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体育电子书 > 左手曾国藩,右手胡雪岩 >

第13章

左手曾国藩,右手胡雪岩-第13章

小说: 左手曾国藩,右手胡雪岩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第三,也是最为关键的一点是,他善于利用关系,倚人而起,使自己的仕途平步青云。曾国藩在京师的发迹,就得力于善于利用他与穆彰阿的关系。   
  穆彰阿,字鹤肪,姓郭佳氏,是满洲镶兰旗人,1805年进士,道光时期受到重用,1828年加任为太子少保,既而被任命为军机大臣,后又兼任翰林院掌院学士,历任兵部、户部尚书.后任协办大学士,升太子太保.1836年,穆彰阿担任上书房总师傅、武英殿大学士,负责管理工部.1838年,穆彰阿晋拜为文华殿大学士.后来有人评论他说:〃在位二十年,亦爱才,亦不大贪,惟性巧佞,以欺罔蒙蔽为务.〃这个说法比较适合他的实际。 
  
  鸦片战争前,道光皇帝决心查禁鸦片,任命林则徐为钦差大臣,赴广东禁烟.穆彰阿不赞成林则徐的禁烟行为,当鸦片战争爆发,他窥知道光皇帝已改变了禁烟的主意,于是怂恿道光皇帝与英国人要协和议.遂使道光皇帝罢免了林则徐.道光皇帝厌战,而穆彰阿则顺其意,竭力主和.终道光一朝,穆彰阿受宠不衰,穆彰阿自嘉庆以来,典乡试三次、典会试五次.大凡复试、殿试、朝考、教庶吉士散馆考差、大考翰詹,没有一年不参予衡文之役的,因此他的门生、旧吏遍布朝廷内外,知名之士多被他援引,一时人们号称〃穆党〃。 
  
  曾国藩戊戌年会考得中,总裁即为穆彰阿,于是二人便有了师生之谊,曾国藩抓此机遇遂经常与之往来.由于他勤奋好学,颇有几分才干,对穆彰阿经常以求学的身份向其请教,实际是以此接近穆彰阿.因此,他也甚得穆彰阿的器重和赏识,处处得到穆彰阿的关照. 
  
  1843年曾国藩参加大考,穆彰阿为总考官.交卷之后,穆彰阿便向曾国藩索要应试诗赋.曾国藩随即回住处将诗赋誊清,亲自送往穆府.这一次拜访似乎成为曾国藩迅速升迁的契机。在此之前,曾国藩的官品一直滞留未动.从此之后,则几乎是年年升迁,岁岁加衔,五年之内由从七品跃为二品。其前后的变化十分明显. 
  
  徐珂在《清稗类钞》中,对曾国藩官运的转机作过生动的描述:一天,曾国藩忽然接到次日召见的谕旨,遂连夜到穆彰阿家暂歇.第二天被带到皇宫某处,环顾四周,发现并非平日等候召见的地方,无奈白白地等半天,只好又回到穆府,准备次日再去.晚上,穆彰阿 
        

第42节:第四章 曾国藩的牵手之智(5)         
  问曾国藩说: 
〃你见到了白天被带去的地方所悬字幅吗〃曾国藩答不上来,穆怅然曰:〃机缘可惜。〃踌躇久之,召来自己的仆从对他说:〃你立即用银四百两交给某内监,嘱他将某处壁间字幅炳烛代录,此金为酬也.〃当天夜里,仆从将太监抄录的壁间字幅送给穆彰阿.穆彰阿令曾国藩熟记于胸.次日入觐,皇帝所问皆壁间所悬历朝圣训.因为奏对称旨,曾国藩大受赏识,道光帝还谕穆曰: 
〃汝言曾某遇事留心,诚然。〃从此以后,曾国藩便恩宠有加,平步青云!   
  纵观曾国藩在京仕途迅速升迁之过程,一是靠自己平时的努力和积累,二是靠他善于利用与穆彰阿的关系借梯而起。没有穆彰阿的知遇之恩及指引之功,无论他多勤奋上进,聪明能干,要在十年之内,连跃十级,那也只是天方夜谭。 
  
  中国古代有这样一则故事,说一位年轻人在海边看垂钓,见老者不时就有鱼上网,一时羡慕不已.老者告诉年青人,这样看下去,不如回家织个网,就会有鱼上钩了.这就是〃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要想成就一番大的事业,我们一方面要自强不息,注意培养自己的才干,但另一方面,我们也要学会〃结网〃,善于在自己未发迹之时结交有用的关系,并善于利用与把握各种关系,借梯而上,在一个好的平台上去施展自己宏图大略。 
  
  宽和方可得众   
  曾国藩语录:概天下无瑕之才,无隙之交。大过改之,微瑕涵之,则可。   
  大抵天下没有完全无缺点的人才,也没有完全无缝隙的交情。只要能将大的缺点改正,小的缺点予以包涵,也就可以了。   
  每个人都有其可取的一面,尽管他可能不是个尽善尽美的人。做人和交友能够胸襟坦荡,虚怀若谷,就可以使人与人之间以诚相待,互相信赖,博取人们对你的支持和真诚相助,事业就有成功的希望。曾国藩长于一般人的地方,就在于他善于因势利导,引其长而弃其短,主张以〃度〃容〃士〃,宽和得众,诚待天下,从而换得人才济济于一堂的大局面。 
  
  曾国藩在长沙岳麓书院读书,有一位同学性情暴躁,因曾国藩的书桌放在窗前,那人就说:〃我读书的光线都是从窗中射来的,不是让你遮着了吗?赶快挪开!〃〃曾国藩果然照他的话移开了。曾国藩晚上掌灯用功读书,那人又说:〃平常不念书,夜深还要聒噪人吗?〃曾国藩又只好低声默诵。但不久曾国藩中了举人,传报到时,那人更大怒说:〃这屋子的风水本来是我的,反叫你夺去了!〃在旁的同学听着不服气,就问他:〃书案的位置,不是你叫人家安放的吗?怎么能怪曾某呢?〃那人说:〃正因如此,才夺了我的风水。〃同学们都觉得那人无理取闹,替曾国藩抱不平,但曾国藩却和颜悦色,毫不在意,劝息同学,安慰同室,无事一般,可见青年时代曾国藩的涵养和气度之一斑了。 
  
  曾国藩求才心切,因此也有被骗的时候。有一个冒充校官的人,拜访曾国藩,高谈阔论,议论风生,有不可一世之概.曾国藩礼贤下士,对投幕的各种人都倾心相接,但心中不喜欢 
  
  说大话的人。见这个人言词伶俐,心中好奇,中间论及用人须杜绝欺骗事,正色大言说:〃受欺不受欺,全在于自己是何种人。我纵横当世,略有所见,像中堂大人至诚盛德,别人不忍 
  
  欺骗;像左公(宗棠)严气正性,别人不敢欺骗。而别人不欺而尚怀疑别人欺骗他,或已经被欺而不知的人,也大有人在。〃曾国藩察人一向重条理,见此人讲了四种〃欺法〃,颇有道理, 
  
  不禁大喜,对他说:〃你可到军营中,观我所用之人。〃此人应诺而出。第二天,拜见营中文武各官后,煞有介事地对曾国藩说:〃军中多豪杰俊雄之士,但我从中发现有两位君子式的人才。〃曾国藩急忙问是何人?此人举涂宗瀛及郭远堂以对。曾国藩又大喜称善,待为上宾。但一时找不到合适的位置,暂时让他督造船炮。 
  
  多日后,兵卒向曾国藩报告此人挟千金逃走,请发兵追捕。曾国藩默然良久,说:〃停下,不要追。〃兵卒退下回,曾国藩双手把须,说:〃人不忍欺,人不忍欺〃。身边的人听到这句话,想笑又不敢笑。过了几天,曾国藩旧话重提,幕僚问为什么不发兵追捕。曾国藩的回答高人一筹:〃现今捻军正很猖獗,此人只以骗钱计,若逼之过急,恐入敌营,为害实大。区区千金,与本人受欺之名皆不足道。〃此事在令人〃喷饭〃之余,亦足见曾国藩的远见与胸襟。 
        

第43节:第四章 曾国藩的牵手之智(6)         
  清代有个叫钱大昕的人说得好:〃诽谤自己而不真实的付之一笑,不用辩解。诽谤确有原因的,不靠自己的修养进步是不能制止的。〃器量阔宏,使我们能检点自己,大度本身就是一种魅力,一种人格的魅力,那不仅是对自己缺点的正视,而且也是对自身力量的自信。 
  
  关于曾国藩的宽和大度的还有这样一件事:新宁的刘长佑由于拔取贡生,人都参加朝考。当时的曾国藩身份已很显贵,有阅卷大臣的名望,索取刘的楷书,想事先认识他的字体,刘坚持不给。以后刘长佑做了直隶总督,当时捻军的势力正在兴旺,曾国藩负责分击,刘负责合围,以草写的文稿,将要呈上,有入说:〃如果曾公不满意我们怎么办?〃刘说:〃只要考虑事情该怎么办,他有什么可以值得怕的呢!〃曾国藩看到了这个文稿,觉得这样是非常正确的。刘长佑知道后,对幕客说:〃涤翁(曾国藩)对于这个事能没有一点芥蒂,全是由于他做过圣贤的工夫才能达到的。〃 
  
  曾国藩虚怀若谷,雅量大度,深深影响了他的同僚。李鸿章就深受曾国藩的影响,为人处世处处大度为怀。当发现有人指出他犯有有关这方面的错误时,他便能立即改过不吝。  
 
  由于李鸿章身居重要位置很长时间,他的僚属都仰其鼻息,而政务又劳累过度,自然不免产生傲慢无理的地方。然而有指出其过错者,也能够深深的自责。一次某个下官进见他行 
  
  半跪的礼节,李鸿章抬着头,眼睛向上拈着胡髭,像没看见一样。等到进见的官员坐下,问有何事来见,回答说:〃听说中堂政务繁忙,身体不适,特来看望你的病情。〃李鸿章说:〃没 
  
  有的事,可能是外间的传闻吧。〃官员说过:〃不,以卑职所看到的,中堂可能是得了眼睛的疾病。〃李笑道: 
〃这就更荒谬了。〃官员说:〃卑职刚才向中堂请安,中堂都没有看到,恐怕您的眼病已经很严重了,只是您自己反而没有觉察到吧。〃于是李鸿章向他举手谢过。   
  凡预谋大事之人,必应有自己的一套明理心思,但不管怎样,总不免要学会心随着群英之意,而口上则随广善大众。我们以宽和大度之态交友与处世,不但会自己博得了众多的支持和鼎力协助,造成了相当的影响,同时避免了很多不必要的麻烦。 
  
  用真诚打动他人   
  曾国藩语录:尝自虑执德不宏,量既隘而不足以来天下之善,故不敢执一律求之。虽偏长薄善,苟其有裨于吾,未尝不博取焉以自资益;其有以谠言急论陈于前者,既不必有当于吾,未尝不深感其意,以为彼之所以爱我者,异于众人泛然相遇情也。 
  
  我曾经思虑自己心胸不够宽宏、器量狭小的话就不能博取天下的美德,因此不敢拿一个标准来强求他人。哪怕是一点长处、一点善行,如果它有益于我,都广泛吸取以求培养自己的德行;那些以正大之词、劝勉之论前来告知我的人,即使不一定投合我的心意,也从来都没有不深深感念他的诚意,认为他对我的关心,和其他人的泛泛之词迥乎不同。 
    
  一个人的成功与失败,关键在于他能否把与自己交往密切的人力资源转化为自己的资源,把他人的能力,转化为自己的能力。曾国藩就是一个善于把别人能力化为己用的人。而它做到这一点的秘密就在于以诚待人,用真诚来打动对方的心,虚心接受对方的意见,而不是虚与委蛇,这样就能使别人信任他,交到真正的朋友,吸引真正的人才,真正做成大事。 
    
  用真诚来打动别人,认真听取别人意见,然后加以改正,这一原则曾国藩在《答欧阳勋》的信中就充分表现了出来:〃春季承蒙惠赐,收到您寄来的信札及一首诗,情意深厚而且期许很高,有的不是我这浅陋之人所敢承当的。然而鉴于您教导我的一片心意,不敢不恭敬从命。由于我天资愚钝,无法凭自身求得振作、进步,常常借助外界的帮助来使自己不断向上、完善,因此一生对友谊一向珍视,谨慎而不敷衍。我曾经思虑自己心胸不够宽宏、器量狭小的话就不能博取天下的美德,因此不敢拿一个标准来强求他人。哪怕是一点长处、一点善行,如果它有益于我,都广泛吸取以求培养自己的德行;那些以正大之词、劝勉之论前来告知我的人,即使不一定投合我的心意,也从来都没有不深深感念他的厚意,认为他对我的关心,和其他人的泛泛之词迥乎不同。去年秋天和陈家二位兄弟见面,我们一起讨论争辩,其中有十分之六七的观点和我不一致,但我心里还是十分器重他们,认为他们确实是当今出类拔萃的人物,其见解虽不完全合乎大道,然而关键在于这些是他们自己悟到的,不像是一般读书人仅从读书、道听途说中得到的;其观点虽然不一定臻至炉火纯青毫无杂质,然而他们所批评的切合实际,完全可以匡正我的不足、欠缺。至于说到我们彼此之间的情投意合,又别有微妙唯言的默契。离别之后惟独经常思念他们,觉得像这样的人实在是朋友中不可缺少的,丝毫不敢以私心偏见掺杂其中。平时我之所以不断勉励自己,并且大体上还能相信自己,原因就在于此。〃 
        

第44节:第四章 曾国藩的牵手之智(7)         
  1843年2月的一天,曾国藩的好朋友邵蕙西当着曾国藩的面数落了他几件事:一是怠慢,说他结交朋友不能长久,不能恭敬;二是自以为是,说他看诗文多固执己见;三是虚伪,说他对人能做出几副面孔。蕙西的话虽少,但件件是实,句句属真,直截了当,锋芒所向,直指曾国藩的痛处。曾国藩在日记中写道:直率啊,我的朋友!我每天沉溺在大恶之中而不能自知! 
  
  这事给曾国藩很大刺激,他在另一篇日记中写道:我对客人有怠慢的样子。而对这样的良友,不能产生严惮的心情,拿什么吸收别人的长处!这是拒友人于千里之外啊!接待宾客尚且如此,不必再问其他时候了。偃息烟火,静修容颜又怎么说呢?小人啊! 
  
  朋友有了过错,蕙西不指出来,那是蕙西的过错;朋友指出了过错,曾国藩不改正,那是曾国藩的过错。现在是一个直言不讳,一个表示痛改前非,正如朱熹《四书集注》中所说的:〃责善朋友之道也。〃 
  
  在曾国藩的师友中,李鸿章也可以算是他的一个诤友。这在曾国藩弹劾李元度事件中就可看出。   
  1860年,曾国藩为杜绝王有龄分裂湘系的企图,在进至祁门以后,遂奏请咸丰皇帝将李元度由温处道调往皖南道,并派他率军三千,进驻兵家必争之徽州。至徽州不满十日,李世贤即攻克徽州,李元度不逃往祁门大营,却败退至浙江开化,这是李元度明显倾向王有龄的迹象。及至回到祁门大营,丝毫没有闭门思过的迹象,竟然擅自向粮台索饷,并擅自回到了湖南。这使得曾国藩悔恨交加,决心参劾其失徽州之罪,以申军纪。曾国藩此举,本无可厚非,但文武参佐却群起反对,指责曾国藩忘恩负义。李鸿章〃乃率一幕人往争〃,声称〃果必奏劾,门生不敢拟稿〃。曾国藩说: 
〃我自属稿。〃李鸿章表示:〃若此则门生亦将告辞,不能留侍矣。〃曾国藩气愤地说:〃听君之便。〃   
  后来,李鸿章负气离开祁门,辗转波折,欲复归至曾的门下,曾国藩则大度相容,并写信恳请李鸿章回营相助。   
  一次,李鸿章在与曾国藩畅谈时,直率地指出他的弱点是懦缓,即胆子小与效率差,这两个字入木三分地刻画出曾国藩的致命缺点。   
  正是因为曾国藩用真诚来打动对方的心,所以他才既有邵蕙西、李鸿章这样的诤友,也有吴竹如那样的挚友,这也是他德业能够不断长进的…个重要原因。   
  还是1843年2月的一天,吴竹如与曾国藩交膝谈心,谈到他平生的交道,把曾国藩以知己相许,他说:〃凡是阁下您所有的以期望许诺下的古语,信了它就足以滋长您自以为是的私念,不信它又恐怕辜负了您相知相许的真情,我只好自始至终怀着恐惧的心理〃。这几句话,不愠不火,不恼不怒,字字力若千斤。曾国藩当即记下了他的感受:〃听了吴竹如的几句话,我悚然汗下,竹如对我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