员工激励手册-点燃心火-第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没有人离职,也没有人发牢骚。
实验仍继续进行。两个半月之后,把已解散的非参与组工人重新召集回来,
按参与组的方式组织他们讨论改革方案。这样一来,该组产量迅速恢复,一个星
期内便超过了改革前的水平,没有人要求离职,也没有人发牢骚。
这一实验证明参与管理的方法有非常明显的效果。这是因为工人参与决策不
仅使他们明确了工作任务,更主要的是使他们与管理人员处于较平等的地位,改
善了双方的关系。
□对“人群关系理论”的评价从“经济人”假设到“社会人”假设是一大进
步。大卫。里斯曼(DaVidRiesman)把泰勒时期叫作“考虑工作”的时代,而称
梅约时期为“考虑人”的时代。从历史来看,这种管理上的人性观的改变,是企
业间竞争的加剧和企业中劳资关系紧张化的要求,迫使管理者不得不改变他们的
看法。
“社会人”的假设认为人际关系对于激发动机、调动职工的积极性是比物质
奖励更为重要的因素。这对于现代企业组织中制定和实行管理制度、决策制度、
奖励制度,既克服平均主义,又增进职工队伍内部的团结,培养集体凝聚力,都
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当然,要批判地评价人群关系理论和相应的参与管理模式。“社会人”
的假设并不能从根本上改善企业内部的人际关系,因为参与管理模式只是在
心理学发现的指导下对管理形式的调整,并没有从本质上改变造成企业内部人际
关系格局的根本原因。
※专栏1…4 日本企业注重人际关系对生产率的影响依据“社会人”观点实行
的参与管理,在一些发达国家企业中确实在某种程度上引出了缓和劳资矛盾的效
果。在这方面,日本企业利用参与管理收效尤其显著。例如,丰田汽车公司组织
工人俱乐部,鼓励工人提合理化建议,即使公司不采用这些建议,也给予象征性
的鼓励。又比如,日本一些企业把
工人的生日存储在电子计算机内,每逢工人生日就代表公司送一份礼物,以
此融洽企业与员工之间的感情。一些企业还设立了所谓“健康管理室”作为调解
职工间纠纷的场所。日本企业的管理人员还用很多时间与工人搞社交活动,一起
郊游野餐,以便与工人建立融洽的关系。尤其是日本企业实行“终身雇用制”使
工人有一种安全感,把自己的一生与企业的命运联系在一起。
尽管这一套制度在资方是出于为企业创造更高利润的目的,但确实收到了一
定的效果。据统计,在1978年,以每1000名雇员为基数,日本只损失36个工作日,
而美国则高达455 个工作日。日本每年因工人罢工损失140 万个工作日,而美国
则高达3900万个工作日。
三、“自我实现的人”与“Y 理论”
□什么是“自我实现的人”
“自我实现的人”(self…actualizingman )这一概念最初由美国人本主义
心理学家马斯洛(AbrahamH。Maslow ,1908…1970 )提出。马斯洛在他的需要层
次论中提出:自我实现是人类需要的最高层次。
所谓自我实现,是指人都需要发挥自己的潜力,表现自己的才能;只有当人
的潜力充分发挥出来,才能充分表现出来时,人们才会感到最大的满足。
用马斯洛的话来说:“每个人都必须成为自己所希望的那种人”,“能力要
求被运用,只有发挥出来,它才会停止喧闹。”总之,自我实现的需要就是“人
希望越变越完美的欲望,人要实现他所能实现的一切欲望”。
马斯洛的自我实现需要的理论,是与他的人性观密切相关的。他认为,最理
想的人就是“自我实现的人”。他通过对社会知名人士和一些大学生的调查,认
为“自我实现的人”应具有15种特征,主要包括:具有敏锐的洞察力,思想高度
集中,有创造性,不受环境偶然因素的影响,只跟少数志趣相投的人来往,喜欢
独居等等。马斯洛也认识到,对多数人来说,自我实现只是作为一个奋斗的目标,
因为受到社会环境的种种束缚,没有自我实现的条件;真正的自我实现只有极少
数人才能达到。
美国耶鲁大学的组织心理学家阿基里斯(ChrisArgyris)教授在《个性和组
织》等著作中提出了一种“不成熟—成熟理论”。这个理论认为,人所需要的东
西,人所追求的目标,往往决定于他的思想境界。用行为科学的话来说,是决定
于他的成熟程度。一个健康的人是从不成熟向成熟发展的。这种成熟是一个自然
发展的过程。但真正能达到完全成熟的人,只是极少数,因为环境、管理制度等
许多因素限制了人的发展。阿基里斯概括指出:一个人从婴儿到成人,从不成熟
到成熟的转变过程,主要经历七个方面变化:(1 )从被动到主动(能动性);
(2 )从依赖到独立(自主);(3 )从只有少量动作到能做多种动作(从办事
方法很少到办事方法很多):(4 )从兴趣浅薄到兴趣深刻;(5 )从目光短浅
到目光长远;(6 )从从属地位到平等地位或优越地位;(7 )从缺乏自我意识
到有自我意识,能自我控制。
这种理论对人们的管理实践有启发意义。传统管理向来不考虑人的成熟
度的高低,而总是把人当成不成熟的个体加以对待,这就影响了人们的积极
性。因为不同成熟程度的人,其价值观不同,需求不同。管理者应该根据人的成
熟程度,采用不同的管理方法,并创造条件使人在工作中锻炼、成长、成熟,充
分发挥其积极性,否则人们就会变得忧虑、沮丧,并且将会以违背组织目标的方
式行事。
实际上,阿基里斯的“不成熟—成熟”理论与马斯洛的“自我实现”理论有
同样的含义。成熟过程就是自我实现的过程。人之所以不能达到完全的成熟,不
能充分自我实现,都是由于受到社会环境条件的种种限制。
麦格雷戈总结、归纳了马斯洛、阿基里斯及其他人的类似观点,在《论企业
的人事》一书中作为“X 理论”的对立面提出了“Y 理论”,其要点如下:(1 )
运用体力和脑力从事工作,正如游戏和休息一样自然;一般人并不是天性不喜欢
工作的……;(2 )外来的控制和惩罚的威胁并不是促使人们为实现组织目标而
努力的唯一方法。人对自己所参与的目标能实行自我指挥和自我控制;(3 )对
目标的参与是同获得成就的报酬直接相关的,这些报酬中最重要的是自我意识和
自我实现的需要得到满足,它们可以是为实现组织目标付以努力的直接产物;
(4 )一般人在适当条件下不但能接受、而且会追求责任,逃避责任、缺乏雄心
和强调安全,一般是经验的结果,而不是人的天性;(5 )在现代工业生活的条
件下,一般人的智慧、潜能只是部分地得到了发挥。
麦格雷戈认为Y 理论的主旨在于强调“个人目标和组织目标的结合”,并认
为它能“创造出理想的条件,使组织成员在为企业的成功而贡献自己力量的同时,
也能最好地实现其自己的个人目标。”根据Y 理论,管理当局的主要任务是发挥
出职工的潜力,使他们能在为实现组织目标而贡献力量时,可以达到自己的目标。
它是传统意义上的“目标管理”,但激励来自人们对组织目标的参与。接受Y 理
论关于人性假设的管理人员,不会对工作环境进行组织、控制或严密监督。相反,
他们会给职工更多的工作自由,鼓励他们发挥创造性;管理者很少采用外部控制,
而是鼓励自我控制,通过工作本身的挑战性所引起的满足来激励职工,以此帮助
职工成熟。在这种理论指导下,由管理当局应用权力从外部控制的做法,被代之
以使人们参与组织目标,并由此使人们认识到这是实现他们自己的目标的最好途
径。
应当指出,Y 理论这种关于人性的假设,实际上是一种理想化了的人性设想。
在现实社会历史条件下,这种理想化的人性与实际生活是存在相当的距离的。
□基于Y 理论的管理激励Y 理论所主张的人性观重视人的内在精神需要,导
致了与任务管理完全不同的管理方式———民主管理。这种管理方式的主要特点
是:(1 )管理重点的转变。“经济人”的假设只重视物质刺激因素,重视工作
任务,轻视人的作用和人际关系。“社会人”假设看到了“经济人”假设的明显
缺陷,反其道而行之,重视群体作用和人际关系,把物质因素放在次要地位。
“自我实现的人”的假设又把注意的焦点从人的身上转移到工作环境上,但与
“经济人”假设有重大区别:重点不是放在计划、组织、指导、
监督和控制上,而是要创造一种适宜的工作环境、工作条件,使人们能在这
种条件下较充分地挖掘自己的潜力,发挥自己的才能,从而达到自我实现。
(2 )管理人员职能的变化。从“自我实现的人”的假设出发,管理者的主
要角色既不是生产指挥者,也不是单纯的人际关系调节者,而是一个采访者。他
们的主要任务在于设法为发挥职工的才智创造适宜的条件,减少和消除职工自我
实现过程中所遇到的障碍。
(3 )奖励方式的改变。“经济人”假设依靠物质刺激调动职工的积极性,
“社会人”的假设依靠搞好人际关系来调动职工的积极性。这些都是从外部来满
足人的需要,而且主要是满足人的生理、安全和归属(或交往)需要。
麦格雷戈认为:对人的奖励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外在奖励,加工资、晋升、
良好的人际关系;另一类是内在奖励,包括使人们在工作中获得知识、增长才干、
充分发挥自己的潜力等。只有这种内在的奖励才能满足人的自尊和自我实现的需
要,从而极大地调动起职工的积极性。因此,麦格雷戈认为:“管理的任务在于
创造一个适当的环境——一个可以允许和鼓励每个职工都能从工作中得到‘内在
奖励’的环境。”
(4 )管理制度的改变。根据“自我实现的人”的假设,管理制度的重点不
仅不在于监督人、控制人,而且不在于如何去改善人际关系,而在于如何保证职
工能充分地表露自己的才能,达到自己所希望的成就。
□对Y 理论的评价“自我实现的人”假设的产生,有其特殊的社会历史背景。
当时正值20世纪50年代后期,马斯洛提出“需要层次论”时,行为科学正在兴起,
西方工业发展到高度机械化水平。这时,随着生产的发展,工人的工作日益专业
化,特别是传送带工艺的普遍应用,把工人束缚在狭隘的工作范围内,工人只是
机械地重复简单、单调的动作,看不到自己的工作与整个组织任务的联系,因而
缺乏兴趣,士气很低,影响产量和质量的提高。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出现了Y 理
论,并提出了相应的管理措施,如工作扩大化,工作丰富化。
麦格雷戈提倡的Y 理论重视人们内在的精神需要,这比只重视外在诱因的X
理论是一个进步。但是,自我实现的人性观也有偏颇的一面。其一,人虽非天生
懒惰,也不是天生勤奋的。人之初,性本非善,亦本非恶。“人性乐于工作”的
假设同样不能恰当地说明人性。其二,人的发展也不是自然成熟的过程,而是受
社会环境影响、制约的。
当然,Y 理论对管理也有重要启发。把企业目标同个人目标相结合,为员工
发挥潜能创造条件,使他们在为组织工作的同时获得自我实现,这应当成为组织
追求的一个理想目标。
四、“复杂人”与“超Y 理论”
□关于“复杂人”的假设从20世纪初泰勒的“经济人”假设,到30年代梅约
教授的“社会人”
假设,再到50年代末麦格雷戈关于“自我实现的人”的假设,在不同历史时
期,分别从不同的侧面对人性的本质进行了一些猜测和假设。薛恩(E。H。schein)
考察了这几种对人性的假设后指出:人类的最大需求并不可能都是一样的,而是
因人、因时、因地面异的。不可能有纯粹的经济人,也
不可能有纯粹的社会人或成就人(“自我实现的人”),实际存在的,只是
在各种情况下采取不同反应的“复杂人”。于是,他在20世纪60年代中期提出了
一种新的人性假设———“复杂人”(…plexman )。此后,莫尔斯(John。Malse)
和洛希(Jayw。Lorsch )在1970年发表《超Y 理论》,1974年出版《组织及其成
员:权变方式》,也提出了这种新的人性的假设。他们认为:长期的研究证明,
无论是“经济人”、“社会人”,还是“自我实现的人”的假设,都有其合理性
的一面,但都不能适用于一切人。一方面,人是存在着个体差异的,不同的人各
方面不一样;另一方面,同一个人在不同的年龄、时间、地点、环境下,也会有
不同的表现。人的需要和潜力,随着年龄的增长、知识的增加、地位的改变,以
及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变化而各不相同。因此,人是“复杂人”而不单纯是某一种
人。
概括地说,“复杂人”假设的要点是:(1 )人的需要是多种多样的。人们
是怀着许多不同的需要加人工作组织的,而且人的需要是随着人的发展和生活条
件的变化而变化的。每个人的需要各不相同,需要的层次也因人而异。
(2 )人在同一时期内会有各种需要和动机。它们会发生相互作用并结合为
统一的整体,形成错综复杂的动机模式(motivePattern )。
(3 )由于工作和生活条件的不断变化,人会不断产生新的需要和动机。
这就是说,在人生活的某一特定时期,动机模式的形成是内部需要和外界环
境相互作用的结果。
(4 )一个人在不同单位或同一单位的不同部门工作,会产生不同的需要。
例如,一个人在工作单位可能落落寡欢,但却在业余活动或非正式群体中使交往
的需要得到满足。
(5 )由于人的需要不同、能力各异,对于不同的管理方式会有不同的反应。
因此,没有一套适合于任何时代、任何组织和任何个人的普遍行之有效的管理方
法。
□应变理论根据“复杂人”的假设,超Y 理论主张,所要完成的工作的性质
和做此种工作的人的需要之间要相适合。人们有各种不同的需要,当工作和组织
设计适合于这些需要类型时,他们就能最好地进行工作。比如,那些要求有更健
全的组织结构和正规主义的人,可能并不要求参与决策,他们在X 理论的管理人
员之下可能更有效地工作和更易受激励。那些要求有更多自我控制、更多责任、
更易于发挥创造性的人,更适合于Y 理论的管理。总之,没有哪一套假设能在所
有的时间、所有的场合下适用于所有的人。因而,在管理措施上要根据具体的人
的不同情况,灵活地采取不同的措施,要因人而异,因事而异,而不能千篇一律。
换言之,要根据具体情况而去采取适当的管理措施。这就叫“应变”或“权变”。
这种既不同于X 理论,也不同于Y 理论的新的管理理论,就叫“应变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