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体育电子书 > 佛典譬喻经全集(注释,今译) >

第10章

佛典譬喻经全集(注释,今译)-第10章

小说: 佛典譬喻经全集(注释,今译)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好的方法。沙门替他师傅报仇,动机良好结果适得其反。 
  
  (三十七)大臣命终喻   
  昔有国王、大臣五人。一臣宿①请佛,佛不受,臣则还,因王请佛。佛言:“此臣今必命当终,明日将谁复作福乎?”臣尝令相师相之,云:“当兵死。”常以兵自卫,己亦拔剑持之。夜极欲卧,以剑付妇持之。妇睡落剑,断其夫头。妇便啼叫,言:“君死!” 
  
  王则召四大臣问:“汝曹营卫之,徼②修奸变。其妇与相随而忽至此罪为?谁在边者?”便斩四臣右手。   
  阿难问佛:“何因?“佛言:“其夫前世作牧羊儿,妇为白羊母。其四臣前世作贼,见儿牧羊,便呼儿。俱举右手,指令杀白羊母,与五人烹之。儿啼泣悲哀,煞羊食贼。如是展转生死,今世共会,故毕其宿命罪也。” 
  
  '注释'   
  ①宿:素来,久。   
  ②徼(yāo):原本作“激”。同“邀”。求,谋取。   
  '今译'   
  从前有一个国王和五个大臣五。其中一个大臣一再请佛,佛没有请来,这位大臣回来,求国王出面请。佛说:“这个大臣今天当死,明日谁会接着请佛造福呢?”这个大臣曾经让相师看相,相师说:“当死于兵器。”大臣知道后常用兵加强防卫,自己也总是持剑在手。夜深要睡觉了,他就把剑交给妻子拿着。妻子睡着,剑落下来正好砍断丈夫的头。妻子哭叫:“我丈夫死啦!” 
  
  国王当即召见另外四位大臣,问他们:“你们负责保护他,却设计谋害他。他的妻子一直跟随他,怎么会忽然犯这样的罪?当时谁在死者身边?”于是砍了四位大臣的右手。   

  阿难问佛:“什么夙因导致这样的结果?“佛说:“那个女人的丈夫前世是牧羊人,妻子是只白色母羊。那四个大臣前世是贼,看见牧羊的人,叫住他,他们一起举起右手,指着白色母羊要杀它,给五个人煮着吃。牧羊人悲伤哭泣,没办法杀羊给贼吃。就这样,生死轮回,今生相聚,以此了结他们前世的孽缘。” 
  
  '点评'   
  这个故事巧妙地设置妻子无意杀夫的情节,以渲染法网恢恢,疏而不漏。故事固然离奇,但妻子无意杀夫稍显勉强。牧羊人杀白母羊,完全是被逼无奈,凶手是贼。牧羊人杀羊是无意的,妻子杀夫也是无意的,但人们不免会想:牧羊人为保护自己的生命,暂且让步,这难道也算恶吗? 
        
第33节:旧杂譬喻经(29)         
  (三十八)鱼身喻   
  昔有大姓,家富巨亿,常好惠施,所求不违。后生一男,无有手足,形体似鱼,名曰鱼身。父母终亡,袭持家业,寝卧室内,又无见者。   
  时有力士,仰王厨食,恒怀饥乏。独牵十六车樵,卖以自给,又常不供。诣此四姓,求所不足,曰:“累年仰王饮食,常不供足,恒抱饥饿。闻四姓资财巨亿,故来乞丐。”鱼身请与相见,示其形体。 
  
  力士退自思惟:力石乃尔,近①不如无手足人,联取②其物。往到佛所,问其所疑:“世或有豪尊如国王者,死无手足,殖富乃尔。近我筋干③,国中无敌,而常抱饿,饮食不足。何缘如此?”佛言:“昔迦叶佛④时,鱼身与此王共饭佛。汝时贫穷,驱使助之。鱼身具所当得,已与王行,而谓王言:‘今日有务,不得俱行,废此事为断我手足无异⑤。’故时行者,今王是也;不行失言者,鱼身是也;时贫穷佐助者,汝身是也。” 
  
  于是力士心意开悟,即作沙门,得阿罗汉道也。   
  '注释'   
  ①近:副词,义同“殆”,大概。   
  ②联取:“联”通“廉”。轻易取得。   
  ③筋干:筋骨躯体。   
  ④迦叶佛:梵名Ka^s/yapaBuddha。于现世界人寿二万岁时出世而成正觉,乃释尊以前之佛。过去七佛中之第六佛,又为现在贤劫千佛中之第三佛。传说为释迦牟尼前世之师,曾预言释迦将来必定成佛。 
  
  ⑤断我手足无异:《经律异相》卷第四十二作“若行,无异断我手足。”   
  '今译'   
  从前有一户大姓人家,家里富有钱财上亿,平常喜好施惠于人,有求必应。后来生一男孩,没有手足,形体似鱼,起名叫鱼身。父母去世,鱼身继承并操持家业,成天躺在房间里,没有外人见过他。 
  
  当时有一个大力士,靠国王厨房过活,常忍饥挨饿。他一个人拉十六车柴,卖了养活自己,还经常不够生活。于是到了这个四姓人家,请求给他不足的部分,说:“常年仰仗国王厨房的施舍,不足所需,常常忍饥挨饿。听说您家资财亿万,所以来乞讨。”鱼身见他,显露了形体。 
  
  大力士退下来之后思忖:我力大无穷能举起巨石,还不如无手脚的人轻易得到财物。于是去佛找那里,问其所疑:“世间竟有豪富尊贵如国王的,至死无手无足,却积攒那么多财富。国内大概没有人比得上我的筋骨躯体了,我却忍饥挨饿,饮食不足,这是什么原因啊?”佛说:“过去迦叶佛在世时,鱼身与国王一起供饭给佛。那时你穷,被驱使前来帮忙。鱼身准备妥当,与国王一起出发,却对国王说:‘今有要务在身,不能同行,而不行此事无异于断我手足。’所以当时去的就是今天的国王;失言不去的就是鱼身;因贫穷来帮忙的就是你的前身。” 
  
  于是大力士顿悟,做了沙门,悟得阿罗汉道。   
  '点评'   
  佛教中的“顿悟”对我们今天每一个人都是很重要的。“顿悟”的事情不仅发生在修行人身上,也发生在每一个人身上。   
  人的身体遵从自然规律,由幼年至于少年,至青年,至壮年,至老年,这个规律不能违反。但人的智慧与品德却不遵从这个规律,一个人如果没有自觉性,很可能终生是个糊涂虫。而不断自我反省,不断修正错误,就能超越表象,认识宇宙和自身。 
  
  可以结合孔子的“吾日三省吾身”理解“顿悟”,在自己省中也可以提升自己的认知能力。         
第34节:杂譬喻经(1)         
  杂譬喻经(失译附后汉录)   
  杂譬喻经   
  (失译人名附后汉录)   
  卷上   
  (一)巧乳母养子喻   
  菩萨度人,譬若巧乳母养子。有四事:一者,洗浴使净;二者,乳哺令饱;三者,卧寐安稳;四者,抱持出入,恒使欢喜。以此四事,长养其子,令得成就。   
  菩萨亦复如是。有四事育养众生:一者,以正法洗浴心垢;二者,以经法饮食,使饱;三者,禅定三昧①,随时兴立;四者,以四恩饶②益一切,恒令欢喜。以此四事劝诲一切,长育众生,使得至道。 
  
  '注释'   
  ①禅定三昧:禅定。参阅本书第一经第六篇注释⑧;三昧,梵语sama^dhi之音译。又作三摩地、三摩提、三摩帝,意译为等持、定、正定、定意等。即将心定于一处的一种安定状态。 
  
  ②饶:怜爱。   
  '今译'   
  菩萨济度人,如同聪明的乳母抚养孩子。做四件事:第一件,洗浴使孩子干净;第二件,哺乳让孩子吃饱;第三件,让孩子睡得安稳;第四件,抱孩子出入,总让孩子欢喜。做这四件事,抚养其子,使他长大成人。 
  
  菩萨也是如此。做四件事养育众生:第一件,以佛法洗浴心灵的污垢;第二件,以佛法为精神食粮,使其得饱;第三件,引导众生随时禅定,随时有所建树;第四件,用四恩怜爱、恩惠众生,永远让他们高高兴兴。菩萨以这四件事劝勉、教诲众生,培育众生,引领他们悟得真正的佛法。 
  
  '点评'   
  以乳母抚养孩子比喻菩萨劝诲众生,都是四件事,可以对比,便于领悟。这种写法别开生面,我想,有不信佛陀者,无不信此理者。   
  (二)有善恶二知识喻   
  世间有二知识①,常与人为因缘,令人得大罪,亦令人得大福。何谓二知识?一者恶知识②,二者善知识③。   
  譬如贼帅④造恶逆,杀害君父,破乱天下,众生被毒,殃无不加⑤。与之从事,令人得大罪。   
  如释迦文菩萨⑥,发意求道,救护众生。四等四恩⑦,接护一切;三界五道⑧,靡不蒙度也。所谓善知识,与之从事,令人得大福。   
  '注释'   
  ①知识:朋友。   
  ②恶知识:恶友、恶师、恶师友。   
  ③善知识:善友、善师、善师友。   
  ④帅:原本作“师”。   
  ⑤殃无不加:祸患无所不加。   
  ⑥释迦文菩萨:释迦牟尼修行尚未成佛时的称号。   
  ⑦四等四恩:参阅前经第一篇注释⑨。   
  ⑧三界五道:三界,参阅本书第一经第一篇注释(29);五道,见本书第一经第三篇注释⑨。   
  '今译'   
  世间有二种朋友,常与人们结不解之缘,让人犯大罪,也让人得大福。这两种朋友是谁呢?第一个叫“恶友”,第二个叫“善友”。   
  比如,盗贼头领,做恶行逆,杀君害父,破坏饶乱天下,众生受害,祸殃无以复加。与这种人一起做事,会让人犯大罪的。   
  如释迦文菩萨,他发菩提心,求佛道,拯救济拔众生;四无量、四恩引导摄受、维护一切众生,三界、五道之中没有不被他济度的。这就是所谓“善朋友”,与他们一起做事,让人得到大福。 
  
  '点评'   
  佛教重视交友。据智顗之《摩诃止观》卷四下载,善知识有三种:   
  (一)外护,从外护育,使能安稳修道;   
  (二)同行,指行动与共,相互策励;   
  (三)教授,指善巧说法。   
  《长阿含》卷十一《善生经》举出六种恶友:   
  (一)方便生欺(说种种欺诈);   
  (二)好喜屏处(喜好隐秘之处所);   
  (三)诱他家人(诱拐他家之人);   
  (四)图谋他物(谋取他人之财产);   
  (五)财利自向(图利自己);   
  (六)好发他过(好指摘他人缺点)。   
  并指出恶友常常交于饮酒、博戏、淫逸、歌舞的场合。   
  “善友”、“恶友”说与中国古代的“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庶几近之。交友不当,必误终生。   
  (三)老母流离喻   
  昔南天竺有一国,名私呵絜①,处海渚之上,其城纵广八万余里。时他国有一老母,名阿龙,遭难荒乱,流离在此国。孤单无所归依,乞丐生活。诣长者②家,欲求寄附。时长者归③见之,问讯老母。老母具自陈说穷厄之意。长者怆然愍之,语老母言:“可住我家耳,当相资给。”老母喜曰:“吾无以上报,当以小小作使,所作众务,不敢惮劳也。” 
  
  便停止住,意有悲喜:昔日供侍众僧,随意所设;今日忽尔穷厄,施心不达,内自感伤。前礼道人,问讯已④讫:“不审僧朝中得⑤供未也。”道人答曰:“朝来入城乞丐,了无所得,是以便还所解⑥耳。”老母即念,欲得饭众僧,而自了无所有。白诸道人:“我今入城视之,若得供办者当还白之,若无者亦当使知消息”。于是众许可,各各解住树下。 
        
第35节:杂譬喻经(2)         
  于是老母还舍,启长者妇:“宜用数千钱。今我虽在此作使,愿身自卖,终身为婢,可立券要⑦。”长者妇问曰:“卿在此,仰⑧我衣食。欲复用钱,为持作何等?”老母白言:“私宜急用,不可得说。”于是长者妇以钱与之,语言:“为持去用,若有时自可还,我以券何为?”老母得钱,诣其左右先素知识者,具以情告之。以钱人人付,使为供六十家,须臾已办,赍诣道人。 
  
  本谓无实定,至诚⑨乃尔,皆怪其精进出于不意,而问老母:“居止何处?吾朝分卫⑩,无里不遍,何以都不相值见耶?”老母具自陈说本末:“我是某国中人也。家先奉佛,供养众僧。值世荒乱,流离至此,室家荡尽,一身孤独。依附此国大长者家,给其使令,仰其衣食,空身寄命,了无一钱。向见道人,悲喜交集,心有所怀,恐⑾愿不果,白夫人以身自卖,求索少少,欲饭众僧。慈惠见愍,微诚得遂耳。”道人叹曰:“真可谓尽信施矣。”皆相谓曰:“吾等亦为五阴之身,行求分卫。今日之食,便为啖人肉也!宜各建意,以报施功。”众人齐心,立八惟务禅⑿。精诚⒀感通,即获超定⒁,神足威灵,振动境界,树木曲躬,有似跪拜。道人见证,赞叙施主。 
  
  国王惊肃,怪其所以。召诸群臣共议,原其感瑞⒂何缘致兹。臣下四出,观察其所由。见城门外道人群集,施者济济,其共相庆赖,即入白王。王⒃曰:“正是所为,速请呼来。”臣下还宣王命。老母怖悸,惧有非祸,报答臣曰:“吾身系属长者妇,不得自由。”臣还白此意。王曰:“并请命来。” 
  
  于是长者妇闻王敕命,即与老母诣王所。王问其意,老母具以本末白王言。王曰:“吾为国主,富有自在,然不知奉敬三尊,供养道士。如此老母,致感若斯!”王曰:“此母则吾师。”迎着宫内,香汤洗浴,坐于师位。宫人⒄彩女,合二万人。王身受戒,为优婆塞。夫⒅人、彩女为优婆夷。国人一切,普发道意。 
  
  '注释'   
  ①私呵絜:即私诃叠,参阅前经第五篇注释①。   
  ②长者:通称富豪或年高德劭者为长者。参阅本书第一经第六十四篇注释⑥。   
  ③归:原本作“妇”。   
  ④已:原本作“必”。   
  ⑤得:原本无此字。   
  ⑥所解:休息、停歇处。   
  ⑦券要:契约。   
  ⑧仰:依靠。   
  ⑨诚:原本作“城”。   
  ⑩分卫:参阅本书第一经第九篇注释②。   
  ⑾恐:原本作“悲”。   
  ⑿八惟务禅:又作八解脱、八背舍、八惟无、八惟务,谓舍却色与无色之贪欲的八种禅定。   
  ⒀诚:原本作“盈”。   
  ⒁超定:凡禅定之浅深次第,顺次为四禅、四无色、灭尽定,出入禅定时,皆以循此次第为法。佛及菩萨能超越上下诸地而随意入出,叫“超定”,也称为“超越三昧”,为天台宗所谓观禅、练禅、薰禅、修禅中之最高境界,故又称为“顶禅”。又因于诸法门中能自在入出,故称“自在定”。 
  
  ⒂感瑞:指上文“树木曲躬”等祥瑞感应。   
  ⒃王:原本无此字。   
  ⒄宫人:宫女;官名,掌管君主日常生活事务。此指后者。   
  ⒅夫:原本作“老”。   
  '今译'   
  从前南天竺有一个国家,名叫私呵絜,位于海滨,它的国土方圆有八万余里。其时,另一个国家有一位老妈妈,名叫阿龙,遭遇荒乱,流落到这个国家。她孤单无依,乞讨为生。她来到一长者家,恳求寄宿。当时长者回来见到她,就询问老妈妈。老妈妈详细说明自己穷厄的情况。长者伤心,同情她,对老妈妈说:“你可住在我家里,我供养你。”老妈妈很高兴,说:“我无以报答,当尽微薄之力,做些家务,我不敢怕劳累。” 
  
  这样,老妈妈就住在长者家,心中喜忧参半:从前每日供养很多僧人,能随心意准备斋饭;今日忽然穷厄,有施舍之心不能表达,内心感伤。于是前去礼拜僧人,问候完毕,说:“不知僧人上午得到供养没有。”僧人回答:“早上进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