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白话杂阿含经11good!-第7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可意的。那三种呢?就是衰老、生病、死亡。如果世间没有这三种不可爱、不可
念、不可意的老、病、死现象,那么就不会有如来、应供、等正觉,这种完全觉
醒的智者出现在世间,世间众生也不会知道有如来、应供、等正觉,所亲身证悟
的洞澈生死流转实相的知见,而说的得以解脱轮回的正法、正律;正因为世间有
老、病、死这三种不可爱、不可念、不可意的现象,所以如来、应供、等正觉才
的洞澈生死流转实相的知见,而说的得以解脱轮回的正法、正律;正因为世间有
老、病、死这三种不可爱、不可念、不可意的现象,所以如来、应供、等正觉才
会出现世间,世间大众也才知有如来、应供、等正觉,完全证悟所知所见而说的
正法与正律。”
“又,由于有三种现象没有断除,所以就无法离断衰老、生病、死亡。是那
三种现象呢?就是贪欲、瞋恚、愚痴的习气。”
“又,因为有三种现象没有断除,所以就无法离断贪欲、瞋恚、愚痴。是那
三种现象呢?就是
一、身见:对四大因缘和合所构成的身体,执着有个实我。
二、戒禁取见:执取与生命解脱无关的种种戒禁或苦行,例如一天到恒河洗
三次澡、或在太阳下金鸡独立、或用牛粪涂满全身、或持鸡戒狗戒、或念咒、或
举行各种奇怪的宗教仪式……,以为用这些方法可以消业、解脱或死后升天。
三、疑见:对于佛(完全觉悟的生命状态)、正法(通向解脱的真理)、僧(修
247 修道次第缘起
248 正见缘起断生死
行清净身、口、意行的圣弟子)、戒(离欲恶不善法,导向清净解脱的行为规范),
充满怀疑、困惑。”
“又,由于有三种现象没有断除,就无法离断身见、戒禁取见、疑见。是那
三种现象呢?就是
一、不正思惟:没有正确的思考导向。
二、习近邪道:习惯性的接近非正法的道理。
三、懈怠心:未精勤方便修习正法。”
“又,由于有三种现象没有断除,就无法离断不正思惟、习近邪道,及懈怠
心。是那三种现象呢?就是
一、失念:对自己的身、口、意等行为没有警觉。
二、不正知:不知生起的身、口、意行是否适当及导向何方,沦为习气的奴
隶,不知如何规范及转向。
三、乱心:心不寂静,散乱不安,胡乱攀缘抓取。”
“又,由于有三种现象没有断除,就无法离断失念、不正知、乱心。是那三
种现象呢?就是
一、掉举:贡高我慢,亢奋浮躁,心神散涣随境而转,令心高举不得安宁。
二、不律仪:不守护六根,不正知行、住、坐、卧而没有规矩。
三、不学戒:不学习依戒而行,做不应该做的事。”
“又,由于有三种现象没有断除,就无法离断掉举、不律仪、不学戒。是那
三种现象呢?就是
一、不信:不相信因缘果报正法正律,不相信依佛、法、僧、戒能导向解脱。
二、难教:因不信而产生我见、偏执,而难以教授、导正其身口意行。
三、懈怠:懒散懈怠,没有学习的精进力。”
“又,由于有三种现象没有断除,就无法离断不信、难教、懈怠。是那三种
现象呢?就是
一、不欲见圣:不想拜会对解脱之道有正知见、修行导向清净的人。
249 修道次第缘起
250 正见缘起断生死
二、不欲闻法:不愿听闻离断贪、瞋、痴,通向解脱的道理与方法。
三、常求人短:不知道管顾自己的身口意行、调伏内在负面的习性,反而动
不动就说人是非,论人长短。”
“又,由于有三种现象没有断除,就无法离断不欲见圣、不欲闻法、常求人
短。是那三种现象呢?就是
一、不恭敬:对于佛、法、僧及各种善知识,不知谦虚恭敬。
二、戾语:言语粗暴,不修口德,对于逆耳忠言甚至粗言相向。
三、习恶知识:学习不正确的知识,而习近邪见。”
“又,由于有三种现象没有断除,就无法离断不恭敬、戾语、习恶知识。是
那三种现象呢?就是
一、无惭:对于自身所造的身口意恶行,不知内省心生羞耻。
二、无愧:对终自身所造的身口意恶行,面对他人不觉羞愧。
三、放逸:行为举止放纵,不但浪费生命,而且增加自己不好的习性,更累
积恶缘恶报。
这三种现象不断除的话,就无法离断不知恭敬、说话粗暴、习近恶知识。”
“为什么呢?因为众生对于自身所作恶行,如果没有惭愧心,就不会生起增
上心远离欲恶不善法,行为就会很放纵。
行为放纵的缘故,所以不知道谦让恭敬对己有益的善知识,听到不合己意的
说法,心生不悦便强辩或口出恶言;同类交引,喜欢亲近和自己同界面的恶知识。
亲近恶知识的缘故,心意识昏昧杂染,不知不见贪、瞋、痴的祸患,所以根
本不会想去拜见清净的圣者,不想听闻如何离断贪、瞋、痴的正确方法;因为不
闻法,故不知以‘无常、苦、无我’如理作意来对待世间,所以‘我见、我爱、
我慢’强大,遇事不知反省,时常怪罪别人,找他人的缺点。
经常找他人缺点的缘故,他相信自己生命境界的好坏是别人所造成的,不相
信自己所受的一切都是有因有缘有报,不相信依佛、法、僧、戒能导向生命的净
化和解脱;他偏执于一些错误的知见,而且自以为是,其心晦涩难以调伏,很难
251 修道次第缘起
252 正见缘起断生死
教导他改正过来;他的人生没有正确的知见和方向,所以没有学习的欲愿和目标,
导致他身心懒惰不精进。
身心懒惰不精进的缘故,遇事容易亢奋浮躁,执取境界,不知守护六根;轻
视戒律,所以不愿意学习持戒来修正自己的身、口、意行。
不学戒的缘故,对于那些会杂染心意识、造作恶业、不应该做的事情,不知
谨慎小心警觉规范,所以没有正知正念对于自己的身、口、意行没有觉察,不
知它们是否适当及导向何方;因此其心驱驰,攀缘境界,抓抓放放,生出许多不
必要的烦恼和是非,一颗心散乱不定。
心散乱不定的缘故,所以对于善法或恶法没有明辨的能力,没有办法以正见
为基础,建立正确的人生志向。故习惯性的接受不正确的知见,即使听闻了正法,
也因为心不安定而懈怠,不愿精勤修习。
心懈怠不精进的缘故,无法修习禅定并转成禅观,也没有正思惟,所以不能
以智慧之光照见身心现象的生灭、无常,因而执取三种错误的见解,产生三种烦
恼,称为‘三结’执着色身实有不变,导致身见、我见;迷信盲信不如实的解
脱方法,导致戒禁取见;怀疑佛陀教授的正法是唯一的解脱道,而有疑见。
怀疑正法的缘故,所以没有缘起法、四圣谛等正见作为安心的基础,触境便
着相生起贪、瞋、痴,又不依‘法次法向’远离、离欲、灭尽、向于舍朝向
法流去升进,所以不能远离贪、瞋、痴。
不能远离贪欲、瞋恚、愚痴的缘故,就不能得出世间的果报,依次第自知自
证初果须陀洹(离断身见、戒取、疑三结)、二果斯陀含(离断身见、戒取、疑,
贪、瞋转薄)、三果阿那含(完全离断五下分结贪、瞋、身见、戒取、疑)、四
果阿罗汉(贪、瞋、痴永断不再生起)。不能证阿罗汉,就不能灭尽一切有续的无
明冲动,此世业报身尽,‘我执’未断的神识立即执取一个受精卵为‘我’,形成
名色现象,而有下一世的受生、得身。有生必有老、病、死,所以衰老、生病、
死亡的现象就不能断除。”
“若能断除三种现象,就能离断衰老、生病、死亡。是那三种现象呢?就是
253 修道次第缘起
254 正见缘起断生死
贪欲、瞋恚、愚痴。这三种现象断除后,就能离断衰老、生病、死亡了。”
“又,若能断除三种现象,就能离断贪欲、瞋恚、愚痴。是那三种现象呢?
就是身见、戒禁取见、疑见,这三种现象断除后,就能离断贪欲、瞋恚、愚痴。”
“又,由于断除了三种现象,就能离断身见、戒禁取见、疑见。是那三种现
象呢?就是不正确的思惟、习近于邪道、生起懈怠憍慢的心理。这三种现象断除
后,就能离断身见、戒禁取见、疑见。”
“又,由于断除了三种现象,就能远离不正确的思惟、习近于邪道、生起懈
怠憍慢的心理。是那三种现象呢?就是不正念、不正知、心散乱。这三种现象断
除后,就能远离不正确的思惟、习近于邪道、生起懈怠憍慢的心理。”
“又,由于断除了三种现象,就能远离不正念、不正知、心散乱。为那三种
现象呢?就是掉举、不守律仪、犯戒。这三种现象断除后,就能远离不正念、不
正知、心散乱。”
“又,由于断除了三种现象,就能远离掉举、不守律仪、犯戒。是那三种现
象呢?就是不信、难教、懒惰。这三种现象断除后,就能远离掉举、不守律仪、
犯戒。”
“又,由于断除了三种现象,就能远离不信、难教、懒惰。是那三种现象呢?
就是不想拜见圣者、不想听闻正法、好说人是非。这三种现象断除后,就能远离
不信、难教、懒惰。”
“又,由于断除了三种现象,就能远离不想拜见圣者、不想听闻正法、好说
人是非。是那三种现象呢?就是不知谦让恭敬、说话粗暴、习近恶知识。这三种
现象断除后,就能远离不想拜见圣者、不想听闻正法、好说人是非。”
“又,由于断除了三种现象,就能远离不知谦让恭敬、说话粗暴、习近恶知
识。是那三种现象呢?就是无惭、无愧不知反省、行为放纵。”
“为什么呢?因为于己知惭、对人知愧,就会欲愿增上,远离欲恶不善法,
时时警觉自己的身、口、意行,所以行为举止有分寸、不放纵。
行为举止不放纵的缘故,则态度谦虚恭敬,说话柔软和顺,且能成为一位善
255 修道次第缘起
256 正见缘起断生死
知识。
成为善知识的缘故,所以乐于拜见贤圣的人,乐于听闻能导向解脱的正法;
因为听闻正法,所以对生命的实相有正见,了知‘苦、集、灭、道’的真谛,明
白自己内在的种种痛苦,缘自无明、贪爱、执取,而要解脱必须反求诸己,向内
去下功夫,在生活中落实八正道,断除痛苦聚集的原因,所以他不会对外攀缘、
迁怒于人。他看到别人和自己一样,都在炽热的无常火中受苦、学习离苦的智慧,
所以他不会强求于人,动不动就找别人的缺点,说人不好。
听闻正法、不求人短的缘故,他透过自身反覆的思惟和检验,确定如来所说
‘自洲自依、法洲法依、不异洲不异依’依止自己的身心现象作为修行的所
在,依止如来所说的正法、正律自知作证完全解脱,除此之外,别无他人、他法
可让自己解脱是唯一的修行方式,所以对于佛法产生信心,相信依照‘法次
法向’修行可以觉悟;因此,对于贤圣的教导,言语谦逊和顺,欢喜信受,精进
修学:于已生恶法令速断、未生恶法令不起,于未生善法令生起、已生善法令增
广。
精进修学的缘故,故心神专注不掉举,守护六根不随着境界流转;他知道必
须持戒才能让心更安止、寂静,所以学习持守戒律,有所为、有所不为。
学习持守戒律的缘故,所以他对于自己的行、住、坐、卧、起心动念,保持
正念(觉察当下)、正知(知道它们是否适当及导向何方),心安止不散乱。
心安止不散乱的缘故,故能以正见(依据正法所建立的知见缘起法、四圣
谛)建立正确而坚定的人生导向(让自己和他人都能离苦少苦,朝向清净安乐、
永断贪瞋痴的目标精进),学习八正道(正见、正志、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
正念、正定)的生活方式,心精勤向法不懈怠。
心精勤向法不懈怠的缘故,所以他能修习正定,并在禅定的支持下转成禅观,
以智慧之光照见身心现象生灭迅速、无常变异。因为他如实知见身心生灭、无常,
所以断除了身见、我见,不再执着色身为我、或我所有;他明白解脱的道路要如
何走,所以不可能再迷信盲信种种与解脱无关的戒禁取;他亲证依正法、正律修
257 修道次第缘起
258 正见缘起断生死
行是唯一的解脱道,所以对于佛、法、僧、戒净信不动摇,内心没有一丝疑惑(称
‘四不坏净信’)。离断身见、戒取、疑三结,证初果须陀洹,最迟七往人、天,
就能证阿罗汉。
得四不坏净信的缘故,他见法,入法流,依止如来所教授教诫的正法正律而
修行,永不堕恶道。他正观‘诸行无常、诸法无我、寂静涅槃’,依‘三依一向’
远离、离欲、灭尽、向于舍调伏内在的贪瞋痴念,贪、瞋、痴一现起,马上
就能觉察、离断、转向‘无常、苦、无我’的根本作意,所以不会任由贪欲、瞋
患、愚痴起伏于心。三结断,贪、瞋转薄,证二果斯陀含;身见、禁戒取、疑、
贪、瞋‘五下分结’俱断,证三果阿那含;最后贪、瞋、痴永断,证四果阿罗汉。
离断贪、瞋、痴的缘故,心意识明觉不动摇,识不执取‘我、我所’,灭尽一
切有续的无明冲动,此生尽,不复受生。无生,则无老、病、死,所以衰老、生
病、死亡的现象,也就永远断除了。”
佛陀说完此经后,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信受奉行!
'提要'
佛法是为“正尽苦,究竟苦边”的法。为了离断生死轮回、灭尽忧悲恼苦,
是否能听闻到正法,以及听闻到正法之后要如何修习,之于解脱是十分重要的。
众生种种类,业识习性各各不同,佛陀为了引导众生向于正法,因此先说明
不能离断生死轮回之缘起(苦集之因):无惭、无愧→放逸中不恭敬、戾语、习近
恶知识→不欲见圣、不欲闻法、常求人短→不信、难教、懒惰→掉举、不律仪、
不学戒中失念、不正知、乱心→不正思惟、习近邪道、懈怠心→身见、戒取、疑
→不离贪、恚、痴→不离老、病、死。
其次,说明修道次第之缘起(苦灭之道): 知惭、知愧→不放逸→恭敬、顺语、
习近善知识→乐见贤圣、乐闻正法、不求人短→生信、顺语、精进→不掉举、住
律仪、学戒→不失念、正知、住不乱心→正思惟、习近正道、心不懈怠→不着身
见、不着戒取、度疑惑→不起贪、恚、痴→离断老、病、死。
259 修道次第缘起
260 正见缘起断生死
故知,修道之首要,在于知惭知愧,而后能修不放逸,习近善知识、乐见贤
圣、乐闻正法,对于生命现象建立正确的知见(正见);再以正见为基础,建立正
确的人生导向(正思惟);不求人短、顺语、学戒、住律仪、不掉举,所以言语、
行为、职业都能导向自己和他人的少苦、离苦,不会造作不好的业行(正语、正
业、正命);而不失念、正知(正念)、精进(正精进)、住不乱心、心不懈怠(正
定),故能觉察身、受、心、法的一切状态,导向“苦、集、灭、道”如理思惟。
如此,依八正道而修行,又能入法流。
为什么知惭知愧这么重要?
佛陀时代,有比丘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