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白话杂阿含经11good!-第8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对于这样的说法如果知道、也愿意落实于人生当中,一定可以自证苦灭、明、
解脱。这种由因缘法证知苦、集、灭、道的人,就是于法不坏净。其他,也可由
四念处、七觉支等如来所说正法,证知苦、集、灭、道,这样的人就会对正法产
生不可撼动的信靠,因此依佛所说法来净化自己的身、口、意行,这就是于法不
坏净。
三、于僧不坏净:一个坚定的想要出离世间烦恼的人,如果是佛弟子,无论
在家、出家,一定会依循如来所说正法精勤修学,于学习当中身心不断得到净化,
当一切贪取都灭的那个当下,就得证苦、集、灭、道,自知自证自己也可以像其
他已经得完全解脱的阿罗汉。因此,以清净的修行人作为自己生命的典范,起增
上欲,努力学习,这就是于僧不坏净。
四、圣戒成就:如来以解脱道八正道的精神制订戒律,作为修行人身、口、
意行的规范。初学者由于对正法认知不深,先前不如法的业识习性未得调伏,戒
律有规范、导正的作用,避免逾越正法、造作苦因、妨碍修行。初学者于正法和
戒律同时渐修渐行,当对正法有较清楚的认知之后,就知道正法和戒律是不可分
的,于是对戒律产生信靠,由衷的依循。一个念念都有苦、集、灭、道思惟的修
行人,其身、口、意行就自然的融入正戒律,不会逾越。像这样由随规定而行,
进而随信行,进而得证苦、集、灭、道进入随法而行的人,就能得圣戒成就。
所以,诸比丘!当正观四食的无明、爱、取、行、业,以及引生的无尽轮转
之苦,为了出离,当起增上欲这样修学:我要于身、受、心、法,念念都有苦、
集、灭、道思惟,行八正道,成就于佛、法、僧不坏净,圣戒成就,不堕恶趣,
正向解脱。”
佛陀说完此经后,诸比丘听闻佛陀所说,欢喜信受奉行!
353 四种安乐食
354 正见缘起断生死
'提要'
抟食、触食、意思食、识食能长养众生四大之躯,是众生安立世间不可或缺
的生命资粮。除此之外,别有四种能润泽众生福德,令众生心生法喜、步步安乐
的心灵资粮,就是于佛不坏净、于法不坏净、于僧不坏净、圣戒成就。
佛陀成就无上正等正觉,亲身见证生命可以完全觉醒,贪瞋痴可以完全净化。
为帮助众生离苦得乐,而开发显示他证悟的成佛之道四圣谛,说明苦应知、集
应断、灭应证、道应修。
众生依四食存活,进而喜贪四食,却不知这正是烦恼增长、生死轮回之根源。
而佛、法、僧、戒四种安乐食,正是帮助众生离断对于四食的喜贪,现世安乐,
进而出离生死轮回大苦的药石:
以佛陀完全觉醒的生命状态,作为净化自己心意识的导向;
以佛陀开发显现的正法,作为修正自己身、口、意行的依止,以“苦、集、
灭、道”正思惟身、受、心、法的一切状态,证知四圣谛;
以清净僧作为自我策励、学习的榜样,朝向离断贪、瞋、痴的生命品质而升
进;
以佛陀制订的戒律,调伏内在业识习性的冲力,向四双八辈贤圣之道精进。
喜贪四食,则长夜轮回;食安乐食,则福德润泽。圣弟子以四种安乐食滋养
身心,离断对于四食的无明、爱、取,正观四食而无喜无贪,则不增长业行而引
生业有,于未来世成不生法。
是故吾等应依佛所言:我当成就于佛不坏净,于法、僧不坏净,圣戒成就!
355 四种安乐食
《分享杂阿含经系列5:病中临终修法》
原始佛法生死书
【目录】
001《总 序》 贯通生死,自我导航
009《编者序》 极痛中,照见明光
017《关于本书》
021 第 一 篇 差摩观生灭离我慢
041 第 二 篇 非阿罗汉,自杀有大过
059 第 三 篇 跋迦梨离欲得善终
075 第 四 篇 阿湿波誓的误解
085 第 五 篇 年少比丘慧解脱
097 第 六 篇 心解脱,慧解脱
105 第 七 篇 给孤独长者的眼泪
119 第 八 篇 优波先那不畏毒苦
133 第 九 篇 婆耆舍最后的法施
151 第 十 篇 质多罗长者的见证
163 第十一篇 正念正智以待时
181 第十二篇 不受第二箭,身苦心不苦
197 第十三篇 成就四不坏净
207 第十四篇 修习六随念
223 第十五篇 修习六明分想
243 第十六篇 舍离爱欲的教法
257 第十七篇 病中闻思修的福利
271 第十八篇 善心命终,后世续善
281 第十九篇 大医王如实知见四圣谛
295 附录一 当舍三世之病
309 附录二 病可以早日康复
315 附录三 怎样当个好看护
321 附录四 思惟死亡的逼迫
329 附录五 勇猛精进的随死念
345 附录六 慈愿
【总序】
贯通生死,自我导航
随着生命的诞生,老病死就跟着诞生。老病死并非外于生命之物,而是生命
里本具有的内容。所以,西方哲学之父苏格拉底,在被判死刑、喝毒药临终时,
理性地保持高度的觉醒,希望藉此亲历死亡的过程,了解死亡的奥秘;西藏的《中
阴闻教得度》,以为人死后有个“中阴状态”,因而想要在“中阴身”时控制转世;
廿世纪崛起的“新时代运动”,诸多领导者囿于己见,以为人就只是在天界与人界
中转世轮回;印度的神秘家奥修,倡言“死亡是生命的高潮”,鼓励徒众以欢喜心
迎接死亡、庆祝转世。
.彻见生死流转的奥秘
而两千五百年前的佛陀,则在精深的禅观中彻见:众生在无明、爱取的推动
1 总序
2 原始佛法生死书
下,无间断的造就身口意行,而随业流转生死。因而完全清楚生、老、病、死、
转世、受生的生命韵律,及其中的正因、助缘、生起与转化,即所谓“缘无明行,
缘行识,缘识名色,缘名色六入处,缘六入处触,缘触受,缘受爱,缘爱取,缘
取有,缘有生,缘生老病死、忧悲恼苦,如是纯大苦聚集”的十二因缘法,揭露
三界众生流转的奥秘,原来是随着个自心意识的品质及相应的业缘而转世受生,
不是上帝的创造,也不是来自大梵天王的化生,更不是来自于空无也归于空无(无
因自生),如“唯物论”或廿世纪的显学“存在主义”的看法;而是有因有缘集世
间、有因有缘灭世间随着无明、爱、取,造作身口意行而“发现世间”,也随
着无明灭、爱欲断、身口意行永灭而出离三界、“寂灭世间”。
.念念明觉到最后一念
因此,佛陀一再提醒修行人,时时“守护六根”、修习“四念处”、保持“正
念正智以待时”。在整个生命的过程中,时时保持高度的觉察力见贪离贪、见
瞋离瞋、见痴离痴,依“三依一向”来作意依无常而远离、依离欲、依灭、
向于舍确实了知整个身、受、心、法的“集、灭、味、患、离”,正见其中的
因缘生灭,念念明觉而不抓取,使能见苦离苦,直到最后一念。则不只能自见生
死流转的奥秘而不忧不惧,更可在此世或临终前自证阿罗汉永断轮回之苦;或根
据自己修行的基础与导向,于未来世继续修证。
如本书中差摩、阐陀、优波先那、婆耆舍比丘,皆于生前自证阿罗汉;跋迦
梨、年少比丘皆于临终前正念正智而得解脱;给孤独长者、质多罗长者、长寿童
子,皆以四不坏净为基础,临终善护念,增上修习各种观法(如六随念,或六明
分想,或正观五受阴、六入处、六界非我、非我所而不抓取),正念、正智以待时,
而得转生天界继续修行。
由此可知,现世的生命品质或未来世的生命品质,都是有因有缘的:前因与
后果相关、前世与今生相关、今生与后世相关,即所谓“阴阴相关”。所以,如何
提升自己此世的生命境界、与累积未来世的福德与智慧,端靠个人的自觉与努力
(指信、戒、闻、施、慧的实践),实在是功不唐捐而因果不爽的。
3 总序
4 原始佛法生死书
.速证解脱的罗汉道
总结佛教的说法,三界中的无量众生,大概可区分为三类型的生命型态:
第一类型是朝向阿罗汉道的众生,这类众生是佛陀谆谆教诲的声闻修行人,
随佛所教,自觉、自知、自证:贪瞋痴可尽、轮回可断,因而戮力于闻思修,历
经知法、见法,向初果、得初果(断身见、戒取、疑),向二果、得二果(贪瞋痴
转薄),向三果、得三果(断贪心、瞋心),向四果、得四果(贪瞋痴永断),证阿
罗汉、般涅槃,成不生法,永灭轮回之苦。既自知作证解脱道,亦为三界一切众
生作证解脱可得、轮回可断,让法轮得以常转,法脉得以存续,藉此增益天人众、
减损阿修罗众。
.历劫修持的菩萨道
第二类型是朝向“菩萨道”的众生,这是佛陀涅槃后,诸多论师发展出来的
“大乘”思想,他们“不住涅槃,不惧生死”,欲愿在无尽的生死轮回中,福利众
生,累积福德与智德,以期获得“一切智”而成佛。用一般的说法就是:为利益
众生,自觉性的透过无尽的生死轮回,广修“六度万行”,进行无尽的学习旅程,
成长智慧,直至成佛。
所以,这类众生必然要彻见“四圣谛”、了悟“空性”,确知:若不证解脱,
必然随业流转生死。因欣慕佛陀历劫修持的功德与智慧,因此自觉性地,以坚定
的修持与殊胜的欲愿,想要在一世一世的生死中,学习少苦离苦之道,涵养自护
护他的本事,成就自觉觉他的智慧,让个自的生命迈入一个无限的成长之旅,不
只是修四摄法、六波罗蜜(北传)、或十波罗蜜(南传),更要修学一切福利人天
的世间学与出世间学,配合广大无边的四无量心(慈悲喜舍),培育一切智,通达
佛境。
所以,真正迈入“菩萨道”的众生,除了这个殊胜的欲愿(所谓“发菩提心”)
之外,还需要解脱道的智慧(因彻见四圣谛而于生死了然无惧),甚至这个欲愿,
要强大到能让修行人历劫不迷,在每一世的生死中,都确知为何而生、为何而死,
如此才能历劫修持(有意识的成长),以累积成佛的福德与智德。
5 总序
6 原始佛法生死书
.随业流转的三界众生
第三类型的众生,是未入法流、随善恶业流转生死的三界众生无始劫以
来,为无明所盖、爱结所系,而长夜流转生死。因不知不见四圣谛,故不思不见
解脱道,当然就不可能是自觉性地历劫求智德的菩萨;而是在无明我慢的覆盖下,
随贪瞋痴的习性冲力驱使,在苦、乐受中浮沉,漂零生死大海的芸芸众生。
透过上述的分类,任何人都可以自我评量:自己当下的心灵品质,是导向随
顺尽速解说轮回的阿罗汉道?还是倾向于随顺历劫修持一切智的菩萨道?或者根
本只是“不知生何来、死何去”的无知众生之一,口言“菩萨道”,却不知离苦之
道,也不知成长之道,一味沦为我慢、我爱、我见的俘虏而烦恼不断,最后,在
满心的困惑与不甘中丧失了宝贵的人身,再次被业之浪卷去,漂流生死海?
.修持正法才能自我导航
所以,佛陀教诲我们,至少先持戒(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
饮酒),尽量避免伤害或干扰其他众生,不要成为别人或其他众生痛苦的来源;进
而努力闻、思、修听闻正法,了悟生命实相(只是身心现象的生灭,无常、
苦、无我、无我所),而不忧不惧;思惟正法,正见身心之苦、彻见苦源,体验苦
灭与修行灭苦之道修证正法,修习八正道(正见、正志、正语、正业、正命、
正精进、正念、正定),让无明我慢与欲贪抓取,在闻、思、修(日常生活)的过
程中,减到最低;让贪瞋痴减而不增、退而不进,甚至没而不起,自觉性的在解
脱道上增进,进而永断苦。也才可能培育出自护护他、自觉觉他的基本功,进一
步成为菩萨行愿的基础。否则,往往堕入贪瞋痴的闇坑而不自知,结果自误误他、
自害害他。
所以,修习佛所教授的解脱道、彻见生死的奥秘,不只能让我们现世少苦离
苦,更是进一步自我导航的基础,以早日终结随业漂流的无助与不安,知所导向
或随顺阿罗汉道尽速证解脱;或朝向菩萨行,有意识的成长,以获得无上智
慧。
本书编译了原始佛法《阿含经》中,佛陀的声闻弟子如何在病中、临终戮力
7 总序
8 原始佛法生死书
修持,因而证道或转世升天的修行方法,可作我们病中、临终的借镜,更可见证
贯通生死、自我导航的种种法要。
希望所有身陷病苦、相识与不相识的朋友们,都能善自珍重病中或临终的光
阴,善修四念处,知所导向,正念正智以待时,则“现世善,后世续善”。
感谢讲堂同学戮力于闻思修的耐力与欲愿,同时感谢所有慷慨助印的朋友,
更感谢金财、丽玉与碧华用心思惟法要,作成读经笔记与大家分享。特别是碧华
在编辑过程中,困思勉行、精益求精的精神令人赞叹。愿本书的问世,能解除许
多人的生死恐惧与疑惑,让法轮常转、法脉续存,福利天、人!
【编者序】
极痛中,照见明光
我七岁时,生了场病,母亲当我出痳疹,给我吃错药,直到眼球、皮肤发黄,
才知是染上急性肝炎。当时人小,不知恐惧,倒是急坏了爸,在那个医药不发达的
年代,他每隔几天,就要用载货的摩托车,带我到远远的医院去看病。有一次,在
回家路上,我倦极了,趴在爸背上一再昏睡,爸怕我松手掉下车,沿途唤我;“碧
华,不要睡了,醒一醒。”后来实在没办法,只得应急用摩托车上绑货的皮带,把
我病弱的身躯,紧紧绑在他坚实的背上,一路呵护我到家。
一转眼,过了三十多年。今年三月,一向健硕的父亲,突因脑动脉瘤破裂而躺
下,走进迷迷懵懵的人生。在从医院转往照护之家的救护车上,我看见一条皮带,
把父亲的身体固定在担架上。我用手指轻轻滑过系在他身上的皮带,眼泪簌簌地掉
9 编者序
10 原始佛法生死书
了下来。曾经,有一条皮带,承载着深挚的父爱,系出我对世间的执着和依爱;而
眼前的这条皮带,像一条无常的长索,紧紧缠绕父亲老病的身躯,宣示人生必有老
病死的无奈。
.面对身苦,学习心不苦
这无奈的身苦,引生恩爱离、怨憎会、求不得的心苦,我们就这么背负双重的
苦难,面对这必经的生命历程。佛陀明白身苦避不了,所以教导病中的弟子,修习
“身苦、心不苦”。
有一回,佛陀在婆祇国一处森林中修行,有位那拘罗长者,高龄一百二十岁,
年老体弱,病痛缠身,很辛苦地去觐见佛陀。佛陀对他说:“长者!你好好观察这
个苦患身,学习让心不受身苦的影响。”那拘罗长者又去请教舍利弗详细的义理,
舍利弗说:“一个圣弟子,如果对色身的集、灭、味、患、离都如实知,就不会对
色身产生爱乐、执着,不会认同色身就是我、或我所有。当色身变异败坏的时候,
心不会随着动摇而生烦恼;心不动摇,就没有恐怖、障碍、顾念、结恋。这叫身苦、
心不苦。受、想、行、识亦如是观。”
舍利弗一番话,解开我们的盲点。老、病、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