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体育电子书 > 460-类证活人书 >

第7章

460-类证活人书-第7章

小说: 460-类证活人书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发热脉沉者。麻黄细辛附子汤(正廿三)主之。(少阴病脉沉发汗则动经。此大略之言耳。脉 
应里而发热在表。亦当以小辛之药泄汗而温散也。仲景云。伤寒之病从风寒得之。表中风。寒入里 
。则不消。须用温药少汗而解)少阴病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手足厥逆。脉不出者。通脉四逆汤主 
之。(正八十一)大抵阴证发热。终是不同。脉须沉或下利手足厥也。 
x(五十六)问热多寒少x 
太阳热多寒少有三证。有热多寒少而不呕。清便自可者。有热多寒少而脉微弱者。有热多寒少 
而尺脉迟者。其用药皆不同也。○太阳病八九日如疟状。热多寒少。不呕。清便自可。宜桂枝麻黄 
各半汤。(正方二)○热多寒少而脉都大微弱者。无阳也。不可发汗。宜桂枝二越婢一汤(正方四 
)主之。(若脉浮虽热多寒少。亦自可发汗也)热多寒少而尺中迟者。血少也。先以小建中加黄 。 
(正三十七)以养其血。尺尚迟。再作一剂。然后 时用小柴胡汤、(正二十九)桂枝二越婢一汤 
(正方四)辈小剂随证治之。 
x(五十七)问潮热x 
潮热者。大率当下。仲景云。潮热者实也。大承气汤证云。其热不潮。未可与也。则知潮热 
当下无疑矣。虽然。 
更看脉与外证。脉若弦若浮。及外证恶寒。犹有表证。且与小柴胡汤以解之。(正二十九) 
若腹大满不通者。可与小承气。(正四十二)微和其胃气。勿令大泄也。(仲景云。日晡发 
热者属阳明也。脉实者大承气)(正四二)(大柴胡也)(正三十)脉虚者。桂枝也。(正 
方一)纵使潮热当行大承气。亦须先少与小承气。若不转失气。不可攻之。后发热复硬者。大柴 
胡下之。(正三十)○若胸胁满而呕。日晡发潮热者。小柴胡加芒硝(正三十四)主之。○又有日晡发 
潮热已而微利者。又有微发潮热而大便溏者。或潮热而咳逆者。皆当用小柴胡也(正二十九)(伤寒十三日不解。胸胁满 
而呕。日晡发潮热,已而微利。潮热者。实也。先服小柴胡以解外。后以柴胡加芒硝汤下之。阳明潮热。大便溏。胸满 
不去者。小柴胡 
汤主之)。○冬阳明潮热。当行黄芩汤。(冬阳明病脉浮而紧。必发潮热。发作有时。但脉浮 
者。必盗汗。黄芩汤主之)(正八十五)以上潮热。并属阳明也。○太阳有潮热乎。仲景大陷胸 
汤一证。(正三十八)结胸有潮热者。为大结胸。属太阳也。 
x(五十八)问往来寒热者。阴阳相胜也。阳不足则先寒后热。阴不足则先热后寒。x 
往来寒热有三证。小柴胡汤、大柴胡汤、柴胡桂枝干姜汤。○有表证而往来寒热者。用小柴胡 
也。(正二十九)○有里证而往来寒热者。大柴胡也。(正三十)○已表或已下而往来寒热者。 
皆可用柴胡桂枝干姜汤也(正三十二)○仲景云。血弱气尽。腠理开。邪气因入与正气分争。往来 
寒热。休作有时。小柴胡主之。又云。伤寒五六日中风。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食。心烦 
喜呕。或胸烦而不呕。或渴。或腹中痛。或胁下痞硬。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热 
。或咳者。小柴胡主之。伤寒十余日。热结在里。往来寒热者。大柴胡主之。伤寒五六日已发汗 
。复下之。胸胁满。小便不利。渴而不呕。头汗出。往来寒热心烦。柴胡桂 
枝干姜汤也。 
x(五十九)问伤寒疟状x 
形证似疟。有太阳证。有阳明证。有妇人热入血室证。 太阳证。服桂枝汤。(正方一)大 
汗出。脉洪大者。与桂枝汤如前法。若形似疟。一日再发者。汗出必解。宜桂枝二麻黄一汤。( 
正三)伤寒八九日如疟状。热多寒少。其人不呕。清便欲自可。日一二发者。麻黄桂枝各半汤。 
(太阳证形似疟寒热等者。与桂枝二麻黄一汤。热多寒少者。麻黄桂枝各半汤)(正方二)○有 
阳明证。病患烦热。汗出如疟状。日晡发热而脉浮虚者。与桂枝汤脉实者。宜承气汤。(正四二) 
○妇人热入血室。其血必结。故使如疟状。小柴胡汤主之。(正二十九) 
x(六十)问汗之而寒热者x 
太阴证发汗后。根据前寒热者。须看脉如何。若脉浮数。或洪大。则表证犹在。当再表也。如桂 
枝汤、(正方一)或桂枝二麻黄一(正方三)之类。医人为见已汗、或已下而发寒热。不敢再表。 
误矣。盖脉浮为在表。表之必愈也。○或得汗而解。复如疟状。日晡而发者。此属阳明也。若脉 
实者。可下之。宜大柴胡、(正三十)大承气(正方四一)也。○若发汗后只恶寒者。虚也。发汗 
后只发热者。实也。只恶寒属芍药甘草附子汤。(正七二)只发热属调胃承气汤。(正方四三)○ 
若厥阴证。大汗出。热不去。内拘急。四肢疼。又下利厥逆而恶寒者。四逆汤主之。(正七五) 
x(六十一)问汗之而仍发热者x 
素问云。温病汗出辄复热而脉躁疾。不为汗衰。狂言不能食。谓之阴阳交。交者死也。又云。 
热病已得汗而脉躁盛者死。今不与汗相应。是不胜其病也。其死明矣。大抵病患得汗而脉静者生。 
今汗之而仍发热者。若脉浮数。则表证犹在。汗之必愈也。仲景云。发汗解半日许复热烦。脉 
浮数者。可更发汗。宜桂枝汤。(正一)发汗后不敢再表者。为脉沉实耳。脉若浮者。须再汗也。 
发汗后不恶寒。只发热脉沉实。或狂语。此为胃实、阳盛。即不可再汗也。须当下之设令下后。又 
不解。表里邪亦衰矣。仲景云。太阳病三日发汗不解。蒸蒸发热者。宜调胃承气汤。(正四十 
三)和其胃气也。太医云。若伤寒得汗后。热不退。发昏及狂言者。便可用承气汤。(正四十 
二)下之立愈。未瘥再服。若汗后热不解。但心下痞。呕逆。又自利。大柴胡去大黄主之。( 
正方三十)○又有太阳证合行桂枝。却用麻黄之类。发汗多。亡阳仍发热者。真武汤(正方一百五)主之。 
○更有风温一证。初得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虽发汗已。身灼热者。为风温。属葳蕤汤。 
(杂四十五)(岐伯所谓汗出而身热者。风热也)○若伤寒得汗后。病解。虚羸微热不去。可行 
竹叶石膏汤。(正方九五)随其虚实而治之。 
x(六十二)问下之而热不退者x(劳复食复附) 
仲景云。病患脉微而涩。为医所病。大发其汗。使阳气微。又大下之。使阴气弱。其人亡血 
。病当恶寒。后乃发热无休止时。盖阳微则恶寒。阴弱则发热。阳微恶寒四逆汤主之。(正七十 
五)阴弱发热。为内热葶苈苦酒汤主之。(杂方十六)大抵伤寒八日以上。大发热者。此为难治。 
(仲景云。脉阴阳俱虚。热不止者死)又有医人多用丸子药下之。身热不去微烦者。栀子干姜汤 
主之。(正方四九)伤寒五六日大下之后。身热不去。心中结痛者。未欲解也。栀子豉汤主之。 
(正方四十五)○又问伤寒瘥后发热者何也。此名劳食复也。病新瘥。血气尚 
虚。津液未复。因劳动生热。热气既还。复入经络。名曰劳复。仲景云。伤寒瘥以后。更发热。小 
柴胡汤主之。(正二十九)脉浮者以汗解。(宜柴胡桂枝汤)(正三十一)脉实者以下解。(宜 
大柴胡汤)(正方三十)又大病瘥后劳复者。枳实栀子汤主之。(正方九十六)麦门冬汤(杂 
一百二十六)雄鼠屎汤、(杂七十七)七味葱白汤、(杂一百十八)皆可选用。○又食复者。大 
病新瘥。脾胃尚弱。谷气未复。强食过多。停积不化。因尔发热名曰食复。大抵新病瘥。多因伤食 
。便作痞。干噫。食臭。腹中雷鸣。下利等证。可与生姜泻心汤。(正方六十三)仲景于枳实栀子 
汤证云。若有宿食。内大黄如薄棋子五六枚。服之愈。黄帝曰。热病已愈。时有所遗者。何也。 
岐伯曰。诸遗者。热甚而强食。故有所遗也。若此者。皆病已衰。而热有所藏。因其谷食相搏。 
两热相合。故有所遗也。帝曰善。治遗奈河。岐伯曰。视其虚实。调其逆从。可使必已。食肉则 
复。多食则遗。此其禁也。 


卷第九
属性:此一卷,首论恶寒。大抵太阳病,必发热而恶寒。恶寒家,慎不可过当覆衣被 
及近火气,寒热相搏,脉道沉伏,愈令病患寒不可遏。但去被撤火,兼饮以和表之药,自然 
不恶寒矣。妇人恶寒,尤不可近火,寒气入腹,血室结聚,针药所不能治矣。 
x(六十三)问恶寒x 
恶寒有二证∶发热而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而恶寒者,发于阴也。发于阳者, 
宜解表,脉必浮数,属桂枝汤(正方一)、桂枝二越婢一汤(正四)、麻黄汤(正方二十)、青龙汤(正方三十六)证也; 
发于阴者宜温里,脉必沉细,属理中汤(正方七十四)、四 
者可治,宜建中汤(正方三十七);若少阴病恶寒而蜷,时时自烦,不欲浓衣,用大柴胡汤下之。(正方三十)若发热微 
恶寒者,属柴胡桂枝汤也(正方三十一)。发汗后反恶寒者,虚故也,属芍 
而恶寒者,此阴阳俱虚也,不可更吐下也。发汗面色赤有热者,为欲解,宜桂枝麻黄各半汤。(正方二) 
伤寒大下后,复发其汗,心下痞,恶寒者,表未解也,不可攻其 
痞,当先解表,表解乃可攻痞,解表宜桂枝汤(正方一),攻痞大黄黄连 
泻心汤(正方五十九)。虽然,太阳、阳明、少阴,皆有恶寒,要之,太阳病 
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也。阳明证俱宜下,唯恶寒中寒为病在经,与太阳合病属表 
发其汗耳。若吐、若下后,七八日不解,热结在里,表里俱热,时时恶寒者,白虎证也(正方六十四) 
。又问∶有汗出恶寒者,有汗出多而微恶寒者,有头汗出而微恶寒 
者,何也?仲景云∶太阳病,其人发热汗出,复恶寒不呕,但心下痞者,此以医下之也;心 
下痞而复恶寒汗出者,附子泻心汤主之(正方六十)。阳明病脉迟汗出多, 
恶寒者,表未解也,可发汗,宜桂枝汤也。(正方一)头汗出而微恶寒者 
,属少阳,宜小柴胡汤也。(正方二十九)又问∶背恶寒者何也?背恶寒 
有两证∶三阳合病背恶寒者,口中不仁,口燥舌干也;少阴病背恶寒者,口中和也,以 
之。口中不仁、口燥舌干而背恶寒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正六十五) 
口中和而背恶寒者,附子汤主之,(正方六八)仍灸之(仲景云∶少阴病得之一二日,口中 
和,其背恶寒者,当灸之,附子汤主之)。 
x(六十四)问恶风x 
恶风者,卫中四时之虚风,所以恶风也,其人当汗出而脉缓也。数与桂枝汤(正方一)、桂 
枝加葛根汤(正方十八),使遍体微润连日 
当自解矣。又有太阳病发汗多,亡阳遂漏不止,卫虚而恶风者,当温其经也。其人恶风, 
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也(正方六)。若伤寒四 
五日,身热恶风,颈项强,胁下满,手足温而渴者,小柴胡汤也(正方二十九)。风湿相搏, 
骨节疼烦,掣痛不得屈伸,汗出短气,小便不利,恶风不欲去衣, 
或身微肿者,甘草附子汤主之。(正方二十二) 
x(六十五)问伤寒不得汗x 
《甲乙经》云∶热病脉常躁盛而不得汗者,此阳脉之极也,死;脉盛躁而得汗 
者,生。大抵伤寒营卫俱病则无汗,麻黄汤(正方二十)、葛根汤(正方二十六)、 
大青龙汤(正方三十五)、葱豉汤(杂方七十四)可选而用之。若伤寒连服汤剂而汗不出者,死。如中风 
法。蒸之,温热之气于外迎之,无不得汗也。薪火烧地良久,扫除去火,可以水洒之 
,取蚕沙、柏叶、桃叶、糠麸皆可用,相和,铺烧地上,可侧手浓,上铺席,令病患当上卧 
,温覆之;夏月热,只布单覆之,汗移时立至,俟周身至脚心皆汗 
,乃用温 
粉扑止汗, 
移上床。最得力者,蚕沙、桃、柏叶也;无蚕沙亦得,单桃叶亦得,蒴藿亦可;用麸糠,乃 
助添令多尔;不用亦得。伤寒亦有气虚不能作汗者。仲景云∶脉浮而迟,迟为无 
阳,不能作汗,其身必痒,宜桂枝麻黄各半汤主之(正方二),阳明病法多汗,反无汗,如虫行 
皮中状者,此久虚故也,宜术附汤(正方七十)、黄 建中汤(正方三十七)。 
x(六十六)问自汗x 
伤寒无汗者七证,自汗者九证。太阳伤寒、刚 病、太阴病、少阴病、厥阴病、阴 
易病、冬阳明病,皆无汗(凡少阴证无汗,类麻黄汤之证,然类麻黄证。脉阴阳 
俱紧,少阴脉微细为异也。又汗出为阳微。故仲景云∶阴不得有汗,脉阴阳俱紧而反汗出为 
亡阳,属少阴经也)。汗出者九证,卫不和自汗。病患脏无他病,时发 
热自汗出而不愈者,卫不和也,先其时发汗则愈,属桂枝也。(正方一)太阳病发热汗出者, 
此为营弱卫强,故汗出,欲救风邪者,宜桂枝汤。又云∶病常自汗出者,此为营气和,营气 
和 
者外不谐也,以卫气不共营气谐故尔,以营行脉中,卫行脉外,复发其汗,营卫和则愈。 
伤风自汗。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为中风,属桂枝汤(正方一)。又云∶太 
阳病,项背强几几,反汗出恶风,桂枝加葛根汤(正方十八)主之。汗出而渴者,五 
苓散;(正方六十六)不渴者,茯苓甘草汤。(正五十三)虽然,仲景云∶伤风自汗,用桂枝 
然桂枝汤难用,须是仔细消息之。假令伤风自汗,若脉浮而弱,设当行桂枝汤,服后无桂枝 
脉息证候而烦者,即不可再服也;若伤风自汗出而小便数者,切不可与桂枝也。仲景云∶太 
阳病自汗,四肢拘急,难以屈伸,若小便难者,可桂枝汤内加附子服之;(正方六)若小便数 
者,慎不可与桂枝附子汤,宜服芍药甘草汤;(正方五七)若误行桂枝附子攻表,便咽干烦燥 
,厥逆呕吐,作甘草干姜汤(正五十五)与之,以复其阳;若厥愈足温,更作芍药甘草汤与之, 
其脚即伸;若胃气不和谵语者,与调胃承气汤(正四十三),微溏则止其谵语,缘芍药甘草汤 
主脉浮自汗,小便数者,寸口脉浮为风,大为温风则生微热,虚则两胫挛,小便数,仍汗 
出,为津液少,不可误用桂枝,宜服芍药甘草补虚退风热通治。误服桂枝汤后。病证仍存 
者,风温自汗。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若发汗已,身灼 
名风温。风温为病,脉阴阳俱浮,自汗出,身重多眠睡,鼻息必鼾,语言难,属葳蕤汤,(杂四十五) 
中湿自汗(《难经》云∶何以知伤湿得之?然当喜汗出,不可 
止。何以言之?肾主湿,故知肾入心为汗出不可止也),中暑自汗(太 
阳中热者, 是也,其人汗出恶寒,身热而渴,属白虎汤),(正六十四)阳明病自汗 
不恶寒,反恶热, 然汗自出者,属阳明也。若阳明病汗出 
多而渴者,不可与五苓散,以汗多胃 
中燥,猪苓复利其小便故也。故仲景云∶阳明病发热汗多者,急下之,阳明病其人汗多,以 
津液外出,胃中燥,大便必硬,谵语者,属调胃承气汤(正四十三)。虽然,阳明汗多急下,若 
小便自利者,此为津液内竭,虽尔不可攻之,须自大便导之,宜用蜜煎导法。(正一百十二) 
阳明病汗出而脉迟,微恶寒者,表未解也,宜桂枝汤。(正方一)阳明法多汗则脉浮,无汗而喘 
者,发汗则愈,宜麻黄汤,(正方二十)亡阳自汗太阳病发汗多,遂 
漏不止,其人恶风,当温其经,宜桂枝加附子汤。(正方六)伤寒尺寸脉俱紧而汗出者,亡阳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