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体育电子书 > 501-金匮玉函经二注 >

第3章

501-金匮玉函经二注-第3章

小说: 501-金匮玉函经二注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细阴脉也。沉为少阴本脉。而复不能鼓之使显。乃有如丝者来去其间。则是无 
阳中又属阴虚矣。何也。惟无阳令沉。无阴因细也。阳症阴脉。岂易治乎。嘉言为 
难治。初非不治。比类而观。则仲景少阴例中。原有麻黄附子细辛汤之法。余以 
为不可也。盖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以脉沉是本。而发热为标。是少阴兼太阳 
之表。犹易为力也。若夫太阳显少阴之脉。有不难为功者乎。况较少阴更多一 
细乎。虽然。后条太阳病。脉亦沉细。何以不云难治。以有湿也。湿不但细宜。即沉 
并宜矣。然则又何以知其病之非湿乎。湿必流于关节。今关节无疼痛。故知之 
太阳病。发汗太多。因致痉。 
〔衍义〕成无己注伤寒论。谓发汗太多则亡阳。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阳微 
不能养。则筋脉紧急而成痉。虽然。发汗之阳。阳亡寒起。致紧急而为痉。固也。然 
发汗复为痉者。难以紧急概言。发汗必用辛热之剂。汗虽出。热不为汗解。反得 
辛热之剂以助之。热愈甚而拘挛其筋脉亦有之。又如伤寒论中有云。伤寒头 
痛。翕翕发热。形象中风。常微汗出。自呕者。不可发汗。发汗则成痉。身强难以屈 
伸。注云。伤寒当无汗恶寒。今头痛发热。微汗自呕。则伤寒之邪传而为热。欲行 
于里。若发汗则虚其表。热归经络。热甚风生。故身强直为痉。 
夫风病。下之则痉。复发汗。必拘急。 
〔补注〕筋者肝之合。脉者心之合。风内应于肝。外应于筋。热内应于心。外应于脉。 
是故风病而成热者。其邪气即以应筋脉。若更下之。则虚其阴。复汗之。则虚其 
阳。阴虚则荣血微。筋无养而成痉。阳虚则卫气衰。脉无养而拘急。 
疮家虽身疼痛。不可发汗。汗出则痉。 
〔衍义〕此条亦见伤寒注。谓表虚聚热则生疮。疮家身疼如伤寒。不可发汗。发汗 
则表愈虚。热愈甚。虚热生风。故变痉也。虽然疮已。以其热从腠理开。汗出而散之可也。 
病者身热足寒。颈项强急。恶寒。时头热面赤。目赤。独头动摇。卒口噤。背反张者。痉 
病也。若发其汗者。寒湿相搏。其表益虚。即恶寒甚。发其汗已。其脉如蛇。(一云其脉沧沧) 
〔衍义〕伤寒注曰太阳中风。重感寒湿。乃变为痉也。身热足寒者。寒湿伤下。时头 
热面赤目赤。风伤于上也。头摇者。风主动也。独头摇者。头为诸阳之会。风伤阳 
也。若纯伤风者。则一身尽动摇。手足搐搦。此皆内挟寒湿。故头摇也。口噤者。寒 
主急也。卒口噤者。不常噤也。有时而缓。若风寒相搏。则口噤而不时开。此皆加 
之风湿。故卒口噤也。风寒客于足太阳。故筋脉拘急。头项强背反张也。此症出 
伤寒论中。其衍文者。无发其汗以后二十五字。 
愚按金匮有此。则所重者。正在此二十五字矣。岂可无以注之乎。故谓痉病之 
发其汗者。误也。误则阳气徒虚。而邪不复出。且反以动其湿而湿不去。两相搏 
聚。蒂固根深。遂使卫气更虚。较之未汗前之恶寒。为尤甚矣。试言其脉。则因误 
汗。逼令真阳脱入湿中。所以形容其如蛇也。言脱出之阳。本疾急亲上。轻矫若 
龙。为湿气所纽。则迟滞如蛇之象。尽力奔迸。究竟不能奋飞矣。此脉之至变。义之至精者也。 
暴腹胀大者。为欲解。脉如故。反伏弦者痉。 
〔衍义〕肝在五行为木。在六气为风。所胜之者燥金。不胜之者为湿土。若金旺则 
木受制而郁矣。木郁必发。发则从火。过其所不胜之中土。故脾土得木火而腹 
为暴胀大。如内经所谓厥阴在泉者腹胀。与诸腹胀大皆属于热者同类也。是 
故以腹之暴胀。因知木之郁于脾者也。已出之脾而木气行矣。火与俱而燥金 
之气退矣。金退木行。故曰欲解。解则其脉行。应脉大。今不浮大而如故。反伏弦 
者。则是风犹郁在肝而自病。其所合之筋脉已成痉矣。此条暴胀之先。不见叙 
症。遽曰欲解。必有所解之病在也。 
夫痉脉。按之紧如弦。直上下行。(一作筑筑而弦) 
〔衍义〕痉病由风寒互为之。重感于邪。寒脉则紧。风脉则弦。是本脉也。脉经谓直 
上下行者。督脉也。见之则大人癫。小儿痫。二者尽为背反张。由督脉与太阳合。 
行于脊里相引而急。故显出督脉之象也。今痉强无异于癫痫之背反张者。是亦相干于督脉。而见其上下行之象矣。 
痉病有灸疮。难治。 
〔衍义〕痉病有风热。燥急其筋骨。不当复灸以火。且助火深入。风热得之。愈固而 
不散。所以难治。 
脉经云。痉家其脉伏坚。直上下。 
〔衍义〕内经谓脉沉而坚。病在中。今所伏非沉者欤。坚非如肾之弹石者欤。此两 
条出脉不出症。殆为前条明其表。此见其病在内外。如内经之柔痉骨强之类也。 
太阳病。其症备。身体强KT KT (音如)然。脉反沉迟。此为痉。栝蒌桂枝汤主之。 
x栝蒌桂枝汤方x 
栝蒌根(二两) 桂枝(三两) 芍药(三两) 甘草(三两) 生姜(三两) 大枣(十三枚) 
上六味。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分温三服。取微汗。汗不出。食顷。啜热粥发之。 
〔衍义〕谓太阳病。其症备。是何症之备也。大抵太阳经脉。自足上行。循背至头项。 
此是其所过之部。而为之状者。皆是其症也。考之伤寒论。有谓太阳病。项背强 
KTKT 然。反汗出恶风者。桂枝加葛根汤主之。亦是其一也。正与此同。而少异者。 
彼以汗出恶风。其脉必浮。此言脉沉迟。必汗不出。不出则亦不恶风。故不加葛 
根而加栝蒌根。俱是益津和血养筋之剂。彼之KT KT 然。项背强。虽未至于痉。然 
经脉已拘急。不利于运动。故用葛根之甘行阳。从表分卫中以生津液。和其经 
脉。沉迟。汗必不出。不出则亦不恶风。则是病在表之荣血分。荣血阴也。其体沉。 
其行迟。所以脉应其象。外息于寸口。内不养于筋经。故痉强之病作焉。所以栝 
蒌根味苦入阴。用以生荣血。益阴分津液。养其筋经者为君。桂枝之辛以散。芍 
药之酸以收。一阴一阳。在里在表者为臣。甘草、姜、枣合辛甘之味。行脾之津液。 
而和荣卫者为使。立方之旨。其在斯欤。 
太阳病。无汗而小便反少。气上冲胸。口噤不能语。欲作刚痉。葛根汤主之。 
x葛根汤方x 
葛根(四两) 麻黄(三两去节) 桂(二两去皮) 芍药(二两) 
甘草(二两炙) 生姜(三两) 大枣(十二枚) 
上七味。 咀。以水一斗。先煮麻黄、葛根减二升。去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 
服一升。覆取微似汗。不须啜粥。余如桂枝汤法将息及禁忌。 
〔衍义〕按伤寒论中有太阳病。项背强KT KT 。无汗恶风。葛根汤主之。注曰。轻可去 
实。以中寒表实。故加麻黄葛根以祛风。桂枝汤以和表也。今以小便反少。气上 
冲胸。口噤不能语。欲作刚痉者。亦用之何也。盖太阳欲入传阳明。然阳明不受 
邪。故气逆上冲胸。而阳明筋脉内结胃口。外行胸中。过人迎。环唇口。以其经多 
气多血。胸中肺部也。上焦主分布津液。行水道今太阳与阳明热并胸中。故水 
道不行则小便少。津液不布则无汗。人迎在结喉两旁。近会厌发声机关之处。 
由阳明所过筋脉。遇所并之热。遂挛急牵引。以口噤不能语。欲作刚痉。胸中近 
表。论其在上。则属太阳。论其居前。则属阳明。宜乎是方治其两经之病也。何以 
言之。盖葛根本阳明经药。能生津出汗。行小便。解肌。易老云。太阳初病。未入阳 
明。不可便服葛根。是引贼破家也。又云。用此以断太阳之路。即是开发阳明经 
气。以却太阳传入之邪也。故仲景治太阳、阳明合病。桂枝汤加麻黄、葛根也| 
痉为病。(一本痉字上有刚字)胸满口噤。卧不着席。脚挛急。必 齿。可与大承气汤。 
x大承气汤方x 
大黄(四两酒洗) 浓朴(半斤炙去皮) 枳实(五枚炙) 芒硝(三合) 
上四味。以水一斗。先煮二物。取五升。去滓。内大黄。煮取二升。去滓。内芒硝。更上 
火。微一二沸。分温再服。得下。止服。 
〔衍义〕此传阳明风热之深者也。无己谓伤寒症。以阳明入腑。腹满者下之。而胸 
满者未深入。犹带表邪。所郁阳气不宣故尔。非汗即吐。然而未论及此痉病之 
胸满也。胸满岂可一概而言带表乎。有表则属表。有里则属里。若此背不着席。 
齿与项肩强口噤之属表者不同。由热入甚深之所致。故此言胸满。亦热之 
极也。况风热燥烁津液。阴血消亡。至于下焦属阴之筋脉皆挛急矣。然其热入 
深者。非苦寒咸下之。不足以除其热。救其阴。夫伤寒病螈 者。以热生风而搐。 
尚为难治。况此甚于搐者。非下之不能疗也。然亦有不治者。若灵枢热而痉者死。腰折螈 齿 也。 
太阳病。关节疼痛而烦。脉沉而细者。(一作缓)此名湿痹。(玉函云中湿)湿痹之候。小便不利。 
大便反快。但当利其小便。 
〔衍义〕此症出伤寒论注云。雾伤皮腠。湿流关节。疼痛而烦者。湿气内流也。湿同 
水也。脉沉而细者。水性趋下也。痹痛也。因其关节烦疼而名曰湿痹。非香港脚之 
痹也。内经曰。湿胜则濡泄小便不利。大便反快者。湿气内郁胜也。但当利其小 
便。以宣泄腹中湿气。故云治湿不利小便。非其治也。虽然。大抵此为小便通阳 
气。行水道。今为湿气内胜。阳气被郁。故小便不利。利之则阳气行。虽在关节之 
湿。亦得宣泄矣。设小便利已。而关节之痹不去。必又自表治之。 
湿家之为病。一身尽疼。(一云疼烦)发热。身色如熏黄也。 
〔衍义〕此症见伤寒注曰。色黄如橘子色者。阳明瘀热也。此身色似熏黄。即非阳 
明瘀热者。栀子柏皮主之。为表里有热。则身不疼痛。此一身尽痛。非伤寒客热 
也。知湿邪在经而使之。脾恶湿。湿伤。则脾病而色见。是以身发黄者。为色黄如烟熏。非正黄色也。 
湿家。其人但头汗出。背强。欲得被覆向火。若下之早则哕。或胸满。小便不利。(一云利) 
舌上如苔者。以丹田有热。胸中有寒。渴欲得饮而不能饮。则口燥烦也。 
〔衍义〕按伤寒论成无己注曰。湿家有风湿。有寒湿。此寒湿相搏者也。湿胜则多 
汗。伤寒则无汗。寒湿相搏。虽有汗而不能周身。故但头汗出也。背、阳也。腹、阴也。 
太阳之脉。挟脊抵腰。太阳客寒湿。表气不利而背强也。里有邪者。外不恶寒。表 
有邪者。则恶寒。欲得被覆向火者。寒湿在表而恶寒也。若下之早。则伤动胃气。 
损其津液。故致哕而胸满小便不利。下后里虚。上焦阳气因虚而陷于下焦。为 
丹田有热。表中寒乘。而入于胸中。胸中有寒。故使舌上生白苔滑。藏燥则欲饮 
水。以胸中客寒湿故不能饮。而但口燥烦也。 
湿家下之。额上汗出。微喘。小便利(一云不利)者死。若下利不止者亦死。 
〔衍义〕伤寒论注曰。本是后条湿家身烦疼。可与麻黄加术四两发其汗。妄下之。 
因致此逆。盖逆则真阳自上越。阴自下脱。其额上汗出微喘者。阳之越。小便利 
与下利不止者。阴之脱也。阴阳离决。必死之兆也。自此而推之。下之虽额上汗 
出微喘。若大小便不利者。是阴气不退。而阳之根犹在也。下之虽大小便利。若 
额上无汗出与喘。是阳气不越。而阴之根犹在也。则非离决。可以随其虚而救 
之。 
风湿相搏。一身尽疼痛。法当汗出而解。值天阴雨不止。医云。此可发汗。汗之病不 
愈者。何也。盖发其汗。汗大出者。但风气去。湿气在。是故不愈也。若治风湿者。发其 
汗。但微微似欲汗出者。风湿俱去也。 
〔衍义〕按伤寒论注是条。曰。值天阴雨不止。明其湿胜也。内经曰。阳受风寒。阴受 
湿气。又云。伤于风者。上先受之。伤于湿者。下先受之。风湿相搏。则风在外而湿 
在内。汗大出者。其气暴。暴则外邪出而里邪不能出。故风去而湿在。汗微微而 
出者。其气缓。缓则内外之邪皆出。故风湿俱去也。 
湿家病。身疼。发热。面黄而喘。头痛。鼻塞而烦。其脉大。自能饮食。腹中和无病。病在 
头中寒湿。故鼻塞。内药鼻中则愈。(脉经云病患喘而无湿家病以下至而喘十三字) 
〔衍义〕按伤寒论是条。注曰。病有浅深。症有内外。此则湿气浅者也。何以言之。湿 
家不云关节烦疼。而云身上疼痛。是湿气不流关节。而外客肌表也。不云发热 
身似熏黄。复云发热面黄而喘。是湿不干于脾。而薄于上焦也。阴受湿气。则湿 
邪为深。今头痛鼻塞而烦。是湿邪客于阳而不客于阴也。湿家之脉沉细。为湿 
内流。今脉大者。是湿不内流而在表也。又以自能饮食。胸腹别无满痞。为腹中 
和无病。知其湿气微。但内药鼻中。以宣通头中寒湿。是注其理明且尽矣。若夫 
脉经之无身上疼痛十三字。岂无其说乎。头痛鼻塞。其痛在头。身上疼痛发热。 
其病在经脉。内药鼻中者。为去头中寒湿。故减十三字尔。然则三阳经皆上于 
头。太阳与阳明。俱到鼻 。今头上寒湿。而鼻为之塞也。则二经脉皆不通。郁而 
发热。身无疼痛。内药鼻中。头上之湿散。则二阳之经脉行。而病可尽愈矣。 
湿家身烦疼。可与麻黄加术汤发其汗。慎不可以火攻之。 
x麻黄加术汤方x 
麻黄(二两去节) 桂枝(二两去皮) 甘草(一两炙) 杏仁(七十个去皮尖) 白术(四两) 
上五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二升半。去滓。温服八合。覆取微似汗。 
〔衍义〕此为气湿之邪。盖邪者湿与寒合。故令人身疼。大法。表实成热。则可发汗。 
无热是阳气尚微。汗之恐虚其表。今是症虽不云发热。而烦已生。烦由热也。所 
以服药不敢大发其汗。且湿亦非暴汗可散。故用麻黄汤治寒。加术去湿。使其 
微汗尔。然湿邪在表者。惟可汗之。不可火攻。火攻则增其热。必有发痉之变。所以戒人慎之。 
病者一身尽疼。发热。日晡所剧者。名风湿。此病伤于汗出当风。或久伤取冷水所 
致也。可与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 
x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方x 
麻黄(去节半两汤泡) 甘草(一两炙) 薏苡仁(半两) 杏仁(十个去皮尖炒) 
上锉麻豆大。每服四钱。水一盏半。煮八分。去滓。温服。有微汗避风。 
〔衍义〕按伤寒论注曰。身尽疼痛。湿也。发热日晡所剧者。风也。若汗出当风而得 
之者。则先客热而后感风。若久伤取冷得之者。则先伤风而后中湿。注文若是。 
其谓日晡所剧为风者。则义未了。予按内经太阴阳明论曰。太阴阳明为表里。 
脾胃脉也。外合肌肉。故阳受风气。阴受湿气。所以风湿客之。则一身肌内尽痛。 
夫阳气者。一日而主外。平旦阳气生。属少阳。日中阳气隆。属太阳。日西气门内 
闭。属阳明。是故阳明之气。主乎申酉。所以日晡所剧也。方用麻黄治寒湿取汗 
为主。杏仁利气。薏苡仁除风热湿痹为臣。甘草和脾胃解肌肉为使。 
风湿。脉浮身重。汗出恶风者。防己黄 汤主之。 
x防己黄 汤方x 
防己(一两) 甘草(半两炒) 白术(七钱五分) 黄 (一两一分去芦) 
上锉麻豆大。每抄五钱匕。生姜四片。大枣一枚。水盏半。煎八分。去滓。温服。良久 
再服。喘者加麻黄半两。胃中不和者。加芍药三分。气上冲者。加桂枝三 
分。下有陈寒者。加细辛三分。服后当如虫行皮中。从腰下如冰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