心动念,不随境界转,有止有观,见相离相,
则能悟入“诸行空、无所有、无相”,终而证入不再造作、攀缘的“三三昧”
空、无相、无愿,而念念明觉、念念行舍,永断生死轮回。
【第十四篇】
离于有无而说中道
世间集,如实正知见,若‘世间无’者,不有;
世间灭,如实正知见,若‘世间有’者,无有。
是名离于二边,说于中道:所谓此有故彼有、此起故彼起……
181 离于有无而说中道
182 正见缘起断生死
'经文' 印顺本因缘相应一九经、大正本三0一经、佛光版三三九经
如是我闻:
一时,佛住那梨聚落深林中待宾舍。
尔时,尊者跋陀迦旃延,诣佛所,稽首佛足,退住一面,白佛言:“世尊!如
世尊说正见,云何正见?云何世尊施设正见?”
佛告跋陀迦旃延:“世间有二种依:若有1、若无2,为取所触;取所触故,
或依有,或依无。若无此取者,心境系着、使,不取、不住,不计我,苦生而生,
苦灭而灭;于彼不疑、不惑,不由于他而自知,是名正见,是名如来所施设正见。”
“所以者何?世间集,如实正知见,若‘世间无’者,不有;世间灭,如实
正知见,若‘世间有’者,无有。是名离于二边,说于中道:所谓此有故彼有、
此起故彼起,谓缘无明行,……乃至纯大苦聚集;无明灭故行灭,……乃至纯大
苦聚灭。”
佛说此经已,尊者跋陀迦旃延闻佛所说,不起诸漏,心得解脱,成阿罗汉。
'读经笔记'
我这么听闻:
有一段时期,佛陀住在那梨聚落深林中的待宾舍。
那时,尊者跋陀迦旃延来拜见佛陀,稽首顶礼佛足之后,退在一旁,禀告佛
陀说:“世尊!您一向说正见,到底什么是正见?世尊您所建构的正见,到底是什
么呢?”
佛陀告诉跋陀迦旃延:“世间人执持两种立场:一种认为世间现象好像是常有
的,另一种认为世间现象好像是虚无的,这是因为他们取着于所接触的境界。执
持‘世间常有’立场的人,在接触境界的时候,执取‘有’ 的一面;执持‘世间
虚无’立场的人,在接触境界的时候,执取‘无’的一面。他们依照各自的见解,
183 离于有无而说中道
184 正见缘起断生死
在生活触境中,做或‘有’、或‘无’的投射。
因为取着境界的缘故,他们在六根触境当中,又以固有的见解来抓取境界,
不断强化原有的立场,所以,执持‘常有’或执持‘虚无’的立场,更加坚固。
如果没有这种‘有’、‘无’的见取,即使心一时贪着而被境界所系着、引动
出旧有的习气烦恼,当下,透过觉察便能即时离断,不会去抓取境界、不会执着
境界,更不会执持‘有一个恒常实有的我’的邪见。苦随顺缘起而生时,如实了
知苦受生,苦随顺缘灭而灭时,如实了知苦受灭,心不取着,自在不动摇。
若不执‘有’也不执‘无’,对于苦因缘生、因缘灭的现象,内心没有怀疑、
没有迷惑,不是经由他人告知,而是透过自己的亲身体验自知作证,就叫做正见。
这就是如来所建立的正见。”
“为什么呢?如实正确知见世间现象的聚集,是随着六根接触的因缘而产
生的就不会有‘世间虚无’的见解;如实正确知见世间现象的寂灭,是随着
六根接触的灭而灭的就不会有‘世间常有’的见解。
这就是离于‘有’、‘无’两种偏执的立场,说于‘中道’:
所谓此有故彼有(有这个现象,所以有那个现象)、此起故彼起(这个现象生
起了,那个现象才生起),亦即,因为有无明,所以有无明冲动,引动识攀缘身心
现象,触境生受随即黏着、随转,透过六根追逐抓取种种可爱境界,造作各种会
招感业果的业行,引生有续的冲力,有有续的冲力就有生的现象,乃至纯大苦的
世间就这样聚集了起来。
反之,此无故彼无(这个现象没有了,所以那个现象也没有了)、此灭故彼灭
(这个现象寂灭了,那个现象也随之寂灭),亦即,无明灭了,心念明觉,识不攀
缘身心现象,所有身、口、意行都在明觉状态,于六根触境生受时,明觉感受的
缘起及苦乐,但是不黏着、不认同、不抓取;有续的冲力完全寂灭,所以不会招
感未来业果,乃至纯大苦聚集的世间就此灭除。”
佛陀说完此经后,尊者跋陀迦旃延听闻佛陀所说,断除所有烦恼,心寂静解
脱,证阿罗汉果。
185 离于有无而说中道
186 正见缘起断生死
'提要'
世间众生,随着所触知的境界,而执取“实有”或“虚无”的观念;也随着
所执取的实有或虚无的观念,在触境时不自觉的投射出既有的论断。两者,皆系
着于境界,而生起种种结使,执取我见或执取断灭见,既循业行而执取,也因执
取而造作种种业行,乃随种种业行而生种种苦。
众生所知见的种种世间现象,实是因缘于众生因无明、爱、取而造作种种业
行而“循业发现”的,一切都有因有缘有报。因此,正见世间皆随缘起而发现,
就不会认为世间虚无而执取断灭见;正见世间皆随缘灭而寂灭,就不会认为世间
实有而执取我见。
有正见缘起的法住智,有正见缘灭的涅槃智,就不会执取有、无两边,而陷
入种种世间思惟。时时懂得正观一切身心现象的因缘生灭,在一切生灭中学习保
持无所取着,而向于舍,依止正法而行,终又灭一切大苦,得心解脱、慧解脱。
'注释'
1 有见:即常见。主张世间常住不变,有情之身心常住不灭。认为无间断的因果
关系及名色相续流,是属于单一个生命,故死后“我”亦不消灭,能再生,且
再以现状相续。
2 无见:即断见。主张世间及我终归断灭,有情之身心仅限今生一期寿命,死后
即归于断灭,不能再生。
187 离于有无而说中道
188 正见缘起断生死
【第十五篇】
先知法住,后知涅槃
顺观缘起,知晓一切世间因果,谓知法住;
逆观缘起,觉知涅槃寂灭真谛,谓知涅槃。
而后善男子独一静处,专精思惟,住不放逸,乃至心解脱。
189 先知法住,后知涅槃
190 正见缘起断生死
'经文' 印顺本因缘相应二六经、大正本三四七经、佛光版三四六经
如是我闻:
一时,佛住王舍城迦兰陀竹园。
若王、大臣、婆罗门、长者、居士,及余世人所共恭敬、尊重,供养佛及诸
声闻众,大得利养衣被、饮食、卧具、汤药;都不恭敬、尊重、供养众邪异
道,衣被、饮食、卧具、汤药。
尔时,众多异道,聚会未曾讲堂,作如是论:“我等昔来,常为国王、大臣、
长者、居士,及余一切之所奉事恭敬,供养衣被、饮食、卧具、汤药,今悉断绝,
但恭敬、供养沙门瞿昙、声闻大众,衣被、饮食、卧具、汤药。今此众中,谁有
智慧大力,堪能密往,诣彼沙门瞿昙众中出家,闻彼法已,来还广说;我等当复
用彼闻法,化诸国王、大臣、长者、居士,令其信乐,可得还复供养如前。”
时,有人言:“有一年少,名曰须深,聪明、黠慧,堪能密往沙门瞿昙众中出
家,听彼法已,来还宣说。”
时,诸外道诣须深所,而作是言:“我今日大众聚集未曾讲堂,作如是论:我
等先来为诸国王、大臣、长者、居士,及诸世人之所恭敬、奉事,供养衣被、饮
食、卧具、汤药,今悉断绝。国王、大臣、长者、居士,及诸世间,悉共奉事沙
门瞿昙、声闻大众。我此众中,谁有聪明、黠慧,堪能密往沙门瞿昙众中出家学
道,闻彼法已,来还宣说,化诸国王、大臣、长者、居士,令我此众还得恭敬、
尊重、供养。其中有言:‘唯有须深聪明、黠慧,堪能密往瞿昙法中,出家学道,
闻彼说法,悉能受持,来还宣说。’是故我等故来相请,仁者当行!”
时,彼须深默然受请,诣王舍城迦兰陀竹园。
时,众多比丘出房舍外,露地经行。尔时,须深诣众多比丘而作是言:“诸尊!
我今可得于正法中,出家受具足,修梵行不?”
时,众多比丘,将彼须深,诣世尊所,稽首礼足,退住一面,白佛言:“世尊!
今此外道须深,欲求于正法中出家受具足,修梵行。”
191 先知法住,后知涅槃
192 正见缘起断生死
尔时,世尊知外道须深心之所念,告诸比丘:“汝等当度彼外道须深,令得出
家。”
时,诸比丘愿度须深出家,已经半月。有一比丘语须深言:“须深!当知我等
生死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后有。”
时,彼须深语比丘言:“尊者!云何学离欲恶不善法,有觉有观,离生喜乐,
具足初禅,不起诸漏,心善解脱耶?”比丘答言:“不也,须深!”
复问:“云何离有觉有观,内净一心,无觉无观,定生喜乐,具足第二禅,不
起诸漏,心善解脱耶?”
比丘答言:“不也,须深!”
复问:“云何尊者离喜,舍心住,正念正智,身心受乐,圣说及舍,具足第三
禅,不起诸漏,心善解脱耶?”
答言:“不也,须深!”
复问:“云何尊者离苦、息乐,忧喜先断,不苦不乐,舍,净念一心,具足第
四禅,不起诸漏,心善解脱耶?”
答言:“不也,须深!”
复问:“若复寂静、解脱,起1 色、无色,身作证具足住2 ,不起诸漏,心善
解脱耶?”
答言:“不也,须深!”
须深复问:“云何尊者所说不同,前后相违?云何不得禅定而复记说?”
比丘答言:“我是慧解脱3 也。”作是说已,众多比丘各从座起而去。
尔时,须深知众多比丘去已,作是思惟:此诸尊者所说不同,前后相违,言
不得正受,而复记说自知作证。
作是思惟已,往诣佛所,稽首礼足,退住一面,白佛言:“世尊!彼众多比丘,
于我面前记说:‘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后有。’我即问彼尊
者:‘得离欲恶不善法,乃至身作证,不起诸漏,心善解脱耶?’彼答我言:‘不
193 先知法住,后知涅槃
194 正见缘起断生死
也,须深!’我即问言:‘所说不同,前后相违,言不入正受,而复记说自知作证!’
彼答我言:‘得慧解脱。’作此说已,各从座起而去。我今问世尊:‘云何彼所说
不同,前后相违,不得正受,而复说言自知作证?’”
佛告须深:“彼先知法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