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7-医门法律-第3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强作解,不得制方之旨,又安能取裁其方耶?盖伤寒分表里中三治,表里之邪俱盛,则从中而和之,故有小柴胡汤之和
法,于人参、甘草、半夏、生姜、大枣助胃之中,但加柴胡一味透表,黄芩一味透里,尚恐圭角少露,有碍于和,于是
去滓复煎,漫无异同。饮入胃中,听胃气之升者,带柴胡出表;胃气之降者,带黄芩入里,一和而表里之邪尽服。其有
未尽者,加工治之,不相 格矣。至于丹田胸中之邪,则在于上下,而不为表里,即变柴胡汤为黄连汤,和其上下,以
桂枝易柴胡,以黄连易黄芩,以干姜代生姜。饮入胃中,亦听胃气之上下敷布,故不问上热下寒,上寒下热,皆可治之
也。夫表里之邪,则用柴胡、黄芩;上下之邪,则用桂枝、黄连;表里之邪,则用生姜之辛以散之;上下之邪,则用干
姜之辣以开之,仲景圣法灼然矣。昌欲进退其上下之法,操何术以进退之耶?前论中求之于中,握枢而运,以渐透于上
下。俟其荣气前通,卫气前通,而为进退也。然而难言之矣,格则吐逆,进而用此方为宜。盖太阳主
开,太阳不开,则胸间窒塞,食不得入,入亦复出,以桂枝为太阳经药,和荣卫而行阳道,故能开之也。至于五志厥阳
之火上入,桂枝又不可用矣,用之则以火济火,头有汗而阳脱矣,其关则不得小便。退之之法,从胃气以透入阴分,桂
枝亦在所不取,但胃之关门一开,少阴主阖,少阴之气不上,胃之关必不开矣,昌意中尤谓少阴之脉沉而滞,与趺阳之
脉伏而涩,均足虑也。《内经》常两言之∶曰肾气独沉,曰肾气不衡。夫真气之在肾中,犹权衡也,有权有衡,则关门
时开时阖;有权无衡,则关门有阖无开矣。小溲亦何从而出耶?是则肾气丸,要亦退之之中所有事矣,肾气交于胃,则
关门开;交于心,则厥阳之火随之下伏,有不得不用之时矣。进退一方,于中次第若此,夫岂中人所能辨哉?
x【律四条】x
凡治关格病,不知批 导 ,但冀止呕利溲,亟治其标,伎穷力竭,无益反损,医之罪也。
凡治关格病,不参诊人迎趺阳太冲三脉,独持寸口,已属疏略。若并寸口阴阳之辨懵然,医之罪也。
凡治关格病,不辨脉之阳虚阳实阴虚阴实,而进退其治,盲人适路,不辨东西,医之罪也。
凡治关格病,不崇王道,辄操霸术,逞己之能,促人之死,医之罪也。
卷五关格门
关格门方
属性:云岐子关格九方,录出备览,临证制方,惩而改之,亦师资之法也。
x柏子仁汤x 人参 半夏 白茯苓 陈皮 柏子仁 甘草(炙) 麝香(少许另研) 上用生姜煎,入麝香,调
匀和服。加郁李仁更妙。按∶此方用六君子汤,去白术之滞中,加柏子仁、郁李仁之润下,少加麝香以通关穷,非不具
一种苦心。然终不识病成之理,不知游刃空虚,欲以麝香开窍,适足以转闭其窍耳。
x人参散x 人参 麝香 片脑(各少许) 为末,甘草汤调服。 按∶此方辄用脑、麝,耗散真气,才过胸中,
大气、宗气、谷气交乱,生机索然尽矣,能愈病乎?
x既济丸x 治关格脉沉细,手足厥冷者。 熟附子(童便浸) 人参(各一钱) 麝香(少许) 上末,糊丸桐
子大,麝香为衣。每服七丸,灯芯汤下。 按∶方下云脉沉细,手足厥冷,全是肾气不升,关门不开之候。参附固在所
取,但偏主于阳,无阴以协之,亦何能既济耶?且以麝香为衣,走散药气,无繇下达,即使药下关开,小便暂行,其格
必愈甚矣。
x槟榔益气汤x 治关格劳后,气虚不运者。 槟榔(多用) 人参 白术 当归 黄 陈皮 升麻 甘草 柴
胡枳壳 生姜 煎服。 按∶此方用补中益气加槟榔、枳壳,且云槟榔多用。意谓补中益气之升,槟榔之坠,一升一
坠,关格可通耳。不知升则逾格,坠则逾关,皆必不得之数也。
x木通二陈汤x 治心脾疼后,小便不通,皆是痰膈于中焦,气滞于下焦。 木通 陈皮(去白) 白茯苓 半夏
(姜制) 甘草 枳壳 上生姜煎服,服后徐徐探吐,更不通,服加味小胃丹、加味控涎丹。 按∶此复以二陈加木通、
枳壳,亦即补中益气加槟榔、枳壳之法。但关格病,属火者多,属痰者少,酷日当空,得片云掩之,不胜志喜,人
身火患,顾可尽劫其痰乎?况痰膈不羸亦不关,关格病羸,不能极于天地之精气,明是阴精日削,阳光日亢之候,乃欲
举痰为治。且服小胃控涎等厉药,是何言欤!
x导气清利汤x 治关格吐逆,大小便不通。 猪苓 泽泻 白术 人参 藿香 柏子仁 半夏 陈皮 甘草 木
通栀子 白茯苓 槟榔 枳壳 大黄 浓朴 麝香 黑牵牛 上生姜煎服,兼服木香和中丸。吐不止,灸气海、天枢。
如又不通,用蜜导。 按∶此方汇聚通利之药,少佐参、术,以为导气之功,无往不到矣。不知奄奄一息之人,有气可
鼓而开其久闭之关乎?才入胃中,立增吐逆,尚谓吐不止,灸气海、天枢,加以火攻,可堪之乎?大便不通用蜜导,小
便不通用何导之?可恼可笑!
x加味麻仁丸x 治关格大小便不通。 大黄(一两) 芍药 浓朴 当归 杏仁 麻仁 槟榔 木香 枳壳(各
五钱) 上为末,蜜丸,熟水下。 按∶此方颛力于通大便。吾恐大便未通,胃气先损,食愈不纳矣。不思大便即通利
如常,其关格固自若也,服此丸一次,必增困三倍,连服必不救矣。
x皂角散x 治大小便关格不通,经三五日者。 大皂角(烧存性) 上为末,米汤调下。又以猪脂一两煮熟,以
汁及脂俱食之。又服八正散,加槟榔、枳壳、朴硝、桃仁、灯芯草、茶根。 按∶此等作用,只顾通二便之标,不深求
关格之本。讵知皂角末入胃,千针攒簇,肥人万不可堪,况羸人乎?随服人脂人膏,已不能救其峻削,况更加桃仁、朴
硝助虐乎。
x大承气汤x(方见卷四) 按∶此乃治伤寒胃实之方。用治关格,倒行逆施,草菅人命,莫此为甚。
九方不达病成之理,漫图弋获。其以峻药加入六君子汤、补中益气汤中,犹可言也。其以峻药加入二陈汤,及八正、
承气等方,不可言矣。至于片脑、麝香、皂角等药,骤病且不敢轻用,况垂毙者乎?伎转出转穷,所以为不学无术,徒
读书之流欤。
x进退黄连汤方x(自拟 方论见前) 黄连(姜汁炒) 干姜(炮) 人参(人乳拌蒸一钱五分) 桂枝(一钱)
半夏(姜制一钱五分) 大枣(二枚) 进法用本方七味,俱不制,水三茶盏,煎一半,温服。退法不用桂枝,黄连减
半,或加肉桂五分,如上逐味制熟,煎服法同,但空朝服崔氏八味丸三钱,半饥服煎剂耳。
x崔氏八味丸x(方见卷二)
x资液救焚汤x(自拟) 治五志厥阳之火。 生地黄(二钱取汁) 麦门冬(二钱取汁) 人参(一钱五分人乳
拌蒸) 炙甘草 真阿胶 胡麻仁(炒研各一钱) 柏子仁(七分炒) 五味子(四分) 紫石英 寒水石 滑石(各
一钱三味俱敲碎研为末) 生犀汁(研三分) 生姜汁(二茶匙) 上除四汁及阿胶,其八物用名山泉水四茶杯,缓火
煎至一杯半,去渣,入四汁及阿胶,再上火略煎,至胶烊化斟出,调牛黄细末五厘。日中分二三次热服,空朝
先服崔氏八味丸三钱。
昌不获已,聊拟二方,为治关格之榜样。至于病变无方,生心之化裁,亦当与之无方,初非以是印定学人眼目,且
并向痴人说梦也。
卷六
消渴门
属性:(论二首 法四条 律五条)
卷六消渴门
消渴论
属性:喻昌曰∶消渴之患,常始于微而成于着,始于胃而极于肺肾。始如以水沃焦,水入犹能消之;既而以水投石,水去
而石自若。至于饮一溲一,饮一溲二,则燥火劫其真阴,操立尽之术,而势成 矣。《内经》有其论无其治,《金匮》
有论有治矣,而集书者采《伤寒论》厥阴经消渴之文凑入,后人不能抉择,斯亦不适于用也。盖伤寒传经,热邪至厥阴
而尽,热势入深,故渴而消水,及热解则不渴,且不消矣,岂杂证积渐为患之比乎?谨从《内经》拟议言之。《经》谓
凡治消瘅仆击、偏枯痿厥、气满发逆、肥贵人则膏粱之疾也,此中消所繇来也。肥而不贵,食弗给于鲜;贵而不肥,餐
弗过于饕;肥而且贵,醇酒浓味,孰为限量哉?久之食饮,酿成内热,津液干涸,求济于水,然水入尚能消之也,愈消
愈渴,其膏粱愈无已,而中消之病遂成矣。夫既瘅成为消中,随其或上或下,火热炽盛之区,以次传入矣。上消者胃以
其热上输于肺,而子受母累,心复以其热移之于肺,而金受火刑。金者生水而出高源者也,饮入胃中,游溢精气而上,
则肺通调水道而下。今火热入之,高源之水,为炎威所逼,合外饮之水,建瓴而下,饮一溲二,不但不能消外水,且并
素酝水精,竭绝而尽输于下,较大腑之暴注暴泄,尤为甚矣,故死不治也。所谓由心之肺谓之死阴,死阴之属,不过三
日而死者,此之谓也。故饮一溲二,第一危候也。至于胃以其热,由关门下传于肾,肾或以石药耗其真,女色竭其精者,
阳强于外,阴不内守,而小溲混浊如膏,饮一溲一,肾消之证成矣。《经》谓石药之性悍,又谓脾风传之肾,名曰疝瘕,
少腹冤热而痛,出白液,名曰蛊,明指肾消为言。医和有云∶女子阳物也,晦淫则生内热惑蛊之疾,此解冤热及蛊义甚
明。王太仆谓消烁肌肉,如蛊之蚀,日渐损削,乃从消字起见,浅矣浅矣。夫惑女色以丧志,精泄无度,以至水液混浊,
反从火化,亦最危候。《经》云∶君火之下,阴精承之。故阴精有余,足以上承心火,则其人寿。阴精不足,心火直下肾
中,阳精所降,其人夭矣。故肾者胃之关也,关门不开,则水无输泄而为肿满;关门不闭,则水无底止而为消渴。消渴
属肾一证,《金匮》原文未脱,其曰∶饮一斗溲一斗者,肾气丸主之。于以蒸动精水,上承君火,而止其下入之阳光,此
正通天手眼。张子和辄敢诋之,既诋仲景,复谀河间,谓其神芎丸以黄芩味苦入心,牵牛、大黄驱火气而下,以滑石引
入肾经,将离入坎,真得《黄庭》之秘。颠倒其说,阿私所好,识趣卑陋若此,又何足以入仲景之门哉?何柏斋《消渴
论》中已辨其非。昌观戴人吐下诸案中,从无有治消渴一案者,可见无其事,即无其理矣。篇首论火一段,非不有其理
也,然以承气治壮火之理,施之消渴,又无其事矣。故下消之火,水中之火也,下之则愈燔;中消之火,竭泽之火也,
下之则愈伤;上消之火,燎原之火也,水从天降可灭,徒攻肠胃,无益反损。夫地气上为云,然后天气下为雨,是故雨
出地气,地气不上,天能雨乎?故亟升地气以慰三农,与亟升肾气以溉三焦,皆事理之必然者耳。不与昔贤一为分辨,
后人亦安能行其所明哉?
卷六消渴门
消渴续论
属性:昌着消渴论,聊会《内经》大意,谓始于胃而极于肺肾,定为中上下之三消。其他膈消亦积食证,要亦中上之消耳,
然未得《金匮》之实据,心恒不慊。越二岁,忽忆《内经》云∶有所劳倦,形气衰少,谷气不盛,上焦不行,胃气热,
热气熏胸中故内热。恍然悟胸中受病消息,唯是胃中水谷之气,与胸中天真灌注环周,乃得清明在躬,若有所劳倦,伤
其大气宗气,则胸中之气衰少。胃中谷气因而不盛,谷气不盛,胸中所伤之气愈益难复,而不能以克行。于是谷气
留于胃中,胃中郁而为热,热气熏入胸中,混合其衰少之气,变为内热,胸胃间不觉易其冲和之旧矣。求其不消不渴,
宁可得乎?透此一关,读《金匮》所不了了者,今始明之。其云∶寸口脉浮而迟,浮即为虚,迟即为劳,虚则卫气不足,
劳则荣气竭。趺阳脉浮而数,浮则为气,数则消谷而大坚,气盛则溲数,溲数则坚,坚数相搏,即为消渴。举寸口以候
胸中之气,举趺阳以候胃中之气,显然有脉之可循,显然有证之可察,然且难解其微焉。盖阴在内为阳之守,阳在外为
阴之固,寸口脉浮,阴不内守,故卫外之阳浮,即为虚也。寸口脉迟,阳不外固,故内守之阴迟,即为劳也,总因劳伤
荣卫,致寸口脉虚而迟也。然荣者水谷之精气,卫者水谷之悍气,虚而且迟,水谷之气不上充而内郁,已见膈虚胃热之
一斑矣。更参以趺阳脉之浮数,浮则为气,即《内经》热气熏胸中之变文,数则消谷而大坚。昌前论中既如以水投石,
水去而石自若,偶合胃中大坚,消谷不消水之象,可见火热本足消水也,水入本足救渴也。胃中坚燥,全不受水之浸润,
转从火热之势,急奔膀胱,故溲数。溲去其内愈燥,所以坚数相搏,即为消渴。直引《内经》味过于苦,久从火化,脾
气不濡,胃气乃浓之意,为消渴之源,精矣微矣。晋唐以后,代不乏贤,随其聪敏,揣摩《内经》,各自名家,卒皆不入
仲景堂奥,其所得于《内经》者浅耳。使深则能随证比类,各出脉证方治,以昭成法,而《金匮》遗编,家传户诵之矣。
即如消渴证,相沿谓中消者宜下之,共守一语,更无别商,岂一下可了其局乎?抑陆续徐下之乎?夫胃已大坚,不受膏
沐,辄投承气,坚者不受,瑕者受之矣。膀胱不受,大肠受之矣。岂不乘其药势,传为痢下、 溏、中满、肿胀之证乎?
总录谓末传能食者,必发脑疽背疮;不能食者,必传中满鼓胀,皆为不治之证。诸家不亟亟于始传中传,反于末传多方
疗治,如忍冬蓝叶荠 丸散,及紫苏葶苈中满分消汤丸,欲何为耶?《金匮》于小溲微觉不利,早用文蛤一味治之,方
书从不录用。讵知软坚之品,非劫阴即伤阴,独此一种平善无过,兼可利水,诚足宝乎。洁古谓能食而渴者,白虎加人
参汤;不能食而渴者,钱氏白术散加葛根。末传疮疽者,火邪盛也,急攻其阳,无攻其阴。下焦元气得强者生,失强者
死,末传中满者高消,中消制之太过,速过病所。上热未除,中寒复起,非药之罪,用药时失其缓急之制也。洁古老人
可谓空谷足音矣!所云无攻其阴,得强者生,失强者死,皆虑泉竭之微言,令人耸然起敬。于是追步后尘,徐商一语曰∶
三消总为火病,岂待末传疮疽,始为火邪胜耶?然火之在阳在阴,分何脏腑,合何脏腑,宜升宜降宜折宜伏,各各不同。
从其性而治之,使不相 格,乃为良法。若不治其火,但治其热,火无所归,热宁有止耶?如肾消阴病用六味丸,阳病
用八味丸,此亦一法。若谓下消只此一法,其去中消宜下之说,能以寸哉!
《内经·阴阳别论》曰∶二阳结谓之消。二阳者阳明也,手阳明大肠主津,病消则目黄口干,是津不足也。足阳明
胃主血,病热则消谷善饥,血中伏火,乃血不足也。结者津血不足,结而不行,皆燥之为病也。
《内经》曰∶心移热于肺,传为膈消。张子和谓膈消犹未及于肺,至心移寒于肺,乃为肺消。如此泥文害意,非能
读《内经》者也。岂有心移热于肺,肺传其热于膈,犹未及肺之理,必变经文为心移热于膈,传为肺消,乃不泥乎?要
识心肺同居膈上,肺为娇藏,移寒移热,总之易入。但寒邪入而外束,热邪入而外传,均一肺消,而治则有分矣。
刘河间论三消之疾,本湿寒之阴气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