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体育电子书 > 佛典譬喻经全集(注释,今译) >

第2章

佛典譬喻经全集(注释,今译)-第2章

小说: 佛典譬喻经全集(注释,今译)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别境五法欲、胜解、念、定、慧;   
  善心所十一法信、精进、惭、愧、无贪、无嗔、无痴、轻安、不放逸、行舍、不害;   
  烦恼六法贪、嗔、痴、慢、疑、恶见;   
  随烦恼二十忿、恨、恼、覆、诳、谄、憍、害、嫉、悭、无惭、无愧、不信、懈怠、放逸、昏沉、掉举、失念、不正知、散乱;   
  不定四法睡眠、恶作、寻、伺。   
  佛教的修行就是围绕五十一法展开的,使用的方法主要有戒行(持戒行为)、苦行(适当接受生活苦难)、布施(为的是让人远离贪心)、行佛(即行佛威仪,修行者须于日常之行住坐卧中,起崇仰畏敬之念,正其仪容举措,一一方正合宜而心无动乱,以示现佛之威仪)、去执(去掉对一切事物、理论、思想以及意见等的固执成见)、去行(为往生净土而修诸种善行)、称念(口中称诵佛之名号,心中亦同时念佛)、自恣(于自恣日尽量揭发己罪进行忏悔)、自证(由自力证悟第一义之真理)、助行(为成正行而兼修其他)、证果(以正智契合真理,进入佛、菩萨、声闻、缘觉等之果位)、灭度(命终证果,灭障度苦,永灭因果,开觉证果)…… 
  
  譬喻经中出现许多蠢人与凡夫,可以将这些人的愚蠢原因分为三类:   
  第一类由烦恼(贪、嗔、痴、慢、疑、我执、边见、见取等)产生;   
  第二类由恶行(悭吝、犯戒、邪命、懈怠等)产生;   
  第三类由不谙佛法产生。   
  读者可以从中仔细体味人生,增长智慧。   
  譬喻经中的故事错综排列,并没有逻辑顺序,这本身也符合佛叙事原则——随缘说法(随闻、觉、知而起诸言说,不拘一格),随方因便,以利导人。非要甲乙丙丁地摆出风雨不透的严密体系,那就不是佛教了。最初接受的内容并不一定浅显,后面的经文也未必艰深。艰深还是浅显,完全在于习佛者自身,方法得当,心印广开一切法门,则越学越易;反之,以“我执”学佛则越学越难——效果完全取决于心。心诚则灵用在此处再适合不过了。这些有情节故事的经文,很容易让读者接受,至于在多大程度上接受故事所揭示的“法”,主要凭根性,在多大程度上轨之则之主要凭悟性。读罢全经,一无所获,也无大碍,至少称念了佛的名字,按照净土宗,称念佛,死后可入极乐净土。完全不信佛的人不妨把譬喻经当故事读,它言简意赅,情节荒诞,总比冗长乏味的小说好读些。 
  
  对于习佛者而言就不是这样简单了,与其专注于“喻”,不如专注于“法”,因为譬喻经中的“法”是全篇精华所在。   
  出家人毕其一生,勤力精进尚且未必有成,何况芸芸众生,单桨独舟,荡于佛海,能达彼岸否,实是疑问。正因为如此,佛才才打比方,作譬喻的,为的是使习佛者见烟知火,闻一知十。学佛先读譬喻经不失事半功倍之法。佛菩萨并未直接说法,但佛理寓于“喻”(经文前半部分)而总结于“法”(后半部分),即使外行也一读即知。 
  
  点评乃是我的一孔之见,由于本人对于佛学下功夫还不够多,理解也还不够深,希望读者权把它当作先入佛门的人为后学者引引路径,心在扬善,决不敢逞能于前辈。不佞多有心冰未解之处,哪位佛陀、菩萨、罗汉、比丘、男女居士不吝赐教,纠纆讹谬,解我妄执,再造之恩将永铭天人。 
  
  戊子仲夏   
  于北京社科院哲学所   
  正文         
第5节:旧杂譬喻经(1)         
  旧杂譬喻经(吴天竺三藏康僧译)   
  卷上   
  (一)萨薄降鬼喻   
  昔无数世有一商人,号曰萨薄。时适他国卖赍货①。所止近住佛弟子家。佛弟子家时作大福安施②,高座③众僧说法,讲论罪福、善恶由心、身、口④所行及四谛⑤、非常⑥、苦空⑦之法。远道贾人时来寄听,心解⑧信乐⑨,便受五戒⑩,曰优婆塞⑾。上座⑿以法劝乐之言:“善男子护身口、心十善⒀具者。戒有五神,五戒有二十五神,现世卫护令无枉横,后世自致无为大道⒁。” 
  
  贾人闻法,重喜无量。后还本国,国中都无佛法,便欲宣化⒂。恐无受者,以所受法教化父母、兄弟、妻子及诸中外⒃,皆便奉法。   
  去贾人土千里有国,民多丰乐,宝物饶好。二国否塞⒄,绝不复通百余年中。所以故,有阅叉⒅居其道中,得人便啖,前后无数,是故断绝,无往来者。贾人自念:吾奉佛戒,如经所道,及有二十五神见助不疑,听彼鬼唯一人耳,吾往伏之必获也。时有同贾五百余人,便语众人:“吾有异力,能降伏鬼。汝等能行诣彼者不?及有大利。”众人自共议:“二国不通,从来大久,若得达者,所得不訾⒆。”便相可适,进道而去。 
  
  来至中路,见鬼食处,人骸骨发狼藉满地。萨薄自念:鬼神前后所可食人,今证验现。我死职⒇,当恐此众人,便语众辈:“汝等住此,吾欲独进。得胜鬼者,当还相迎;不得来者,知为遇害。便各还退,勿复进也。”于是独前。 
  
  方行数里,逢见鬼来。正心念佛,志定不惧。鬼到问曰:“卿是何人?”答曰:“吾是通道导师也。”鬼大笑曰:“汝闻我名不?而欲通道。”萨薄曰:“知汝在此,故来相求,当与卿斗。若卿胜者,便可食我。若我得胜,通万姓道,益天下利矣。”鬼言:“谁应先下手乎?贾人言:”吾来相求,故应先下。”鬼听可之。以右手叉之,手入鬼腹,坚不可出;左手复打,亦入。如是,两脚及头都入鬼中,不能复动。于是阅叉即以颂(21)而问曰: 
  
  “手足及与头,五事虽绊羁。   
  但当前就死,跳踉(22)复何为?”   
  贾客偈答(23):   
  “手足及与头,五事虽被系,   
  执心(24)如金刚(25),终不为汝擘!”   
  鬼复说偈:   
  “吾为神中王,作鬼多力旅(26),   
  前后啖汝辈,不可复称数。   
  今汝死在近,何为复谄语?”   
  贾客偈答:   
  “是身为无常,吾早欲弃离。   
  魔今适我愿,便持相布施。   
  缘是得正觉(27),当成无上智。”   
  鬼说偈归依:   
  “志妙摩诃萨(28),三界(29)中希有。   
  毕为度人师,得(30)备将不久。   
  愿以身自归(31),头面礼(32)稽首(33)。”   
  于是阅叉前受五戒,慈心众生(34),即为作礼,退入深山。萨薄还呼众人,前进彼土。于是二国并知五戒十善降鬼通道,乃识佛法至真无量,皆共奉戒,延敬三尊(35),国致太平。后升天得道,乃五戒贤者直信之恩力也。 
  
  佛告诸比丘(36):“时萨薄者我身是。菩萨行尸波罗蜜(37),所度如是。”   
  '注释'   
  ①赍(jī)货:携带货物。   
  ②大福安施:布施的一种。布施是佛教徒的重要功德之一,分为财布施、法布施、无畏布施三种。大福安施属于法布施。   
  ③高座:说法者常常坐在高处,故以高座指谓有道行有威望的和尚。   
  ④心、身、口:心之所思、身之所作、口之所语,为三业(身业、口业、意业)。“业”是行为、所作、意志等身心活动,业为产生果报的原因。“果报”即由过去业因所招感之结果,如同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第6节:旧杂譬喻经(2)         
  ⑤四谛:指苦、集、灭、道四种正确无误的真理。苦,泛指身心苦恼之状,世俗的一切在本质上都是苦的,苦谛是对苦的正确认识;集,招聚之义,集谛是对世间人生诸苦根源的正确认识;灭,即寂灭,灭谛是指通过认识所有苦的原因来消除所有的苦;道谛是关于八正道之真理,依此修行,则可超脱苦、集二谛,达到寂静涅槃之境。八正道即正见(正确的知见)、正思惟(正确的思考)、正语(正当的言语)、正业(正当的行为)、正命(正当的职业)、正精进(正当的努力)、正念(正确的观念)、正定(正确的禅定)。修此八正道,可证得阿罗汉果(为小乘的最高果位;乘,运载之义)。四谛是佛教的基本教义,是佛教大小乘各宗共修、必修之法。佛说四谛是要众生了知四谛的真理,断烦恼证涅槃,若专修四谛以求涅槃者,一般称其为小乘声闻人(“声闻”指闻佛之声教而悟道的出家弟子)。 
  
  ⑥非常:即“无常”,梵语anitya,与“常住”对应。谓一切有为法生灭迁流而不常住。一切有为法皆由因缘而生,依生、住、异、灭四相,于刹那间生灭,而为本无今有、今有后无,故总称无常。 
  
  ⑦苦空:苦是说人生短暂,今日、去日都有无量诸苦;空指缘起性空,法(实相)为众缘和合而成,并无真实的自体(无我)。   
  ⑧心解:本义系指心由一切束缚中解放;谓因此心离于贪爱之缚,而得解脱,亦称心解脱。   
  ⑨信乐:听闻、信仰佛法,因而产生爱乐之心。   
  ⑩五戒: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这些戒律是最基本的,要求优婆塞(居士)必须做到,修行层次越高戒律越多,越严。   
  ⑾曰优婆塞:曰,原本作“白”。优婆塞,指在家亲近奉事佛、法、僧、受持五戒之男居士。   
  ⑿上座:指高僧大德或资历很老的和尚。   
  ⒀十善: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两舌、不恶口、不绮语、不贪欲、不嗔恚(chēnhuì)、不邪见。   
  ⒁无为大道:即无为法,无因缘造作的理法,也就是无生灭变化而寂然常住之法。涅槃的别称。   
  ⒂宣化:宣扬教化。   
  ⒃中外:表亲。   
  ⒄否(pǐ)塞:阻隔。   
  ⒅阅叉:梵文yasksa的音译。亦作药叉、夜叉,天龙八部之一,伤害人畜之恶鬼。   
  ⒆訾(zī):通“赀”。计量。   
  ⒇死职:死于职守。有些版本把“我死职当恐此众人”断句为“我死职当,恐此众人”,不妥。   
  (21)颂:通偈(jì),又称偈颂。和尚念的词句,似诗歌,多一语双关,富于哲理性。   
  (22)跳踉(liáng):跳跃。   
  (23)贾客偈答:与下文“鬼复说偈”、“贾客偈答”等均据《资福藏》本校补。   
  (24)执心:执意事物而不离心。   
  (25)金刚:金中最刚之义。经论中常以金刚比喻武器及宝石。以金刚比喻武器,因其坚固、锐利,能摧毁一切,且非万物所能破坏;以金刚比喻宝石,取其最胜之义。   
  (26)力旅:旅通“膂”。即体力。   
  (27)正觉:无上正等正觉、阿耨(nòu)多罗三藐(miǎo)三菩提之略称。意指真正之觉悟。成佛亦叫正觉。   
  (28)摩诃萨:即摩诃萨埵,梵语maha^sattva,译为大心,或大有情,指有成佛之大心愿的众生,亦即大菩萨。   
  (29)三界:欲界、色界、无色界。欲界为地狱、畜生、饿鬼、阿修罗(常与帝释天战斗的鬼神)、人间及六欲天之总称,是有淫食二欲的众生所住的世界,上自六欲天,中自人畜所居的四大洲,下至无间地狱皆属之;色界位于欲界之上,为离欲的众生所居,是无淫食二欲但还有色相的众生所住的世界,四禅十八天皆属之(此界之天众无男女之别,其衣系自然而至,而以光明为食物及语言);无色界是色相俱无但住心识于深妙禅定的众生所住的世界,四空天属之(此界无一物质之物,亦无身体、宫殿、国土,唯以心识住于深妙之禅定)。此三界都是凡夫生死往来的境界,所以佛教行者是以跳出三界为目的。 
        
第7节:旧杂譬喻经(3)         
  (30)得:通“德”。   
  (31)自归:即“三自归”,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   
  (32)头面礼:“头面礼足”之简称。以头亲尊者之足,佛教之最尊崇的礼节。   
  (33)稽首:叩头。   
  (34)慈心众生:信佛者有慈悲心称慈心众生。   
  (35)三尊:佛、法、僧。   
  (36)比丘:男性出家修道者,俗称和尚。   
  (37)“菩萨”句:“菩萨”,梵语Bodhi…sattva(菩提萨埵)的音译之略,意译“觉有情”,即“上求菩提(觉悟)、下化有情(众生)”的人。或译为“大士”,即“发大心的人”。原为释迦牟尼(佛教创始人,本名悉达多,意为“义成就者”,'旧译“义成”',姓乔答摩'瞿昙';因父为释迦族,成道后被尊称为释迦牟尼,意为“释迦族的圣人”,其他称号有佛陀'觉者'、世尊、释尊等)修行尚未成佛时的称号,后广泛用作对大乘思想的实行者的称呼。“尸波罗蜜”,梵语si^la…pa^ramita^的音译;“尸”亦译“尸罗”,意为“戒”;“波罗蜜”意为完成,即达到解脱彼岸;“尸波罗蜜”即“尸罗波罗蜜”,六波罗密之一,亦即六度中之“持戒”。 
  
  '今译'   
  很久以前有个商人,名字叫萨薄。有一次他去别的国家做生意,投宿在附近的佛门弟子家。那天,正赶上他们家举行“大福安施”的法会,众多高僧大德说法,讲论罪福、善恶皆由人的心、身行、口言造成以及及四谛、非常、苦空的道理。远来的商人旁听,顿悟并产生了信仰爱乐之心。他受五戒,成为了一名居士。大德高僧以佛法劝勉他:“善男子应该维护身、口、心,应该做到十善。每持一戒有五位神保佑,五戒就有二十五位神。这些神现世可以让人免遭冤枉和横祸,后世则可以达成佛道。” 
  
  商人听到佛法无比欢喜地回国了。他的国家没有佛法,他就宣讲佛法。担心大家不接受,他就先讲给父母、兄弟、妻子及亲戚,让他们信佛。   
  在商人的家乡千里之外有一个国家,人民富足,物产丰富。两个国家隔绝而无交往已有一百多年。原因是有一个阅叉魔鬼住在中途,遇到人便吃,先后被他吃掉的人不计其数。商人思忖道:我如佛教导的那样遵奉佛戒,一定会受到二十五位神的保佑。听说阅叉鬼只有一人,我去降伏他,一定获胜。当时与他一起经商的有五百多人。于是他对众人说:“我有神力,能降鬼怪。你们想去那个国家吗?到那个国家一定赚大钱的。”众人议论说:“两国不通往来已久,若去那个国家确实可得大利。”就同意一起上路了。 
  
  走至半路,见到阅叉鬼吃人所剩的尸骸、骨头、毛发狼籍。萨薄思忖:听说鬼阅叉食人,现在验证了。如果我死于搏斗,会吓坏大家。便对众人说:“你们在此等候,我独自去。若我战胜阅叉鬼,我回来迎你们;如果我没有回来,就是我遇害了,你们便回家,不要再去了。”于是他独自迎战阅叉鬼。 
  
  刚行几里路,便遇到阅叉鬼走来。他正心念佛,毫无畏惧。阅叉鬼问他:“你是什么人?”萨薄回答:“我是开通道路的向导。”鬼大笑说:“你听说过我的大名吗?你竟想开通大路。”萨薄说:“我知你在此,特意见你,好与你相斗。如果你胜,你可以吃掉我。如果我胜,道路归于万民,利益归于天下。怎么样?”鬼说:“谁先下手?商人说:”我来约你,该我先下手。”阅叉鬼同意了。他先将右手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