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订正仲景全书金匮要略注-第1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上九味,桑根皮以上三味,烧灰存性,勿令灰过,各别杵筛,合治之为散,服方寸匕。
小疮即粉之,大疮但服之,产后亦可服。如风寒,桑东根勿取之,前三物皆阴干百日。
【集解】徐彬曰∶此乃概治金疮方也。盖王不留行,性苦平,能通利血脉,故反能止
金疮血、逐痛;蒴 亦通利气血,尤善开痹;周身肌肉肺主之,桑根白皮最利肺气,东南
根向阳,生气尤全,以复肌肉之主气,故以此三物,甚多为君。甘草解毒和荣,尤多为
臣,椒、姜以养其胸中之阳,浓朴以疏其内结之气,芩、芍以清其阴分之热为佐。若有
风寒,此属经络客邪,桑皮止利肺气,不能逐外邪,故勿取。
浸淫疮,从口流向四肢者可治,从四肢流来入口者,不可治。
【注】浸淫疮者,浸谓浸浸,淫谓不已,谓此疮浸淫留连不已也。从口流向四肢者轻,
以从内走外也,故曰可治;从四肢流走入口者重,以从外走内也,故曰不可治,浸淫者,
犹今之癞疠之类。
浸淫疮,黄连粉主之。
【按】此承上条以明其治,黄连粉方脱简。
【集解】尤怡曰∶黄连粉方未见大意,以此为湿热浸淫之病,故取黄连一味为粉,粉
之,苦以燥湿,寒以除热也。
卷五
跗蹶手指臂肿转筋阴狐疝蛔虫病脉证并治第十九
属性:师曰∶病跗蹶,其人但能前,不能却。刺 入二寸。此太阳经伤也。
【按】证刺俱未详,必有缺文,不释。
病患,常以手指臂肿动,此人身体 者,藜芦甘草汤主之。
【按】证未详,方亦缺,不释。
x藜芦甘草汤方x(缺)
转筋之为病,其人臂脚直,脉上下行,微弦,转筋入腹者,鸡屎白散主之。
【注】臂同背,古通用。臂脚直,谓足背强直不能屈伸,是转筋之证也。脉上下行,谓
迢迢长直,微弦不和,是转筋之脉也。中寒之人,外寒盛则手足拘急转筋,痛不能忍,甚
者入腹,则牵连少腹拘急而痛也。主之鸡屎白散,以治风寒痹气之在筋也。
x鸡屎白散方x
鸡屎白
上一味为散,取方寸匕,以水六合和,温服。
阴狐疝气者,偏有大小,时时上下,蜘蛛散主之。
【注】偏有大小,谓睾丸左右有大小也。时时上下,谓睾丸入腹,时出时入也。疝,厥
阴之病也,以与狐情状相类,故名之也。主之蜘蛛散,入肝以治少腹拘急而痛也。
【集注】赵良曰∶睾丸上下,有若狐之出入无时也,故曰狐疝。
李 曰∶偏有大小,以睾丸言。时时上下,以睾丸入小腹出囊中言。
尤怡曰∶阴狐疝气者,寒湿袭阴而睾丸受病,或左或右,大小不同;或上或下,出
没无时,故名狐疝。
x蜘蛛散方x
蜘蛛(熬煎,十四枚) 桂枝(半两)
上二味为散,取八分一匕,饮和服,日再服,蜜丸亦可。
【集解】尤怡曰∶蜘蛛有毒,服之能令人利,合桂枝辛温,入阴而逐其寒湿之气也。
问曰∶病腹痛有虫,其脉何以别之?师曰∶腹中痛,其脉当沉,若弦,反洪大,故
有蛔虫。
【按】腹痛有虫,以洪大脉别之,未详,必有缺文,不释。
蛔虫之为病,令人吐涎,心痛,发作有时,毒药不止,甘草粉蜜汤主之。
【注】蛔虫,即今之人所名食虫也。蛔虫之为病,发作有时,发则令人吐涎,心痛欲
死,即服攻下毒药,非积之痛,乃虫之痛,故不能止也。主之甘草粉蜜汤者,以虫得甘蜜
而上,得铅粉而杀,从治之法也。
【集注】徐彬曰∶发作有时,谓不恒痛也,则与虚寒之绵绵而痛者异矣。毒药不止,则
必治气治血,攻寒逐积之药,俱不应矣,故以甘草粉蜜主之,白粉杀虫,甘草与蜜既以
和胃,又以诱蛔也。
李 曰∶《灵枢》云∶蛔动则胃缓,胃缓则廉泉开,故涎下,令人吐涎也。蛔上入膈,
心在膈上,故心痛,须臾下膈,则痛止,故发作有时也。廉泉任脉穴名,在颔下骨尖
中。
x甘草粉蜜汤方x
甘草(二两) 粉(一两) 蜜(四两)
上三味,以水三升,先煮甘草,取二升,去滓,内粉蜜,搅令和。煎如薄粥,温服一
升,瘥即止。
【集解】李 曰∶蛔得甘则动,其性喜故也。胡粉有毒能杀虫,置粉于甘草蜜汤中,诱
蛔食之也。
蛔厥者,当吐蛔,今病者静而复时烦,此为脏寒,蛔上入膈,故烦,须臾复止,得食
而呕又烦者,蛔闻食臭出,其人当自吐蛔。蛔厥者,乌梅丸主之。
【按】此为脏寒之“此”字,当是“非”字,若是“此”字,即是脏厥,与辨蛔厥之
义不属。
【注】蛔厥者,谓蛔痛手足厥冷也。若脏寒痛厥,则不吐蛔,此蛔厥、脏寒之所由分
也。静而时烦,乃蛔上入其膈,故烦,须臾复止,得食又吐又烦,是蛔闻食臭出故也。主
之乌梅丸者,以蛔得酸则静,得辛则伏,得苦则下,方中大酸,大辛、大苦,信为治虫
之要剂也。
x乌梅丸方x
乌梅(三百个) 细辛(六两) 干姜(十两) 黄连(一斤) 当归(四两) 附子(炮,
六两) 川椒(去汗,四两) 桂枝(六两) 人参(六两) 黄柏(六两)
上十味,异捣筛,合治之,以苦酒渍乌梅一宿,去核蒸之五升米下,饭熟捣成泥,和
药令相得,内臼中,与蜜杵二千下,丸如梧子大。先食饮,服十丸,日三服,稍加至二
十丸,禁生冷滑臭等食。
【集解】李 曰∶乌梅味酸,黄连、黄柏味苦,桂枝、蜀椒、干姜、细辛味辛,以蛔得酸则
止,得苦则安,得甘则动于上,得辛则伏于下也。然胃气虚寒,人参、附子以温补之,吐亡津
液,当归以辛润之,则蛔厥可愈矣。
卷六
妇人妊娠病脉证并治第二十
属性:师曰∶妇人得平脉,阴脉小弱,其人渴,不能食,无寒热,名妊娠,桂枝汤主之。于
法六十日,当有此证;设有医治逆者,却一月;加吐下者,则绝之。
【注】妇人经断得平脉,无寒热,则内外无病,其人渴不能食,乃妊娠恶阻之渐也。故
阴脉虽小弱,亦可断为有孕。但恶阻,于法六十日当有此证,设医不知是孕,而治逆其
法,却一月即有此证也。若更加吐下者,则宜绝止医药,听其自愈可也。然脉平无寒热,
用桂枝汤,与妊娠渴不能食者不合、且文义断续不纯,其中必有脱简。
【集注】徐彬曰∶平脉者,不见病脉,一如平人也。阴脉小弱者,脉形小不大,软弱
无力,非细也。诸脉既平,而独下焦阴脉,微见不同,是中、上二焦无病,乃反见渴不能
食之证,则渴非上焦之热,不能食亦非胃家之病矣。少阳有嘿嘿不欲食之证,今无寒热
亦无少阳表证可疑矣。是渴乃阴火上炽,不能食乃恶心阻食,阴脉小乃胎元蚀气,故曰∶
名妊娠也。
李 曰∶此节病证,即妊娠恶阻是也。寸为阳脉主气,尺为阴脉主血,阴脉小弱者,血
不足也,血以养胎,则液竭而渴。又脾为坤土,浓德载物,胎气赖以奠安,不能食者,脾
气弱也。凡有他病而渴不能食者,脉必不平而有寒热,今虽不能食,反得平脉,又无寒
热,故主妊娠。
x桂枝汤方x(见下利中)
妇人宿有 病,经断未及三月,而得漏下不止,胎动在脐上者,为 痼害。妊娠六
月动者,前三月经水利时,胎也。下血者,后断三月, 也,所以血不足者,其 不去故
也,当下其 ,桂枝茯苓丸主之。
【注】经断有孕,名曰妊娠。妊娠下血,则为漏下,妇人宿有 痼之疾而育胎者,未
及三月而得漏下,下血不止,胎动不安者,此为 痼害之也;已及六月而得漏下,下血胎
动不安者,此亦 痼害之也。然有血 成块者,以前三月经虽断,血未盛,胎尚弱,未
可下其 痼也。后三月血成 ,胎已强,故主之桂枝茯苓丸,当下其 痼也。此示人妊
娠有病当攻病之义也。此条文义不纯,其中必有阙文,姑存其理可也。
【集注】娄全善曰∶凡胎动,多当脐,今动在脐上者,故知是 也。
程林曰∶此有 病而怀胎者,虽有漏血不止,皆 痼之为害,非胎动胎漏之证,下
其痼,妊娠自安。此《内经》所谓有故无殒,亦无殒也。
方氏曰∶胎动胎漏皆下血,而胎动有腹痛,胎漏无腹痛。故胎动宜行气,胎漏宜清
热。
魏荔彤曰∶胎与 之辨,当于血未断之前三月求之。前三月之经水顺利,则经断必
是胎。前三月有曾经下血者,则经断必成 。
x桂枝茯苓丸x
桂枝 茯苓 牡丹(去心,) 桃仁(去皮尖,) 芍药(各等分)
上五味,末之,炼蜜和丸,如兔屎大,每日食前服一丸,不知,加至三丸。
妇人怀娠六七月,脉弦,发热,其胎愈胀,腹痛恶寒者,少腹如扇,所以然者,子
脏开故也,当以附子汤温其脏。(方未见)
【注】妇人怀娠六七月,脉弦发热,似表证也;若其胎愈胀,腹痛恶寒,而无头痛身
痛,则非表证也。少腹如扇状,其恶寒如扇风之侵袭也。所以然者,因其人阳虚子脏开,
寒邪侵入,故用附子汤温子脏而逐寒,但方缺,文亦不纯,必有残缺。
【集注】程林曰∶胎胀腹痛,亦令人发热恶寒。少腹如扇者,阴寒胜也。妊娠阴阳调
和,则胎气安,今阳虚阴盛,不能约束胞胎,故子脏为之开也。附子汤用以温经。
李 曰∶按子脏即子宫也。脐下三寸为关元,关元左二寸为胞门,右二寸为子户,命
门为女子系胞之处,非谓命门即子脏也。盖命门是穴名,在腰后两肾中,附脊骨之第十
四椎之两旁。今经衣冠文物说少腹如扇者,子脏开,则子脏在少腹明矣。岂有在少腹者,而
反谓其在脊后者乎?此误也。
尤怡曰∶脉弦发热,有似表证,而乃身不痛而腹反痛,背不恶寒而腹反恶寒,甚至
少腹阵阵作冷,若或扇之者,其所以然者,子脏开不能阖,而风冷之气乘之也。夫脏开风
入,其阴内胜,则其脉弦为阴气,而发热且为格阳矣。胎胀者,热则消,寒则胀也。附
子汤方未见,然温里散寒之意概可推矣。
师曰∶妇人有漏下者,有半产后,因续下血都不绝者。有妊娠下血者,假令妊娠腹
中痛,为胞阻,胶艾汤主之。
【注】五六月堕胎者,谓之半产。妇人有漏下、下血之疾,至五六月堕胎而下血不绝
者,此 痼之害也。若无 痼下血,惟腹中痛者,则为胞阻。胞阻者,胞中气血不和,而
阻其化育也,故用芎归胶艾汤温和其血,血和而胎育也。
【集注】程林曰∶漏下者,妊娠经来,脉经以阳不足谓之激经也。半产者,以四五月
堕胎,堕胎必伤其血海,血因续下不绝也,若妊娠下血腹中痛,为胞阻,则用胶艾汤以治。
尤怡曰∶妇人经水淋沥,及胎产前后下血不止者,皆冲任脉虚,而阴气不能守也,是
惟胶艾汤能补而固之。
x芎归胶艾汤方x
芎 阿胶 甘草(各二两) 艾叶 当归(各三两) 芍药(四两) 干地黄
上七味,以水五升,清酒三升,合煮取三升,去滓,内胶,令消尽,温服一升,日
三服,不瘥更作。
妇人怀娠,腹中 痛,当归芍药散主之。
【按】妊娠腹中急痛用此方,未详其义,必是脱简,不释。
x当归芍药散方x
当归(三两) 芍药(一斤) 茯苓(四两) 白术(四两) 泽泻(半斤) 芎 (半斤)
上六味,杵为散,取方寸匕,酒和,日二服。
妊娠,呕吐不止,干姜人参半夏丸主之。
【注】妊娠呕吐谓之恶阻。恶阻者,谓胃中素有寒饮,恶阻其胎而妨饮食也。主之以
干姜上寒,半夏止呕;恶阻之人,日日呕吐,必伤胃气,故又佐人参也。
【集注】程林曰∶寒在胃脘,则令呕吐不止,故用干姜散寒,半夏、生姜止呕,人参
和胃。半夏、干姜能下胎。娄全善云∶余治娠阻病,累用半夏,未尝动胎,亦有故无殒
之义,临病之工,何必拘泥。
尤怡曰∶此益虚温胃之法,为妊娠中虚而有寒者设也。夫阳明之脉,顺而下行者也。
有寒则逆,有热亦逆,逆则饮必从之,而妊娠之体,精凝血聚,每多蕴而成热者矣。按
《外台》方∶青竹茹、橘皮、半夏各五两,生姜、茯苓各四两,麦冬、人参各三两,为治
胃热气逆呕吐之法,可补仲景之未备也。
x干姜人多半夏丸方x
干姜 人参(各一两) 半夏(二两)
上三味,末之,以生姜汁糊为丸,如梧子大,饮服十丸,日三服。
妊娠,小便难,饮食如故,当归贝母苦参丸主之。
【按】方证不合,必有脱简,不释。
x当归贝母苦参丸方x
当归 贝母 苦参(各四两)
上三味,末之,炼蜜为丸,如小豆大,饮服三丸,加至十丸。
妊娠,有水气,身重,小便不利,洒淅恶寒,起即头眩,葵子茯苓散主之。
【注】妊娠外有水气则浮肿,洒淅恶寒,水盛贮于肌肤,故身重;内有水气,则小便
不利,水盛阻遏阳气上升,故起即头眩也。用葵子茯苓者,是专以通窍利水为主也。
x葵子茯苓散方x
葵子(一升) 茯苓(三两)
上二味,杵为散,饮服方寸匕,日三服,小便利则愈。
妇人妊娠宜常服,当归散主之。
【注】妊娠无病不须服药,若其人瘦而有热,恐耗血伤胎,宜常服此以安之。
【集注】尤怡曰∶妊娠最虑热伤,故于芎、归、芍药养血之中,用黄芩清热,佐白术和
胃也。震亨称黄芩、白术为安胎圣药,夫芩、术非能安胎者也,去其湿热,其胎自安耳!
x当归散方x
当归 黄芩 芍药 芎 (各一斤) 白术(半斤)
上五味,杵为散,酒饮服方寸匕,日再服,妊娠常服即易产,胎无苦疾,产后百病
悉主之。
妊娠养胎,白术散主之。
【注】妊娠妇人,肥白有寒,恐其伤胎,宜常服此。
【集注】尤怡曰∶妊娠伤胎,有因热者,亦有因寒者,随人脏气之阴阳而各异也。当
归散正治热之剂。白术散君白术和胃,臣川芎调血,使蜀椒去寒,佐牡蛎安胎也,则正
治寒之剂也。仲景并列于此,其所以昭示后人者深矣。
x白术散方x
白术 芎 蜀椒(去汗,三分) 牡蛎
上四味,杵为散,酒服一钱匕,日三服,夜一服。但苦痛,加芍药;心下毒痛,倍加
芎;心烦吐痛,不能食饮,加细辛一两,半夏大者二十枚,服之后,更以醋浆水服之。若
呕,以醋浆水服之复不解者,小麦汁服之。以后渴者,大麦粥服之,病虽愈,服之勿置。
妇人伤胎,怀身腹满,不得小便,从腰以下重,如有水气状,怀身七月,太阴当养
不养,此心气实,当刺泻劳宫及关元,小便微利则愈。
【按】文义未详,此穴刺之落胎,必是错简,不释。
卷六
妇人产后病脉证并治第二十一
属性:问曰∶新产妇人有三病∶一者病痉,二者病郁冒,三者大便难,何谓也?师曰∶新
产血虚,多汗出,喜中风,故令病痉。亡血复汗,寒多,故令郁冒。亡津液,胃燥,故
大便难。
【注】新产之妇,畏其无汗,若无汗则荣卫不和。而有发热无汗,似乎伤寒表病者,但
舌无白苔可辨也。故喜其有汗,而又恐汗出过多,表阳不固,风邪易入,而为项强腰背反张之痉
病也。新产之妇,畏血不行,若不行则血瘀于里。而有发热腹痛,似乎伤寒里病者,但以舌无黄苔可
辨也。故喜其血下,而又恐血下过多,阴亡失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