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文阅读-第1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注:人类学涉及自然科学,也涉及社会科学,如人类的文化活动;同时,人类学的研究,涉及研究者的情感等因素。因此,我们在这部分选择了该文。)
1.对“学术争论,有时不像局外人想像的那样清晰、单纯”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人文和自然科学交织,不容易下结论。
B.学术争论,往往夹杂浓重的政治色彩。
C.学术争论,往往夹杂浓重的感情色彩。
D.学术争论,不一定完全尊重客观事实。
2.第三段所说“做了太多的文章”,其含意是( )
A.强词在理,言出无据。B.过多地利用宣传媒介。
C.夸大证据支持的力度。D.贬低另一派的支持力度。
3.关于人类起源的多种理论并存,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亚洲起源说依据不足。 B.非洲起源说依据不足。
C.“多元说”是一种妥协。 D“替代说”各派都接受。
4.对达尔文的进化论的基本假设,两位学者的看法是( )
A.在人类诞生的过程中,渐进的基本假设是成立的;在人类诞生前,这个假设是难以成立的。
B.在人类诞生的过程中,渐进的基本假设是成立的;在生命延生前,这个假设是难以成立的。
C.在物种进化的过程中,渐进的基本仅设是成立的;在生命诞生前,这个假设是难以成立的。
D.在物种进化的过程中,渐进的基本假设是成立的;在人类诞生前,这个假设是难以成立的。
(五)道德的经济功能
有这样一句谚语:“好篱笆带来好邻居”。其意思是说,邻里两家要想处得融洽,其间必须有一道隔墙。否则,两家总会因界线不清而发生矛盾。如果将此谚语用标准的经济学语言表达,便是:明确的产权界定乃实现效率目标的第一原则。
毋庸讳言,修建篱笆是要花钱的。然而,从经济学的角度看,把有限的资源用在能明确界定产权的篱笆之上,是物有所值的。如果没有篱笆,则十有八九会出现“楼道效应”,“各扫门前雪”,未明确界定的“势力范围”会无止境地、无限度地脏乱差下去。人们这样做自有道理,因为如果某人自觉自动地清扫,则其他人就白白地享受了干净楼道所带来的福利。结果,由于没有界定“势力范围”,每位个人的理性选择使导致了所有个人(即社会或整体)的福利损失。恰恰是这种损失,反过来构成了投资篱笆的预期收益。拿投资篱笆的成本和预期收益相比较,结论便是“好篱笆带来好邻居”。经济学的分支产权经济学,其理论十分复杂,其核心内容就是那句谚语所表达的思想:在界定产权所付出的成本低于界定产权后所带来的预期收益的地方,花气力去界定产权就导致效率提高和经济增长。而界定产权和保护产权,又主要靠的是法律,准确地说是宪法的职责。也恰恰在这一点上,产权经济学家和宪法经济学家取得了共识,他们在精神上走到一起来了。
有一篇书评,题目为《沉默的宪法》,其基本的思想如果套用前面的谚语,则可以表述为:如果存在某种“沉默的宪法”,好邻居可以不用“篱笆的宪法”。这里所讲的“沉默的宪法”大致就是通常所理解的道德。假如我们能够找到某种途径,在保证效率的同时又省去建篱笆的投资,岂不更妙!这里,道德可以派上用场了:以“道德之篱笆”取代“宪法之篱笆”。此时实实在在的篱笆没有了,可邻居依旧是好邻居。这一切全都仰仗两家内心的、尽在不言中的“道德隔墙”。由此可见,“沉默的宪法”发挥作用时、其功效是双重的:一方面实现了“篱笆之宪法”的预期收益,另一方面还节省了构筑“篱笆之宪法”的成本。
既然道德有如此高超的经济功能,为什么人类还要保留或依靠法律而不用道德全部取而代之呢?其一,在每个人的内心深处均树立起“道德”之篱笆,在相当多的情况下,所需的成本要大大高于建立“宪法之篱笆”;其二,培养有道德的人,不仅是个教育劝说的问题,而且还是个颇具“整体性”的问题,因为一旦有人不遵守大家认可的行为准则,该“违法乱纪”者所获的巨额收益,很可能会让那些道德高尚的人陷于十分尴尬或无奈的境地。
道德的经济功能在于它能够增加收益。但要让道德发挥其功能本身又要花费成本。因此,当成本与收益之差达到最大时,便是道德发挥良好作用的边界。余下的任务就只好交给法律去完成了。
1.对“沉默的宪法”的双重功能,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实现了“篱笆之宪法”的预期收益,又节省了构筑“篱笆之宪法”的成本。
B.人们完全可以通过道德约束,界定“势力范围”,使道德具有法律的功能。
C.“沉默的宪法”具有道德和法律的力量,使所有的人遵守共同的道德准则。
D.“沉默的宪法”既具有道德的力量,又同时可以产生同样的预期的经济收益。
2.“楼道效应”指的是( )
A.过分强调个人利益,将使公众受损。B.公共使用的区域,必须划定责任。
C.没有划定责任的区域,将无人负责。D.提倡每个人都自觉关心公共利益。
3.对本文提出的主张,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不要夸大道德的作用。B.强调经济立法的重要性。
C.要计算道德和法律的投入。D.强调产权界定的重要性。
4.产权经济学家和宪法经济学家取得了共识,他们的共识是( )
A.立法和道德在不同的情况下具有不可取代的重要的作用。
B.在一些情况下,道德的重要作用不能一律用法律来取代。
C.法律或宪法由于具有某种经济功能才得以产生、存在和发展。
D.道德也具有某种经济的功能,是任何法律所不能替代的。
(六)情感教育
情感教育主要关注人的情感展面如何在教育的影响下不断产生新质从而走向新的高度,关注人的情绪机制与生理机制、思维机制如何协调构成人的生命机制健康地运行以达到最佳的功能状态。它既不隶属也不脱离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而是作为教育理念渗透、贯通于诸育之中,发挥协调整合的职能,使分立并列的诸育在更为基础的层次上实现有机统一,从而控制着人的整体素质的提高。
情感教育的现代形态是人类教育史上各种情感教育的逻辑发展和最高成果,构成当代教育的一个主流趋向,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情感教育是现代性与超越性的协调,适应性与主体性的匹配,自然科学与人文价值的统一。
情感教育的目标,从空间上,它的目标是一个由内容(道德感、理智感、美感)、形式(情感状态、感觉水平、形象加工)和功能(情绪转移、情感调控、情绪辨认、体验理解、自我愿望)组成的三维结构。这一结构在时间轴上展开,可以用儿童期、少年期、青年前期三个阶段来标识。不同阶段有显著的区别与转折特征。在时空统一结构上,即形成所谓关系结构。情感教育的目标可从人与自然(包括操作对象)、人与社会(包括他人)、人与自身三个方面建构。这样情感教育就以人为轴心,在时间、空间与环境上充分展开与延拓。这种目标设计是功能性的,各种教育机构与教育者可以根据自身条件灵活选择合适的突破口或切入口。
如果说情感教育的目标构建主要还是思想材料的提炼概括的话,那么与认知教育过程既要联系又相区别的相对独特的情感教育运行机制的描述则可以说是在教育指导下,个体情感世界发生变化、人生经验发生改变的过程。它由三个相互联系并推移、过渡的阶段构成,前者是后者的前提与基础,后者是前者的继续与升华。它的基础和起点是情动一感受过程,其可能的发展为从自然的适应性到社会适应性、从生物认知到文化认知、从感受的可能抑制到持续发展;它的中介是体验一理解过程,其可望的发展从被动体验到主动体验、从经验到理解;它的最高阶段就是价值体系化一人格体系化过程,培养人对价值的感受和体验,并逐渐将社会文化的客观价值移入人格内部,使人形成融合统一的价值体系。
1.对情感教育可以控制人的素质的提高,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情感教育可以使诸育得到有机的、协调的发展。
B.情感教育可以全面影响人的素质的提高。
C.情感教育可以使诸育得到最快、最佳的发展。
D.情感教育潜移默化地控制人的素质的提高。
2.对“这种目标设计是功能性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种目标设计只规定了情感教育的内容、形式和功能。
B.这种目标设计并没有提出具体的指导意见,指导性差。
C.这种目标设计并没有操作性的具体意见,变通性大。
D.这种目标设计并没有作明确的量化的规定,弹性较大。
3.对本文最后一段所说的“三个阶段”,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儿童阶段——少年阶段——青年前期
B.起点阶段——过渡阶段——最高阶段
C.基础阶段——中介阶段——升华阶段
D.情动一感受——体验一理解——价值体系化一人格化
4.以下关于情感教育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情感教育应作为教育的重要领域来实施。
B.在德育、美育中,情感教育应占重要地位。
C.青少年阶段是实施情感教育的重要阶段。
D.人的情感可以在教育的影响下发生改变。
(七)文化资本
文化资本这个概念不仅描绘文化与资本的关系,而且用来表示本身即作为一种资本形式的文化。
文化资本是对一定类型和一定数量的文化资源的排他性占有。某些文化资源,不论是文化实践还是文化产品,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可以成为稀有资源,成为不同社会主体和社会阶级的争夺对象,因为占有这类资源可以获取一定的物质的和象征的利润。在这种情况下,文化资源就开始成为文化资本。
自由主义意识形态描绘的人类社会犹如一场轮盘赌,人人拥有平等的机会,输家只能怪自己的运气不好,并非竞争的原则不公平。这幅画面被精心隐瞒的事实就是资本的存在。资本作为社会资源的排他性占有,总是凝聚着社会成员间的不平等的社会关系,意味着社会资源的不平等的分配。所以,在社会资源被作为资本加以占有和瓜分的条件下,并不是每一个士兵都能够有机会当元帅的。文化资本有三种存在的形式:文化能力、文化产品和文化体制、各种文化能力都是后天获得的,而学校并不是文化资本的转移场所,文化资本同样需要投资,经济的以及时间的投资,并非所有的家庭都具有同样的投资能力。所以,不同阶级的青少年入学的机会是不平等的;即使入学以后也没有处于同一起跑线上。因此,_____________
文化产品是文化资本的客体化形式,它可以作为经济资本技物质性地占有,也可以作为文化资本被象征性地占有。你可以花数万美元购买凡高的绘画作品,同时却没有丝毫的欣赏能力。相反,你可能具有良好的鉴赏能力和广泛的艺术史知识,却不能在物质上和法律上占有任何文化产品。文化产品,作为客体形态的文化资本,有其自主的存在法则,不能完全归结为被主体占有的形态。然而,它只有在被占有并作为一种投资参与到文化生产的斗争之中,才能作为一种有效的资本而存在,才能获取一定比例的(物质的或象征的)利润。
l.本文第二段的结论(即画横线处)应该是( )
A.学校不是文化资本的转移场所。 B.学校不是文化资本转移的主要场所。
C.家庭和学校都是文化资本的转移场所。D.家庭是文化资本转移的主要场所。
2.对“文化资本”这个概念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文化”与资本的相互关系。B.一定条件下文化即是资本。
C.“文化”与“资本”可以互相转化。D.“文化资本”是资本的一种形式。
3.以下四项,有一项不属于“文化资源”成为“文化资本”的条件,这一项是( )
A.“文化资源”被排他性地占有时 B.“文化资源”作为投资参与文化生产时
C.当“文化资源”能获取一定利润时 D.在“文化资源”处于稀缺的历史条件下
4.以下是根据本文的见解所作的推断,错误的一项是( )
A.文化资源的不公平占有,是世界上的普遍现象。
B.某些文化,有时是无价之宝、有时却一文不值。
C.物质产品直接追求物质利益,文化产品则不然。
D.拥有先进的文化,在竞争中将立于不败之地。
(八)论妥协
妥协是相对于对抗而言的解决矛盾冲突的一种办法,它不仅适用于政治领域和政治生活方面,而且适用于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
采取对抗的方式和方法来解决彼此之间的冲突,还是采取妥协的方式和方法来解决相互之间的冲突,一方面取决于人们行为的具体目标,另一方面取决于面临的具体环境和条件。
妥协也是一种行为结果,是双方势均力敌时出现的状态,即经济学上的均衡状态。
妥协是一种文化或文明。虽然妥协在任何国家和任何制度中都会出现,但作为人们广泛采用和普遍推崇的行为方式,却会形成一种文化的传统。人们往往把市场关系和市场制度说成是竞争关系和竞争制度,其实,从另一方面看,市场关系也是一种妥协的关系,市场制度也是一种妥协的制度。因此,妥协也是市场经济观念、文化、道德的重要内容。
一个开放性的社会,常常对冲突宽容和制度化。所谓宽容,不仅是指不对其进行强制性的压抑和禁止,而且包括鼓励冲突双方放弃对抗,进行让步和妥协,达成和解和合作。所谓对冲突的制度化,是这种具有弹性的社会机构能够作出安排,使敌意能够不断化解。也就是说,冲突的大量发生及冲突双方的不断妥协使冲突的强度逐渐减弱,从而阻止了破坏性后果的出现。
人们的行为是一种理性行为,人们的行为目标是在既定的条件下追求个人利益的最大化。人们选择何种行为,取决于收益的比较和权衡。当采取妥协的方法得到的净收益大于采取对抗的方式得到的净收益时,人们就会采取妥协的方式,否则就会采取对抗的方式。
作为人们之间的一种社会关系和行为方式,妥协是一种交易,一种权利的让渡。在这种妥协中,对立双方平等相待,互利互惠。否则,妥协就不可能达成,交易也不会实现。这就是我们为什么把市场制度看成是一种达成妥协的制度的原因。在公共事物和公共选择中,妥协也比比皆是。
人们之间相互矛盾和相互冲突的关系,实际上是一种博弈关系。双方冲突和斗争的结果,或两败俱伤,或一方吃掉另一方,或一方受益另一方并不受损。当然,个人的收益不同,整个社会的利益也不同。
妥协不管情况如何,它的本质是妥协双方的一致赞同和共同契约。不同的条件所改变的不是一致赞同本身,而是一致赞同的具体内容。不同条件下的一致赞同,只能影响妥协持续的时间。
1.下列哪一种说法不含有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妥协”的内容( )
A.“和为贵”的思想B.中庸之道
C.无欲则刚 D.冤家宜解不宜结
2.本文第六段所说的“净收益”指的是( )
A.扣除“成本”后的收益 B.本方收益与对方收益之差
C.不必付出就能得到的利益 D.付出的利益小于得到的利益
3.第八段以“博弈”(下棋)为喻证,论证人们之间矛盾和冲突的关系。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