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览群书2005年第04期-第1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子,老人沉浸于突如其来而又晦暗不明的激情勃发的希望,而且为了不冲淡自己的幸福,他尽力不去注意我们对某些嗜血行为的夸耀,以及我们在意图解决所有世界问题时天真的高谈阔论。”其实整部《骑兵军》所描写的对象——哥萨克以及企图与其保持一致的柳托夫——都可以概括在后半句话里。接近结尾处说:“在那里,在储藏室,我见证了从龚希奥洛夫斯基伯爵城堡开始的吻之路,是怎样一段无法调头的致命旅程……”最后那位瘫痪老人也死了,不啻宣告“我”与这一家人曾经有过的希望永远不能实现。《吻》概括了“我”的全部心路历程。它揭示了一个与《骑兵军》其他篇章截然相反的方向——这回柳托夫走向了巴别尔。
哲学的危机与哲学的慰藉
■ 谢地坤
哲学何为?这是一个很不好回答的问题。历史上曾经有一些大思想家视哲学为“屠龙之术”,好像哲学家都可以去当治国安邦的“哲学王”。然而,几大世界宗教的确立和科学的进步都大大动摇了哲学原本似乎至高无上的地位,哲学家不但没有成为“王”,就连哲学本身也降为神学的“婢女”。尤其是到了当代,市场经济势不可挡的全球化趋势,已然使世人开始放弃既求真爱智、却又显得有些虚无缥缈的哲学,追逐现实利益成为现代人合情合理的当然之举。于是,哲学的地位越发岌岌可危,对“哲学何为”的发问越来越多。
上海译文出版社推出资中筠翻译的英伦才子阿兰·德波顿的名著《哲学的慰藉》,是从一个侧面回答这个问题的一本好书。从哲学史上来看,把哲学看作是对人类心灵的安慰并不是德波顿的独创。后期罗马帝国的哲学家鲍埃蒂曾用散文形式撰写了同一书名的著作,该书第一次讨论了理性宗教的问题,而且文字优美流畅,在西方哲学史和文学史上都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十九世纪德国浪漫派诗人诺瓦利斯也曾写到,哲学是对人类忧伤心灵的抚慰,是人类对已经失落的精神家园的追求。诺瓦利斯的诗写得热情奔放,极大鼓舞了当时尚处在落后境遇中的德国人追求真理、奋发向上的勇气。然而,时过境迁,有些人很可能会以为,不论是两千年前的鲍埃蒂,还是两百年前的诺瓦利斯,他们的著作和诗歌很可能不符合现代人的时尚,满足不了现代人的要求。
德波顿则不然,他1969年生于瑞士,现在不过三十多岁,可谓是风华正茂。德波顿自幼掌握英德法西等语言,八岁时即被送到英国求学,后又定居英国,接受的是严格的英国教育,毕业于著名学府剑桥大学。然而,德波顿本人一直崇尚法国式的自由浪漫,读书既不是为拿学位,也不是为日后某职位,而是要上下求索,要在古今思想家中寻觅知音,然后再去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所学所思。德波顿以现代人的视角来观察古今世界,又以现代人的笔触来描述现代人的心态,二十三岁就出版了第一部作品,颇受现代人的欢迎。他写的《哲学的慰藉》不仅不老气横秋,而且是相当时尚,荣获《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第一名。再进一步说,德波顿不是专攻哲学的,他的这本书也不是哲学专著,而是看似散乱无章的哲学随笔,但却因此写得生动活泼,深入浅出,通俗易懂。不过,作者的态度却相当严肃认真,他遴选六位哲学家的事迹和思想自有他的喜好,他的叙述、分析、议论是经过反复思量和斟酌的,而不是随Jb所欲的发挥。因此,读者很容易看出,德波顿对哲学和哲学家的赞誉是发自肺腑的,让人感到可信可敬。
于是乎,通过德波顿的笔触我们看到六个不同的哲学家形象,他们中的有些人是我们熟悉的,有些是似曾相识,有些却很陌生。他们的思想,他们的言行或许不一定让我们大彻大悟,但一定会让我们有一些感受,受到某些启发和激励。
先哲苏格拉底毕生以哲学为职业,安贫乐道。他告诉世人,现存的不一定是合理的;他教导世人,要学会怀疑,独立思考,辨别善恶,反抗世俗偏见,听从理性律令。他面对强权而保持合乎理性的启信,面对众人指责而不收回自己的思想,“他宁愿失欢于众,获罪于邦,而决不折腰”。(《哲学的慰藉》,第7页)
古希腊晚期的思想家伊壁鸠鲁不仅承认感官享受是幸福生活的目标,而且更试图解答“怎样才能快乐”的问题。在他看来,哲学的任务就是帮助人们诊断痛苦和欲望的脉搏,制定出摆脱精神苦难、谋求快乐人生的方案。伊壁鸠鲁开出的药方有三大元素:友谊、自由和思想。我们由此知道,富甲天下不会增加快乐,快乐的真谛在于思想的自由和心灵的沟通;我们因此可以减少一些迷茫、错位、惊谔、焦虑,增加一些理性和自信。
斯多亚派哲学家塞内加出身豪门,却命运多舛。年纪轻轻就思重病,与疾病抗争六年;身体康复后从政,又仕途不顺,无辜遭到贬黜,身受8年囹圄之苦;后来违心去当王储的老师,十五年后又被国王——当年的学生——赐死。塞内加一生坎坷,屡遭挫折,却能处变不惊,泰然应对。他的哲学告诉他世事无常,不仅自然灾害、生老病死不可预知,就是人世间的勾心斗角、相互残杀也是防不胜防。怨天尤人于事无补,“哲学交给我们顺应全方位的现实,从而使我们纵使不能免遭挫折,也至少能免于因情绪激动而遭受挫折带来的全部毒害。”(《哲学的慰藉》,第87页)哲学给了塞内加“生命和智慧”,他以从容应对多舛的命运来“回报”哲学。
十六世纪的法国哲学家蒙田与其前辈不同,他常常关注那些不为哲人所注意的琐碎小事。他以为,人是由肉体和精神组成的,人亦生活在某种具体的文化中,对我们身体、智力的缺陷避而不谈,不承认我们文化、习俗的差异,是体面社会缺乏坦诚带来的结果。他的哲学大谈“君子不为”的人间琐事,因为他已经看到,晦涩不等于深刻,“神秘莫测的人能够在简单的头脑中引起崇敬,却不能打动坚实可靠、清晰的头脑。”(《哲学的慰藉》,第172页)哲学家不能眼望苍穹冥思苦想,却忘记脚底下的事情。哲学要让世人努力寻求智慧而又从未远离愚蠢,要学会如何去过健康而快乐、平凡而善良的生活,哲学有此成就足矣!
我们由此看到,哲学不只是艰深晦涩、让人皓首穷经的玄学,不只是教人安邦定国、经世致用的谋略。哲学也关乎我们的人生,涉及我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然而,德波顿觉得这还不够,他遴选的最后两位哲学家叔本华和尼采,又向我们表达了更深层次的东西。
叔本华生活在十九世纪的德国,虽早年丧父,但一生并无衣食之忧。他生性多愁善感,却又不善于与人交往,常常痛感人生苦难。三十岁时写出杰作《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却得不到学术界的认可,直到四十多岁仍然一事无成。在愤世嫉俗之余,难免自我安慰,自我仰慕。他在感叹“人的存在是一种错误”的同时,并未自暴自弃,而是天才地说出了这个真理:人与其它动物一样服从“生命意志”,但人又是万物之灵,人通过哲学和艺术表达自己的感受和体验,勾画生存的条件,因此,只有人才能自我解惑,只有人才能认识自身。人或许永远不可能摆脱“生命意志”,但正是艺术和哲学以其特有的方式把人生痛苦转化为“知识”,人才可能获得洞察世事的省悟和少许的安宁。
尼采早年深受叔本华的影响,也是一个悲观主义者。这大约与尼采的生存环境和自身经历有关。其父英年早逝,家境很快衰落,而尼采本人内心感情丰富、极其敏感,外表则木讷腼腆、举止刻板,虽有才华,然疾病缠身,孤独忧郁,人生远非一帆风顺。于是悲天悯人,自叹自艾。后来经过学而思,思而学,人生态度发生骤变,他不再赞同逃避痛苦的观点,而是创造了“超人”哲学。“超人”就意味着要有超乎常人的信念、勇气、意志、智慧、情感等,就要像真正勇土那样面对惨淡人生而决不放弃。于是,尼采不是让人努力减轻痛苦、追求幸福,而是反其道而行之,他推崇苦难,因为他坚信,苦难是实现完美人生的条件,苦难是实现成功人生的必经之路,关键是我们要有应对苦难的勇气和明智。
我们从德波顿的描述中明白了,哲学不只是关乎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哲学还教会我们如何逃避和减轻痛苦,如何应对和战胜常人不可克服的苦难。我们由此还可以进一步说,人生虽然充满苦难,但哲学给我们慰藉,哲学让我们超越升华。作为“王者统治之术”的哲学可能会有危机,但慰藉我们人生、交给我们智慧和真理的哲学却是永恒的。这就是哲学的无边无际的魅力,这就是哲学永不消退的生命!
韩国的雪泥鸿爪
■ 卢周来
读詹小洪先生的新著《告诉你真实的韩国》,让我感受到了消失很久的阅读愉悦。
詹小洪先生十几年前就与吴敬琏先生一起编《改革》杂志,那本杂志在推动中国经济改革进程中发挥了重要的理论牵引作用;后来又一直在《经济研究》任副主编,见证了中国经济学范式的现代转型过程。除了玩“高雅”之外,近年来,詹小洪先生还不遗余力推动现代经济学原理及精神的通俗化与普及工作,主编了有名的《经济学家茶座》。当然,我也见过他的文章,对于经济学家与经济学界旧闻新事如数家珍。但在我们印象中,他一向被视为经济学界的“地保”。此次他借韩国之行一年,以日记方式推出钓《告诉你真实的韩国》一书,使得我们对他又添一层了解:看来,他不仅仅是个经济学界的好编辑,而且是个行走者与书写者。这本书就是他将行走时所看到的风景,以文字的形式留下来与我们共享。
其实,当詹先生在韩国任教期间,他就已经陆陆续续将其部分日记传给国内的朋友,我也得以先睹为快。现在读完全书,感觉还是很愉快,我想,这一方面固、然有因为城市中壁垒分明的生活使得每个人多少都有急于了解他人如何生活的欲望,而这种书的日记体方式很好的部分满足了这种欲望;但更重要的是,对这本书的阅读愉悦,首先产生自它满足了我这些年对于韩国的好奇心。
我对韩国的兴趣从。1997年亚洲金融风暴开始。其时,处于风暴眼中的东南亚诸国乱象频生,惟独韩国国民抱成一团,共渡难关:为了对付韩元不断贬值,韩国国民甚至主动将家中的美元拿出来倒炒韩元,以抬高韩元对美元比率。有了这样的国民,韩国很快就从风暴中复苏。
最近的关注则是关于日韩关于独岛(日本称其竹岛)之争。据媒体上一篇传得非常广的《独岛的光荣》的文章称,独岛在韩日关系中的地位,恰如中日之间的钓鱼岛。二战前,日本占有该岛。独立之后的韩国宣布对该岛拥有主权。1953年5月,日本右翼人士趁韩国正为朝鲜战争所困之时,登上了这无人的小岛,修建起了标志物。在日本人登上独岛之后,一个23岁的韩国青年洪淳七趁战争期间枪支管理不严,通过非法手段采购了一批枪支,召集了几个热血青年,渡海登上了独岛,赶走了日本人,在岛上升起了第一面韩国国旗。在那之后,洪淳七靠着一杆步枪,独自一人守卫独岛三年零八个月之久。在他的日记里,记载着无数次和日本舰艇、渔船对峙的记录。后来,韩国政府彻底从战争中脱身出来,派出海上警察上岛,洪淳七才结束了神圣的“守护国土大业”。韩国政府没有惩罚他的“无组织、无纪律行为”,反而颁发勋章,表扬他的爱国行为。目前,韩国军队已牢牢控制了这个小岛。韩国外交部反复宣称,为此小岛的主权将不惜牺牲韩日关系。但奇怪的是,韩国人的刚烈居然没有影响韩日关系的“大局”,日本人频频向韩国人示好,日韩经贸关系飞速发展。早在1995年,两国的双边贸易额已达485亿美元。两国还一起举办了足球世界杯。更为奇怪的是,死不道歉的日本人居然单单向韩国人正式道歉。到现在为止,日本还没有正式向韩国以外别的国家就历史上的侵略行径正式道过歉。
这是一个不一般的国家!然而,我对这个国家的所有的了解都来自于正式的公开的报道,这些报道如此难得,且都是“大场面”。再有就是通过韩剧,但工作的紧张使得我没有时间多看韩剧,倒是将《博览群书》上连载的《影像阅读——韩流生态报告》全看完了。
詹小洪先生研究韩国问题多年,此次又赴韩任教一年,他在《告诉你真实的韩国》一书中记载的仅是看似很庸常的生活,算是韩国生活的雪泥鸿爪,但也的确可以让我们了解到真实的韩国。我们都知道,过去一年多时间,韩国发生了许多大事,比如韩国总统遭弹劾、韩国党派斗争、议会选举、伊拉克人质被杀事件、迁都风波,甚至历史上的“5·18”事件余波等等,但我们接触到的新闻报道都是以“鸟瞰”的方式在写,我们并不清楚普通的韩国民众对于这些事件的真实感受及在这些事件中的个人行为表现。詹小洪先生从一个“在场者”的角度,将这些大事件回拆成普通百姓的具体感受与行为。比如他日记中描写到了烛光晚会上愤怒的学生与民众、学生墓前悲伤无助的母亲等,无疑极大地丰富了我们对韩国的认识。甚至其中提及的韩国电影及电影演员在本国的地位与收入、韩国学生的校园生活等,相信也能部分满足“哈韩”一族对自己青春偶像的“偷窥欲”。
詹小洪先生写的是韩国,但作为一个关注并参与中国改革开放与现代化进程的经济学人,詹先生时刻不忘由韩国观照中国。在比较后他有喜有忧。比如,他看到了中国在男女平等方面做得好于韩国,中国人在诸如守时守约等部分细节方面也胜于韩国人;尤其是通过韩国人对中国的看法,他更是欣喜地看到了中国经济发展与国力强大后在亚洲地位的提高。但他更有忧患,这是因比较后看到的差距。比如,他看到韩国公务员职业操守非常好;他更通过时隔六十多年,韩国人仍然以政府政策的形式清查当年的亲日“韩奸”而看到韩国人的历史意识远超过中国人;他还通过对韩国几乎每日都上演的不同阶层民众为不同韵诉求而进行的“街头政治”的观察,了解到表面的“小乱象”背后,政府在协调与化解民众矛盾方面有较为成熟、妥帖与自信的渠道。而这些,都是中国人需要向韩国入学习的地方。
最后,也是很重要的一点,尽管这本书的确只能算是韩国生活的雪泥鸿爪,但詹小洪先生借此书其实引出了一个很宏大的问题:中国与韩国在全球化时代如何相处?在詹先生看来,两国伺处东亚,有着共同的传统文化:书中专门写了韩国人祭孔与尊孔之事;有着相似的历史经历:在近现代史上都曾被日本侵略与占领;甚至面临相同的政治与历史课题:书中尤其提醒的是两国都面临如何实现祖国统一,如何清除政治腐败,以及如何化解发展进程中各种社会矛盾等;再加上两国经济互补与依赖性很强,因此,为了对抗全球化可能带来的种种弊病,中韩两国应该走向更加务实、全面与亲密的合作。为此,詹先生在书中反复强调,两国必须相互学习,相互借鉴,同时还要处理好个别现实与历史问题,尤其应该避免国内对对方的过激民族主义情绪。詹先生在日记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