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近代中期文化教育史-第1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学校,不再新设。
(5)私塾
德川幕府末期,私塾也发展起来。这是因为当时学术有所发展、各种学
派不断涌现,学者辈出。许多学者自立门户,对好学的青年开放。私塾是一
些学者在私宅设立的高等专门教育设施,所以称为私塾。其设置者,多半是
没有其它专门职业的民间学者,也有一部分是在幕府直辖的学校或藩校从事
教育工作的学者,利用业余时间开设私塾。学生的年龄比较大,凡愿入学者
不问身份和出身,均招收。但绝不强制,完全靠本人自愿。私塾没有任何统
一规定,有的专门教授儒学,这样的私塾居多;也有的传授国学,还有的传
授洋学和医学。教学时尊重学生个人的要求,不采取统一的格式。私塾在发
展日本近代高等专门教育上是有贡献的,明治维新后成立的专门学校,很多
是在私塾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日本是一个善于取他国之长以补自己之短的国家,日本民族是富有强烈
进取精神的,勇于学习新事物的民族。在江户时代,它受到西方资本主义国
家的袭击,国内资本主义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也逐渐发展起来,因而对西方的
文化、科学技术等发生了兴趣。在已经发展起来的民族文化基础上,上层统
治阶级着重吸取中国宋朝和明朝的封建主义文化,而下级武士和开明藩主却
对西方资本主义文化大量摄取,因而形成儒学、国学和洋学的各种流派之争,
… Page 80…
并且在竞争中创办传授各种学说和文化知识的教育机关。这就为明治维新作
了思想准备,培养了维新志士,也为近代教育打下了基础。
… Page 81…
十一、鸦片战争以前的清代教育
从清军入关,世祖定都北京,开始逐步统治中国,直至辛亥革命,清对
中国的统治长达267年之久。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外国的资本主义势力侵
入中国,中国的社会性质向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方向转化。以鸦片战争为界,
可以将中国教育史划分为古代教育史和近现代教育史。
1.社会概况
明朝末年,由于统治阶级的残酷压迫和剥削,广大农民和手工业者民不
聊生,被统治阶级的反抗斗争日益加强。农民起义风起云涌,李自成领导的
农民起义军攻占北京,推翻了明王朝的腐朽统治。由于种种原因,起义军在
北京未能站稳脚,满洲贵族在明降将的配合下率清军入关。顺治元年 (1644
年)顺治迁都北京,开始了满清统治中国的新封建王朝。
清朝的政权性质仍是一个封建地主阶级政权,同时是实行民族压迫的朝
代。建朝伊始,清政权就遭到以汉族为主力的抗清斗争,统治者采取高压与
怀柔兼施的手段,一方面血腥镇压农民起义,另一方面笼络地主官绅和文人
学士,经过40多年才算平定了各地反抗势力,统一了全国。
清王朝入关后进行圈地、掠夺、屠杀,破坏了先进的生产力。后来停止
圈地,采取一些缓和阶级矛盾、稳定封建社会秩序的经济措施,经济逐渐恢
复,到18世纪渐趋繁荣,一度出现“康乾盛世”的安定局面。农业、手工业
均有了发展,商品生产日益发达。社会经济繁荣,海外贸易也发展起来,逐
渐与俄罗斯、朝鲜、越南和南洋一带以及资本主义国家都有频繁的商业往来。
总的说来,一度被扼杀的资本主义萌芽在清代得到了恢复和缓慢发展。当然,
这种处于雏形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力量微弱,封建生产关系占据主体和主导
地位。因而即使在“康乾盛世”时广大劳动人民的生活状况并没有得到根本
改变,依然是民生凋敝。
清朝政治的特点是君主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统治空前加强。明代废丞
阳、设六部,军政大权集中到皇帝一人身上;又设立东厂、西厂作为监视人
民、制裁官吏的特务机构,滥杀无辜,造成了统治阶级的内部危机。清统治
者吸取了这个教训,设立军机处,成为处理全国军政大权的常设机构,实际
裁决权仍掌握在皇帝手中。清政府为了清除汉人中文人们的反抗思想,一方
面通过科举、招纳、强征、举荐各种手段笼络“山林隐逸”;一方面又大兴
文字狱,施行政治、思想、文化上的独裁。为了反抗清的民族压迫和阶级压
迫,农民起义和士大夫阶层的反抗从未间歇。“反清复明”的真实内容是要
推翻这种残酷统治。
清朝在文化领域里也取得了不少的成就。在哲学方面,首推早期启蒙思
想家的成就。清早期,特别是明清之际,出现了以王夫之、黄宗羲、顾炎武,
以及后来的戴震等为代表的具有唯物主义思想的一批进步思想家。他们批判
了宋明理学;主张个性解放和解放生产力,提出了经世致用的主张;提出了
初步的民主思想,反对君主专制和倡导民主政治。他们的唯物主义和民主主
义思想倾向,反映了正在形成中市民阶级的一些思想倾向,在思想史和学术
史上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自然科学和新技术方向也有相当的发展。有著名的科学家和教育家黄
… Page 82…
宗羲、梅文鼎、李铣,及后来的戴震、焦循等。明后期耶酥教东传,西方科
学随之传入中国。康熙讲究致用,倡导科学,重用了一些欧洲人,如汤若望、
南怀仁等,对输入西方文明、发展自然科学起了一定作用。在康熙倡导下,
还编订了《永年历》、《数理精蕴》、《历象考成》等书,丰富了科学知识。
医学与植物学方面也有发展。如乾隆年间官修《医宗金鉴》,是一部极有用
的医学著作。建筑艺术方面也有所成就。
在文学领域内,出现了很多进步文人和作品。小说有曹雪芹的《红楼梦》、
吴敬梓的《儒林外史》和蒲松龄的《聊斋志异》,戏剧有孔尚任的《桃花扇》
和洪昇的《长生殿》等。这些作品,除艺术上的成就之外,还揭露了封建统
治的罪恶,提出了初步的民主要求,或充分表现了爱国主义精神。尤其《红
楼梦》和 《儒林外史》,以现实主义的风格深刻地揭露了封建制度的腐朽没
落的社会现实,说明了封建社会趋向崩溃的必然性,渗透着反封建求个性解
放的民主精神。
思想文化在其他方面也有成就。但也要看到其落后的一面,如宋明理学
仍占相当地位,受到统治者提倡;考证训诂之学成风,脱离实际,烦琐没落;
在对待传统文化和接受西方文明挑战上存在错误倾向等。
这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的发展变化与清代的教育制度、政策和教
育思想的发展变化有着密切的联系。既为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条件,又反映了
教育发展的水平。教育的诸方面,如先进面与没落面,多重性与复杂性都有
其深刻的政治、经济、文化背景,均受它们制约。
2.文教政策
清政府为了有效地统一和统治全中国,在政治策略上采取高压与怀柔的
两手,清王朝的文教政策,是它的政治制度和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样体
现了这种精神。对士大夫阶层一方面进行无情地镇压,另一方面加以网罗收
买,施行软硬兼施的政策。文教政策的另一个特点便是沿袭明制,接受了明
代文教政策的精神实质。
(1)尊经崇儒,提倡理学思想
尊经崇儒,是明朝的一项国策,清朝沿袭下来,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
想,长期以来被作为封建地主阶级的统治思想,孔子被各代统治者奉为偶像。
对待孔子的态度,成为清统治者对汉族地主阶级和士大夫阶层实行笼络政策
的重要依据。清的许多掌权者都亲为尊孔的表率。早在入关前,多尔衮就“遣
官祭先师孔子”。入关后,同年(1644年)10月,战事尚未平息,清政府就
下令封孔子后裔孔允植为“衍圣公”。次年,为孔子加“大成至圣文宣先师”
的封号。康熙御书“万世师表”匾,悬于国子监大成殿,后又亲到曲阜祭祀。
据载,乾隆九到曲阜朝拜。尊孔的结果是稳定了一部分汉族官僚地主和士大
夫文人的心理,使一批人投靠了清政权。
尊孔的同时,统治者大力提倡读经,鼓吹封建的伦理纲常。1644年7月
下令:“褒扬节孝”,提倡读经,把“六经”奉为“帝人修身治人之道”,
“天德王道备载于书,其万世不易之理也”。还对皇帝和文武百官作了相应
的尊经规定。在民间,如清人宋彝尊所说:“世之举业者,以《四书》为专
… Page 83…
①
务,视《六经》为可缓。”统治者的尊经崇儒政策,得到了汉族大地主、官
僚、文人的拥护,缓和了满汉民族间的矛盾,加强了清政府在思想上的统治。
理学是我国封建社会后期重要的儒家学派,讲究儒经的义理。它建立起
一套将自然观、认识论、伦理观和道德观等有机结合成一个整体的哲学体系,
全面地对自然、社会、人生问题作出了有利于地主阶级的解释。它担负着建
立封建伦常、统一文化思想的历史使命,长达几百年地成为主要的文教政策。
清统治者为了统一思想,必然将目光投向理学,明中叶以后,陆王之学和反
理学的实学思潮相继兴起,程朱理学逐渐衰落。但仍一直占主导地位,被定
为官方哲学,清建朝以后,并没改变这一推崇理学的政策,倡理之盛,有过
之无不及。顺治和康熙年间,分别诏封朱熹的第十五世孙朱煌、十六世孙朱
坤为翰林院五经博士,在籍奉祀。康熙还御书匾额“学达性天”,赐五曲书
院和紫阳书院悬挂,康熙后又下诏列朱熹入十哲,在大成殿配享。他还组织
了熊赐履、李光地、张伯行等理学大臣编辑《朱子大全》六十六卷,并亲自
为之作序;重刊《性理精义》。诸如此类,其目的都是为了“正人心”,利
用理学来控制思想。同时,清代的学校教育和科举考试内容都以程朱理学为
主。
统治者竭力提倡程朱理学,视违反者为异端,对“离经叛道”之举,滥
施杀伐。雍正时有谢济世注《大学》和陆生枬作 《通鉴论》两案可证。文人
们惧于残酷的压制,纷纷转向程朱之学。出现“以言《诗》,非朱子之传义
弗敢道也;以言《礼》,非朱子之家礼弗敢行也……言不合朱子,率鸣鼓而
攻之”的局面。
(2)笼络、利用汉族文人士大夫
清王朝对于士大夫文人在思想舆论方面所起的作用,怀有十分谨慎警惕
的态度。统治者尽量采取各种笼络措施,以达到控制和加以利用的目的。一
些明朝旧臣,如范文程、宁完我、洪承畴等受到清初统治者的重用,这些人
为巩固清政权的统治,发挥了很大作用。顺治初年,即有举荐“山林隐逸”
①
的命令,要求各地官员“凡境内隐迹贤良,逐一启荐,以凭征擢”。康熙时
又提此事,还在科举外辅以博学鸿词科,表面上说是为了“崇儒重道,培养
②
人才”以符“求贤右文之意”,实际上却是为了笼络一些有气节的明朝遗老
和著名学者。对明朝有声望的旧官员,还由多尔衮亲自加以“书征”。清建
国后不久即把科举取士作为招纳人才的主要途径,对于不愿参加科举的故明
文人,则召试“博学鸿词科”,甚至用京官和各省衙门“举荐”的方式,强
征一些有名望的文人赴京以为其服务。
清政府的笼络政策客观上得到了一部分地主官僚和文人的赞同。他们转
而为清廷效力,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处于激化状态的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
(3)文化专制,禁社,大兴文字狱
清初统治者为了箝制思想,对宋明以来士大夫结社的风气,加以严厉禁
止。1660年,顺治御旨说:“士习不端,结社订盟……著严行禁止,以后再
① 《曝书亭集》,《道传录序》。
① 《清世祖实录》卷五。
② 《康熙谕旨》。
… Page 84…
有此等恶习,各该学臣,即行革黜参奏,如学臣徇隐,事发,一体治罪。”
为了禁锢思想,统治者还推行近百年的文字狱政策。
顺治十四年(1657年),清政府以顺天、江南等地科举考试舞弊事件为
借口,制造了一场大规模的科场血案,所涉的考官、举子等被处以极刑或流
放,株连家族。
此后,顺治、康熙、雍正、乾隆在位期间,曾多次大兴文字狱,屠杀士
大夫文人。
康熙二年庄廷■的“明史案”是一件极为残酷的文字狱,庄廷■得明大
学士朱国桢所著《明史稿》,增改刊印,定名《明书》,书中流露出一些思
念明朝反对清廷的民族情感,被人告发,清政府遂大兴文字狱。凡与此案书
有牵涉的,以及江浙一些名士等株连处死达70多人。后来,又有戴名世“南
山集案”、沈天甫案、朱方旦案;雍正年间有汪景祺案、查嗣庭案、吕留良
案;乾隆时期有胡中藻案、彭家屏段昌绪案、徐述夔案等。
清统治者的文字狱是随意猜测,无限上纲的。一句诗或一句注解,只要
被认为有讽刺或诽谤隐意的都将被处死。有人诗中因有“清风不识字,何故
乱翻书”被认为诬蔑贬低朝廷,遭受极刑。又如雍正四年江西考官查嗣庭出
试题为“维民所止”,被指控为“维止”两字系杀雍正头的意思,犯大不敬
罪,死后被戮尸,殃及亲属。湖南学政胡中藻诗中有“一把心肠论浊清”之
句,被认为是有意“加浊字于国号之上”,被凌迟处死。
康、雍、乾三朝共有文字狱案115案,而实际远远超过统计数字。许多
有思想才力的学者,为避免文字狱祸,宁愿守旧地治经,而不敢治史,尤其
近代史,即使治史的人也采用汉学治经之法,务必与政治理论相隔绝,出现
①
“避席畏闻文字狱,著书都为稻菽谋”的状况,一时“万马齐暗”,文教学
术界死气沉沉。
清统治者对已故学者,特别是明末遗老们的著作,只要带有一点爱国精
神或反对封建统治或批评封建伦常的书籍,大肆搜罗,毁版焚书,严禁发行。
据有史可查的记载,从乾隆三十八年到四十七年间,先后焚书24次,共538
种,计13862部,实际