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必背-第2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黄芪、甘草之甘温,以益元气而虚热自退,故谓之泻也。心以下交于肾为补,炒盐咸以润下,即得心与肾交也。火空则发,盐为水味,得以俾心气下降,是既济之道也,有补之义焉,故软即补也。
脾为仓禀之官,主运动磨物之脏,燥其性也,宜健而不宜滞,湿斯滞矣,违其性,故苦而恶之,急食苦以燥之,使复其性之所喜,脾斯健矣。白术之苦温是矣。过燥收复欲缓之以甘,甘草之属是矣。稼穑之化,故甘先入脾,性欲健运,气旺则行,补之以甘,人参是矣。长夏之令,湿热主之,脾气斯困,故当急食苦以泻之,黄连之苦寒是矣。虚则宜补,灸甘草之甘以益血。大枣以甘温益气,乃所以补其不足也。
肺为华盖之腑,相傅之官,藏魄而主气也。气常则顺,气变则逆,逆则违其性矣,故宜急食苦以泄之,黄芩之属是矣。肺主上焦,气政敛肃,故其性喜收,急食酸以收之,白芍之属是矣。贼肺者热也,肺受热邪,急食辛以泻之,桑白皮之属是矣。不敛则气无所管束,是肺失其职业,故宜补之以酸,使遂其收敛之性,以清肃于上焦,是即补也,五味子之属是矣。
肾为作强之官,藏精与志,主五脏,属真阴,水脏也,其性本润,故恶涸燥,宜急食辛以润之,知母之属是矣,欲坚,急食苦以坚之,盖肾非坚,则无以称作强之职。四气以遇湿热即软,遇寒冷即坚,五味子以得咸即软,得苦即坚,故宜急食苦以坚之,黄柏味苦气寒,可以坚肾,故宜急食以遂其欲坚之性也。以苦补之,是坚即补也,地黄、黄柏是也。咸能软坚,软即泻也,泽泻是矣。虚者,精气夺也,藏精之脏,苦固能坚,然非益精,无以为补,故宜熟地黄、黄柏之属以补之。〃
五脏苦欲补泻用药论,被缪希雍誉为〃用药第一义〃。它是《内经》首次提到的关于五味的药用本性及针对五脏神之不同而演绎出不同的补泻方式,揭发了脏腑用药之奥秘。不过,人们由于习惯了阴阳寒热虚实表里来用药,故对于脏腑所致的苦欲之性甚为忽视,这是相当可惜的。
二、五脏苦欲补泻用药论的发展与应用
在本草历史上,第一个将五脏苦欲补泻用药论昭彰于世的,是张元素。他是第一个系统归纳总结脏腑用药理论的医学家,并在《脏腑标本药式》中详细地归纳并论述了脏腑标本寒热虚实用药式,用以规范用药的法度,个别药品,虽不甚恰当,但所立之式范,毕竟使所用药物有所归属,故列而陈之,以便览阅。
1。肝
有余泻之:泻子…甘草。行气…香附、川芎、瞿麦、牵牛、青橘皮。行血…红花、鳖甲、桃仁、莪术、京三棱、穿山甲、大黄、水蛭、虻虫、苏木、牡丹皮。镇惊…雄黄、金箔、铁落、珍珠、代赭石、夜明砂、胡粉、银箔、铅丹、龙骨、石决明。搜风…羌活、荆芥、槐子、蔓荆子、白花蛇、独活、防风、皂荚、乌头、白附子、僵蚕、蝉蜕。
不足补之:补母…枸杞、杜仲、狗脊、熟地黄、苦参、萆薢、阿胶、菟丝子。补血…当归、牛膝、续断、白芍药、血竭、没药、川芎。补气…天麻、柏子仁、苍术、菊花、细辛、密蒙花、决明、谷精草、生姜。
本热寒之:泻木…芍药、乌梅、泽泻。泻火…黄连、龙胆草、黄芩、苦茶、猪胆。攻里…大黄。
标热发之:和解…柴胡、半夏。解肌…桂枝、麻黄。
2。心
火实泻之:泻子…黄连、大黄。气…甘草、人参、赤茯苓、木通、黄柏。血…丹参、牡丹皮、生地黄、玄参。镇惊…朱砂、牛黄、紫石英。
神虚补之:补母…细辛、乌梅、酸枣仁、生姜、陈皮。气…桂心、泽泻、白茯苓、茯神、远志、石菖蒲。血…当归、乳香、熟地黄、没药。
本热寒之:泻火…黄芩、竹叶、麦门冬、芒硝、炒盐。凉血…地黄、栀子仁、天竺黄。
标热发之:散火…甘草、独活、麻黄、柴胡、龙脑。
3。脾
土实泻之:泻子…诃子、防风、桑白皮、葶苈子。吐…常山、豆豉、栀子、萝卜子、瓜蒂、郁金、姜汁、藜芦、苦参、赤小豆、盐汤、苦茶。下…大黄、芒硝、青礞石、大戟、甘遂、续随子、芫花。
土虚补之:补母…桂心、茯苓。气…人参、黄芪、升麻、葛根、甘草、藿香、葳蕤、缩砂、木香、陈皮。血…白术、苍术、白芍、胶饴、大枣、干姜、木瓜、乌梅、蜂蜜。
本湿除之:燥中宫…白术、苍术、橘皮、半夏、吴茱萸、南星、草豆蔻、白芥子。洁净府…木通、赤茯苓、猪苓、藿香。
标湿渗之:开鬼门…葛根、苍术、麻黄、独活。
4。肺
气实泻之:泻子…泽泻、葶苈、桑白皮、地骨皮。除湿…半夏、白矾、白茯苓、薏苡仁、木瓜、橘皮。泻火…梗米、石膏、寒水石、知母、诃子。通滞…枳壳、薄荷、干生姜、木香、厚朴、杏仁、皂荚、桔梗、紫苏梗。
气虚补之:补母…甘草、人参、升麻、黄芩、山药。润燥蛤粉、阿胶、麦门冬、贝母、百合、天花粉、天门冬。敛肺…乌梅、粟壳、五味子、白芍、五倍子。
本热清之:清金…黄芩、知母、麦门冬、栀子、沙参、紫苑、天门冬。
本寒温之:丁香、藿香、白豆蔻、益智仁、缩砂仁、糯米、百部、檀香。
标寒散之:解表…麻黄、葱白、紫苏。
5。肾
水强泻之:泻子…大戟、牵牛。泻腑…泽泻、猪苓、车前子、防己、茯苓。
水弱补之:补母…人参、山药。气…知母、玄参、补骨脂、砂仁、苦参。血…黄柏、枸杞、熟地黄、锁阳、肉苁蓉、山茱萸、阿胶、五味子。
本热攻之:伤寒少阴口燥咽干大承气汤。
本寒温之:温里:附子、干姜、官桂、蜀椒、白术。
标寒解之:解表…麻黄、细辛、独活、桂枝。
标热凉之:清热…玄参、连翘、甘草、猪肤。
6。命门
火强泻之:泻相火…黄柏、知母、牡丹皮、地骨皮、生地黄、茯苓、玄参、寒水石。
火弱补之:益阳…附子、肉桂、益智仁、破故纸、沉香、川乌头、硫黄、天雄、乌药、阳起石、舶茴香、胡桃、巴戟天、丹砂、当归、蛤蚧、覆盆子。
精脱固之:涩精…牡蛎、芡实、金樱子、五味子、远志、山茱萸、蛤粉。
7。三焦
实火泻之:汗…麻黄、柴胡、葛根、荆芥、升麻、薄荷、羌活、石膏。吐…瓜蒂、沧盐、薤汁。下…大黄、芒硝。
虚火补之:上…人参、天雄、桂心。中…人参、黄芪、丁香、草果。下…黑附子、肉桂、硫黄、人参、沉香、乌药、破故纸。
本热寒之:上…黄芩、连翘、栀子、知母、玄参、石膏、生地黄。中…黄连、连翘、生苄、石膏。下…黄柏、知母、生苄、石膏、牡丹皮、地骨皮。
标热散之:解表…柴胡、细辛、荆芥、羌活、葛根、石膏。
8。胆
实火泻之:泻胆…龙胆、牛胆、猪胆、生蕤仁、生酸枣仁、黄连、苦茶。
虚火补之:温胆…人参、细辛、半夏、炒蕤仁、炒酸枣仁、当归、地黄。
本热平之:降火…黄芩、黄连、芍药、连翘、甘草。
镇惊…黑铅、水银。
标热和之:和解…柴胡、芍药、黄芩、半夏、甘草。
9。胃
胃实泻之:湿热…大黄、芒硝。饮食…巴豆、神曲、山楂、阿魏、硇砂、郁金、三棱、轻粉。
胃虚补之:湿热…苍术、白术、半夏、茯苓、橘皮、生姜。寒湿…干姜、附子、草果、官桂、丁香、肉豆蔻、人参、黄芪。
本热寒之:降火…石膏、地黄、犀角、黄连。
标热解之:解肌…升麻、葛根、豆鼓。
10。大肠
肠实泻之:热…大黄、芒硝、芫花、牵牛、巴豆、郁李仁、石膏。气…枳壳、木香、橘皮、槟榔。
肠虚补之:气…皂荚。燥…桃仁、麻仁、杏仁、地黄、乳香、松子、当归、肉苁蓉。湿…白术、苍术、半夏、硫黄。陷…升麻、葛根。脱…龙骨、白垩、诃子、粟壳、乌梅、白矾、赤石脂、禹余粮、石榴皮。
本热清之:清热…秦艽、槐角、地黄、黄芩。
本寒温之:温里…干姜、附子、肉豆蔻。
标热散之:解肌…石膏、白芷、升麻、葛根。
11。小肠
实热泻之:气…木通、猪苓、滑石、瞿麦、泽泻、灯草。
血…地黄、蒲黄、赤茯苓、牡丹皮、栀子。
虚寒补之:气…白术、楝实、茴香、砂仁、神曲、扁豆。血…桂心、延胡索。
本热寒之:降火…黄柏、黄芩、黄连、连翘、栀子。
标热散之:解肌…藁本、羌活、防风、蔓荆子。
12。膀胱
实热泻之:泄火…滑石、猪苓、泽泻、茯苓。
下虚补之:热…黄柏、知母。寒…桔梗、升麻、益智仁、乌药、山茱萸。
本热利之:降火…地黄、栀子、茵陈、黄柏、牡丹皮、地骨皮。
标寒发之:发表…麻黄、桂枝、羌活、苍术、防已、黄芪、木贼草。
二十七、沈绍功 〃单元组合辨证分类法〃
一.虚证分四类定五位
1。四类:气、血、阴、阳。
气虚证:苔薄白、舌质淡、脉沉细、气短促。
血虚证:舌质淡、脉细数、面晄白。
阴虚证:舌净质红、脉象细数、五心烦热。
阳虚证:苔薄白、质淡胖、脉沉细、迟部弱、形畏寒。
2。五位:
心主证:心悸。
肝主证:胁痛。
脾主证:肢倦。
肺主证:咳喘。
肾主证:腰酸。
四个基本虚证和五脏定位主证加以临床组合,便于舍繁从简,相对精确。
如心的虚证:心气虚(气虚证加心悸)
心血虚(血虚证加心悸)
心阳虚(阳虚证加心悸)
心肺气虚(气虚证加心悸、咳喘)
心脾两虚(心血虚证加气虚证加肢倦)
心肾阳虚(阳虚证加心悸、腰酸)
二。实证分八大纲目
淫、痰、饮、湿、滞、瘀、食、虫。其中以淫、痰、瘀、滞为主。
淫:风、寒、暑、湿、燥、火六淫,以风、寒、火为主。
1。风分内外。
外风是外感病的总因。主要分风寒风热,有四个鉴别点:
风寒 风热
舌脉 苔薄白,脉浮紧 苔薄黄 脉浮数
寒热 寒大于热 热大于寒
咳痰 稀沫 粘稠
汗痛 无汗 头痛 有汗 咽痛
内风有六个主证三个类证。
主证:眩晕,麻木,震颤,抽搐,强直,昏迷。
证类:肝阳化风(舌红脉弦)
热极生风(苔黄舌绛,脉象弦数)
血虚生风(舌淡脉细)
2。寒邪也分内外。
外寒即风寒,兼外燥(口鼻咽苔干燥、干咳)称凉燥。外寒若以怕风为主,汗出则为表虚证,又称太阳中风证。外寒侵入经络筋骨,出现关节拘急凉痛,称为寒痹或痛痹。外寒直中脾胃,出现腹痛吐泻,四肢不温,称为中寒、直中、寒凝、于胃、太阴证。内寒即阳虚证,又称虚寒证。
火邪也有内外之别,温、热、火三者同性,仅轻重程度及病位不同。
外邪者称温或热,内生者称为火。外热既风热,外热夹外湿(午后发热,汗出热不解,头重如裹,苔薄腻,脉浮数)称上焦湿热证。如果发生在署季则称为暑湿证,也即外署。内火应分清虚实,并注意生风动血。虚火同阴虚相关,也称虚热证。实火以热盛症,苔黄,质红,脉数为主。
3。热盛证有八个定位:
心火:口疮,口苦,心烦
肝火:胁满,易怒,目赤
脾热:消谷善饥,弄舌
肺火:粘痰,鼻干,鼻出血
胃火:口渴引饮,龈肿
小肠火:尿频,尿赤,尿痛
大肠火:肛灼,热解旁流
膀胱热:癃闭,淋浊
实火兼伤阴(身热夜甚,斑疹隐现)扰神(心烦不寐),舌红绛脉细数称为火停营分证或少阴热化证。如有生风动血(高热,斑疹,血证),舌紫绛有刺,脉虚数称为火停血分证。
4。痰:狭义者储留肺脏,肺为储痰之器。主症咳喘,咳痰,喉鸣。按其性质分四类:
寒痰:清稀泡沫,畏寒苔白
热痰:粘稠有块,烦渴苔黄
燥痰:难咯带血,咽干苔燥
湿痰:痰多易咳,纳呆苔腻
广义流传全身,脾为生痰之源,六个主症,五个定位
主症:苔腻、脉滑,头重,胸闷,口粘,纳呆。
定位:
痰迷心窍:眩晕心悸,癫痫狂证,中风昏迷
痰停少阳:往来寒热,胁满易怒,喉如物梗
痰阻中焦:胸脘堵闷,嘈杂不饥,肢体沉重
痰窜经络:瘰疬痰核,阴疽流注
痰注四肢:麻木偏瘫
5。饮:多为局部,关系脾胃,因部位分四类
溢饮:停于肌肤,见水肿
支饮:停于隔上,见咳喘难卧
悬饮:停于胸胁,见胁涨引痛
痰饮:停于胃肠,见肠鸣纳少
6。湿:指内湿,大多热化,少数寒化。大多停于中下焦。中焦称脾胃湿热或肝胆湿热,下焦称大肠湿热、膀胱湿热、肝胆湿热证。
7。滞:分气滞和气逆。气滞主要肝气郁结,七情为病因,胸腹胁脘胀满作痛和情绪变化为主症,常见弦脉。气逆有三:肺气上逆咳喘,胃气上逆呃逆,肝气上逆眩晕。
8。瘀:瘀血,三个指标:局部血结证(定处刺痛,拒按,肿块),全身血滞证:(紫绀,舌质紫斑,脉涩)离经血溢(血块,瘀暗)有六个证类,五个定位。
六个证类;
气滞血瘀:胀憋而兼刺痛,拒按或见肿块,脉沉弦
寒凝血瘀:拒按色暗,得温稍减,脉紧沉迟
热结血瘀:少腹硬痛,神乱如狂,小便自利,脉沉实
气虚血瘀:心悸乏力
阳衰血瘀:面黑唇青,腹大肢肿,畏寒肢冷,脉沉细迟
阴亏血瘀:形瘛瘲,隐痛目涩,脉弦细数
五个定位:
瘀阻于心:脉细结代,心悸刺痛,精神异常
瘀阻于肝:胁痛痞块
瘀阻于腹:肿块拒按,闭经痛经
瘀阻于肺:胸痛咳血
瘀阻于肢:肿麻肌衄
9。食:食阻,停于胃脘,主证:苔厚腻,脉滑实,脘腹胀痛拒按,厌食嗳腐
10。虫:虫积,有六个判断指标:五斑显露(眼、面、唇、舌、苔),绕脐阵痛,异食纳差,面黄肌瘦,夜眠磨牙,孔窍瘙痒。
临床实证兼夹归有八证:肝胃不和,肝脾不调,木火刑金,肺胃实热,心热移肠,肝胆湿热,气滞血瘀,痰瘀互结。
三.脉诊宜粗及舍证从舌
1。 脉诊是一门十分综合和复杂的技术操作,〃胸中易了,指下难明〃从临床实际出发,脉诊不可丢,脉诊不可杂,脉诊宜粗不宜细。宜粗者分清九种主脉,和组合主要兼脉。
九种主脉:
浮脉:脉位浅表,轻手可得,举之有余,按之不足,主表证。
沉脉:脉位深在,重按乃见,举之不足,按之有余,主里证。
迟脉:脉率迟缓,一息不及四至,主寒证。
数脉:脉率数疾,一息五至以上,主热证。
滑脉:脉来流利,如盘滚珠,主痰浊或妊娠月事。
涩脉:脉来不畅,如刀刮竹,主瘀血。
弦脉:脉来有力,如按弓弦,主气滞。
细脉:脉来细小,如线如丝,主虚证。
结代促脉:脉率不整,脉迟,时有一止,没有常数为结;脉数,时有一止,没有常数为促;定数中止为代。均系重症。
主要兼脉:
浮紧风寒,浮数风热,浮濡伤暑。浮而有力表实,浮而无力表虚。
沉迟里寒,沉数里热,沉滑痰浊、食阻,沉涩瘀血,沉细血虚、阴亏。
弦迟气滞寒凝,弦数气滞热壅,弦滑气滞痰浊,弦涩气滞血瘀,弦细阴虚阳亢,细数阴虚内热。
结代痰浊、瘀血,气虚不能运血,阳衰不能温血。
2。 舌诊:望诊重点,比脉诊直观,〃一望而得〃。
查舌时限极短,更需实用化。
苔有三观:色泽,黄苔属热,白苔属寒;后苔属实,为痰湿或食阻,苔薄属正常,表证或虚证;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