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体育电子书 > 毛泽东瞩目的着名将帅(二) >

第2章

毛泽东瞩目的着名将帅(二)-第2章

小说: 毛泽东瞩目的着名将帅(二)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王树声是抱着负荆请罪,甘愿接受党纪、军纪处分的想法去见毛泽东的。当他以极为沉痛的心情,一五一十汇报了西路军的作战失败经过,并检讨了自己的过失和应负的责任之后,毛泽东不仅丝毫没有责备他,反而表扬了他勇于承担责任的自我批评精神,并鼓励他不要背思想包袱,要继续前进。听说王树声渴望学习,毛泽东十分高兴,亲笔写信,介绍王树声到抗日军政大学学习。临别,毛泽东慈祥地对他说:“你回来就是胜利。西路军失败你没有责任!”这是党的领袖的结论,听着这宽容的结论,王树声心头一阵阵温暖。
  谁都知道王树声是张国焘手下的一员得力战将,曾受到张国焘的“器重”,但党中央、毛泽东并不因此在批判张国焘的错误时株连他,王树声为党中央和毛泽东实事求是的作风所感动。在抗大学习期间,王树声对张国焘所实行的路线、方针、政策和毛泽东所实行的路线、方针、政策作了认真的比较,更加感到毛泽东的英明伟大。他对自己的思想作了一番清理,弄清了不少是非问题,带头对张国焘的错误进行了深入的批判,坚定地站在了毛泽东的旗帜下。
  1938年冬,王树声被党中央派遣到华北抗日前线,初任晋冀豫军区副司令员,继而任代理司令员,随后,晋冀豫军区与129师合并,又任副司令员兼人民武装部部长。1942年,王树声奉调回延安,参加毛泽东亲自倡导和主持的著名的延安整风,经受了一次难忘的思想洗礼。
  1944年,八路军、新四军频频向日军发动攻势,收复许多县城,扩大解放区,并于下半年开始由内线反攻转入外线反攻。在此形势下,王树声受命担任河南军区司令员,率一支劲旅由延安出征,跨太岳、绕太行、渡黄河,向豫西敌后进军。当时豫西情况异常复杂,“土围子”星罗棋布,明碉暗堡林立。老百姓连年受害于水、旱、蝗、汤(恩伯)的“三灾一害”和日、伪的烧杀掠抢,苦不堪言,同时,受反动宣传影响,不明了共产党、八路军抗日救国的真相。所以,为了保家活命,他们不与外界接近。针对这种情况,王树声教育干部和战士,要体贴人民,爱护人民,约法三章:不进围子,不走小路,不踏青苗,并深入群众,关心百姓生活。人民子弟兵的模范行动,清除了群众心中的疑虑和戒备,他们把八路军看作“自家人”,争相打开寨门,欢迎八路军往来和进驻。
  王树声率部挺进嵩山,与先期在那儿活动的皮定钧、徐子荣的部队会师。然后兵分数路,在嵩山山地跟敌人周旋,把敌主力吸引在山里,接着,出其不意,派奇兵直捣登封。同时,王树声还分兵在嵩山周围的临汝、伊川等地广泛开展攻势,拔除许多日、伪据点,占领一些枢纽要津,使豫西大片国土得以收复。
  日本帝国主义投降后,王树声遵循党中央的战略部署,指挥部队逐鹿中原,从日、伪手
中接收了不少城池要地和武器、物资,严惩胆敢反抗者。与此同时,国民党阴谋发动内战的迹象日益暴露。为作好迎战准备,王树声根据党中央指示,率领豫西的部队南下,与新四军第5师和八路军南下支队在桐柏山区会师,成立新的中原军区。不久,中原军区将主力整编为两个纵队,王树声任第1纵队司令员。在该山区活动一个时期后,王树声奉中央电令,率部开往豫皖苏边界,途中遭国民党重兵围困。王树声指挥部队击退敌人的多次进犯,并争得时间练兵、学习。
  1946年初夏,我受困的中原部队遵循党中央突围“愈快愈好,不要有任何顾虑,生存第一,胜利第一”的电示,全线出击,分途突围。王树声率领的第1纵队作为南路突围主力,先后闯过敌重兵防守的平汉铁路和汉江,打垮敌人的前堵后截,于8月初到达崇山峻岭的鄂西北。党中央命令王树声率部在鄂西北创建根据地,并任命他为根据地的全面负责人——区党委书记、军区司令员兼政委。因敌我力量悬殊等原因,创建鄂西北根据地工作受挫。后由于健康原因,王树声离开鄂西北去山西晋城休养。
  1947年6月,人民解放军开始了对国民党军的战略进攻,病未痊愈的王树声执意要求随刘邓大军南征。党中央批准他的请求,任命他为鄂豫军区司令员。从1947年10月至次年3月,王树声指挥所部配合刘邓主力,先后粉碎敌30万之众的“重点清剿”,支持与筹建各级政权和地方武装,保护土地改革,为重建大别山根据地打开了局面。
  1948年春,由于全国战局的需要,刘邓野战军主力转移到淮河以北另觅战机。敌人再次派重兵侵入大别山区,发动疯狂“扫荡”。王树声只好避其锋芒,率部暂时分散于深山峻岭,与敌抗争。王树声以身作则,严格遵守“三大纪律八项注意”,使部队受到人民群众的由衷拥护,战斗取得节节胜利,逐步从极端困境中摆脱出来。
  1948年底,震动中外的淮海战役打响了。“清剿”大别山的敌正规军大批撤走,只留下小股军队。王树声抓紧时机,分兵出击,积极配合淮海大战,先后解放商城、固始、新县、黄安等多座县城,使大别山根据地基本建成。此后,王树声率领鄂豫军区的部队,乘胜消灭残存境内的反动地方武装,为南下大军扫清渡江障碍;积极配合地方政府筹粮备款,修桥开路,支援前方,为解放全国作出了重大贡献。
  1949年4月,随着我大军南进之后,流窜四处的鄂豫皖边的国民党反动派残余分子,勾结当地土匪企图反扑。面对这种形势,王树声义不容辞地率部杀向剿匪战场,仅用半年左右时间就歼灭和生擒土匪15000多人,出色地完成剿匪任务,大大巩固了鄂豫皖大别山区,有力地配合和支援了各路南下大军。1949年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党中央通知王树声赴京观礼。王树声以剿匪任务尚未彻底完成,毅然放弃参加开国大典这个难逢的机会,继续奋战在大别山区。
  新中国建立初期,王树声先后任湖北省军区司令员和中南军区第三副司令员。他尽心竭力领导全区地方武装的建设,成绩卓著。
  1955年,王树声被授予大将军衔和“八一”、“独立自由”、“解放”等三枚一级勋章。同年,王树声由湖北奉调进京,出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军械部部长,1959年调离军械部改任国防部副部长,兼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副院长、第二政委和党委第二书记。王树声是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第一、二、三届国防委员会委员,中国共产党第八、九、十届中央委员。
  1974年1月7日,就在周恩来代表党中央和毛主席看望了病重的王树声,并对他的一生作了高度评价的五天之后,这位为创建新中国奋斗了半个多世纪、功勋卓著的大将军,与世长辞了,享年69岁。
  王树声是中国人民解放军高级将领,军事家。他戎马一生,军功卓著,为建立新中国立下汗马功劳。他具有百折不挠的精神,在艰苦卓绝的斗争环境里,他始终勇往直前,从不退缩,是一位坚定的共产主义战士。
  王树声善于自我批评。当他认清了张国焘的南下错误后,主动向毛泽东、党中央承认错误,并积极地、主动地批判张国焘的错误路线,深刻反省自己跟随张国焘所犯的过失,痛改
前非,最终从张国焘错误路线的束缚下解放了出来,站到了毛泽东的路线旗帜下。
  不论地位如何变化,王树声都始终保持着革命传统。他的文化科学知识水平不高,可起草文件、报告,决不单纯依赖秘书,而常是以口授的方式先要秘书记下,他再字酌句斟,反复推敲。他不善交游,工作之余,就是读书、阅报、听广播、看电视;精神疲劳了,或练书法,或漫步走走,同相遇的街坊老大爷、老大娘、清扫马路的工人拉家常、聊天,他那普通一兵的打扮和亲切的言谈举止,深为大家所称颂。
  王树声对自己的子女很疼爱,但管教却异常严格。他为孩子们订出“家规”:不许在同学中夸耀自己的父母;不许打扮怪异,与众不同;不许用小汽车接送;不许保姆和勤务员为其代劳。
  王树声的生活作风艰苦朴素。调京之初,组织上决定给他修建一幢住房。按他的级别待遇规定,房子的建筑标准和用具配备,完全可以考究些。但王树声谢绝了,只要求盖成一般的平房,并且不要单门独院,也不要警卫森严;室内的陈设,力戒阔绰,只要一些日常办公、生活所必需的家具用品。60年代初,因全国“备战”,为王树声修建室内防空洞被列入有关部门的计划,正准备动工,也被王树声谢绝了,他说:“我们的国家这么困难,我的防空洞就免了吧。能给人民省一个钱也是好的嘛。”从入京之日起,王树声就住在这所外墙简陋、内部狭窄的寓所里,直到他长辞人世。
  王树声是一个优秀的革命战士、模范的人民公仆。
  一、秀丽文昌县 勤奋少年时
  位于海南岛东北部的文昌县三面临海,风光旖旎,被称为文化之乡、华侨之乡、将军之乡。无数优秀的文昌儿女投入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大革命的洪流中,为人民的解放事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张云逸就是其中一个杰出的代表。
  1892年8月10日,张云逸出生于文昌县头苑区造福乡上僚村一个贫苦农民的家庭。他幼时取名运镒,乳名益友,稍后用过张胜之的名字,参加革命后,改名张云逸。父亲张琚是个待人厚道、会干各种农活的农民。母亲邢氏勤劳俭朴、心地善良。由于他们饱尝了旧社会的辛酸,一心要供儿子多读点书。张云逸7岁时便被他们送进了本村长发小学学习。苦难的家史,贫困的生活,使他很早就懂得为大人分忧。他一面读书,一面利用课余时间参加劳动。在学校里,他学习认真刻苦,深受老师和同学们的赞扬。家里买不起笔墨纸砚,他就捡来树枝作笔,在地上练习写字。遇上不懂的问题,他总是要寻根问底,一定要弄个水落石出方才罢休。功夫不负有心人,辛勤的汗水终于换来了优秀的学习成绩:每次考试,他的成绩都名列前茅。
  高小毕业后,由于家庭经济困难,张云逸无法继续升学,只得到别人家里帮工。虽然他每天都从早忙到晚,但是一有空还是抓紧时间看书学习。1908年,广州陆军小学招生,经赵士槐动员,张云逸前往广州报考,结果以优异的成绩被录取。
  陆军小学的生活紧张而艰苦,但张云逸仍然专心致志,全力以赴。由于他学习刻苦,每次考试成绩他都遥遥领先,经常得到学校的奖励。当时正值满清丧权辱国,孙中山领导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时期,他同进步学生一起暗中传阅革命进步书刊,抨击清政府的腐败无能,逐步成长为一个关心国家命运和人民安危的青年爱国者。1909年10月,他同同班的几位爱国青年秘密地加入了中国同盟会。从那一刻起,他决心为推翻腐朽的清政府贡献自己的一切。
  二、投身革命潮 掌握领导权
  1911年夏天,张云逸同十多名同盟会会员离开陆军小学投身辛亥革命。他从广州到达香港后,积极参加武装起义的各项准备工作。他奉命培训一批准备参加起义的革命志士,教他们练习射击、投弹、刺杀以及利用地形、地物作战等基本军事知识。
  这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并迅速取得了胜利,革命的浪潮迅速席卷全国。10月中旬,张云逸所在的这支革命军队,同其它起义军一起,相继向广州进逼。他担任革命军炸弹队队长,负责为大部队的进攻扫清道路。11月9日,清政府两广总督张鸣歧被迫同意脱离清政府独立。湖南、陕西、云南等十多个省也先后宣告脱离清政府“独立”,反动的清王朝迅速土崩瓦解。1912年1月1日,以孙中山为临时大总统的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在南京成立。
  1912年,张云逸由革命政府派送到广州陆军速成学校学习。1915年,袁世凯称帝,张云逸不满袁世凯的复辟行为,积极参加反袁斗争。1925年7月,国民政府在广州成立,所辖军队统一改编为国民革命军。1926年7月,张云逸随军参加了北伐战争,由于他英勇善战,被任命为国民革命军第4军第25师参谋长。1926年10月,他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27年4月,蒋介石叛变革命,张云逸毅然参加“八一”南昌起义,后转赴上海。
  1929年3月,蒋桂战争爆发,蒋介石侥幸取胜,任命俞作柏为广西省政府主席,李明瑞为广西省绥靖司令。他们为巩固政权,请求共产党派干部来广西协助。中共中央为发展广西革命事业,便派邓小平、张云逸、叶季壮等几十名共产党员,由邓小平领导,通过各种社会关系进入广西。张云逸经老朋友陈策(不知张为共产党员)的介绍,受到俞作柏、李明瑞的重用。
  张云逸到南宁后,地下党组织通过秘密党员俞作豫(俞作柏的胞弟,李明瑞的表弟)向李明瑞建议创办教导总队,经李明瑞同意,由张云逸担任总队长。教导总队有三个营九个连共千余人,张云逸首先在连队建立党的组织,发展党员,两个月便发展了300余名新党员。又通过党组织建议,一个多月后张云逸兼任警备部队第4大队的大队长。上任伊始,他从教导总队调来百余名党员改造这支旧军队。这样,这两支军队的领导权完全控制在我们党手中,百色起义便有两支武装力量了。通过党组织向俞作柏、李明瑞提议,张云逸被任命为南宁警备司令。
  三、风云突变 百色起义
  俞作柏、李明瑞到南宁执政没多久,中央派干部协助他们才三个月,他们脚跟还未站稳,就不听劝阻而冒险反蒋,于1929年10月1日在南宁召开反蒋誓师大会,率仅有的三个师开赴广东攻打亲蒋军阀陈济棠。俞、李带领的部队刚到桂平,他们手下的几个师长、旅长吕焕炎、杨腾辉和黄权等即被蒋介石用重金收买叛变,把三个师全部带去投降了蒋介石。俞、李被免去职务,只得匆忙逃回南宁。俞、李失败的消息在教导总队中引起了一场大骚动,许多学员闹着要离开去投靠蒋介石。张云逸和其他负责人采取紧急措施,稳定学员情绪,消除他们的顾虑。结果,执意要走的学员只有一百人左右,教导总队得以稳定。
  此时,张云逸果断地利用警备司令的职权,打开军械库,得步枪五六千枝,还有大炮、电台和大量弹药。邓小平令人早已备好十余艘汽轮和木船,从水路沿右江而上,运走军械和弹药。张云逸则率领教导总队与警备第4大队步行向百色撤退。
  部队到达百色后,党组织派人到上海向党中央汇报与请示,党中央决定于1929年12月11日广州暴动两周年纪念日,在百色命名红7军,举行百色起义。起义当天,5千多人汇聚百色
东门广场,举行中国工农红军第7军成立典礼。大会庄严宣告中国工农红军第7军成立,公开了红7军及三个纵队领导人的名单。中央任命张云逸为红7军军长,邓小平为政治委员,陈豪人为政治部主任,龚鹤村为参谋长。这样,又一支党领导下的工农红军诞生了。
  1930年2月1日,龙州起义举行,成立了中国工农红军第8军和右江革命委员会,俞作豫任红8军军长,邓小平任政治委员,李明瑞任红7军、红8军总指挥。红7、红8军的诞生和左、右江革命根据地的建立,开创了广西革命斗争的新局面。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