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典譬喻经全集(注释,今译)-第1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王思惟言:“一小沙弥,感动如是,况摩诃衍海⑧,何所不有哉⑨!”便发无上正真道意。
从是以来,佛法兴盛,于今不灭。
'注释'
①幻化:谓幻术师变化所现无实体之物。常用作譬喻;又幻与化。空法十喻之二。幻,谓幻术师所作。化,谓佛、菩萨等神通力之变化。
②斗:原本作“闻”。
③摩夷首罗:梵名Mahes/vara。原为婆罗门教之主神湿婆,进入佛教后,即成为佛教之守护神,称为大自在天,住在第四禅天,称摩醯首罗天王。其像为三目、八臂,骑白牛,执白拂之天人形,有大威力,能知大千世界雨滴之数,统摄大千世界,于色界中此天独尊。
④恶:原本作“恐”。
⑤祇桓(qíhuán):即祇树给孤独园,印度佛教圣地之一,位于中印度憍萨罗国舍卫城之南。略称祇园或祇树、祇园精舍、祇洹(洹huán,yuán,现读后一音)精舍,意为松林、胜林。祇树乃祇陀太子所有树林之略称;给孤独即舍卫城长者须达之异称,因长者夙怜孤独,好布施,故得此名。大概此园乃须达长者为佛陀及其教团所建之僧坊,精舍建于祇陀太子之林苑,以二人共同成就此一功德,故称祇树给孤独园。佛陀曾多次在此说法,为最著名之遗迹,与王舍城之竹林精舍并称为佛教最早之两大精舍。园林之地平正,约有八十顷,内有经行处、讲堂、温室、食堂、厨房、浴舍、病室、莲池、诸房舍。园林中央为香室,周围有八十小房。精舍之左右池流清净,树林茂盛,众花异色,蔚然成观。围绕精舍之外,另有十八僧伽蓝。又精舍本为七层建筑,然玄奘于七世纪参访此地时,该精舍业已荒废。
⑥维那:为寺中统理僧众杂事之职僧。
⑦差(cī)次:依次安排。
⑧摩诃衍海:摩诃衍,大乘,见本书第一经第六十八篇注释⑧;摩诃衍海,指大乘佛法,以海喻其博大无涯。
⑨哉:原本作“我”。
'今译'
从前佛涅槃百年后,有阿育王喜爱佛法。国中有二万比丘,国王一直供养他们。九十六种外道心生嫉妒,谋划败坏佛法。他们聚会,商量计策。其中有一人,善于变化,便对大家说:“我想作法变成恶鬼形,找沙门斗法,他们一定散伙败亡。他们就会知道不如我们,就会皈依我们的道法。”外道所奉的神名叫摩夷首罗,一头四面,八目八臂,是各种鬼怪中最令人生畏的。这位外道梵志就化作摩夷首罗,率领二百多的各种丑鬼,洋洋得意的走在都城,放慢脚步前行,来到王官门前。这个国家的男女老少,莫不恐惧。
第40节:杂譬喻经(7)
国王出来迎接他,见到恶鬼,行礼问道:“不知道大神有何吩咐?”恶鬼对国王说:“我要吃人。”国王说:“不可以。”鬼说:“如果大王爱惜子民,国中有无对大王没有用的人,让我吃。”国王说:“没有这样的人。”鬼说:“你供养的那些沙门也不耕田,也不征战,也不是大王的臣属,这些人没有用,让我吃了他们。”国王心里不高兴。又没有办法,就派遣使者到佛寺,报告这个消息。
二万比丘中有一个地位最低的沙弥,年仅十三岁,名叫端正,对诸比丘说:“应该让我去。”大家同意。沙弥出去,对维那说:“凡有外道梵志落入寺院的,就剃他的头,不要让他逃脱。”于是便去会见恶鬼,对鬼说:“我知道你是来吃我们的,我是僧中年龄最小的,所以按照顺序先来这里,其余的比丘依次再来。”沙弥还说:“我早上没有吃饭,你们先给我些饭,让我填饱肚子,你再吃我。”恶鬼给了他饭。其时,跟随恶鬼的外道梵志有二万多人。国王建一个大厨房,好供给这些人饭。沙弥便拿来二万人的饭食,都放到口中,便施法术飞到寺庙,还是没有吃饱,又把二万外道梵志吞到肚子里,也以神足通飞至寺庙。原先施法术变为鬼的外道梵志,大为恐惧,慌忙逃跑,恢复人形,行礼表示悔过,愿意作弟子。请比丘给所有的外道梵志剃头,为他们说法,都证得阿罗汉果位。全国百姓欢欣鼓舞,得到福分,得到济度。
国王思忖道:“一个小沙弥,都能做出让人如此感动的事,何况大乘佛法博大无边,有什么不能包容呢!”阿育王当即发无上正等正觉道心。
从那以后,佛法兴盛,至今不衰。
'点评'
古印度宗教认为德行高深者常能显现奇迹(神通力)。佛教将奇迹归为六通与三明。六通即神足通、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宿命通、漏尽通等,其中天眼、宿命、漏尽称为三明。奇迹来自于精神之“定力”与“慧力”。佛弟子中,最具足神通者为大目犍连,称为“神通第一”。学佛的人基本都知道六通与三明,但是有一点就不一定都知道了,那就是释迦牟尼对这些奇迹并不全都认可,他只认可“漏尽通”一种,把它看得最高。善宿(巴利语Sunakkhatta)曾对那些显示不出奇迹的佛陀表示不平,释迦牟尼回答说:无论有否显现超人之法(神通),我所说之法,皆能引导修行者,达到灭除痛苦之目的。
释迦牟尼清楚地告诉我们:不必刻意追求奇迹,有摆脱烦恼与痛苦这样一个本事足矣。
(八)啖人王喻
昔有国王,喜食人肉。敕厨士曰:“汝等夜行,密采人来以供厨。”以此为常,臣下后咸知之,即共斥逐,捐于界外,更求良贤以为国王。
于是啖人王十三年后,身生两翅,行啖人,无复①远近。于山中向山树神请求祈福:“当取国王五百人,祠山树神,使我得复还国为王。”于是便飞行取之,得四百九十九人。之山谷,以石密口。
时国王将诸后宫诣浴池戏。始出宫门,逢一道人,说偈求乞。王即许之:“还宫当赐金银。”时王入池,当欲澡洗,啖人王空中飞来,抱王将②去,还于山中。国王见啖人王,不恐不怖,颜色如故。
啖人王曰:“吾本捕取五百人当持祠天③。已有四百九十九人,今复得卿一人,数已满,杀以祠天。汝知是,何以不恐惧乎?”国王对曰:“人生有死,物成有败,合会有离,对来分之④,不敢愁也。旦出宫时,道逢道士,为吾说偈,即许施物。今未得与,以是为恨耳。今王弘慈宽恕,假数日中,布施讫还,不违要誓也。”即听令去而告之曰:“与汝七日期,若不还者,吾往取汝亦无难也。”
王即还宫,都中内外,莫不欢喜。即开库藏,布施远近。拜太子为王,慰劳百姓,辞决而去。
啖人王遥见其来,念曰:“此得无异人乎?从死得生,而故来还。”即问曰:“身命,世人所重爱者也,而卿舍命,所信,世之难有。不审何守志趣,愿说其意。”即曰:“吾之慈施,至诚信盟,当得阿惟三佛⑤,度十方。”彼王曰:“求佛之义,其事云何?”便为广说五戒、十善、四等、六度。心开坦然,从受五戒,为清信士⑥。放四百九十九人,各各令还国。
第41节:杂譬喻经(8)
诸王追是后王,共至其国。感其信誓,蒙得济命,各不肯还于本国,遂便住止此国。于此国王各为立第一舍,雕文刻镂,光饰严整,法国王饮食服御,与王无异。四方来人问言:“何以有此如王舍遍一国中?”众人答曰:“皆是诸王舍也。”名遂远布。从此以来,号言王舍城⑦。
佛得道已,自说本末:“立信王者我身是也。啖人王者殃崛摩⑧是。还王舍说法,所度无量,皆是宿命作王时因缘人也。”佛说是时,无不欢喜,得福得度,不可訾计。
'注释'
①无复:不要再;不再有,没有。
②将:原本作“得”。
③天:此指外道婆罗门教的梵天,婆罗门教主张祭祀万能。见本书第一经第六十五篇注释⑨。
④对来分之:对是“配”的意思。配得到,得到应该得到的。
⑤阿惟三佛:此称(音意)有误,正确称谓“阿毗三佛陀”,意译为现等觉,成就正觉的人。
⑥清信士:即优婆塞,见本书第一经第三十六篇注释⑧。
⑦王舍城:王舍,音译曷罗阇姞利呬、罗阅祗。古印度摩揭陀国都城,在今印度比哈尔邦底赖雅附近,有新旧城之分。古印度佛教胜地,释迦牟尼传教中心之一,释迦牟尼生前经常在此进行传教活动和居住。释迦牟尼逝世后,弟子们曾在此举行第一次结集。其后,阿育王将摩羯陀国首都迁至华氏城。竹林精舍,又称“迦兰陀竹园”,位于新旧王舍城之间。
⑧殃崛摩:旧称央掘摩罗,新称鸯崛利摩罗,意译指鬘。佛阤在世时,住于舍卫城,信奉杀人可得涅槃,出市杀害九百九十九人,切取各人之指,戴在头上为鬘,又欲杀生母凑足一千。佛怜悯他,对他讲说正法,即改过忏悔皈依佛门,后得阿罗汉正果。
'今译'
从前,某国王嗜食人肉。他命令厨师说:“你们夜间行动,秘密捕人,以供厨房之用。”这一做法渐成惯例,大臣发现这件事,把国王驱逐到国外,另立了一位善良贤明的人为国王。
十三年之后,吃人的国王身体长出一副翅膀,飞往各处吃人,不管远近。他飞到山中,向山树神祈福:“我要捕来五百个国王祭祀贵神,请贵神保佑我恢复王位。”祈罢他飞去捕人,捕到四百九十九个国王,把他们赶进山谷,用石头封住谷口。
此时,国王正带着宫眷去浴池戏水。刚出宫门就碰到一位出家人,口念偈语,乞求施舍。国王允诺回宫后赏赐金银。这时国王入浴池,正要洗浴,吃人王从空中飞下来,抱起国王把他挟持回山谷。国王见到吃人王,不惊不怕,面色与平常一样。
吃人王说:“我要捕捉五百个国王,用来祭祀梵天,已经得到四百九十九人,今天又得到你,数已凑齐,杀了你就可以祭祀梵天了。你知道这件事,怎么不害怕呢?”国王对他说:“人有生死,物有成败,有合就有分,来临的事情都是分所应得,不敢发愁、怨恨。早上出宫时,路上遇到一个出家人,为我说偈,当时答应布施他一些财物。现在尚未实践诺言,所以深感遗憾。现在,大王宽宏仁慈,给我几天时间,让我布施了,再回来,决不食言。”吃人王答应了,对他说:“我限你七日之内回来,若不回来,我去捉拿你并不困难。”
国王即回宫,都城内外,没有不高兴的。于是开仓,布施四方。他立太子为新国王,并慰劳百姓,然后辞别。
吃人王远远看见他回来,心想:这不是个奇人吗?死里逃生,却又回来赴死。就问他:“身体生命是世人所珍爱的,而你为守诺言而舍弃它,世间难得。不知你为什么坚守诺言,请你说一说想法。”国王就说:“我行慈善布施,坚守誓约,能悟道成佛,济度十方众生。”吃人王问:“佛法的主旨是什么?”国王就为他详细讲了五戒、十善、四等、六度等佛法。吃人王顿悟,听了国王的话接受五戒,成为清信士。释放了四百九十九个国王,让他们回去。
诸位国王追随这位国王,来到他的国家。被他信守约定的事情所感动,又承蒙救命之恩,都不肯回自己的国家,于是留在这个国家。国王为他们每人建造一处住所,雕梁画栋,装饰齐整和王宫一样,饮食、服饰、车马与国王没有区别。四面八方的来客问道:“怎么会有王宫一样的建筑遍布城中?”大家回答:“这些都是诸位国王的王宫。”名声因此远播。从此以后,把这个城市叫做王舍城。
第42节:杂譬喻经(9)
佛得道以后,讲说此事本末:“守信用的国王就是我。吃人王就是殃崛摩。守信用的国王在王舍城说法,所济度的人无以计数,都是前世作王时有因缘的人。”佛说这话时,听他说法的人无不欢喜,得到福分或被济度的人不计其数。
'点评'
苦海悠深,船筏安寄?
寄之善良,寄之诚信,寄之信仰,寄之忏悔,寄之宽恕,寄之自力(依凭自己力量,以达解脱之境),寄之“自他不二”(人我一体,以爱护自己为出发点,以施爱于人为手段),庶几可达彼岸。
(九)象王小夫人喻
昔雪山有白象王,身有六牙,主①二万象。象王有二夫人,一人年长,一人年少。每出游戏时,夫人挟左右。时王出戏,道过一大树,树花茂好,欲取二夫人身上,以为光饰,鼻绞树而摇捎②之。风吹树花,独落大夫人上。小夫人在下风,不得华,谓王为有偏意,内生毒心。后王池中生一金色千叶莲花,小象见之,取持上王。王得以与大夫人,使着头上。小夫人遂益妒忿,念欲害王。
雪山中多有道士。于是小夫人采取美果,每供养百辟支佛③。以后山上临一崄处,而自誓愿:“持是前后施辟支佛福报④生于人中,有豪势,自识宿命,害杀此象王。”即便放身,自投山下而死。
神来生人间,为长者女,明慧远识,端正无比。其女长大,国王聘为夫人,爱重之。夫人念言:“今真得报宿怨矣。”便以栀子黄面,委卧称病。王入问之,答曰:“夜梦见象,头有六牙。欲得其牙,持作钗耳。王若不得此象牙者,病日笃矣。”王素重之,不敢违意,即召国中诸射猎者,得数百人,而告之言:“汝等山中颇见有白象身有六牙者不?”皆言:“未曾见也”。王意不乐,使夫人呼猎者,共道此意。夫人言:“此间近处实无此象。汝众中谁有能耐苦大胆者乎?”有一人长跪曰:“我最可矣。”于是夫人与万两金,与其铁钩、斧凿及法衣一具,告之:“汝径诣雪山,中道当有大树,左右有蟒,身长数百丈,不可得近。斧凿穿树,从中过去。前行当见大水,有树木临水上,取铁钩钩上树,寻枝进而前,度至象所住,视其常可顿止处,当下作深坑,薄覆其上。在中伺象来时,以箭射之,即着袈裟如沙门法。象奉三尊,终不害汝。”
猎者受教,即涉道去。七年七月七日,到象所止处,作坑入其中。须臾,象王还,猎者以毒箭射之。象被此箭不从远来,便以鼻捞其边地,见坑中人,即问何人。其人大怖惧,自首言:“我是应募人。”象王即知是夫人所为。自截其牙,用与猎者,语人言:“汝还去,诸象见汝,即当害卿。”教却行⑤去:“群象必当寻迹追汝。”象王以威神将护,七日之中,得出部界。还至本国,以象牙与夫人。夫人得之,反覆视之,且喜且悔,未几吐血死。
近释迦文佛在世时,天、龙、鬼、神四辈弟子⑥大会说法。坐中有大比丘尼,遥瞻视佛,便大声笑;须臾复举声哭。众坐中无不怪者。阿难问佛:“云何此比丘尼得阿罗汉?何因且悲且喜不能自胜?愿闻其事。”佛告阿难:“尔时白象王者我身是;夫⑦人者,今瞿夷⑧是;小夫人者,今比丘尼是。以得神通,识往昔事。所以悲者,不事心;所喜笑者,贼害善人,更从得道。”众会闻皆念曰:与世尊作恶因缘犹尚得度,况有道德之因缘乎?一切众会,皆发无上正真道意,愿及十方,广度一切。
'注释'
①主:原本作“生”。
②捎:原本作“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