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白话杂阿含经11good!-第9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善向(离断欲恶不善法,有自觉的自护护他、自利利他)、正向(一切修学只是为
了通达究竟解脱,不为任何其他目的)、直向(无间断的觉察身、受、心、法,依
正法扫除一切世间爱染,不思外缘,不求外力)、等向(一切身、受、心、法都在
无所取着的警觉当中),一切身、口、意行,起心动念,都在这样的用心当中无间
断的修学,就会次第得到相应的生命境界,而且自知自作证,所谓
˙向须陀洹:依正法修学的人,已经对佛、法、僧产生信靠,身、口、意行
也都谨守正戒律,长期在正法的薰习之下随信而行,其心意识渐渐得到净化,趋
向须陀洹的境界。
215 修习六随念
216 原始佛法生死书
˙得须陀洹(证初果):已得四不坏净,如实知见苦、集、灭、道,已经知法、
得法、入法,自知自证身见、戒取、疑三结断,超脱了对人界的爱着,至多七次
于天界、人界受生,就可得究竟解脱。
˙向斯陀含:在须陀洹的境界当中,知见了生命的无常、苦,想要出离,继
续对生命的集、灭、味、患、离,修学、觉察、舍离,弱化贪欲、瞋恚的冲力,
渐渐趋向、接近斯陀含的境界。
˙得斯陀含(证二果):自知自证身见、戒取、疑三结断,而且贪、瞋、痴三
毒已转为薄弱,至多一往人界、天界,即可证得究竟解脱。
˙向阿那含:虽然身见、戒取、疑断,贪、瞋、痴已经转薄,但还是觉、受
生命的无常、苦,想要出离,继续依正法于所处境界的集、灭、味、患、离,觉
察、舍离,渐渐趋向、接近阿那含的境界。
˙得阿那含(证三果):自知自证身见、戒取、疑、贪欲、瞋恚五下分结已断、
完全超脱了欲界的干扰和爱着,心意识达到色界或无色界的境界,只待‘痴断、
无明灭’,即可证得完全的解脱。
˙向阿罗汉:虽然贪欲、瞋恚已断,仍然自知不得安稳涅槃,因为还有色爱、
无色爱、掉举、慢、无明等冲动,此时仍然依‘无常观’无间断的觉察、舍离,
渐渐趋近阿罗汉的境界。
˙得阿罗汉(证四果):当色爱、无色爱、掉举、慢、无明都永断无余,就是
‘痴断、无明灭’,念念明觉,得究竟解脱。是贪、瞋、痴俱断,识无所住的阿罗
汉,一切烦恼、轮回永断。
像这四种果位、八种境界的人、天人,称‘四双八辈’之士,就是世尊的弟
子僧,他们于各种境界都具足各种层次的戒行、定力、智慧、解脱、解脱知见,
是应当被供养、恭敬、尊重的对象,是世间至高无上的福田。
四、念戒功德:忆想世尊所制定的正戒律,思惟持戒的心念状态和作用,自
觉性的亲自持戒,而不是只说不作、或叫他人作自己不作。于消极面,对持戒不
诋毁、不缺漏、不间断、不破坏、没有任何虚假不实;于积极面,对持戒是彻底
217 修习六随念
218 原始佛法生死书
的、喜悦赞叹的、清净无染的、不厌不烦的持守。
五、念施功德:忆想、思惟布施的作用和福利,想到布施可以让他人、众生
少苦得乐,心中自然生起喜悦、鼓舞,悭吝闭锁的心胸因而敞开,虽然在家,而
能够以无所取着的心去布施,常常布施,以欢喜心布施,多方面的布施,没有分
别心的布施。
六、念天功德:忆想天界、天人,思惟四王天、三十三天、炎摩天、兜率陀
天、化乐天、他化自在天,各种美好的境界、充满喜悦的天人,是由于他们在人
间时,精勤不懈的闻、思、修,于佛、法、僧得不可摇动的清净信,圣戒成就,
在这样的身心状态之下命终,才能够化生那样的天界。我也是精勤修学的世尊弟
子,已得佛、法、僧不坏净,圣戒成就,布施具足,多闻正法,积集解脱智慧,
我若能保持这样的身心状态命终,也必定能够化生天界。
长者!对佛、法、僧、戒、施、天,都有正确、深入的了解之后,心安止于
四不坏净的状态,增修六念处。”
长者禀告尊者摩诃迦旃延:“世尊说安止于四不坏净的状态,增修六念处,我
都成就了!我一定会继续无间断的修习念佛、念法、念僧、念戒、念施、念天。”
尊者摩诃迦旃延告诉长者说:“善哉长者!既然你自知依四不坏净,增修六念
处,而且全都成就了,能自记说得阿那含。”
这时,长者禀告尊者摩诃迦旃延:“希望尊者能够在此接受我的供养。”
尊者摩诃迦旃延,默然接受邀请。
诃梨聚落主长者,知道尊者摩诃迦旃延接受邀请之后,立即办理种种净美饮
食,亲手供养。
尊者摩诃迦旃延饭后,洗钵、漱洗完毕,再为长者开示种种法义,示教、照
喜。示教、照喜之后,从座起,离去。
219 修习六随念
220 原始佛法生死书
'提要'
生命的品质,就是心意识的品质。而临终的生命品质,直接影响转世的境界。
所以,临终的生命品质,实在非常重要等于总结此世的业行与修行,直接决
定来世。所以,修行人莫不重视临终/死亡的过程,有的甚至认为,如何面对死
亡,是此世修行成果的总验收。
正法中的修行,其实是“等生死”而平等舍离的。因为,有生就有死,老、
病、死,就存在于整个“生”的现象里,俱是随因缘而生灭,无常、苦、非我、
非我所,都只是五阴/身心现象的生灭、变异。因此,随时修习三依一向,舍心
住。
不过,对于没有悟入涅槃智、甚至法住智也不是很深刻的人而言,为了保障
转世品质,就有必要特别着力于临终的强力忆念/思惟,以凝聚心意识的力量、
转化心意识的品质与方向,才能创造一个更好的转世境界。如本经中,尊者摩诃
迦旃延对长者的提醒:在“四不坏净”的基础上,增上修习“六念法”,便是临终
时最简易、有力的修法,不仅可以断除病中或临死的忧悲和恐惧,更可以转化心
意识的品质与投射方向,直接与人、天善界相应,是此世与他世生命品质的真正
保障,值得修习再修习。
当然,这一切修法,都要以知见“四圣谛”、“十二因缘法”为根本。具足正
见,加上努力闻、思、修,若能见法、知法、入法流,佛说此人必不堕恶道,至
多七往人、天即究竟苦边。这才是对未来最有力的保障。
221 修习六随念
222 原始佛法生死书
'第十五篇'
修习六明分想
汝当依四不坏净,于上修习六明分想。何等为六?
谓一切行无常想、无常苦想、苦无我想、
观食想、一切世间不可乐想、死想。
224 原始佛法生死书
'经文' 印顺本病相应一六经、大正本一0三四经、佛光版一0二二经
如是我闻:
一时,佛住王舍城迦兰陀竹园。
时,有长寿童子,是树提长者孙子,身婴重病。
尔时,世尊闻长寿童子身婴重病,晨朝着衣持钵,入王舍城乞食,次第到长
寿童子舍。
长寿童子遥见世尊,扶床欲起,……乃至说三受,如《差摩修多罗》广说,
乃至病苦但增无损。
“是故,童子!当如是学:于佛不坏净,于法、僧不坏净,圣戒成就。当如
是学!”
童子白佛言:“世尊!如世尊说四不坏净,我今悉有。我常于佛不坏净,于
法、僧不坏净,圣戒成就。”
佛告童子:“汝当依四不坏净,于上修习六明分想。何等为六?谓一切行无常
想、无常苦想、苦无我想、观食想1、一切世间不可乐想、死想2。”
童子白佛言:“如世尊说,依四不坏净,修习六明分想,我今悉有。然我作是
念:我命终后,不知我祖父树提长者当云何?”
尔时,树提长者语长寿童子言:“汝于我所,顾念且停!汝今且听世尊说法,
思惟、忆念,可得长夜福利,安乐饶益!”
时,长寿童子言:“我于一切诸行当作无常想、无常苦想、苦无我想、观食想、
一切世间不可乐想、死想,常现在前。”
佛告童子:“汝今自记斯陀含果。”
长寿童子白佛言:“世尊!唯愿世尊住我舍食。”
尔时,世尊默然而许。
长寿童子即办种种净美饮食,恭敬供养。
世尊食已,复为童子种种说法,示教、照喜已,从座起而去。
225 修习六明分想
226 原始佛法生死书
'读经笔记'
我这么听闻:
有一段时期,佛陀住在王舍城迦兰陀竹园。
当时,有一个小孩子,名叫长寿,是树提长者的孙子,身染重病。
世尊听闻长寿童子身染重病,于晨朝着衣、持钵,进入王舍城,挨家挨户乞
食,依序来到长寿童子的住处乞食、探视。
长寿童子远远看见世尊前来,扶着床想要起身迎接。世尊看见了,对童子说:
“好好歇着,不用起来,免得增加身体的痛苦。”
世尊坐下后,问童子:“病苦还可以忍受吗?病情是加剧还是减缓?”
如《差摩经》所述三种苦受,童子答:“我头痛如绞,腹痛如割,足似火烧,
身体的病苦,只增不减,很难忍受!”
佛陀告诉童子说:“所以,孩子!你当于病中,好好修习四不坏净,忆念佛、
法、僧、戒的神圣功德,建立坚固不动摇的信靠,用佛、法、僧、戒来熏习、净
化自己的心意识,消除因病苦而生起的不安,把心念维持在稳定、善向、清净、
舍离的状态。”
童子禀告佛陀说:“世尊!如世尊所说的四不坏净,我都修习成就了。我确实
了知佛、法、僧、戒的神圣功德,所以净信不疑、戒行具足,心住于四不坏净而
得安定。任何天、梵、魔、外道的沙门、婆罗门、及世间其余知识,都不能动摇
我的信念。”
佛陀告诉童子:“你应当安住于四不坏净,增上修习六明分想,守护心念,除
诸妄想,断除对于世间的贪爱和执迷。哪六明分想呢?就是
一、一切行无常想:正观一切行(有为法/身行、心行/五阴/六根),都是
缘起、有为的现象,随因缘和合而生、随因缘转化而变、随因缘消灭而灭,不停
地随缘生、灭、流转,所以无常。
二、无常苦想:正观五阴无常,不断受到生灭逼迫、迅速坏灭、不由自主。
227 修习六明分想
228 原始佛法生死书
可畏!可怖!所以无常即苦。
三、苦无我想:所谓‘我’,是指有一个‘具自主性、恒常、不变易的主体’。
若五阴、六根是我、或我所有,应该能受我主宰,随我意要它如何便如何。我不
愿受生灭逼迫、老病死的苦,所以五阴、六根就不应该变异、坏灭、老病死;然
而,我不能令五阴、六根听令于我,因为有生必有灭,五阴、六根必然会变异、
坏灭。身心现象中,只见不断生灭逼迫、不由自主的苦,没有一个恒常、不变、
自主的主宰者存在,所以见苦即知无我。
四、观食想:众生依靠四食长养身命、资助诸根、增长五蕴。哪四食呢?就
是抟食、触食、意思食、识食。由于四食有喜有乐,所以众生喜贪四食,以致长
夜轮转不知出离。如实观察四食,断除喜贪,才能了脱生死。
要怎样断转食的贪呢?观想:如含悲食子度荒野。
众生依赖各类饮食滋养色身,色身要存活就必须吃,但是有吃就有杀,就有
受苦的众生,所以于饮食应该正知正念
˙吃是为了活命,活命是为了修道越度生死荒野,以清净和智慧回向众生。
好像含悲吃自己的骨肉一样,会贪乐食物的滋味吗?饮食能不知量吗?
˙对于喜欢吃的食物,观察它们只是地、水、火、风四大的聚合,或是观想
它们进到肠胃消化及被排泄后的不净,生起厌恶的成觉,断除对于食物的喜贪。
˙作意吃的辛苦出家众如果没有人来供养,就要出去挨家挨户托钵,遇上
强风豪雨更添不便,而且不一定能托钵到卫生、适宜、足够的饮食;在家众要工
作赚钱才能买米买菜,清洗、烹调、餐后清理的过程费时费力,吃得不恰当还会
累积毒素或生病。吃顿饭真不容易,实在没什么好贪乐的。
˙于饮食前正念‘这些饮食、以及吃这些饮食的人,都是因缘和合法,随
着因缘生灭、转变,不能保持不变,不是个人所能拥有的,也没有实在的我。这
些饮食本来并不是令人厌恶的,但是当它被吃下身体之复,在肠胃中经过混合、
消化的过程,将会变成不可爱、令人生厌的东西。’
˙于饮食时正念‘我食用这些饮食,不是为了享乐、纵欲,不是为了让色
229 修习六明分想
230 原始佛法生死书
身肥壮、美丽,纯粹是为了维持色身的生存,让它不饿、不渴,以便修行清净的
解脱道。有这种正思惟,对饮食不贪着,我将息灭现有的饥饿的苦,同时不令新
的苦受生起,气力安乐,身心没烦恼。’正知所有咀嚼、吞咽的动作。
˙于饮食后感恩回向‘愿此药石功德,回向世间清净与智慧,愿一切众生,
早证涅槃,解脱一切苦难。’
如此正知正念,对饮食的‘味着’会同时转薄,对色、声、香、触的喜贪也
会渐渐转薄,最后就能断除五欲功德,色、声、香、味、触再也不能引发你的欲
贪。
要怎样断触食的贪呢?观想:如剥皮牛处处是苦。
六根触就像六根吃一样眼食色、耳食声、鼻食香、舌食味、身食触、意
食法,六境就是六根的食物。六根在触六境的时候,要像剥皮牛接触境界一样,
每一个触都是痛,每一个触都见苦。真的触到苦,还会喜贪接触、任意抓取吗?
能够不知节制、不知选择吗?真的见苦,能不用智慧导向离苦吗?
如能正观触食如剥皮牛,知道无明触只会增加自己和世间的苦难,那么,每
一次触就都不敢轻忽,小心翼翼防护根门了知当下的触食,是选择吃苦还是
息苦?如是,正知正念、六根知量,断尽对触食的喜贪、并知见喜贪尽。断尽对
触食的喜贪后,就不会染着缘触而生的苦、乐、不苦不乐受,不染着三受,就能
出离贪、瞋、痴的系缚,了脱生死。
要怎样断意思食的贪呢?观想:如生死火热恼身心。
‘意思’是内心的一种寻伺、意志;内在的想要、思愿、希望,是众生生命
延续的另一种养分。无明的意思冲动(行),是造作身、口、意业的推手,也是轮
回的根本。如果没有正知正念,‘我要’的意思冲动,往往只是想要满足内在的我
爱、我见、我慢,点燃贪、瞋、痴火,就像跳进火坑一样,身烧燃、心烧燃。身
心烧燃,随缘造业,死后又随着个人的思愿及业行投生到相应的界面,被轮回的
火链紧紧栓住,不能了脱。意思食像大火,明智的人,能不慎思而远离吗?
众生既以意思为食,就必须内观意思食的内容起心动念,是用‘慈、悲、
231 修习六明分想
232 原始佛法生死书
喜、舍’四无量心来作意思?还是用‘贪、瞋、痴’三毒来作意思?是用‘苦、
集、灭、道’四圣谛来寻伺,还是用‘贪、瞋、昏沈、掉举、疑’五盖来寻伺?
有三毒、五盖的心,就有忧悲恼苦,就在燃烧。正观意思食如大火,于意念起动
时正见苦、集、灭、道、因缘果报,断除无明冲动,才能截断无明、爱、取、行、
业的生死火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